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夏中東行 戰火蹂躪的黎巴嫩 - 中東
By Agatha
at 2011-07-16T05:58
at 2011-07-16T05:58
Table of Contents
圖文版網誌請點選以下連接
http://blog.yam.com/yipin/article/39703608
要談到為什麼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市區會滿目瘡痍, 就要提到在二次大戰後中東的歷史, 及幾個重要常在新聞裡提到的組織: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哈馬斯, 真主黨.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在前面一篇談到以色列歷史的文章裡提到了在二次大戰之後, 以色列建國, 引起周圍阿拉伯國家的不滿, 發動了四次以阿戰爭, 其實, 在四次以阿戰爭參戰的阿拉伯國家中(敘利亞, 黎巴嫩, 埃及, 約旦)之外,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組織常常被忽略, 就是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巴解組織).
巴解組織的成立, 要提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聯合國對巴勒斯坦地區的181號決議文, 文中提到, 在巴勒斯坦地區, 將要成立一個由猶太人為主的以色列, 以及由阿拉伯人組成的巴勒斯坦國, 然而, 最終以色列立國了, 但巴勒斯坦人卻因為以阿戰爭的關係, 被驅散到周圍的阿拉伯國家, 因此, 有一群巴勒斯坦人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國為目標, 在約旦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成立之初, 巴解組織受到約旦政府的支持, 但是, 當巴解組織逐漸壯大之後, 欲以約旦為基地控制約旦, 以便攻擊以色列, 因此, 1967年, 巴解組織發起暗殺約旦國王的行動,
在暗殺行動失敗之後, 巴解組織被約旦政府驅逐, 於是它們逃往黎巴嫩, 改以黎巴嫩為根據地
黎巴嫩內戰: 起因
不同於其他在中東的阿拉伯國家, 黎巴嫩的人口中, 並不是以信仰伊斯蘭的人口佔決對的多數, 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口約佔60%, 剩下的40%則是基督教徒長槍黨(包括馬龍派天主教和羅馬天主教), 因此在立國之初, 便訂出了總統由基督徒擔任, 總理由伊斯蘭教徒擔任的原則. 這樣的原則使得二次大戰後的黎巴嫩, 成為中東最富裕且政治穩定的國家, 首都貝魯特甚至有"中東小巴黎"之稱
然而, 在巴解組織進入黎巴嫩後, 發動攻擊以色列人的行動時, 為尋求國內的伊斯蘭教徒的認同, 經常會煽動基督徒與伊斯蘭教徒的對立, 1972年夏天在德國慕尼黑的奧運上, 巴解組織成員暗殺以色列的奧運代表團成員, 引起以色列的不滿, 入侵黎巴嫩, 目的是為了要報負巴解組織, 造成的下場卻得也讓黎巴嫩的基督徒一起承擔, 黎巴嫩基督徒仇視巴解組織, 但黎巴嫩的伊斯蘭教徒卻支持巴解組織. 再加上伊斯蘭教徒的人口逐漸增加, 但所獲得的權力並沒有相對的增加, 使得伊斯蘭教徒和基督徒的對立逐漸升高
