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列塔尼度假行:多勒(Dol-de-Bretagne) - 德國
By Kyle
at 2019-04-24T11:37
at 2019-04-24T11:37
Table of Contents
https://blog.xuite.net/toiletmei/blog/587405699
斯圖亞特家族實在是陰魂不散。
自從十年前在蘇格蘭撞見愛丁堡城堡,又在倫敦西敏寺見到瑪莉一世的陵墓,斯圖亞
特這個姓氏似乎就在我的旅程中一直出現,連最近慘遭祝融的巴黎聖母院都能這個家族沾
上邊。
多勒又跟斯圖亞特家族有何關聯呢?
聽我娓娓道來!
--
多勒在哪裡?
要介紹「多勒」似乎並不是件簡單的事。
「多勒」從來沒有出現我看過的旅遊資訊中,介於兩處名勝之間反而一不小心就被跳
過,夾在聖米歇爾山(Mont-Saint-Michel)與聖馬洛(Saint-Malo)之間的多勒,其實
非常委屈,如果說要列出布列塔尼的熱門景點,多勒一定不會上榜。
正是因為如此,今天要來為多勒「平反」一下。
「多勒(Dol)」這個字在當地語言裡指的是「低地」或「浸水之地」,由於位於吉
歐河(Guioult)河曲之處,常被氾濫的河水淹沒,形成沼澤地(Marais de Dol)。
多勒全名為「布列塔尼的多勒(Dol-de-Bretagne)」,行政劃分上為布列塔尼大區
的伊勒-維萊訥省(Ille-et-Vilaine)。伊勒-維萊訥省大家比較少聽過,省會位於雷
恩(Rennes),就是那個在2012年被《巴黎快報(L'Express)》票選為「法國最適合居
住的地方」的雷恩,跟那個被搶救的大兵一點關係都沒有喔!
--
多勒怎麼玩?
多勒的主要景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大教堂,但除了教堂以外,舊城散布的石造及半木
構建築使人心情繽紛起來,在藍天的映襯之下更是錦上添花。
多勒的舊城區範圍不大,觀光人潮並不洶湧,是個寧靜的小城鎮。
建議可安排半日行程即可。我們搭配附近的孔堡(Combourg)安排一日遊,這兩個地
方都有火車站,交通十分便利!
--
多勒簡史
拜託不要看到歷史就跳過啦!
我盡量話不要太多。
去過聖米歇爾山的人或許在轉車時會經過,但通常不會在多勒稍作停留。
雖然多勒名不見經傳,但卻是布列塔尼極為重要的宗教聖地。
六世紀時,多勒產生布列塔尼首批主教,即現今主教座堂奉獻的聖人-多勒的參孫(
Samson de Dol),後來被封為聖人,是布列塔尼最早的七位聖人之一。聖參孫創立了多
勒修道院(Abbaye de Dol),死後成為這座城市的守護神,朝聖人潮的湧入,使得多勒
在加洛林時代成為布列塔尼的主要城市。
九世紀,名義上臣服於加洛林王朝的布列塔尼大公諾米諾亞(Nominoë)想藉由在多
勒成立大主教的宗教手段以獲得政治上的自治,於是在原有的地基上修建了一座前羅曼風
格的教堂,使得多勒成為布列塔尼的「宗教首都」,也使他本人成為布列塔尼的「國父(
Pater Patriae)」。
大教堂在1014年被維京人摧毀,但又隨之重建。
1076年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圍剿該區,著名的貝葉掛毯(
Bataille d'Hastings)上描繪了此次圍城。
1173年諾曼地公爵、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Henry II)占領該區。
13世紀,無地王約翰(Jean sans Terre,英格蘭國王)在數次入侵後,燒毀了大教
堂,卻因害怕遭天譴,稍後又興建了一座哥德式的大教堂,真是讓人不禁想拍拍他的肩膀
說聲:「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百年戰爭期間,多勒地區因位處兩國交鋒要道,毀損慘重,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三分
之一的人民因房屋被英軍燒毀而無家可歸。
大革命期間,大教堂淪為「公理殿(Temple de la Raison」、馬廄和倉庫。
1864年,多勒火車站正式通車。
1924年,多勒更名為「布列塔尼的多勒」。
--
多勒怎麼玩?
