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全部資料). - 暖化
By Hazel
at 2009-05-29T00:00
at 2009-05-29T00:00
Table of Contents
請快......給我........全球暖化資料......我要做報告.....謝謝
Tags:
暖化
All Comments
By Robert
at 2009-05-31T07:05
at 2009-05-31T07:05
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含量不斷增加。正是全球變暖的人為因素中主要部分。燃燒化石燃料、清理林木和耕作等等都增強了溫室效應。自從1950年,太陽輻射的變化與火山活動所產生的變暖效果比人類所排放的溫室氣體的還要低。這些結論得到30多個來自8大工業國家的研究團體所確認。第一次懷疑溫室效應會發生的觀測是瑞典化學家阿倫尼烏斯在1897年所做的。雖然當時沒有引發公眾討論,但自1980年代後開始引發公眾關注。
全球性的溫度增量可能反過來導致其它方面的變動,包括海平面上升和降雨量及降雪量在數額上和樣式上的變化。這些變動也許促使極端天氣事件更強更頻繁,譬如洪水、旱災、熱浪、颶風和龍捲風。除此之外,還有其它後果,包括更高或更低的農產量、冰河撤退、夏天時河流流量減少、物種消失及疾病肆虐。預計全球變暖所因致事件的數量和強度; 但是很難把這些特殊事件連接到全球變暖。雖然很多研究集中在2100年或之前的時間,但是預期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會在往後的日子仍然繼續。因為二氧化碳在大氣中有50年到200年的壽命 。但是還是有不少氣候研究顯示為人類的行動在最近全球變暖中其實沒有扮演重要角色。但是無論氣候變化的成因或結果為何,許多人是非常關心的;而且對於應付預言後果的政策應該如何實施,引起了全球廣泛的政治爭論、公開辯論及各種學術研究。這些政策討論重點是應該減少還是扭轉未來的暖化及怎麼應付預計的後果。
●歷史上的全球變暖
根據儀器記錄,相對於1860年至1900年期間,全球陸地與海洋溫度上升了攝氏0.75度。自1979年,陸地溫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溫度快一倍(陸地溫度上升了攝氏0.25度,而海洋溫度上升了攝氏0.13度)。根據衛星溫度探測,對流層的溫度每十年上升攝氏0.12度至0.22度。在1850年前的一兩千年,雖然曾經出現中世紀溫暖時期與小冰河時期,但是大眾相信全球溫度是相對穩定的。
根據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戈達德太空研究所的研究報告估計,自1800年代有測量儀器廣泛地應用開始,2005年是最溫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記錄高了攝氏百分之幾度。 世界氣象組織和英國氣候研究單位也有類似的估計,曾經預計2005年是僅次於1998年第二溫暖的年份。
在人類近代歷史才有一些溫度記錄。這些記錄都來自不同的地方,精確度和可靠性都不盡相同。在1860年才有類似全球溫度儀器記錄,相信當年的記錄很少受到城市熱島效應的影響。從最近的千禧年內的多方記錄所展示的長遠展望,在過去1000年的溫度記錄中可以看到有關的討論及其中的差異。最近50年的氣候轉變的過程是十分清晰,全賴詳細的溫度記錄。到了1979年,人類更開始利用衛星溫度測量來量度對流層的溫度。