1975年4月13日, 巴解組織炸毀一座馬龍派天主教教堂, 槍殺了數名基督徒, 這引起了基督徒不滿, 他們當天就攻擊了一輛載滿伊斯蘭教徒的巴士, 巴士裡的人全部罹難, 自此, 黎巴嫩的基督徒與伊斯蘭教徒(包括巴解組織)的對立關係進入白熱化, 黎巴嫩內戰正式爆發, 很快地, 內戰延燒到首都貝魯特, 貝魯特成為主戰場, 所有的建築幾乎都被砲擊, 城市陷入一片火海
黎巴嫩內戰: 敘利亞, 以色列與西方國家的加入
內戰初期, 巴解組織及伊斯蘭教徒是壓倒性的勝利, 佔領黎巴嫩土地的大部份, 受挫的基督徒於是請求鄰國敘利亞的幫忙, 1975年, 敘利亞於是出兵佔領黎巴嫩東部的貝卡谷地(就是後面的blog會提到的羅馬古城Baalbeck和歐馬亞阿拉伯帝國的古城Anjar所在的地方). 將巴解組織及伊斯蘭教徒的控制範圍縮減到黎巴嫩南部與以色列的邊界附近, 然而敘利亞開始貝卡谷地大量屯兵, 企圖直接將黎巴嫩東部領土直接佔領, 反而引起了原來請求敘利亞幫忙的基督徒政府的不滿, 敘利亞直接與基督徒政府發生衝突, 國家分成三部份: 東邊的敘利亞, 南邊的巴解組織,
及中部靠海的基督徒長槍黨
在黎巴嫩南部的巴解組織, 除了攻擊國內的基督徒政府外, 還會不定期的在以色列北部進行恐怖攻擊, 引起以色列的不滿, 1982年, 駐以色列英國大使暗殺, 以色列藉口兇手是巴解組織, 要找出兇手的原因, 而出兵與黎南的巴解組織發生戰爭, 將巴解組織趕出黎巴嫩, 以色列佔領黎巴嫩南部及西部的貝魯特, 貝魯特被分成東邊由敘利亞控制的貝魯特及西邊由以色列控制的貝魯特, 中間的分界線, 稱為綠線(Green Line)
同時, 一次意外, 由巴解組織主導的爆炸事件中, 將基督徒長槍黨的領導人炸死, 1982年9月16日, 基督徒長槍黨以報復巴解組織為原因, 在以色列的默許下, 進入以色列佔領下的貝魯特, 將住在巴勒斯坦難民營的三萬名難民全部殺死, 這個屠殺行動引起了國際的譴責, 於是從1982年開始, 美國, 法國, 及義大利組成的多國部隊進駐黎巴嫩, 西方國家開始斡旋以色列, 黎巴嫩, 敘利亞, 及巴解組織, 於是在1983年5月17日, 以色列與黎巴嫩簽訂協議, 以色列從黎巴嫩南部撤軍, 然而, 敘利亞卻不願意撤軍, 繼續佔領黎巴嫩東北部的領土
黎巴嫩內戰的結束
在巴解組織被趕出黎巴嫩後, 1982年, 什葉派穆斯林掌權的伊朗政府於是扶殖了黎巴嫩內對以色列入侵不滿的伊斯蘭教徒, 組成真主黨, 取代黎南的巴解組織, 此時的黎巴嫩已經是四分五裂, 除了基督教的長槍黨, 敘利亞之外, 還有其他基督教的民兵組織, 真主黨, 什葉派穆斯林, 遜尼派穆斯林組成的民兵組織, 以及美法等國的西方國家軍隊. 不時的在各地發生武裝衝突事件和恐怖行動(1983年美國駐黎巴嫩大使館被什葉派民兵組織以炸彈攻擊, 聯合國維合部隊總部被炸, 1987年什葉派民兵與敘利亞聯合攻擊黎巴嫩南部的巴勒斯坦難民營,
1988年什葉派民兵與真主黨在貝魯特發生大規模武裝衝突)
於是, 這時候的黎巴嫩總統決定依靠尚未撤軍的敘利亞, 以武力將各派勢力鏟平, 1990年10月13日, 黎巴嫩政府趁伊拉克出兵科威特, 西方國家勢力無暇顧及黎巴嫩時, 聯合敘利軍隊進入貝魯特, 趕走基督徒長槍黨及其他各派別的民兵勢力. 重新控制黎巴嫩, 除真主黨外的各軍隊派別卸除武裝, 黎巴嫩內戰結束
雪松革命與敘利亞撤軍
1992年, 內戰結束後兩年, 親沙烏地阿拉伯的遜尼派穆斯林富豪 哈里里(Rafik Bahaa Edine Hariri)擔任黎巴嫩總理, 在他的總理任內, 黎巴嫩迅速脫離內戰陰影, 開始重建, 得到民眾的支持, 政治上, 哈里里反對當時仍駐軍在黎巴嫩東北部的敘利亞軍隊, 主張敘利亞軍隊盡速撤軍, 但此舉卻引起敘利亞及敘利亞支持的當時的總統不滿,