從多勒火車站(Gare de Dol de Bretagne)出來,沿著阿里斯蒂德·白里安大道(
Avenue Aristide Briand)朝北走,過了圓環,看見市政廳,就是舊城區的入口了。
沿路走來,總覺得這座城市普普通通,直到來到接壤斯圖亞特大路(Grande Rue
des Stuarts)的交岔口,眼睛才為之一亮。
後來見到介紹多勒的網頁,幾乎是以這個交岔口的風景為代表。
統治過蘇格蘭(1371年-1714年)和英格蘭及愛爾蘭(1603年-1714年)的斯圖亞特
王朝(House of Stuart),王室祖先起源可追溯於11世紀的多勒。
可別以為人家只是推測,可是有憑有據的。
生於多勒長於多勒的弗拉德(Flaad,約1005-約1064)是斯圖亞特皇室最早的祖先之
一,官居多勒執事(Seneschal de Dol)。根據中世紀貴族的命名方式,如果爺爺叫A,
爸爸叫B,兒子就會以爺爺的名字A命名,所以弗拉德的孫子也叫弗拉德,出生於多勒,卻
跑去大不列顛島開始他的新生活,他的兒子艾倫(Alan,1078-1114)則撿了個治安官(
Sheriff)的位置,在島上當起官來。
後來這個家族漸漸壯大,成了蘇格蘭的王,因著伊莉莎白女王無嗣,蘇格蘭女王瑪莉
(本名就叫瑪莉‧斯圖亞特,見此篇)之子詹姆士成了英格蘭和蘇格蘭的共主。
為了紀念這件事,這條路便以斯圖亞特命名。
不過如果你看過英國歷史童書作家泰瑞.狄利(Terry Deary)的《恐怖歷史(
Horrible Histories)》系列,他對斯圖亞特王朝的諷刺真是一點也不保留,《死皮賴臉
的斯圖亞特王朝(The Slimy Stuarts)》這本書絕對讓你對於書中描述的國王們厭惡到
了極點!
布列塔尼一向和英國歷史糾纏不清,只隔一個英吉利海峽,不是法國的大軍開過去,
就是英國的大軍開過來。
現在英法兩國和平共處了,英國人還是常常來,這一帶的英國觀光客比例一向高居不
下,連路上的解說牌都是雙語並列,在法國可真是難得一見啊!
雖然在多勒在地圖上,多是以大教堂為代表建築,不過對於宗教冷感或是教堂看到膩
的朋友們,斯圖亞特大路才是真正精彩的地方。
光是色彩繽紛的半木結構建築就讓手指按快開按個不停了。
這些建築之中,有幾座列入古蹟名單之中。分別是門牌17號的小板之家(Maison
des Petits Palets,又稱Maison des Plaids)、18號的綠十字之家(Maison de la
Croix Verte)和27號的吉約蒂埃之家(Maison de la Guillotière)。
這些建築各有特色,有石砌建築也有半木結構建築,不約而同成為當地明信片的主角
。
其中17號的小板之家為雙層花崗岩建築,建於12世紀,17世紀改建,立面有三座拱門
,門楣刻有齒紋(motif de bâtons brisés),這種紋路常見羅馬風格過度到哥德風格
的建築中看到。最最厲害的是這座建築可是布列塔尼最古老的房子之一呢!