在2000年後,各地的高溫記錄經常被打破。譬如:2003年8月11日,瑞士格羅諾鎮錄得攝氏41.5度,破139年來的記錄。同年,8月10日,英國倫敦的溫度達到攝氏38.1,破了1990年的記錄。同期,巴黎南部晚上測得最低溫度為攝氏25.5度,破了1873年以來的記錄。8月7日夜間,德國也打破了百年最高氣溫記錄。在2003年夏天,台北、上海、杭州、武漢、福州都破了當地高溫記錄,而中國浙江省更快速地屢破高溫記錄,67個氣象站中40個都刷新記錄。2004年7月,廣州的罕見高溫打破了53年來的記錄。2005年7月,美國有兩百個城市都創下歷史性高溫記錄。[18]2006年8月16日,中國重慶最高氣溫高達43度。台灣宜蘭在2006年7月8日溫度高達38.8度,破了1997年的記錄。2007年8月16日,日本埼玉縣熊谷市溫度高達40.9度,破了1933年日本山形市的記錄。
●成因
氣候系統的改變來自自然或內部運作及對外來力量的改變作出的反應。這些外來力量包括了人為與非人為因素,譬如太陽活動、火山活動及溫室氣體。多名氣候學家同意地球近年來已經變暖。近代氣候轉變的成因仍然是活躍的研究範疇,但是科學界的共識指出溫室氣體是全球變暖的主因。可是,科學界外仍然對此結論有爭議。
在地球大氣層排放二氧化碳及甲烷,而其他情況不變下,會促使地面升溫,溫室氣體產生天然的溫室效應。如果沒有它,地球溫度會比現在低攝氏30度,使地球不適合人類居住。因此,在支持與反對這套變暖理論之間爭辯是不正確的,反而應該則重於大氣層中二氧化碳及甲烷含量的增加所產生的最終效果,什麼時候應該促進或什麼時候才同意使之緩和。
舉一個重要的回饋過程的例子,就是冰反照率回饋。大氣層中增加二氧化碳暖化了地球表面,導致兩極冰塊溶解。陸地與開放水域便佔據更多的地方。兩者比冰的反射還要少,所以吸收了更多太陽輻射。這樣使變暖加劇,到頭來促使更多冰塊溶化,循環不斷持續。
因為地球的熱力慣性與對其他間接效應的緩慢反應,地球現今的氣候在不斷增加的溫室氣體下變得不平衡。氣候行為研究指出,縱使溫室氣體維持現今的水平,全球平均溫度可能仍然會上升攝氏0.5至1度。
2009-05-29 15:28:21 補充:
●森林資源與全球暖化
全球森林資源是有效防止全球暖化的工具。樹木通過光合作用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生成氧氣和糖類。當人類將森林破壞後有一部分會被用作燃料使用用於供暖或是燒製成碳木。在使用的過程中燃燒會產生二氧化碳,增加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含量,進一步加重溫室效應,加速全球氣溫變暖。因此,一方面減少吸收二氧化碳這種主要溫室氣體的數量,另一方面又會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破壞或是不合理使用森林資源資源是對環境的嚴重破壞,是全球氣溫上升的一大誘因。
2009-05-29 15:29:13 補充:
●造成的影響
1.由於海洋溫度增加,南極和北極的冰川會加速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會淹沒沿海低海拔地區,例如大洋洲島國圖瓦魯已被水淹沒。全世界有3/4的人口居住在離海岸線不足500公里的地方,陸地面積縮小會極大地影響人類居住環境,甚至可能導致戰爭。河、海堤的建立,可降低海平面上升的影響,保護地勢低的地區。
2009-05-29 15:29:29 補充:
2.由於海洋溫度增加,水蒸發加快,大量水氣被輸送進入大氣,會導致局部地區短時間內降雨量突然升高,這樣暴雨天氣就會導致水災、山體滑坡、泥石流等更加頻繁的發生,位於河流沿岸的城市和位於河流下游的廣大地區因此受到洪水的威脅,水災面積因為短時的強降水而迅速擴大,水土流失問題也比過去更加嚴峻。
3.由於大氣溫度升高,導致熱帶傳染病向高緯擴散,目前已有熱帶傳染病擴散的跡象。而過去在低溫下難以存活的病毒隨著冬季溫度上升,有全年活動的可能,最近一段時間的監控發現,過去已經得到控制的疾病如結核病等有再度爆發的可能。
2009-05-29 15:29:44 補充:
4.由於大氣溫度升高,令蒸發量上升,在以往乾旱少雨的地區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而不正確的耕作方法很有可能讓以前植被覆蓋就不好的半乾旱地區失去保護成為半沙化地區,從而導致內陸地區沙漠化加速,沙漠有擴大的危險(實際上沙漠化問題已經困擾著東亞和中亞國家,在撒哈拉邊界地區更是情況堪憂)。
5.雖然由於溫度升高,有部分動植物會加快繁殖,而如果食物鏈中的上層和頂層生物如果不作出相應變動就會嚴重危機到種群的繁殖和發展,整個生物多樣性會受到威脅,許多物種會加速滅絕的步伐。
2009-05-29 15:29:49 補充:
6.由於兩極冰山崩塌,北歐、南美近極地的地方溫度會迅速下降(因冰溶化有溶化比潛熱,大量冰同時溶化會吸取大量能量以作溶化之用,所以近極地的地方溫度會迅速下降),會嚴重影響當地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的變化。
7.澳洲流行病學家Anthony McMichael於美國微生物學會的會議上提出警告,表示全球暖化使得多種流行病的流行模式發生改變增加爆發機會。
By Liam
at 2009-05-31T04:15
at 2009-05-31T04:15
我給些不同的吧:
全球暖化可能影響生物演化
全球暖化造成地球平均氣溫上升,可能影響生物演化。來自於愛爾蘭都柏林大學科學家們,發表他們有關全球暖化的研究發現於在新一期的《科學》雜誌 (Science) 提出: 全球暖化可能影響生物演化的觀點。由都柏林大學科學家 Emma Teeling 所領導組成的研究團隊,研究四種主要的蝙蝠家族,並且由 DNA 來追溯牠們的起源。他們研究結果發現,約在 5000-5200 萬年前 (始新世) 蝙蝠演化發生分裂,而此演化分裂可能與當時全球暖化平均氣溫上升了攝氏 7 度有關。科學家們認為,由於全球氣候暖化使得昆蟲大量繁殖,為了捕捉獵物,蝙蝠乃演化出獨特的飛行技巧和聲波反射定位能力。 全球暖化不緊僅影響到我們生存的環境,也影響到生物的演化。
全球暖化嚴重 根據美國航太總署(NASA)本周最新的氣候研究,NASA的氣象學家對外宣佈北冰洋的融冰速度將導致在2012年出現無冰現象。NASA氣候變化研究小組的茨瓦利說北冰洋冰層融化速度大大超於去年的預測,現存的北冰洋冰層可以反射80%的太陽輻射,來穩定現在的海洋溫度。NASA的首席氣象學韓森聲稱儘早行動,我們就能挽回一切。詳盡的影片,請看以下全球暖化連結:http://www.suprememastertv.com/tw/bbs/board.php?bo...
★「無上師電視台」:24小時全天候播出積極正面的節目,為您的人生帶來嶄新的視野.
「 無上師電視台 」 秉持製作正面節目的理念,創下電視界新里程碑。展望未來,「無上師電視台」 將 繼續為觀眾提供新型、正面、肯定的電視節目,即時轉播和平活動、總統和名人專訪,並傳達大眾對和平的由衷盼望。此外,「無上師電視台」 也製作專輯介紹各國文化之美,為世人建立互知互愛的橋樑。
「無上師電視台」 的訊息,見載於世界各大報章雜誌,例如《時代》雜誌、《今日美國》、《衛報》、《法蘭克福匯報》、《世界報》等等,不勝枚舉。
對於全球晚化的重要資訊:http://www.hkedcity.net/article/resources_kit_othe...
By Jake
at 2009-05-30T10:07
at 2009-05-30T10:07
以金星強大的溫室效應開頭─
金星以前亦曾經有過大量水份的海洋,但在表面溫度華氏900度的情況下,所有水份都被煮沸而蒸發。
天文學家認為造成金星這樣高的表面溫度,是由於它遇到【不可逆轉】的溫室效應所致。現時金星的大氣 9 6% 是二氧化碳 ── 是一種強勁的溫室氣體。陽光以可見光的形式透過金星(如同地球一樣)的大氣層照射到星球表面,使其表面溫度上升。在地球的情況下,增加了的熱能,就會以紅外線冷體輻射的形式折返回太空。但在金星,由於這些紅外線受二氣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所阻隔,金星表面的熱能就不能透過大氣層返回太空去,結果就被陷入大氣之中,使金星成為太陽系中最熱的一個星球。
