多篇關於PLA的新聞 - 生態環境討論
By Damian
at 2021-09-19T14:03
at 2021-09-19T14:03
Table of Contents
因為要發的新聞有很多則,
一則新聞就發一個文的話好像我在洗版,
而又因為每則新聞都是在探討PLA塑膠的新聞,且新聞日期又都很相近,
所以我把數則新聞通通放進同一篇發文裡。
可分解塑膠2困境 反傷循環經濟
2021-09-19 01:00 聯合報 / 記者蔡容喬、郭政芬、吳淑君、陳雅玲、鄭朝陽/調查報導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10653/5756703
可分解塑膠成了塑膠回收再利用最難解的阻力,環團認為,如果要用,就把配套做好,否
則寧可先禁用,停止傷害循環經濟。
環保署約在二○○七年起,透過限塑政策鼓勵使用可分解塑膠,特別是當年公告要求量販
店、超市應逐年減少塑膠類蛋盒、托盤及包裝盒的用量,訂下一年減塑百分之十五至廿五
目標。但是,基於食品安全衛生考量,如果包裝減量有困難,業者可改用塑膠以外的替代
容器,包括紙類和PLA。
不過,十幾年來,PLA等可分解塑膠用後的回收體系等配套闕如,連生產的原料材質也沒
有強制認證,要求最後分解後不得有塑膠微粒殘留,問題叢生。
大同大學生物工程學系教授陳志成認為,現在最麻煩的是如何有效率地回收可分解塑膠,
目前國內各家業者宣稱自家塑膠產品可分解,但不像歐盟有可分解塑膠標章打印在產品上
,供消費者辨別。
他說,環保署早就訂定「生物可分解塑膠產品」環保標章規格,可惜相關配套都沒建立,
才讓摻雜塑料的製品魚目混珠,也打擊末端再利用的意願。
消基會五年前曾抽查市售標榜「可分解」的塑膠袋,十四件只有四件是百分百可分解,十
件的成分添加玉米澱粉或碳酸鈣等生物材質,都只能稱為可「裂解」而不是「分解」,遭
消基會質疑涉嫌標示及廣告不實。
銘安科技負責人黃建銘指出,在美國,可分解塑膠要上市須取得認證,有業者沒認證遭重
罰一百萬美元,但在台灣沒人管,「很糟糕,真的可分解塑膠就這樣被汙名化!」
他說,美夏威夷州最早立法使用可分解塑膠,已有一半的州跟進,這些州的家戶會有專門
裝可分解塑膠的回收桶,有人會收去堆肥或掩埋。但台灣連拿去堆肥種菜都不行,呼籲政
府趕快面對問題、訂出辦法。
「PLA應該要退出容器市場!」看守台灣協會祕書長謝和霖則認為PLA有回收困難、
再利用不易等困境,仍屬一次性使用的包裝材,和可回收的塑膠相比,生命周期更短;真
要用,只能選擇一次性的用途,例如用來裝廚餘,可與廚餘一同丟棄分解。
雲林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教授郭昭吟說,目前全台沒有可分解塑膠的回收機制
,石化業龍頭台塑還要跳進來擴大產量,環保署、經濟部要審慎面對,建議要做只做百分
百生物可分解的塑膠,不必再添加塑料,同時配套做好分類標示、回收。
綠色和平研究發現,全球號稱可以分解的塑膠超過廿種,每一種的材料來源、化學結構和
物理特性都不盡相同,有的是以動植物為原料和細菌合成,也有以石化原料化學合成,分
解所需的環境和時間也都不一樣。市場上另有許多以動植物為原料的塑膠,其中近半數無
法生物分解。
---
新聞眼/限塑開路 環署放爛攤子不管