與斯圖亞特大路連接的勒將泰爾路(Rue Lejamptel)相對而言窄了一些,舊名就叫
「小路(Rue Étroite)」,非常直接!在法國大革命的雅各賓專政的恐怖時期(la
Terreur)改名為馬哈路(Rue de Marat),在居民的要求下隨即又改回原來的名稱。現
在的路名訂於1901年,為了紀念兩位前多勒市長,本業都是藥劑師的勒將泰爾父子檔。
勒將泰爾路有許多老房子已被拆除,但幸好還有倖免於難的「殘兵」。如門牌27號的
格里薩蒂耶之家(Maison de la Grisardière)和31號的紅玫瑰之家(maison de la
Rose Rouge)便是其中幾座著名的建築。
這條路上還有一座特別的建築。
位於勒將泰爾路12號的房子,人稱「大別墅(Hôtel Grand Maison)」的矩型建築
,倒也不是他的外觀多麼華麗或突出,而是有幾位大人物在此停留過。
1836年,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和他的紅顏知己朱麗葉·德魯埃(Juliette
Drouet)下榻於此;1848年,夏多布里昂(François-René de Chateaubriand)的棺材
在運送回聖馬洛(Saint-Malo)途中,停柩在這座建築的騎樓(remise)一晚。
雨克曾經這樣形容過多勒:「多勒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條街。(Dol n’est pas
une ville, mais une rue.)」。
這條街正是貫穿舊城的大街。
所以別懷疑,大別墅前的半身雕像正是雨果。
前往多勒的主教座堂路上,可以想見這一帶曾有許多美麗的建築。
古樸有致的石板路引領著我們,學府路(Rue des Écoles)的盡頭,大教堂宏偉的
南門展臂迎接。
多勒大教堂,全名為多勒聖參孫主教座堂(Cathédrale Saint-Samson de
Dol-de-Bretagne),奉獻給該區的守護神-聖參孫(Saint Samson,是「Samson」,不
是「Samsung」),一位來自英吉利海峽對岸威爾斯傳教士。
聖參孫把他一輩子的光陰都奉獻給多勒,除了在此建立修道院以外,亦在此長眠。
聖參孫的聖髑吸引了許多朝聖者前來,除此之外,大教堂還有其他豐富的聖髑:聖瑪
格麗特(Sainte Marguerit)的腰帶、幔利橡樹(Chêne de Mambré)的碎塊和聖凱薩
琳(Sainte Catherine)的牙齒。
目前見到的大教堂是13世紀重建的,為哥德式風格。其後陸續增建附屬建築,如13世
紀的小門(Petit Porche)、14世紀的南大門(Grand Porche Sud)、16世紀的北塔(
Tour Nord)、13世紀至17世紀的陸續修建的南塔(Tour Sud)和17世紀的鐘樓(
Campanile)。
進到大教堂,挑高的空間是哥德式建築的特色,光線從頂部的窗戶照射進來,採光良
好。
如果對聖人的遺骨沒有太大的興趣,可把心思放在教堂內的彩繪玻璃上。
其中最具可看性的是位於圓室(chevet,祭壇後方的呈放射狀突出的空間)的主玻璃
(maîtresse-vitre),歷史可追溯至13世紀,這樣的年代使得它成為布列塔尼最古老的
彩繪玻璃。
彩繪玻璃上所描繪的場景不外乎是聖經故事,當想,也包含了聖參孫的故事。
最後,一定不能錯過的是讓大教堂知名度大增的兩口井(Double Puits)。
教堂內的聖十字禮拜堂(Chapelle du Crucifix)地板上,有口13世紀古井,據稱可
能是布列塔尼最早老的井。往裡頭看,會發現內部深不見底(約10公尺深,有打光),最
特別的是這口井和教堂外的井是相連的。據推測,教堂在擴建時,範圍涵蓋了內井,為了
方便居民耶水,便在教堂牆邊再挖另一口井。兩口井的底部有通道相連(通道高1.9公尺
,長2.8公尺),泉源亦相同。
走出教堂,別忘了沿著教堂外部繞一圈,從各個角度欣賞這座布列塔尼地區數一數二
的大教堂。
大教堂附近是多勒城市最早的起源,因此這一帶可說是「古色古香」。
相較於斯圖亞特大路和勒將泰爾路上色彩繽紛的半木結構建築,大教堂附近的老房子
清一色都是古樸的石砌建築。
鋪滿鵝卵石的腰帶路(Rue Ceinte)上,無論是民宅或農舍,滿溢著中世紀的氣息。
順著鵝卵石路走到底,面對面的兩棟半木構造建築成為這條路最完美的結尾。
分別是門牌4號的La Grabotais和對面的1號的Le Porche Au Pain,都是15世紀的老
屋,而且都是當地知名的餐廳。兩家的評價似乎都不差,不過我想大家最在意的應該不是
食物的好壞,而是用餐的氣氛吧!
時值正午,我們準備找個公園野餐。
找著找著,竟然撞見了下一站要拜訪的夏多布里昂的雕像,原來他在1777年至1781年
間在多勒的中學就讀,這座廣場便以他命名為夏多布里昂廣場(Place Châteaubriand)
。
廣場後方的有機市集如果有空可以進去逛逛,開放時間是每週二下午4點到晚上8點,
算是法國的「黃昏市場」。營業時間以外,也有手工藝品的販售。這座建築看起來很新,
卻是1879年的東西了,法國真的很厲害,隨隨便便都能找到「百年老店」啊!