由於太陽不停地照射到金星表面,導致它會越來越熱,科學家認為更使人憂慮的是這個【不可逆轉】的溫室效應會無止境地繼續下去。
回到地球討論─
在20世紀,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氣層溫度上升了攝氏0.74度。普遍來說,科學界發現過去50年可觀察的氣候改變的速度是過去100年的雙倍,有理由認為該時期的氣候改變是由人類活動所推動。
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含量不斷增加。正是全球變暖的人為因素中主要部分。燃燒化石燃料、清理林木和耕作等等都增強了溫室效應。自從1950年,太陽輻射的變化與火山活動所產生的變暖效果比人類所排放的溫室氣體的還要低。
在地球大氣層排放二氧化碳及甲烷,而其他情況不變下,會促使地面升溫,溫室氣體產生天然的溫室效應。但如果沒有它,地球溫度會比現在低攝氏30度,使地球不適合人類居住。
因此,在支持與反對這套變暖理論之間爭辯是不正確的,反而應該則重於大氣層中二氧化碳及甲烷含量的增加所產生的最終效果,什麼時候應該促進或什麼時候才同意使之緩和。
有效防止─
全球森林資源是有效防止全球暖化的工具。樹木通過光合作用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生成氧氣和糖類。
有關資訊─
溫室效應的發現:
第一次懷疑溫室效應會發生的觀測是瑞典化學家阿倫尼烏斯在1897年所做的。雖然當時沒有引發公眾討論,但自1980年代後開始引發公眾關注。
命名法則:
全球變暖是比氣候改變更明確的名稱。原則上,「全球變暖」一詞對成因持中立觀點,但是根據大眾的用法,「全球變暖」意味著人類的影響。可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使用「氣候改變」代表人為因素導致的改變,「氣候變化」代表其他東西導致的改變。其他組織則使用「人為的氣候改變」(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代表人為因素導致的改變。
歷史上的全球變暖:
2003年8月11日,瑞士格羅諾鎮錄得攝氏41.5度,破139年來的記錄。
2003年8月10日,英國倫敦的溫度達到攝氏38.1,破了1990年的記錄。
2003年8月7日夜間,德國也打破了百年最高氣溫記錄。
在2003年夏天,台北、上海、杭州、武漢、福州都破了當地高溫記錄,而中國浙江省更快速地屢破高溫記錄,67個氣象站中40個都刷新記錄。
移民:
一些太平洋島國,如吐瓦魯正在面對一個全體撤離的可能性,因為對於洪水的抵抗可能對他們來說過於昂貴。吐瓦魯已經同紐西蘭就分階段遷移有了一個專門的協定。
在1990年代有些不同的預測將環境難民的總數定在約兩千五百萬(對難民的官方定義裏面只有躲避迫害的一名,而沒有包括環境移民)。IPCC預計2050年將存在一億五千萬環境難民,主要由於海岸線洪水、河岸侵蝕以及農業破壞。這個數字代表了2050年預計人口數100億的1.5%。
缺水:
全球海面上升造成淡水污染的威脅,將影響海岸地區的飲用和灌溉用水。蒸發作用的增加使得水庫的作用減少。極端氣象的上升致使更多的水降落在變硬而無法吸收它們的泥土上,造成更多猛烈的洪水,而沒有起到潤濕土地或恢復地面水位的應有效果。在一些地區,殘退的冰川威脅到了水的供應。
更高的溫度降需要更多的水以作降溫之用。
在薩赫爾地區,在過去的30年間年降水量已觀察到有平均25%的減少。
以上只是幫你排版了一些資料,如果您需要一些學術性的數據資料,請上此站: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5%A...