2021-09-19 01:04 聯合報 / 本報記者鄭朝陽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10653/5756705?from=udn-catelistnews_ch2
如果不做實測,很多人還以為使用可分解塑膠PLA容器比較環保,真相一揭露才發現,自
己竟是破壞循環經濟的幫凶。孰令致之?環保署開放可分解塑膠取代一般塑膠容器,回收
、堆肥配套卻沒有跟上,陷有心做環保的民眾和企業於不義,宛如一場騙局。
環保署的限塑政策今年邁入第廿年,這些年來,政策陸續緊縮一次性塑膠用品的使用,且
訂出明確的減塑目標,誘導商品的塑膠包裝減量,企業和民眾也都跟著政策走,但也是在
這項政策底下,給了有心人空間,趁機扶植極少數可分解塑膠的業者。
發展環保新產業沒有錯,但方法用錯一切都枉然。
環保署為PLA產業開路之後,十幾年來一直不願面對PLA難以回收的真相,即便用的是天然
的材料,也能百分百分解,但絕大多數PLA的最終流向,不是焚化爐就是塑膠的回收處理
廠,真正回到產品設計目的地「堆肥場」的少之又少,讓原本可以友善環境的產品淪為「
用過即丟」的一次性產品,甚至還成了塑膠循環利用的破壞者,與開發者的初衷漸行漸遠
。
環保署十幾年來看到問題核心,PLA容器回收率低迷不振,卻毫無改變行動的「定力」令
人折服。一般民眾不免懷疑,環保署為PLA業者開路,卻放著爛攤子不管,難道是一場環
保騙局?至少天天把PLA容器丟到塑膠類容器回收的民眾是這麼想的。尤其當蔡英文總統
數度宣示「要讓台灣走向循環經濟的時代」,環保署的態度似乎狠狠打臉了蔡總統。
問題不能再擱著不管,基本原則應該是「誰賣可分解塑膠就要負責回收」。若要維持現狀
,就要從源頭管理,透過零售通路打造獨立的可分解塑膠回收體系,必須趕快建立,國外
已有經驗可循;反之,做不到就該退場,不能讓第一線的清潔隊員、慕名而來的零售通路
業者和社會大眾,繼續背負假環保的罪名。
---
環保假象?可分解塑膠掩埋5個月 依舊完好強韌
2021-09-19 00:53 聯合報 / 記者吳淑君、陳雅玲、蔡容喬、郭政芬、鄭朝陽/調查報導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10653/5756708
環保署的限塑政策今年邁入第廿年,標榜「可堆肥分解、天然材質」的可分解塑膠,逐漸
在零售通路取代一般塑膠,但本報與綠色和平組織合作的實驗發現,歷五個月掩埋和自然
曝曬的可分解塑膠,仍完好強韌,塑膠袋裝水也不會破,是否「可分解」令人存疑。
沒有回收管道 沒堆肥機會
本報也發現國內垃圾幾乎百分百焚化處理,可分解塑膠幾無堆肥分解的機會,政府也未建
立專用回收管道,可分解和一般塑膠容器混合回收,造成回收塑膠無法再利用,成為循環
經濟的斷點,讓民眾大嘆「真心換絕情」。
賣場的生鮮托盤、蛋盒等,紛紛改用聚乳酸塑膠PLA,部分冷飲杯底部也有編號「七」
PLA的材質標示。一般認為PLA原料取自農作物,所以更環保,讓不少企業埋單,但
本報的實驗顛覆這個不切實際的想法。
宣稱陽光分解 但裝水不漏
本報與綠色和平三月底從市面取得PLA蛋盒、冷飲杯、番茄盒埋進泡水的土壤裡,也把
宣稱陽光下可分解的塑膠袋,棄置在實驗箱上方,近五個月後只有冷飲杯裂了兩處,其餘
都完好,強韌程度都可再利用,塑膠袋裝水也不會漏。這只塑膠袋標註「氧化生物分解塑