多勒最美的公園非朱爾‧賀維散步道(Promenade des remparts Jules Revert)莫
屬。
我們在樹蔭下找了一塊草坪開始用餐。話說我們在聖馬洛住了十天,找到一家超便宜
的民宿,整棟房子加庭院都是我們的,一天只要新臺幣1000元不到,加上三餐我們自己煮
(民宿附近有家樂福,買菜超方便的),所以這幾天過得非常省,但都吃得飽吃得好耶!
這天午餐是媽媽牌亂炒飯,聽著樹上的夏蟬以超大的音量吱吱叫,我們一家三口的心
情超好。
首先,歷史控媽媽完全沒料到這座城市竟然有這麼多美到不想走的房子,旅遊中心給
我們的文宣只寫了一些簡單的資訊,為了大教堂來此一遭卻無意撞見整排半木結構建築,
就像是上館子點烤魚結果來了龍蝦的爽度!
其次,對歷史古蹟完全無感但很認命跟著爸媽走了好長一段路的子台,這天也特別乖
巧,讓爸媽無需花額外的氣力安撫他的情緒。
圖說:朱爾‧賀維散步道是沿著舊護城河開闢的公園。中世紀的多勒以城牆圍繞,不過後
來陸續被拆除了。目前僅存15世紀的加爾默羅塔(Tour des Carmes,因附近曾有一座加
爾默羅教會,現在已消失)及西側的土丘塔(Tour de la Motte)。
最後,算是只有我們家小孩才會有感的點,這座公園就像於火車軌道旁,因此我們一
邊用餐,一邊看著火車呼嘯而過,身為鐵道迷的子台,每次火車經過的時候心情便雀躍到
了極點,一大碗炒飯吃光光以外,連水果也吃得乾乾淨淨。
吃飽喝足之後,再度前往火車站。
下一站孔堡,我們來了!
--
斯圖亞特家族實在是陰魂不散。
自從十年前在蘇格蘭撞見愛丁堡城堡,又在倫敦西敏寺見到瑪莉一世的陵墓,斯圖亞
特這個姓氏似乎就在我的旅程中一直出現,連最近慘遭祝融的巴黎聖母院都能這個家族沾
上邊。
多勒又跟斯圖亞特家族有何關聯呢?
聽我娓娓道來!
--
多勒在哪裡?
要介紹「多勒」似乎並不是件簡單的事。
「多勒」從來沒有出現我看過的旅遊資訊中,介於兩處名勝之間反而一不小心就被跳
過,夾在聖米歇爾山(Mont-Saint-Michel)與聖馬洛(Saint-Malo)之間的多勒,其實
非常委屈,如果說要列出布列塔尼的熱門景點,多勒一定不會上榜。
正是因為如此,今天要來為多勒「平反」一下。
「多勒(Dol)」這個字在當地語言裡指的是「低地」或「浸水之地」,由於位於吉
歐河(Guioult)河曲之處,常被氾濫的河水淹沒,形成沼澤地(Marais de Dol)。
多勒全名為「布列塔尼的多勒(Dol-de-Bretagne)」,行政劃分上為布列塔尼大區
的伊勒-維萊訥省(Ille-et-Vilaine)。伊勒-維萊訥省大家比較少聽過,省會位於雷
恩(Rennes),就是那個在2012年被《巴黎快報(L'Express)》票選為「法國最適合居
住的地方」的雷恩,跟那個被搶救的大兵一點關係都沒有喔!
--
多勒怎麼玩?
多勒的主要景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大教堂,但除了教堂以外,舊城散布的石造及半木
構建築使人心情繽紛起來,在藍天的映襯之下更是錦上添花。
多勒的舊城區範圍不大,觀光人潮並不洶湧,是個寧靜的小城鎮。
建議可安排半日行程即可。我們搭配附近的孔堡(Combourg)安排一日遊,這兩個地
方都有火車站,交通十分便利!
--
多勒簡史
拜託不要看到歷史就跳過啦!
