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淨土消失系列二】直擊無感政府放任 - 生態環境討論
By Lydia
at 2017-02-12T21:33
at 2017-02-12T21:33
Table of Contents
【台東淨土消失系列二】直擊無感政府放任山坡濫墾 摧毀紅葉村
2017年02月12日16:30
「台東怎麼變成這樣?」台東一直是國人印象中台灣最後一塊淨土,但一場風災戳破了假
象,《蘋果》走訪實地,從北邊海端鄉開始,一路往南到大武鄉,原本遍布原始林木的山
頭,竟然都被一塊一塊地挖空,越往深山裡走,狀況越慘,國內最有名的紅葉少棒隊故鄉
---延平鄉紅葉村,更被摧殘到殘破不堪,原住民小朋友放學走在回家的路上,讓人無法
想像,未來他們要如何對抗這些破壞家園的力量。
《蘋果》記者為了了解台東山林遭破壞狀況,從台東縣北端沿著海岸線,從延平鄉、卑南
鄉、太麻里鄉、至大武鄉實地查訪,曾經風光一時的延平鄉紅葉村,記者沿著當地山路一
路往山上走,目睹紅葉村後方山壁整片崩落,越往山上走,發現遭破會的面積越大,從山
上往山下望去,整片山區皆被墾成一塊一塊,而去年颱風時發生的大崩塌處,雖然為原始
林區域,但旁邊仍然看得出曾經種植農作物的痕跡。
記者走訪太麻里山區,驅車走入一般遊客罕入山區,陡峭的坡度需四輪驅動車輛才能暢行
,錯綜複雜的產業道路隱藏許多人煙罕至的薑園,有時「匡噹、匡噹」的怪手整地聲音迴
盪在山谷,感覺很近但卻找不到怪手在哪裡。
從知本溫泉旁的樂山再往更深山裡走去,當空拍機升空後從高空往下看的那瞬間,才知道
美麗海岸線綿延的另一邊,山林變成一塊塊的農作物田地,完全沒有原始的山林。
而在採訪過程中,靠著栽種農作物過活的農民、村民立場強硬,甚至開玩笑地告知記者:
「再報導下去以後不用在台東混」的說法已成基本台詞。
風光一時的少棒發源地紅葉國小,學生嘹亮的歌聲迴盪在山谷,他們踏過崩塌的土地回家
,家園破了可以重建,但生活環境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累積,這群天真無邪的小朋友要
面對的,是我們留下的環境,而我們準備好留下些什麼給他們。(突發中心何柏均、劉人
瑋、王亞志/台東報導)
來源網址: https://goo.gl/xq9JJV
--
2017年02月12日16:30
「台東怎麼變成這樣?」台東一直是國人印象中台灣最後一塊淨土,但一場風災戳破了假
象,《蘋果》走訪實地,從北邊海端鄉開始,一路往南到大武鄉,原本遍布原始林木的山
頭,竟然都被一塊一塊地挖空,越往深山裡走,狀況越慘,國內最有名的紅葉少棒隊故鄉
---延平鄉紅葉村,更被摧殘到殘破不堪,原住民小朋友放學走在回家的路上,讓人無法
想像,未來他們要如何對抗這些破壞家園的力量。
《蘋果》記者為了了解台東山林遭破壞狀況,從台東縣北端沿著海岸線,從延平鄉、卑南
鄉、太麻里鄉、至大武鄉實地查訪,曾經風光一時的延平鄉紅葉村,記者沿著當地山路一
路往山上走,目睹紅葉村後方山壁整片崩落,越往山上走,發現遭破會的面積越大,從山
上往山下望去,整片山區皆被墾成一塊一塊,而去年颱風時發生的大崩塌處,雖然為原始
林區域,但旁邊仍然看得出曾經種植農作物的痕跡。
記者走訪太麻里山區,驅車走入一般遊客罕入山區,陡峭的坡度需四輪驅動車輛才能暢行
,錯綜複雜的產業道路隱藏許多人煙罕至的薑園,有時「匡噹、匡噹」的怪手整地聲音迴
盪在山谷,感覺很近但卻找不到怪手在哪裡。
從知本溫泉旁的樂山再往更深山裡走去,當空拍機升空後從高空往下看的那瞬間,才知道
美麗海岸線綿延的另一邊,山林變成一塊塊的農作物田地,完全沒有原始的山林。
而在採訪過程中,靠著栽種農作物過活的農民、村民立場強硬,甚至開玩笑地告知記者:
「再報導下去以後不用在台東混」的說法已成基本台詞。
風光一時的少棒發源地紅葉國小,學生嘹亮的歌聲迴盪在山谷,他們踏過崩塌的土地回家
,家園破了可以重建,但生活環境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的累積,這群天真無邪的小朋友要
面對的,是我們留下的環境,而我們準備好留下些什麼給他們。(突發中心何柏均、劉人
瑋、王亞志/台東報導)
來源網址: https://goo.gl/xq9JJV
--
Tags:
生態環境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台東淨土消失系列一】踢爆鏟山種生薑
By Candice
at 2017-02-12T21:31
at 2017-02-12T21:31
羅馬教皇都肯定!福島核災中的媒體小巨人
By Andy
at 2017-02-10T22:46
at 2017-02-10T22:46
南半球極度乾燥 智利遭逢50年最嚴重森林
By Daniel
at 2017-02-10T13:21
at 2017-02-10T13:21
石門水庫蓄水只夠3個月 昨晚人造雨
By Delia
at 2017-02-09T09:36
at 2017-02-09T09:36
濁水溪變清了 有大事發生?
By Ina
at 2017-02-04T00:05
at 2017-02-04T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