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學家建立地球板塊動態模型 - 地球科學討論
By Sandy
at 2010-03-30T02:01
at 2010-03-30T02:01
Table of Contents
地球物理學家建立地球板塊動態模型 2010.03.24 台北市立天文館 天文新知
http://tamweb.tam.gov.tw/news/2010/201003/news2010032502.htm
───────────────────────────────────────
美國威斯康新-麥迪遜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地球物理學家 Chuck
DeMets 等人,利用長達20年的觀測資料,建立了至今最詳盡的地球動態模型 MORVEL,
可詳盡描述覆蓋了約97%地球表面、互相牽制的25個板塊結構。這個模型可用以瞭解某
個板塊相對於任何其他板塊的運動,可以用很簡單的數學方式來解釋地球表面如何移動
與變形所造成的現象。
http://tamweb.tam.gov.tw/news/2010/201003/global20100322-640_small.jpg
A new model uses measurements from mid-ocean ridges (yellow and green) to
precisely describe the movements of interlocking tectonic plates that make
up about 97 percent of Earth's surface. Image credit: D. Sandwell/Scripps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and W. H. F. Smith/NOAA.
漂浮在地球內部融熔狀態成分之上的板塊,受到這些融熔成分的影響而持續移動,因板
塊間的碰撞或平移等而使山脈隆起或發生地震。所以,其實我們是住在一個動態的行星
上,瞭解這個行星表面究竟會如何變化是很重要的事。
MORVEL是中洋脊移動速度(mid-ocean ridge velocities)的縮寫,因為用以建立這個
模型的其中3/4資料來自中洋脊,也就是大西洋、太平洋等海洋底部的板塊邊界(上圖
中黃色部分),岩漿會常態性從中洋脊處冒出地表而形成新的地殼,迫使這兩個板塊反
向分離。
為了要判別板塊分離的速度有多塊,DeMets等人分析了近2000筆中洋脊附近的地殼磁場
資料。地磁的磁極性每個一段時間會互換,但這種變化並沒有週期性,前一次磁極互換
發生於78萬年前(但在此要強調:目前地球沒有顯現任何要進入磁極互換狀態的現象)
。就像 樹木年輪一樣,這種磁極互換的現象會記錄在中洋脊兩側不斷新形成的地殼中,
因此測量不同磁極性之間相距的距離,可以得知新地殼形成速度有多快。由此計算出:
大部分的板塊邊界目前以每年15~200毫米的速度移動。
此外,沿著板塊邊界有許多活動斷層,如果能知道板塊滑過斷層速度有多快、相對於斷
層的移動方向為何等,便可得知大型地震發生的型式、可能會發生於何處、會發生得多
頻繁等訊息,對預防大地震可能造成的危害,有非常大的幫助。
如果您想知道地球上某個點的板塊運動狀況,可以到:
http://www.geology.wisc.edu/~chuck/MORVEL/motionframe_mrvl.html
輸入相關資料試試看。(提醒:臺灣位在菲律賓海板塊(Philippine Sea,PS)、揚子
板塊(Yangtze,YZ)和巽他板塊(Sundaland,SU)之間。)
───────────────────────────────────────
資料來源:http://www.news.wisc.edu/releases/15916, 2010.03.22,
http://www.jpl.nasa.gov/news/news.cfm?release=2010-093, 2010.03.22,
KLC
--
http://tamweb.tam.gov.tw/news/2010/201003/news2010032502.htm
───────────────────────────────────────
美國威斯康新-麥迪遜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地球物理學家 Chuck
DeMets 等人,利用長達20年的觀測資料,建立了至今最詳盡的地球動態模型 MORVEL,
可詳盡描述覆蓋了約97%地球表面、互相牽制的25個板塊結構。這個模型可用以瞭解某
個板塊相對於任何其他板塊的運動,可以用很簡單的數學方式來解釋地球表面如何移動
與變形所造成的現象。
http://tamweb.tam.gov.tw/news/2010/201003/global20100322-640_small.jpg
A new model uses measurements from mid-ocean ridges (yellow and green) to
precisely describe the movements of interlocking tectonic plates that make
up about 97 percent of Earth's surface. Image credit: D. Sandwell/Scripps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and W. H. F. Smith/NOAA.
漂浮在地球內部融熔狀態成分之上的板塊,受到這些融熔成分的影響而持續移動,因板
塊間的碰撞或平移等而使山脈隆起或發生地震。所以,其實我們是住在一個動態的行星
上,瞭解這個行星表面究竟會如何變化是很重要的事。
MORVEL是中洋脊移動速度(mid-ocean ridge velocities)的縮寫,因為用以建立這個
模型的其中3/4資料來自中洋脊,也就是大西洋、太平洋等海洋底部的板塊邊界(上圖
中黃色部分),岩漿會常態性從中洋脊處冒出地表而形成新的地殼,迫使這兩個板塊反
向分離。
為了要判別板塊分離的速度有多塊,DeMets等人分析了近2000筆中洋脊附近的地殼磁場
資料。地磁的磁極性每個一段時間會互換,但這種變化並沒有週期性,前一次磁極互換
發生於78萬年前(但在此要強調:目前地球沒有顯現任何要進入磁極互換狀態的現象)
。就像 樹木年輪一樣,這種磁極互換的現象會記錄在中洋脊兩側不斷新形成的地殼中,
因此測量不同磁極性之間相距的距離,可以得知新地殼形成速度有多快。由此計算出:
大部分的板塊邊界目前以每年15~200毫米的速度移動。
此外,沿著板塊邊界有許多活動斷層,如果能知道板塊滑過斷層速度有多快、相對於斷
層的移動方向為何等,便可得知大型地震發生的型式、可能會發生於何處、會發生得多
頻繁等訊息,對預防大地震可能造成的危害,有非常大的幫助。
如果您想知道地球上某個點的板塊運動狀況,可以到:
http://www.geology.wisc.edu/~chuck/MORVEL/motionframe_mrvl.html
輸入相關資料試試看。(提醒:臺灣位在菲律賓海板塊(Philippine Sea,PS)、揚子
板塊(Yangtze,YZ)和巽他板塊(Sundaland,SU)之間。)
───────────────────────────────────────
資料來源:http://www.news.wisc.edu/releases/15916, 2010.03.22,
http://www.jpl.nasa.gov/news/news.cfm?release=2010-093, 2010.03.22,
KLC
--
Tags:
地球科學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人類演化可能改寫 西伯利亞疑似發現新人種
By Queena
at 2010-03-29T16:30
at 2010-03-29T16:30
科學家:地球邁入新地質時代 ─ 人類世
By Elvira
at 2010-03-29T15:45
at 2010-03-29T15:45
地科創意教學法
By Isla
at 2010-03-28T19:13
at 2010-03-28T19:13
如果這樣的震度發生在台灣?
By Caitlin
at 2010-03-27T18:15
at 2010-03-27T18:15
如果有十級地震的話?
By Thomas
at 2010-03-26T11:39
at 2010-03-26T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