我盡量話不要太多。
去過聖米歇爾山的人或許在轉車時會經過,但通常不會在多勒稍作停留。
雖然多勒名不見經傳,但卻是布列塔尼極為重要的宗教聖地。
六世紀時,多勒產生布列塔尼首批主教,即現今主教座堂奉獻的聖人-多勒的參孫(
Samson de Dol),後來被封為聖人,是布列塔尼最早的七位聖人之一。聖參孫創立了多
勒修道院(Abbaye de Dol),死後成為這座城市的守護神,朝聖人潮的湧入,使得多勒
在加洛林時代成為布列塔尼的主要城市。
九世紀,名義上臣服於加洛林王朝的布列塔尼大公諾米諾亞(Nominoë)想藉由在多
勒成立大主教的宗教手段以獲得政治上的自治,於是在原有的地基上修建了一座前羅曼風
格的教堂,使得多勒成為布列塔尼的「宗教首都」,也使他本人成為布列塔尼的「國父(
Pater Patriae)」。
大教堂在1014年被維京人摧毀,但又隨之重建。
1076年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圍剿該區,著名的貝葉掛毯(
Bataille d'Hastings)上描繪了此次圍城。
1173年諾曼地公爵、英格蘭國王亨利二世(Henry II)占領該區。
13世紀,無地王約翰(Jean sans Terre,英格蘭國王)在數次入侵後,燒毀了大教
堂,卻因害怕遭天譴,稍後又興建了一座哥德式的大教堂,真是讓人不禁想拍拍他的肩膀
說聲:「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百年戰爭期間,多勒地區因位處兩國交鋒要道,毀損慘重,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三分
之一的人民因房屋被英軍燒毀而無家可歸。
大革命期間,大教堂淪為「公理殿(Temple de la Raison」、馬廄和倉庫。
1864年,多勒火車站正式通車。
1924年,多勒更名為「布列塔尼的多勒」。
--
多勒怎麼玩?
從多勒火車站(Gare de Dol de Bretagne)出來,沿著阿里斯蒂德·白里安大道(
Avenue Aristide Briand)朝北走,過了圓環,看見市政廳,就是舊城區的入口了。
沿路走來,總覺得這座城市普普通通,直到來到接壤斯圖亞特大路(Grande Rue
des Stuarts)的交岔口,眼睛才為之一亮。
後來見到介紹多勒的網頁,幾乎是以這個交岔口的風景為代表。
統治過蘇格蘭(1371年-1714年)和英格蘭及愛爾蘭(1603年-1714年)的斯圖亞特
王朝(House of Stuart),王室祖先起源可追溯於11世紀的多勒。
可別以為人家只是推測,可是有憑有據的。
生於多勒長於多勒的弗拉德(Flaad,約1005-約1064)是斯圖亞特皇室最早的祖先之
一,官居多勒執事(Seneschal de Dol)。根據中世紀貴族的命名方式,如果爺爺叫A,
爸爸叫B,兒子就會以爺爺的名字A命名,所以弗拉德的孫子也叫弗拉德,出生於多勒,卻
跑去大不列顛島開始他的新生活,他的兒子艾倫(Alan,1078-1114)則撿了個治安官(
Sheriff)的位置,在島上當起官來。
後來這個家族漸漸壯大,成了蘇格蘭的王,因著伊莉莎白女王無嗣,蘇格蘭女王瑪莉
(本名就叫瑪莉‧斯圖亞特,見此篇)之子詹姆士成了英格蘭和蘇格蘭的共主。
為了紀念這件事,這條路便以斯圖亞特命名。
不過如果你看過英國歷史童書作家泰瑞.狄利(Terry Deary)的《恐怖歷史(
Horrible Histories)》系列,他對斯圖亞特王朝的諷刺真是一點也不保留,《死皮賴臉
的斯圖亞特王朝(The Slimy Stuarts)》這本書絕對讓你對於書中描述的國王們厭惡到
了極點!
布列塔尼一向和英國歷史糾纏不清,只隔一個英吉利海峽,不是法國的大軍開過去,
就是英國的大軍開過來。
現在英法兩國和平共處了,英國人還是常常來,這一帶的英國觀光客比例一向高居不
下,連路上的解說牌都是雙語並列,在法國可真是難得一見啊!
