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什麼東西會影響地球暖化呢? - 暖化
By William
at 2007-10-05T00:00
at 2007-10-05T00:00
Table of Contents
想請問一下,
我知道開冷氣會影響室外溫度升高,
影響地球暖化
那還有什麼東西會影響到室外溫度降低呢?(或升高)
或者 在家有哪些事情會影響到地球暖化呢?
先謝謝大大的回答了^^
Update:
嗯嗯,謝謝大大的解說
那再請問一個問題,
冰箱是由於什麼東西造成地球暖化呢?
我知道開冷氣會影響室外溫度升高,
影響地球暖化
那還有什麼東西會影響到室外溫度降低呢?(或升高)
或者 在家有哪些事情會影響到地球暖化呢?
先謝謝大大的回答了^^
Update:
嗯嗯,謝謝大大的解說
那再請問一個問題,
冰箱是由於什麼東西造成地球暖化呢?
Tags:
暖化
All Comments
By Puput
at 2007-10-05T11:38
at 2007-10-05T11:38
少用能源 如水 電 石油等
別支持環保不良企業或國家所出產的東西
不過這些都是枝微末節的事
真正要改善還是要國際來解決
像最近京都議定書就是談這個
在台灣方面
雖然表面上政府很重視這件事
但是骨子裡卻想去做相反的事
為了讓台塑的八輕及大煉鋼廠過關
------這就是地球溫暖化的要角 佔台灣二氧化碳排放量舉足輕重
還特地要蓋個湖山水庫
所以說台灣近年對地球環境問題
就是沒有參與哪些組織沒有國際壓力
正在退步 若哪天台灣真如願加入國際組織
那麼國際壓力一下來 可能影響經濟
其實目前的氣候異常
在很多專家及環保人士的眼中
是意料中的事
但是一般民眾及造成這個結果的許多企業
似乎不太在意
就像吸毒的人 絲毫不知自己的處境
有一本天下出的經典書籍------蓋亞 大地之母
該書作者研究表示
地球很可能是一個大的有機體
她有很複雜的機制維持地球的平衡
------例如氧氣的比例 太高地球會火燒不停 太低不利生物生存.....及其他複雜的事
這幾年來的研究資料一直證明這個理論可能是對的
根據這理論 地球自己有能力用各種方法維持地球環境的平衡
若只是小破壞 自然界可自己復原
若是大破壞 大地之母則會用比較極端的方式來維持地球的生存
例如 最近的全球暖化 所造成的氣候異常
就可能是地球的自我調節
不過 很可怕的是 現在破壞地球最嚴重的是人類
人類是否會被大地之母用各種天災處理掉
以維持地球生存????
附上環保人士針對這問題的文章
蓋婭開始復仇了嗎?(9501之17)
生長在21世紀的我們,會是見證地球反撲的世代嗎?
這些年來,全世界各地氣候異常的現象層出不窮。遠的不說,日本至今大雪不斷,已近百人喪生,這是起因於大陸冷氣團碰上一直升高的海水温度所形成大量潮濕空氣,導致大雪不斷。同時,西非的撒哈拉沙漠連日大雨,沙漠居然鬧水災,積水達一公尺。俄羅斯也出現罕見低温,一日之內莫斯科温差數十度,降到零下三十度,其他地區最低温居然到了零下六十度,已有數百人被凍死。
温室效應造成的全球暖化,並不是每個地區愈來愈温暖,而是全世界都將面臨氣候變化愈來愈劇烈,也就是對於人類而言,極端的氣候會愈來愈多,比如暴風雪,大颶風、大洪水或乾旱,將會是常態。而且降雨模式的改變(原本下雨的地區不再下雨,或者沙漠開始下雨),除了影響河川之外,人口的分布勢必也會受影響。
難道「明天過後」電影描述的景像會在我們這個世代中發生嗎?排放黑煙、砍伐森林、破壞生物棲地……人類對地球的危害真的即將面臨大自然的反撲嗎?