2005年2月14日, 哈里里被一名神秘的自殺炸彈客引爆的汽車炸彈炸死, 以色列及親西方國家立刻將矛頭指向敘利亞, 刺殺行動也引起了人民的不滿, 發動遊行, 稱為雪松革命(因為雪松是黎巴嫩的國樹, 在黎巴嫩的國旗上也可以發現雪松). 聯合國成立國際委員會對哈里里的刺殺展開調查, 調查報告認為幕後主使者是敘利亞政府, 最後在西方的壓力下, 敘利亞政府終於於2005年中撤出所有在黎巴嫩的軍隊, 而哈里里的遺體現在被安放在貝魯特的藍色清真寺裡
真主黨與2006以黎衝突
1990年, 黎巴嫩內戰結束, 雖然所有的武裝部隊都已交出武器, 接受黎巴嫩政府的控制, 然而, 為於黎巴嫩南部的真主黨始終不願意接受政府的指揮, 首先是擴張根據地在貝卡谷地(就是古蹟Baalbeck的所在地), 並且不斷的在黎巴嫩南部的以色列邊界上攻擊以色列, 此舉引起以色列的不滿, 於是時常地空襲黎巴嫩南部, 黎南的城市, 巴勒斯坦難民營幾乎都成為廢墟
2006年7月12日, 真主黨突然襲擊了以色列北部, 殺死四名, 俘虜兩名以色列士兵 引起以色列政府的震怒, 開始大舉轟炸貝魯特, 封鎖貝魯特機場, 同時炸毀由敘利亞大馬士革通往黎巴嫩貝魯特的公路, 阻斷敘利亞的後援及破壞真主黨在貝卡谷地的基地, 自此開始的一個月黎南真主黨和以色列軍隊不斷的用飛彈和火箭彈互相攻擊.
直到2006年8月11日, 聯合國安理會通過1701號決議文, 呼籲真主黨和以色列政府必須停戰, 雙方也接受了決議文停戰, 聯合國並派出一隻一萬五千人維合部隊進駐黎巴嫩南部地去, 直到現在, 自2006年以黎衝突之後, 黎巴嫩的政局逐漸穩定, 現在真主黨已變成國內的反對黨, 與基督教長槍黨同時在議會擁有席次
--
http://blog.yam.com/yipin/article/39703608
要談到為什麼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的市區會滿目瘡痍, 就要提到在二次大戰後中東的歷史, 及幾個重要常在新聞裡提到的組織: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哈馬斯, 真主黨.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在前面一篇談到以色列歷史的文章裡提到了在二次大戰之後, 以色列建國, 引起周圍阿拉伯國家的不滿, 發動了四次以阿戰爭, 其實, 在四次以阿戰爭參戰的阿拉伯國家中(敘利亞, 黎巴嫩, 埃及, 約旦)之外,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組織常常被忽略, 就是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巴解組織).
巴解組織的成立, 要提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聯合國對巴勒斯坦地區的181號決議文, 文中提到, 在巴勒斯坦地區, 將要成立一個由猶太人為主的以色列, 以及由阿拉伯人組成的巴勒斯坦國, 然而, 最終以色列立國了, 但巴勒斯坦人卻因為以阿戰爭的關係, 被驅散到周圍的阿拉伯國家, 因此, 有一群巴勒斯坦人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阿拉伯人的巴勒斯坦國為目標, 在約旦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成立之初, 巴解組織受到約旦政府的支持, 但是, 當巴解組織逐漸壯大之後, 欲以約旦為基地控制約旦, 以便攻擊以色列, 因此, 1967年, 巴解組織發起暗殺約旦國王的行動,
在暗殺行動失敗之後, 巴解組織被約旦政府驅逐, 於是它們逃往黎巴嫩, 改以黎巴嫩為根據地