雖然在多勒在地圖上,多是以大教堂為代表建築,不過對於宗教冷感或是教堂看到膩
的朋友們,斯圖亞特大路才是真正精彩的地方。
光是色彩繽紛的半木結構建築就讓手指按快開按個不停了。
這些建築之中,有幾座列入古蹟名單之中。分別是門牌17號的小板之家(Maison
des Petits Palets,又稱Maison des Plaids)、18號的綠十字之家(Maison de la
Croix Verte)和27號的吉約蒂埃之家(Maison de la Guillotière)。
這些建築各有特色,有石砌建築也有半木結構建築,不約而同成為當地明信片的主角
。
其中17號的小板之家為雙層花崗岩建築,建於12世紀,17世紀改建,立面有三座拱門
,門楣刻有齒紋(motif de bâtons brisés),這種紋路常見羅馬風格過度到哥德風格
的建築中看到。最最厲害的是這座建築可是布列塔尼最古老的房子之一呢!
與斯圖亞特大路連接的勒將泰爾路(Rue Lejamptel)相對而言窄了一些,舊名就叫
「小路(Rue Étroite)」,非常直接!在法國大革命的雅各賓專政的恐怖時期(la
Terreur)改名為馬哈路(Rue de Marat),在居民的要求下隨即又改回原來的名稱。現
在的路名訂於1901年,為了紀念兩位前多勒市長,本業都是藥劑師的勒將泰爾父子檔。
勒將泰爾路有許多老房子已被拆除,但幸好還有倖免於難的「殘兵」。如門牌27號的
格里薩蒂耶之家(Maison de la Grisardière)和31號的紅玫瑰之家(maison de la
Rose Rouge)便是其中幾座著名的建築。
這條路上還有一座特別的建築。
位於勒將泰爾路12號的房子,人稱「大別墅(Hôtel Grand Maison)」的矩型建築
,倒也不是他的外觀多麼華麗或突出,而是有幾位大人物在此停留過。
1836年,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和他的紅顏知己朱麗葉·德魯埃(Juliette
Drouet)下榻於此;1848年,夏多布里昂(François-René de Chateaubriand)的棺材
在運送回聖馬洛(Saint-Malo)途中,停柩在這座建築的騎樓(remise)一晚。
雨克曾經這樣形容過多勒:「多勒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條街。(Dol n’est pas
une ville, mais une rue.)」。
這條街正是貫穿舊城的大街。
所以別懷疑,大別墅前的半身雕像正是雨果。
前往多勒的主教座堂路上,可以想見這一帶曾有許多美麗的建築。
古樸有致的石板路引領著我們,學府路(Rue des Écoles)的盡頭,大教堂宏偉的
南門展臂迎接。
多勒大教堂,全名為多勒聖參孫主教座堂(Cathédrale Saint-Samson de
Dol-de-Bretagne),奉獻給該區的守護神-聖參孫(Saint Samson,是「Samson」,不
是「Samsung」),一位來自英吉利海峽對岸威爾斯傳教士。
聖參孫把他一輩子的光陰都奉獻給多勒,除了在此建立修道院以外,亦在此長眠。
聖參孫的聖髑吸引了許多朝聖者前來,除此之外,大教堂還有其他豐富的聖髑:聖瑪
格麗特(Sainte Marguerit)的腰帶、幔利橡樹(Chêne de Mambré)的碎塊和聖凱薩
琳(Sainte Catherine)的牙齒。
目前見到的大教堂是13世紀重建的,為哥德式風格。其後陸續增建附屬建築,如13世
紀的小門(Petit Porche)、14世紀的南大門(Grand Porche Sud)、16世紀的北塔(
Tour Nord)、13世紀至17世紀的陸續修建的南塔(Tour Sud)和17世紀的鐘樓(
Campanile)。
進到大教堂,挑高的空間是哥德式建築的特色,光線從頂部的窗戶照射進來,採光良
好。
如果對聖人的遺骨沒有太大的興趣,可把心思放在教堂內的彩繪玻璃上。
其中最具可看性的是位於圓室(chevet,祭壇後方的呈放射狀突出的空間)的主玻璃
(maîtresse-vitre),歷史可追溯至13世紀,這樣的年代使得它成為布列塔尼最古老的
彩繪玻璃。
彩繪玻璃上所描繪的場景不外乎是聖經故事,當想,也包含了聖參孫的故事。
最後,一定不能錯過的是讓大教堂知名度大增的兩口井(Double Puits)。
教堂內的聖十字禮拜堂(Chapelle du Crucifix)地板上,有口13世紀古井,據稱可
能是布列塔尼最早老的井。往裡頭看,會發現內部深不見底(約10公尺深,有打光),最
特別的是這口井和教堂外的井是相連的。據推測,教堂在擴建時,範圍涵蓋了內井,為了
方便居民耶水,便在教堂牆邊再挖另一口井。兩口井的底部有通道相連(通道高1.9公尺
,長2.8公尺),泉源亦相同。
走出教堂,別忘了沿著教堂外部繞一圈,從各個角度欣賞這座布列塔尼地區數一數二
的大教堂。
大教堂附近是多勒城市最早的起源,因此這一帶可說是「古色古香」。
相較於斯圖亞特大路和勒將泰爾路上色彩繽紛的半木結構建築,大教堂附近的老房子
清一色都是古樸的石砌建築。
鋪滿鵝卵石的腰帶路(Rue Ceinte)上,無論是民宅或農舍,滿溢著中世紀的氣息。
順著鵝卵石路走到底,面對面的兩棟半木構造建築成為這條路最完美的結尾。
分別是門牌4號的La Grabotais和對面的1號的Le Porche Au Pain,都是15世紀的老
屋,而且都是當地知名的餐廳。兩家的評價似乎都不差,不過我想大家最在意的應該不是
食物的好壞,而是用餐的氣氛吧!