膠袋,每使用一公斤能為地球減少○點二○六噸碳足跡」。
綠色和平推廣主任李芳怡指出,歷經烈日加大雨的考驗,PLA的「可自然分解」令人失
望,關鍵在於生產者和政府都沒說清楚PLA分解的條件,以致企業、消費者都對「可分
解比較環保」信以為真。
彰化徐小姐說,透明塑膠飲料杯看起來都一樣,通常都丟到塑膠類容器回收,「沒想到原
來這樣做是錯的」。台北蔣太太知道不少蛋盒都用PLA可分解材質,但「市政府的回收
車沒要我們分這一類!」
歸類在第七號 沒辦法再製
實地追蹤北市回收塑膠容器流向,回收商靠機器分篩塑膠、鐵鋁等材質,但挑不出PLA
這一項,「真的要挑必須靠人工啦,但哪有那個美國時間?」回收商說。
「PLA的確是個大麻煩!」台北市環保局副局長盧世昌說,PLA容器外觀和一般塑膠
無異,被歸類在第七號「其他類」,這一類包含多種塑膠材質,民眾多數搞不清楚。桃園
、彰化的處理廠不斷反映回收塑膠被摻入的PLA破壞純度,無法再製成原本的PE、P
P等塑料,只能報廢當成燃料。
雲林縣環保局也表示,PLA要堆肥須先處理成粉末,且要獨立回收,但清潔隊員已無人
力和時間進一步做細分類,PLA的回收機制等於零。塑膠業者也說,被PLA混到的塑
膠再製時,表面塑料會剝離,「成品全報銷,不知要找誰賠」。
不掩埋就焚化 未必較環保
「PLA做堆肥是喊假的。」看守台灣協會祕書長謝和霖說,台灣的堆肥空間裝廚餘都不
夠用了,怎有餘力處理PLA?不能掩埋的PLA就是去焚化爐,怎麼可能比較環保?
大同大學生物工程學系教授陳志成說,天然成分的PLA製品難在自然環境下分解,須採
工業堆肥,亦即攝氏五十五度以上、濕度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等特定條件下,才能在六至十
二周分解。
---
分手還是擁抱PLA?商家兩樣情
2021-09-19 01:07 聯合報 / 記者吳淑君/調查報導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10653/5756715
速食業龍頭台灣麥當勞發現可分解塑膠PLA去化及回收受阻,二○二○年率先和PLA
分手,沙拉盒和透明冷飲杯改為紙容器。有機連鎖通路「里仁」則選擇擁抱PLA,配套
是自行建立回收、堆肥體系,致力實踐減塑,但付出昂貴的代價。
台灣麥當勞指出,之前許多消費者要回收餐盒容器時,常常分不清PLA和塑膠,後來追
查PLA用後的流向,也覺得不妥,促使該公司淘汰PLA容器,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二
○二○年五月起,原本PLA材質的沙拉盒、冷飲杯全改為永續林業認證的紙容器,全台
麥當勞回收檯投入口與標示也重新設計,回收物只分為「塑膠」與「紙杯/紙盒」兩類,
消費者回收意願與正確度都提高,回收量較前一年增加百分之十五。
里仁行銷經理陳美慈說,里仁推行「減塑微革命」行動,為了讓消費者看到內容物,還要
能分解回歸大自然,決定要把蔬果包材換成可分解的PLA;二○一八年和台中銘安科技
合作生產的可分解袋,成本是一般塑膠袋的三倍。
現在里仁是全台目前唯一做到PLA包裝、回收、分解一條龍的通路商,一年用掉八百多
萬個PLA袋。里仁發現政府允許使用PLA,卻沒提供PLA回收管道,一三二家里仁