1972年拉夫拉克(LoveLock)提出了蓋婭(Gaia)學說,主張大氣、海洋、土壤,以及所有生物都屬於同一個體──蓋婭,換句話說,拉夫拉克認為地球本身是一個生命體,因此他以希臘神話裏的大地女神蓋婭來代表地球這個生命體。
這個學說描述地球上的生物或非生物,經過數百萬年的演化,它們彼此影響,彼此適應,彼此依靠,已形成非常綿密的回饋機制,地球本身是一個自我調控的系統,可以讓地球的環境適合生命的生存。
這三十年來,蓋婭學說開啟了人類對地球新的視野,這項理論在愈來愈多科學研究報告的佐證下,已被廣泛的接受。
上個星期,拉夫拉克發表了他對地球環境的最新評估,他認為各國目前企圖扭轉地球暖化的努力終將徒勞無功,因為地球已過了能夠扭轉氣候改變的臨界點,世界與人類社會將面臨更糟糕、更快到來的災難。
因此,拉夫拉克他已不再呼籲採取扭轉氣候變遷的手段,而改為呼籲各國政府開始準備大規模的求生計劃。
看到這篇外電報導,心情非常沈重,也想到去年10月時我曾以「全球氣候變遷下的治山防洪新思惟」為題所寫的文章。
是的,我們人類要謙虛一點,我們絕對無法以人為的力量來對抗大自然,以人工設施來對抗愈來愈暴烈且不可測的氣候,要順應自然,該還給大自然的,人就謙虛的離開,留下人與自然互動親近的緩衝區。
大地無言而無不言。讓我們傾聽大自然的聲音
全球暖化的原因是因為
5.工業革命後的廢棄污染
6.雨林的破壞
而其他的選項都是全球暖化所帶來的結果
並非原因
另外我再提供給你其他你所需要的資料
「熱島效應」
熱島效應又可稱為都市效應,因為都市天氣和週遭鄉村不同而自成一格。
By Connor
at 2007-10-06T14:59
at 2007-10-06T14:59
ex:汽車.冰箱.摩托車
臭氧(O3)是一種具有刺激性氣味,略帶有淡藍色的氣體,在大氣層中,氧分子因高能量的輻射而分解為氧原子(O),而氧原子與另 一氧分子結合,即生成臭氧。臭氧又會與氧原子、氯或其他游離性物質反應而分解消失,由於這種反覆不斷的生成和消失,乃能使臭氧含量維持在一定的均衡狀態,而大氣中約有90%的臭氧存在於離地面 15到50公里之間的區域,也就是平流層(Stratosphere),在平流層的較低層,即離地面20到30公里處,為臭氧濃度最高之區域,稱為是「臭氧層」(Ozone Layer),但實際上臭氧分布各地並不均勻,而且大氣中臭氧的總含量非常少,尚不到1ppm。這極薄的一層臭氧,對於地球上的生命非常重要,因為臭氧層具有吸收太陽光中大部分的紫外線,將這些波長很短,而且有致命危險的輻射線,轉換成熱能,只有極少量能到達地表。以屏蔽地球表面生物,不受紫外線侵害之功能。
根據調查顯示,自1978年開始的十年內,全球各緯度平流層的 臭氧含量降低約1.2%至10%不等,南極上空則是臭氧被破壞最嚴 重的地區,甚至在春季期間更會出現所謂的「臭氧洞」。
目前全球臭氧層削減率正以每年2%至3%的速度在進行,如果任其發展,在二十一世紀末,平流層臭氧含量將降至目前的一半以上,屆時,人類將會面臨一場空前的浩劫!
什麼是氟氯碳化物
破壞臭氧層的元凶,即是俗稱氟利昂(Freon)的氟氯碳化物,由於穩定性高,不自燃、不助燃也不易起化學變化,以及對人體傷害較小等優點,因而使用遍及各種工業及日常生活用品。其中又以CFC-11(CCl3F) 、 CFC-l2 (CCl2F2) 及CFC-113(C2Cl3F3)三種原料佔最大使用量,使用範圍包括:
發泡劑 硬質PU發泡、軟質PU發泡、聚苯乙烯(PS)發泡及PE發泡等,如: CFC-11
冷 媒 冷凍機、冰箱、汽車、空調用冷媒,如: CFC-11、 CFC-12 。
清洗劑 印刷基板、半導體材料等電子零件及光學零件清洗劑,如CFC-113。
噴霧劑 化粧品、醫藥品、清潔用品等需要推進之噴霧裝置,如CFC-11、CFC-12 。
海 龍(Halon) 是全鹵化碳氫化合物,因具有特別的防火效果,常作為許多需要防火安全場所的滅火劑。然而,由於海龍破壞臭氧的能力(ODP)更甚於CFC,所以在使用上更值得關切。
臭氧層破洞對全球生物的影響
地球上有一層保護膜,存在於包圍在地球的大氣中,就是臭氧層,臭氧層會將紫外線擋在地球外面,保護地球上的生物不會受到傷害。人類製造了大量會破壞臭氧層的物質,是地球南北極的臭氧層受到破壞。由於臭氧能吸收波長230至350 Å (埃)的紫外線,失去臭氧層的保護,將使地球生物圈暴露於更多的輻射線下,這可能會造成:
1.破壞包括DNA在內的生物分子,增加人類罹患皮膚癌、白內障的機率。
2.動物免疫系統受抑制。
3.植物生長遲滯、農作物減產。
4.破壤自然生態的平衡。
5.改變氣候、造成溫室效應,間接造成海平面上升。
防制之道
雖然臭氧洞出現的地方是在遙遠的南極,但其實世界各地大氣中的臭氧都已日漸稀薄。從皮膚癌到汽車冷媒,臭氧洞不再只是科學家的研究對象,或是報紙上的新聞事件,而是與每個人都有切身關係的環保課題!只要你我留意生活中的細微末節,即可為地球奉獻一點心力。
不購買以氟氯碳化物發泡劑所製成的紙和塑膠產品。
不用聚苯乙烯泡沫膠製品,包括泡沫填充劑和冷藏箱。
汽車空調洩漏時應先修理好,再填冷媒,以免氟氯碳化物洩漏至空氣中。
不使用以氟氯碳化物為動力的噴霧式產品,改採分噴霧式包裝產品。
不購買以氟溴烷當推進器的滅火器。
不使用保力龍和泡棉,因為其原料含氟氯碳化物,而且使用完後,其廢棄物是永久的公害。
Related Posts
現在全球暖化的可信度?
By Donna
at 2007-10-05T00:00
at 2007-10-05T00:00
環境問題請大家help me
By Frederica
at 2007-10-03T00:00
at 2007-10-03T00:00
請各位大大幫忙~電影”明天過後”的幾個問題~
By Leila
at 2007-10-03T00:00
at 2007-10-03T00:00
a.何謂溫室效應?溫室氣體有哪些?如何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b.全球暖化後對地球的� ...
全球暖化跟保險
By Hamiltion
at 2007-10-03T00:00
at 2007-10-03T00:00
什麼樣的情況會引起你去關心全球暖化??
By James
at 2007-10-03T00:00
at 2007-10-03T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