時值正午,我們準備找個公園野餐。
找著找著,竟然撞見了下一站要拜訪的夏多布里昂的雕像,原來他在1777年至1781年
間在多勒的中學就讀,這座廣場便以他命名為夏多布里昂廣場(Place Châteaubriand)
。
廣場後方的有機市集如果有空可以進去逛逛,開放時間是每週二下午4點到晚上8點,
算是法國的「黃昏市場」。營業時間以外,也有手工藝品的販售。這座建築看起來很新,
卻是1879年的東西了,法國真的很厲害,隨隨便便都能找到「百年老店」啊!
多勒最美的公園非朱爾‧賀維散步道(Promenade des remparts Jules Revert)莫
屬。
我們在樹蔭下找了一塊草坪開始用餐。話說我們在聖馬洛住了十天,找到一家超便宜
的民宿,整棟房子加庭院都是我們的,一天只要新臺幣1000元不到,加上三餐我們自己煮
(民宿附近有家樂福,買菜超方便的),所以這幾天過得非常省,但都吃得飽吃得好耶!
這天午餐是媽媽牌亂炒飯,聽著樹上的夏蟬以超大的音量吱吱叫,我們一家三口的心
情超好。
首先,歷史控媽媽完全沒料到這座城市竟然有這麼多美到不想走的房子,旅遊中心給
我們的文宣只寫了一些簡單的資訊,為了大教堂來此一遭卻無意撞見整排半木結構建築,
就像是上館子點烤魚結果來了龍蝦的爽度!
其次,對歷史古蹟完全無感但很認命跟著爸媽走了好長一段路的子台,這天也特別乖
巧,讓爸媽無需花額外的氣力安撫他的情緒。
圖說:朱爾‧賀維散步道是沿著舊護城河開闢的公園。中世紀的多勒以城牆圍繞,不過後
來陸續被拆除了。目前僅存15世紀的加爾默羅塔(Tour des Carmes,因附近曾有一座加
爾默羅教會,現在已消失)及西側的土丘塔(Tour de la Motte)。
最後,算是只有我們家小孩才會有感的點,這座公園就像於火車軌道旁,因此我們一
邊用餐,一邊看著火車呼嘯而過,身為鐵道迷的子台,每次火車經過的時候心情便雀躍到
了極點,一大碗炒飯吃光光以外,連水果也吃得乾乾淨淨。
吃飽喝足之後,再度前往火車站。
下一站孔堡,我們來了!
--
Tags:
德國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歐元換台幣
By Rebecca
at 2019-04-23T15:01
at 2019-04-23T15:01
Café Oberkampf,溫馨咖啡館
By Belly
at 2019-04-22T11:09
at 2019-04-22T11:09
巴黎北站行李寄放能寄放多久呢
By Catherine
at 2019-04-22T10:58
at 2019-04-22T10:58
navigo一張
By Lauren
at 2019-04-20T20:41
at 2019-04-20T20:41
代刷ouigo車票
By Joseph
at 2019-04-20T13:57
at 2019-04-20T1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