一定對您有幫助,謝謝
By Olga
at 2009-06-02T22:44
at 2009-06-02T22:44
在過去65萬年,大氣層二氧化碳與全球溫度的圖表
1980年至2003年,全球主要溫室氣體的趨勢圖溫室氣體對於太陽的短波輻射來說是透明的。可是,它們卻吸收了來自地球發放的(黑體輻射)部份長波的紅外線輻射。這樣使地球難以降溫。它們能暖化地球多少是以全球暖化勢能作指標。大氣層中二氧化碳及甲烷的濃度自1750年比前工業化水平(280百萬分率)分別上升了31%與149%。而現在的水平已經高於380百萬分率。從冰芯中提取可靠的數據指出,與過去65萬年的作比較,這是個明顯的飆升。從一些非直接的地質學證據,有理由相信過去4000萬年的二氧化碳含量比較高。在過去的20年中,大約四分之三的人為的二氧化碳排放都是燃燒化石燃料。其他的人為排放都是土地使用方面,特別是砍伐森林。1958年在夏威夷大島海拔約3400公尺的毛納洛峰上對二氧化碳混合比率展開了最漫長的連續的儀器測量。從此以後,人們發現每年的測量結果不斷攀升,如基林曲線(Keeling Curve)顯示,數值由當初的315百萬分率上升至2006年超過了380百萬分率,升幅大約是21%。結果顯示二氧化碳含量在每個月出現輕微季節性變動而整體上全年是不斷上升。甲烷是天然氣的主要組成部分,大部分由生物生產和從天然氣管道和其它基礎設施洩漏出來。一些甲烷的生物來源是自然的,譬如白蟻。可是其他來源則是由人類農業活動增加而帶動的,例如稻米的耕種。最近的證據顯示,森林也許是甲烷的來源。如果屬實,這會是對天然溫室效應的額外貢獻,而不是人為溫室效應的。雖然實際的趨勢軌線視乎不確定的經濟、社會、科技及自然發展,預期未來的二氧化碳水平將因為使用化石燃料而持續攀升。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的《排放情況的特殊報告》羅列出很多不同的二氧化碳情況,在2100年可以達致由541至970百萬分率的水平。如果煤與焦油被廣泛地採用,現時的化石燃料儲備是有能力實現這個水平並且在2100年後繼續排放。於2000年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的各個組成部分全球的主要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是來自燃燒燃料。餘下的大部分來自「短暫的燃料」(生產與運送中耗用的燃料)、工業及農業生產中的排放。在1990年,他們的比重分別是5.8%、5.2%和3.3%。當前的數據都可以作比較。大約17%來自發電時所耗用的燃料。很少來自大自然與人為生物來源,大約只有6.3%來自農業所產生的甲烷和氧化亞氮。正迴饋效果會導致更多溫室氣體的來源。譬如從西伯利亞永久凍土中的泥煤田釋放的甲烷可能多達7百億噸。 注意人類排放的污染物如硫酸鹽氣溶膠有冷卻的作用。雖然被干擾的自然循環可能導致二十世紀中期的溫度記錄中所見的高原,但那些人類排放的污染物在某個程度上也引致同樣的溫度記錄
[編輯] 另外一些理論
人類曾企圖測量關於「在過去50年觀察得到的大部分暖化都是由人類活動所致的」的科學公眾輿論程度。 在科學雜誌中,加州聖迭戈大學的歷史學教授納奧秘·奧勒斯克斯從科學資訊機構中的928份科學文獻的摘要中尋找全球氣候改變(global climate change)。他得出結論,當中75%明示或暗示接受了這個公眾輿論的觀點。可是,奧勒斯克斯教授並沒有表示多少摘要指出人類導致的暖化效果。
除了這個公眾輿論外,還有其他的假說嘗試解釋全部或部分的全球溫度升高的原因。某些假說如下:全球溫度升高仍然屬於自然溫度變化的範圍之內。 全球溫度升高是小冰河時期的來臨。 全球溫度升高的原因是太陽輻射的變化及雲層覆蓋的調節效果全球溫度升高正反映了城市熱島效應。因為很多讀數都人口稠密或正在擴張的地區。
全球森林資源是有效防止全球暖化的工具。樹木通過光合作用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生成氧氣和糖類。當人類將森林破壞後有一部分會被用作燃料使用用於供暖或是燒製成碳木。在使用的過程中燃燒會產生二氧化碳,增加二氧化碳在大氣中的含量,進一步加重溫室效應,加速全球氣溫變暖。因此,一方面減少吸收二氧化碳這種主要溫室氣體的數量,另一方面又會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破壞或是不合理使用森林資源資源是對環境的嚴重破壞,是全球氣溫上升的一大誘因。
2009-05-29 15:13:05 補充:
其實你可以直接到網址看,我是吃飽太空= =
Related Posts
暖化但不下雨
By Oscar
at 2009-05-28T00:00
at 2009-05-28T00:00
徵求英文翻譯高手幫忙!急救甘溫啦!!
By Andy
at 2009-05-27T00:00
at 2009-05-27T00:00
節約用水可以減緩全球暖化....英翻中
By Ina
at 2009-05-24T00:00
at 2009-05-24T00:00
地球暖化造成台灣河川水位上升嚴重嗎?
By Hedda
at 2009-05-24T00:00
at 2009-05-24T00:00
什麼是硫氧化物、碳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全球暖化的真正原因?
By Franklin
at 2009-05-23T00:00
at 2009-05-23T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