門市只好自成回收體系,鼓勵客人剪掉價格標籤拿到門市回收,再送去合作的農場掩埋分
解,一年為此多出上千萬元成本,全由里仁和蔬果供應商一起吸收。
陳美慈說,曾有二、三家企業想加入里仁的PLA回收體系,最後都因成本和嫌麻煩不了
了之。六年來里仁嘗試做出示範,但光靠里仁做的量太小,必須更多通路加入把量撐大,
包材成本才能降低。但政府法規需要突破。
與里仁合作的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淨塑推動辦公室股長施宗融指出,設定堆肥條件後
,PLA可被完全分解,目前一季堆肥一次,但法規禁止可分解塑膠袋作為堆肥的原料,
PLA分解的堆肥不能給農民種植作物,堆肥無處可去,只好在慈心的農場種樹。
---
PLA回收率偏低 環署政策搞不定
2021-09-19 01:19 聯合報 / 記者鄭朝陽/台北報導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10653/5756713
環保署資源回收基金會基金管理會執行祕書謝炳輝指出,要民眾單獨分類可分解的PLA
容器有困難,目前回收端的分篩機器也無法準確挑出PLA容器,靠人工挑揀的成本太高
,回收商普遍沒意願,以致PLA年產量超過六千噸,但回收量一直在百分之六到八附近
起伏,確實偏低。
謝炳輝表示,目前可分解塑膠在台灣以PLA為主流,PLA回收最大的問題在於它和一
般塑膠的外觀及比重非常相似,民眾難辨認;國內塑膠回收做得很好,像PE可循環使用
九到十次,一旦混入PLA形同報廢,只能當燃料燒。
謝炳輝說,環保署目前向PLA業者徵收每公斤五點九六元回收基金,同時補貼回收商每
公斤十五點一七元幫忙回收,但人工挑揀的成本太高,PLA回收率才比較低,不到百分
之十。因此,建立專用的回收管道有實質上的困難,目前研議規範各類容器材質單一化,
讓民眾、回收商在後段容易區分,但還未定案。
政策方向是否要讓PLA退出市場?謝炳輝說,目前政策無此規畫,未來會邀產學界、地
方清潔隊等代表研商,進一步決定。
---
---
50字以上心得:
鄉民不討喜歡討論正經的事情(議題)與正經的討論事情(議題),
要等到擬定推出新政策才會開始被鄉民廣泛討論了吧。
政府喜歡做事只半套,而非公務員(含廣義公務員)的國民(含最廣義公務員)又更喜歡做
事只做半套。
PLA(可分解塑膠)是塑膠但又不是塑膠。
可分解塑膠明明是塑膠,但限塑政策(限塑令)又鼓勵使用PLA,
(有人不管三七二十一,所有塑膠分類編號都當作同種類的塑膠,而塑膠就是
遇到熱(60度c以上)就一定有毒)。
要分清楚PLA與一般塑膠的確是費時費工不容易的事。
堆肥場哭哭。
里仁是全台目前唯一做到PLA包裝、回收、分解一條龍的通路商
原來里仁這麼imba,不愧是我待過的福智基金會相關企業。
人工挑揀的成本太高?
叫種檳榔樹農民與檳榔攤老闆&店員改行、改投資阿(勞&資都改行成勞或資)。
清潔隊員不夠?
徵招阿
沒有那個美國時間?
叫房仲業者轉行阿
也許應該不能把PLA歸類為塑膠
不然PLA跑到塑膠的回收處理廠有什麼問題?
〝台灣的堆肥空間裝廚餘都不夠用了,怎有餘力處理PLA?〞
〝但絕大多數PLA的最終流向,不是焚化爐就是塑膠的回收處理廠,真正回到產品設計目的
地「堆肥場」的少之又少”
所以PLA跑不到堆肥場的原因是因為堆肥場已先一步被廚餘裝滿了嗎?