黎巴嫩內戰: 起因
不同於其他在中東的阿拉伯國家, 黎巴嫩的人口中, 並不是以信仰伊斯蘭的人口佔決對的多數, 信仰伊斯蘭教的人口約佔60%, 剩下的40%則是基督教徒長槍黨(包括馬龍派天主教和羅馬天主教), 因此在立國之初, 便訂出了總統由基督徒擔任, 總理由伊斯蘭教徒擔任的原則. 這樣的原則使得二次大戰後的黎巴嫩, 成為中東最富裕且政治穩定的國家, 首都貝魯特甚至有"中東小巴黎"之稱
然而, 在巴解組織進入黎巴嫩後, 發動攻擊以色列人的行動時, 為尋求國內的伊斯蘭教徒的認同, 經常會煽動基督徒與伊斯蘭教徒的對立, 1972年夏天在德國慕尼黑的奧運上, 巴解組織成員暗殺以色列的奧運代表團成員, 引起以色列的不滿, 入侵黎巴嫩, 目的是為了要報負巴解組織, 造成的下場卻得也讓黎巴嫩的基督徒一起承擔, 黎巴嫩基督徒仇視巴解組織, 但黎巴嫩的伊斯蘭教徒卻支持巴解組織. 再加上伊斯蘭教徒的人口逐漸增加, 但所獲得的權力並沒有相對的增加, 使得伊斯蘭教徒和基督徒的對立逐漸升高
1975年4月13日, 巴解組織炸毀一座馬龍派天主教教堂, 槍殺了數名基督徒, 這引起了基督徒不滿, 他們當天就攻擊了一輛載滿伊斯蘭教徒的巴士, 巴士裡的人全部罹難, 自此, 黎巴嫩的基督徒與伊斯蘭教徒(包括巴解組織)的對立關係進入白熱化, 黎巴嫩內戰正式爆發, 很快地, 內戰延燒到首都貝魯特, 貝魯特成為主戰場, 所有的建築幾乎都被砲擊, 城市陷入一片火海
黎巴嫩內戰: 敘利亞, 以色列與西方國家的加入
內戰初期, 巴解組織及伊斯蘭教徒是壓倒性的勝利, 佔領黎巴嫩土地的大部份, 受挫的基督徒於是請求鄰國敘利亞的幫忙, 1975年, 敘利亞於是出兵佔領黎巴嫩東部的貝卡谷地(就是後面的blog會提到的羅馬古城Baalbeck和歐馬亞阿拉伯帝國的古城Anjar所在的地方). 將巴解組織及伊斯蘭教徒的控制範圍縮減到黎巴嫩南部與以色列的邊界附近, 然而敘利亞開始貝卡谷地大量屯兵, 企圖直接將黎巴嫩東部領土直接佔領, 反而引起了原來請求敘利亞幫忙的基督徒政府的不滿, 敘利亞直接與基督徒政府發生衝突, 國家分成三部份: 東邊的敘利亞, 南邊的巴解組織,
及中部靠海的基督徒長槍黨
在黎巴嫩南部的巴解組織, 除了攻擊國內的基督徒政府外, 還會不定期的在以色列北部進行恐怖攻擊, 引起以色列的不滿, 1982年, 駐以色列英國大使暗殺, 以色列藉口兇手是巴解組織, 要找出兇手的原因, 而出兵與黎南的巴解組織發生戰爭, 將巴解組織趕出黎巴嫩, 以色列佔領黎巴嫩南部及西部的貝魯特, 貝魯特被分成東邊由敘利亞控制的貝魯特及西邊由以色列控制的貝魯特, 中間的分界線, 稱為綠線(Green Line)
同時, 一次意外, 由巴解組織主導的爆炸事件中, 將基督徒長槍黨的領導人炸死, 1982年9月16日, 基督徒長槍黨以報復巴解組織為原因, 在以色列的默許下, 進入以色列佔領下的貝魯特, 將住在巴勒斯坦難民營的三萬名難民全部殺死, 這個屠殺行動引起了國際的譴責, 於是從1982年開始, 美國, 法國, 及義大利組成的多國部隊進駐黎巴嫩, 西方國家開始斡旋以色列, 黎巴嫩, 敘利亞, 及巴解組織, 於是在1983年5月17日, 以色列與黎巴嫩簽訂協議, 以色列從黎巴嫩南部撤軍, 然而, 敘利亞卻不願意撤軍, 繼續佔領黎巴嫩東北部的領土
黎巴嫩內戰的結束
在巴解組織被趕出黎巴嫩後, 1982年, 什葉派穆斯林掌權的伊朗政府於是扶殖了黎巴嫩內對以色列入侵不滿的伊斯蘭教徒, 組成真主黨, 取代黎南的巴解組織, 此時的黎巴嫩已經是四分五裂, 除了基督教的長槍黨, 敘利亞之外, 還有其他基督教的民兵組織, 真主黨, 什葉派穆斯林, 遜尼派穆斯林組成的民兵組織, 以及美法等國的西方國家軍隊. 不時的在各地發生武裝衝突事件和恐怖行動(1983年美國駐黎巴嫩大使館被什葉派民兵組織以炸彈攻擊, 聯合國維合部隊總部被炸, 1987年什葉派民兵與敘利亞聯合攻擊黎巴嫩南部的巴勒斯坦難民營,
