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丁珊瑚躲過死亡浩劫 國際矚目 - 生態環境討論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08-01-19T11:48
at 2008-01-19T11:48
Table of Contents
來源: ( 網址超過一行請多貼個縮址http://0rz.tw/ )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119/2/s4ku.html
全球暖化,各地的珊瑚均面臨白化或死亡浩劫。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調查發現,墾丁海域「得天獨厚」,因潮汐引發的深海冷水團降低海水溫度,使墾丁珊瑚去年覆蓋率遠超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平均值,白化率不到百分之三,堪稱珊瑚的天堂。
海生館生物馴養組研究員樊同雲今天將在台北舉行的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研討會上,發表「墾丁珊瑚礁對氣候的抵抗力及恢復力」研究報告。他以數字證明,即使全球暖化,墾丁珊瑚覆蓋率有四成,遠超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百分之廿二。
墾丁海域珊瑚的白化率也很低,其中最嚴重的海域,即一九八七年發生排放溫水的核三廠出水口,去年白化率也只有百分之四,南灣跳石是零,後壁湖生能保護區不到百分之三,白化率均低於其他海域。
樊同雲說,珊瑚適合生長的溫度在攝氏廿三度到廿八度,超過卅度就會有白化危險,卅二度就有死亡之虞;但是到過墾丁南灣戲水的人都會發覺,南灣的海水在漲潮時是冷的,退潮時是溫的。
研究海洋物理的海生館助理研究員李逸環說,海水越接近海平面水溫越高,反之愈往深海水溫愈低。墾丁海域受地形影響,漲潮時,引入深海冷水團,所以南灣一帶的海水溫度一冷一熱,珊瑚得以免於白化或死亡。
樊同雲也指出,另一讓墾丁珊瑚白化率低的原因,是去年颱風次數多,使海水降溫。
他說,墾丁海域珊瑚長得好的另一個原因,是強勁的黑潮和南中國海表層流,將赤道礁區幼生珊瑚物種輸送到墾丁珊瑚礁;而墾丁珊瑚礁的生殖期全年進行,使得珊瑚數量高。以龍坑生態保護區為例,七年前發生阿瑪斯號貨輪漏油事件,珊瑚幾乎死光,如今已恢復,每平方公尺高達四千顆(很多地區才六十顆)。
由於世界各地珊瑚生病、白化頻傳,墾丁海域珊瑚的高覆蓋率,已引起美國加州大學等外國學者到台灣來研究。
--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0119/2/s4ku.html
全球暖化,各地的珊瑚均面臨白化或死亡浩劫。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調查發現,墾丁海域「得天獨厚」,因潮汐引發的深海冷水團降低海水溫度,使墾丁珊瑚去年覆蓋率遠超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平均值,白化率不到百分之三,堪稱珊瑚的天堂。
海生館生物馴養組研究員樊同雲今天將在台北舉行的中華民國珊瑚礁學會研討會上,發表「墾丁珊瑚礁對氣候的抵抗力及恢復力」研究報告。他以數字證明,即使全球暖化,墾丁珊瑚覆蓋率有四成,遠超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百分之廿二。
墾丁海域珊瑚的白化率也很低,其中最嚴重的海域,即一九八七年發生排放溫水的核三廠出水口,去年白化率也只有百分之四,南灣跳石是零,後壁湖生能保護區不到百分之三,白化率均低於其他海域。
樊同雲說,珊瑚適合生長的溫度在攝氏廿三度到廿八度,超過卅度就會有白化危險,卅二度就有死亡之虞;但是到過墾丁南灣戲水的人都會發覺,南灣的海水在漲潮時是冷的,退潮時是溫的。
研究海洋物理的海生館助理研究員李逸環說,海水越接近海平面水溫越高,反之愈往深海水溫愈低。墾丁海域受地形影響,漲潮時,引入深海冷水團,所以南灣一帶的海水溫度一冷一熱,珊瑚得以免於白化或死亡。
樊同雲也指出,另一讓墾丁珊瑚白化率低的原因,是去年颱風次數多,使海水降溫。
他說,墾丁海域珊瑚長得好的另一個原因,是強勁的黑潮和南中國海表層流,將赤道礁區幼生珊瑚物種輸送到墾丁珊瑚礁;而墾丁珊瑚礁的生殖期全年進行,使得珊瑚數量高。以龍坑生態保護區為例,七年前發生阿瑪斯號貨輪漏油事件,珊瑚幾乎死光,如今已恢復,每平方公尺高達四千顆(很多地區才六十顆)。
由於世界各地珊瑚生病、白化頻傳,墾丁海域珊瑚的高覆蓋率,已引起美國加州大學等外國學者到台灣來研究。
--
Tags:
生態環境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白奢華 綠環保 日婚禮倡變色
By Adele
at 2008-01-19T01:30
at 2008-01-19T01:30
北縣永續環境教育中心開館 推動溼地教育
By Brianna
at 2008-01-19T01:26
at 2008-01-19T01:26
美麗灣渡假村違法施工再闖環評 環團:不可就地合法
By Queena
at 2008-01-19T01:24
at 2008-01-19T01:24
[討論] 逐條討論 謝長廷 幸福經濟政策內容
By Ophelia
at 2008-01-19T01:10
at 2008-01-19T01:10
逐步放棄核電 德國未來或面臨電力緊缺
By Agatha
at 2008-01-19T00:37
at 2008-01-19T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