--
終將勝利的英雄譚
tam yatha yathopaste tadeva bhavati —《百道梵書》
希波的奥古斯丁 '如果你理解,它就不是上帝' (Si comprehendis, non est Deus)
Aham Brahmasmi=YAHWE
推真真無相,窮妄妄無形
--
一則新聞就發一個文的話好像我在洗版,
而又因為每則新聞都是在探討PLA塑膠的新聞,且新聞日期又都很相近,
所以我把數則新聞通通放進同一篇發文裡。
可分解塑膠2困境 反傷循環經濟
2021-09-19 01:00 聯合報 / 記者蔡容喬、郭政芬、吳淑君、陳雅玲、鄭朝陽/調查報導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10653/5756703
可分解塑膠成了塑膠回收再利用最難解的阻力,環團認為,如果要用,就把配套做好,否
則寧可先禁用,停止傷害循環經濟。
環保署約在二○○七年起,透過限塑政策鼓勵使用可分解塑膠,特別是當年公告要求量販
店、超市應逐年減少塑膠類蛋盒、托盤及包裝盒的用量,訂下一年減塑百分之十五至廿五
目標。但是,基於食品安全衛生考量,如果包裝減量有困難,業者可改用塑膠以外的替代
容器,包括紙類和PLA。
不過,十幾年來,PLA等可分解塑膠用後的回收體系等配套闕如,連生產的原料材質也沒
有強制認證,要求最後分解後不得有塑膠微粒殘留,問題叢生。
大同大學生物工程學系教授陳志成認為,現在最麻煩的是如何有效率地回收可分解塑膠,
目前國內各家業者宣稱自家塑膠產品可分解,但不像歐盟有可分解塑膠標章打印在產品上
,供消費者辨別。
他說,環保署早就訂定「生物可分解塑膠產品」環保標章規格,可惜相關配套都沒建立,
才讓摻雜塑料的製品魚目混珠,也打擊末端再利用的意願。
消基會五年前曾抽查市售標榜「可分解」的塑膠袋,十四件只有四件是百分百可分解,十
件的成分添加玉米澱粉或碳酸鈣等生物材質,都只能稱為可「裂解」而不是「分解」,遭
消基會質疑涉嫌標示及廣告不實。
銘安科技負責人黃建銘指出,在美國,可分解塑膠要上市須取得認證,有業者沒認證遭重
罰一百萬美元,但在台灣沒人管,「很糟糕,真的可分解塑膠就這樣被汙名化!」
他說,美夏威夷州最早立法使用可分解塑膠,已有一半的州跟進,這些州的家戶會有專門
裝可分解塑膠的回收桶,有人會收去堆肥或掩埋。但台灣連拿去堆肥種菜都不行,呼籲政
府趕快面對問題、訂出辦法。
「PLA應該要退出容器市場!」看守台灣協會祕書長謝和霖則認為PLA有回收困難、
再利用不易等困境,仍屬一次性使用的包裝材,和可回收的塑膠相比,生命周期更短;真
要用,只能選擇一次性的用途,例如用來裝廚餘,可與廚餘一同丟棄分解。
雲林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教授郭昭吟說,目前全台沒有可分解塑膠的回收機制
,石化業龍頭台塑還要跳進來擴大產量,環保署、經濟部要審慎面對,建議要做只做百分
百生物可分解的塑膠,不必再添加塑料,同時配套做好分類標示、回收。
綠色和平研究發現,全球號稱可以分解的塑膠超過廿種,每一種的材料來源、化學結構和
物理特性都不盡相同,有的是以動植物為原料和細菌合成,也有以石化原料化學合成,分
解所需的環境和時間也都不一樣。市場上另有許多以動植物為原料的塑膠,其中近半數無
法生物分解。
---
新聞眼/限塑開路 環署放爛攤子不管
2021-09-19 01:04 聯合報 / 本報記者鄭朝陽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10653/5756705?from=udn-catelistnews_ch2
如果不做實測,很多人還以為使用可分解塑膠PLA容器比較環保,真相一揭露才發現,自
己竟是破壞循環經濟的幫凶。孰令致之?環保署開放可分解塑膠取代一般塑膠容器,回收
、堆肥配套卻沒有跟上,陷有心做環保的民眾和企業於不義,宛如一場騙局。
環保署的限塑政策今年邁入第廿年,這些年來,政策陸續緊縮一次性塑膠用品的使用,且
訂出明確的減塑目標,誘導商品的塑膠包裝減量,企業和民眾也都跟著政策走,但也是在