1988年什葉派民兵與真主黨在貝魯特發生大規模武裝衝突)
於是, 這時候的黎巴嫩總統決定依靠尚未撤軍的敘利亞, 以武力將各派勢力鏟平, 1990年10月13日, 黎巴嫩政府趁伊拉克出兵科威特, 西方國家勢力無暇顧及黎巴嫩時, 聯合敘利軍隊進入貝魯特, 趕走基督徒長槍黨及其他各派別的民兵勢力. 重新控制黎巴嫩, 除真主黨外的各軍隊派別卸除武裝, 黎巴嫩內戰結束
雪松革命與敘利亞撤軍
1992年, 內戰結束後兩年, 親沙烏地阿拉伯的遜尼派穆斯林富豪 哈里里(Rafik Bahaa Edine Hariri)擔任黎巴嫩總理, 在他的總理任內, 黎巴嫩迅速脫離內戰陰影, 開始重建, 得到民眾的支持, 政治上, 哈里里反對當時仍駐軍在黎巴嫩東北部的敘利亞軍隊, 主張敘利亞軍隊盡速撤軍, 但此舉卻引起敘利亞及敘利亞支持的當時的總統不滿,
2005年2月14日, 哈里里被一名神秘的自殺炸彈客引爆的汽車炸彈炸死, 以色列及親西方國家立刻將矛頭指向敘利亞, 刺殺行動也引起了人民的不滿, 發動遊行, 稱為雪松革命(因為雪松是黎巴嫩的國樹, 在黎巴嫩的國旗上也可以發現雪松). 聯合國成立國際委員會對哈里里的刺殺展開調查, 調查報告認為幕後主使者是敘利亞政府, 最後在西方的壓力下, 敘利亞政府終於於2005年中撤出所有在黎巴嫩的軍隊, 而哈里里的遺體現在被安放在貝魯特的藍色清真寺裡
真主黨與2006以黎衝突
1990年, 黎巴嫩內戰結束, 雖然所有的武裝部隊都已交出武器, 接受黎巴嫩政府的控制, 然而, 為於黎巴嫩南部的真主黨始終不願意接受政府的指揮, 首先是擴張根據地在貝卡谷地(就是古蹟Baalbeck的所在地), 並且不斷的在黎巴嫩南部的以色列邊界上攻擊以色列, 此舉引起以色列的不滿, 於是時常地空襲黎巴嫩南部, 黎南的城市, 巴勒斯坦難民營幾乎都成為廢墟
2006年7月12日, 真主黨突然襲擊了以色列北部, 殺死四名, 俘虜兩名以色列士兵 引起以色列政府的震怒, 開始大舉轟炸貝魯特, 封鎖貝魯特機場, 同時炸毀由敘利亞大馬士革通往黎巴嫩貝魯特的公路, 阻斷敘利亞的後援及破壞真主黨在貝卡谷地的基地, 自此開始的一個月黎南真主黨和以色列軍隊不斷的用飛彈和火箭彈互相攻擊.
直到2006年8月11日, 聯合國安理會通過1701號決議文, 呼籲真主黨和以色列政府必須停戰, 雙方也接受了決議文停戰, 聯合國並派出一隻一萬五千人維合部隊進駐黎巴嫩南部地去, 直到現在, 自2006年以黎衝突之後, 黎巴嫩的政局逐漸穩定, 現在真主黨已變成國內的反對黨, 與基督教長槍黨同時在議會擁有席次
--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2011夏中東行 王者天下 克拉克十字軍城堡
By Joseph
at 2011-07-15T09:24
at 2011-07-15T09:24
經濟封鎖9年……愈發渴望西方社會的伊朗現實
By Isla
at 2011-07-15T05:09
at 2011-07-15T05:09
2011夏 中東六國行 綠洲城市帕密拉
By Hedwig
at 2011-07-14T03:51
at 2011-07-14T03:51
2011夏 中東六國行 天國之城 大馬士革
By Olive
at 2011-07-13T10:16
at 2011-07-13T10:16
2011夏 中東六國行 十字軍東征
By Michael
at 2011-07-13T01:57
at 2011-07-13T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