這項政策底下,給了有心人空間,趁機扶植極少數可分解塑膠的業者。
發展環保新產業沒有錯,但方法用錯一切都枉然。
環保署為PLA產業開路之後,十幾年來一直不願面對PLA難以回收的真相,即便用的是天然
的材料,也能百分百分解,但絕大多數PLA的最終流向,不是焚化爐就是塑膠的回收處理
廠,真正回到產品設計目的地「堆肥場」的少之又少,讓原本可以友善環境的產品淪為「
用過即丟」的一次性產品,甚至還成了塑膠循環利用的破壞者,與開發者的初衷漸行漸遠
。
環保署十幾年來看到問題核心,PLA容器回收率低迷不振,卻毫無改變行動的「定力」令
人折服。一般民眾不免懷疑,環保署為PLA業者開路,卻放著爛攤子不管,難道是一場環
保騙局?至少天天把PLA容器丟到塑膠類容器回收的民眾是這麼想的。尤其當蔡英文總統
數度宣示「要讓台灣走向循環經濟的時代」,環保署的態度似乎狠狠打臉了蔡總統。
問題不能再擱著不管,基本原則應該是「誰賣可分解塑膠就要負責回收」。若要維持現狀
,就要從源頭管理,透過零售通路打造獨立的可分解塑膠回收體系,必須趕快建立,國外
已有經驗可循;反之,做不到就該退場,不能讓第一線的清潔隊員、慕名而來的零售通路
業者和社會大眾,繼續背負假環保的罪名。
---
環保假象?可分解塑膠掩埋5個月 依舊完好強韌
2021-09-19 00:53 聯合報 / 記者吳淑君、陳雅玲、蔡容喬、郭政芬、鄭朝陽/調查報導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10653/5756708
環保署的限塑政策今年邁入第廿年,標榜「可堆肥分解、天然材質」的可分解塑膠,逐漸
在零售通路取代一般塑膠,但本報與綠色和平組織合作的實驗發現,歷五個月掩埋和自然
曝曬的可分解塑膠,仍完好強韌,塑膠袋裝水也不會破,是否「可分解」令人存疑。
沒有回收管道 沒堆肥機會
本報也發現國內垃圾幾乎百分百焚化處理,可分解塑膠幾無堆肥分解的機會,政府也未建
立專用回收管道,可分解和一般塑膠容器混合回收,造成回收塑膠無法再利用,成為循環
經濟的斷點,讓民眾大嘆「真心換絕情」。
賣場的生鮮托盤、蛋盒等,紛紛改用聚乳酸塑膠PLA,部分冷飲杯底部也有編號「七」
PLA的材質標示。一般認為PLA原料取自農作物,所以更環保,讓不少企業埋單,但
本報的實驗顛覆這個不切實際的想法。
宣稱陽光分解 但裝水不漏
本報與綠色和平三月底從市面取得PLA蛋盒、冷飲杯、番茄盒埋進泡水的土壤裡,也把
宣稱陽光下可分解的塑膠袋,棄置在實驗箱上方,近五個月後只有冷飲杯裂了兩處,其餘
都完好,強韌程度都可再利用,塑膠袋裝水也不會漏。這只塑膠袋標註「氧化生物分解塑
膠袋,每使用一公斤能為地球減少○點二○六噸碳足跡」。
綠色和平推廣主任李芳怡指出,歷經烈日加大雨的考驗,PLA的「可自然分解」令人失
望,關鍵在於生產者和政府都沒說清楚PLA分解的條件,以致企業、消費者都對「可分
解比較環保」信以為真。
彰化徐小姐說,透明塑膠飲料杯看起來都一樣,通常都丟到塑膠類容器回收,「沒想到原
來這樣做是錯的」。台北蔣太太知道不少蛋盒都用PLA可分解材質,但「市政府的回收
車沒要我們分這一類!」
歸類在第七號 沒辦法再製
實地追蹤北市回收塑膠容器流向,回收商靠機器分篩塑膠、鐵鋁等材質,但挑不出PLA
這一項,「真的要挑必須靠人工啦,但哪有那個美國時間?」回收商說。
「PLA的確是個大麻煩!」台北市環保局副局長盧世昌說,PLA容器外觀和一般塑膠
無異,被歸類在第七號「其他類」,這一類包含多種塑膠材質,民眾多數搞不清楚。桃園
、彰化的處理廠不斷反映回收塑膠被摻入的PLA破壞純度,無法再製成原本的PE、P
P等塑料,只能報廢當成燃料。
雲林縣環保局也表示,PLA要堆肥須先處理成粉末,且要獨立回收,但清潔隊員已無人
力和時間進一步做細分類,PLA的回收機制等於零。塑膠業者也說,被PLA混到的塑
膠再製時,表面塑料會剝離,「成品全報銷,不知要找誰賠」。
不掩埋就焚化 未必較環保
「PLA做堆肥是喊假的。」看守台灣協會祕書長謝和霖說,台灣的堆肥空間裝廚餘都不
夠用了,怎有餘力處理PLA?不能掩埋的PLA就是去焚化爐,怎麼可能比較環保?
大同大學生物工程學系教授陳志成說,天然成分的PLA製品難在自然環境下分解,須採
工業堆肥,亦即攝氏五十五度以上、濕度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等特定條件下,才能在六至十
二周分解。
---
分手還是擁抱PLA?商家兩樣情
2021-09-19 01:07 聯合報 / 記者吳淑君/調查報導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10653/5756715
速食業龍頭台灣麥當勞發現可分解塑膠PLA去化及回收受阻,二○二○年率先和PLA
分手,沙拉盒和透明冷飲杯改為紙容器。有機連鎖通路「里仁」則選擇擁抱PLA,配套
是自行建立回收、堆肥體系,致力實踐減塑,但付出昂貴的代價。
台灣麥當勞指出,之前許多消費者要回收餐盒容器時,常常分不清PLA和塑膠,後來追
查PLA用後的流向,也覺得不妥,促使該公司淘汰PLA容器,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二
○二○年五月起,原本PLA材質的沙拉盒、冷飲杯全改為永續林業認證的紙容器,全台
麥當勞回收檯投入口與標示也重新設計,回收物只分為「塑膠」與「紙杯/紙盒」兩類,
消費者回收意願與正確度都提高,回收量較前一年增加百分之十五。
里仁行銷經理陳美慈說,里仁推行「減塑微革命」行動,為了讓消費者看到內容物,還要
能分解回歸大自然,決定要把蔬果包材換成可分解的PLA;二○一八年和台中銘安科技
合作生產的可分解袋,成本是一般塑膠袋的三倍。
現在里仁是全台目前唯一做到PLA包裝、回收、分解一條龍的通路商,一年用掉八百多
萬個PLA袋。里仁發現政府允許使用PLA,卻沒提供PLA回收管道,一三二家里仁
門市只好自成回收體系,鼓勵客人剪掉價格標籤拿到門市回收,再送去合作的農場掩埋分
解,一年為此多出上千萬元成本,全由里仁和蔬果供應商一起吸收。
陳美慈說,曾有二、三家企業想加入里仁的PLA回收體系,最後都因成本和嫌麻煩不了
了之。六年來里仁嘗試做出示範,但光靠里仁做的量太小,必須更多通路加入把量撐大,
包材成本才能降低。但政府法規需要突破。
與里仁合作的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淨塑推動辦公室股長施宗融指出,設定堆肥條件後
,PLA可被完全分解,目前一季堆肥一次,但法規禁止可分解塑膠袋作為堆肥的原料,
PLA分解的堆肥不能給農民種植作物,堆肥無處可去,只好在慈心的農場種樹。
---
PLA回收率偏低 環署政策搞不定
2021-09-19 01:19 聯合報 / 記者鄭朝陽/台北報導
來源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10653/5756713
環保署資源回收基金會基金管理會執行祕書謝炳輝指出,要民眾單獨分類可分解的PLA
容器有困難,目前回收端的分篩機器也無法準確挑出PLA容器,靠人工挑揀的成本太高
,回收商普遍沒意願,以致PLA年產量超過六千噸,但回收量一直在百分之六到八附近
起伏,確實偏低。
謝炳輝表示,目前可分解塑膠在台灣以PLA為主流,PLA回收最大的問題在於它和一
般塑膠的外觀及比重非常相似,民眾難辨認;國內塑膠回收做得很好,像PE可循環使用
九到十次,一旦混入PLA形同報廢,只能當燃料燒。
謝炳輝說,環保署目前向PLA業者徵收每公斤五點九六元回收基金,同時補貼回收商每
公斤十五點一七元幫忙回收,但人工挑揀的成本太高,PLA回收率才比較低,不到百分
之十。因此,建立專用的回收管道有實質上的困難,目前研議規範各類容器材質單一化,
讓民眾、回收商在後段容易區分,但還未定案。
政策方向是否要讓PLA退出市場?謝炳輝說,目前政策無此規畫,未來會邀產學界、地
方清潔隊等代表研商,進一步決定。
---
---
50字以上心得:
鄉民不討喜歡討論正經的事情(議題)與正經的討論事情(議題),
要等到擬定推出新政策才會開始被鄉民廣泛討論了吧。
政府喜歡做事只半套,而非公務員(含廣義公務員)的國民(含最廣義公務員)又更喜歡做
事只做半套。
PLA(可分解塑膠)是塑膠但又不是塑膠。
可分解塑膠明明是塑膠,但限塑政策(限塑令)又鼓勵使用PLA,
(有人不管三七二十一,所有塑膠分類編號都當作同種類的塑膠,而塑膠就是
遇到熱(60度c以上)就一定有毒)。
要分清楚PLA與一般塑膠的確是費時費工不容易的事。
堆肥場哭哭。
里仁是全台目前唯一做到PLA包裝、回收、分解一條龍的通路商
原來里仁這麼imba,不愧是我待過的福智基金會相關企業。
人工挑揀的成本太高?
叫種檳榔樹農民與檳榔攤老闆&店員改行、改投資阿(勞&資都改行成勞或資)。
清潔隊員不夠?
徵招阿
沒有那個美國時間?
叫房仲業者轉行阿
也許應該不能把PLA歸類為塑膠
不然PLA跑到塑膠的回收處理廠有什麼問題?
〝台灣的堆肥空間裝廚餘都不夠用了,怎有餘力處理PLA?〞
〝但絕大多數PLA的最終流向,不是焚化爐就是塑膠的回收處理廠,真正回到產品設計目的
地「堆肥場」的少之又少”
所以PLA跑不到堆肥場的原因是因為堆肥場已先一步被廚餘裝滿了嗎?
--
終將勝利的英雄譚
tam yatha yathopaste tadeva bhavati —《百道梵書》
希波的奥古斯丁 '如果你理解,它就不是上帝' (Si comprehendis, non est Deus)
Aham Brahmasmi=YAHWE
推真真無相,窮妄妄無形
--
Tags:
生態環境
All Comments
By Hamiltion
at 2021-09-21T11:49
at 2021-09-21T11:49
By Bethany
at 2021-09-23T09:35
at 2021-09-23T09:35
By Anonymous
at 2021-09-25T07:20
at 2021-09-25T07:20
By Christine
at 2021-09-27T05:06
at 2021-09-27T05:06
By Necoo
at 2021-09-29T02:52
at 2021-09-29T02:52
Related Posts
中研院海洋古生物研究室博士後或碩士助理
By Oliver
at 2021-07-14T15:17
at 2021-07-14T15:17
【空品知識行動創意競賽】高額獎金等你拿
By David
at 2021-06-09T19:41
at 2021-06-09T19:41
消費者選購綠色飲食行為之研究 問卷調查
By Kelly
at 2021-05-28T20:41
at 2021-05-28T20:41
[2021 咖希部灣 環保志工緊急招募]
By Rachel
at 2021-05-03T23:07
at 2021-05-03T23:07
鄰居終年從二樓將汙水直接滴落地面!
By Faithe
at 2021-04-16T18:49
at 2021-04-16T1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