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將環境中所有利害關係人,帶進這令人 - 東協
By Callum
at 2016-03-04T10:57
at 2016-03-04T10:57
Table of Contents
必須將環境中所有利害關係人,帶進這令人興奮的未來旅程
文:Philip Kotler
必須將東協環境中所有的利害關係人帶進這令人興奮的東協未來旅程。—蘇林.比素萬(
Surin Pitsuwan)(東協第12屆祕書長)
雁行理論最先由日本學者赤松要在1960年代公開討論,它解釋了日本產業外移到新興工業
國家,再外移到東協、中國及印度的現象;也說明了當中國和印度這兩個新興經濟體自我
調整以充分運用全球化,接掌成為亞洲成長引擎時,擔任「領頭雁」逾三十年的日本在過
去二十年已陷入停滯。
但致命的自滿總是會帶來威脅,可能使國家錯失良機。例如,印度基礎設施開發不足、改
革緩慢以及盧比不斷貶值,可能迫使私人企業減少在當地的投資,而中國如果不想要喪失
吸引力,就必須控制日益提高的勞工成本。
東協五國(ASEAN-5)是指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及泰國五個創始國,它們確
實是「亞洲奇蹟」及雁行隊伍的一部分。這個團體享有多年的驚人成長,但也因為全球化
而經歷一段艱困期。從亞洲金融危機中復原後,東協更趨成熟,而且對追求和平、進步和
繁榮的共同目標更堅定。
當歐盟國家剛經歷2008至2009年的危機,希望準備邁向復甦之際,東協五國已在區域內變
得更加整合,一部分是因為東協區域生產網絡的成立。東協內部貿易增加,可以緩和該地
區受到歐美需求衝擊(demand shock)的影響。在變動不定的全球商業環境下,東協五國
及後來加入的會員國汶萊、越南、寮國、東埔寨及緬甸必須致力於整合及調整,以便從全
新和積極的世界競爭角度,利用本身的集體實力和競爭優勢取得最有利的位置。
在此,我們將討論東協做為組織和區域的角色,以及它在主動致力於全球整合和適度準備
以因應21世紀的外部波動時,如何從內部進行改變。我們也會強調,當市場愈來愈大、但
也日益複雜時,在東協擴張的企業面臨的挑戰與機會。
東協:組織和區域
東協是指東南亞國家協會,1967年由五個創始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及泰
國)在曼谷成立。鑑於當時共產黨勢力擴張,同時為了控制國內的叛亂,這些會員國剛開
始代表一個推動和平及穩定的團結組織。
越戰後,這個組織展開一項經濟合作計畫,但該計畫在1980年代中期處於困境。不料到了
1990年代卻因為泰國提出的區域性「自由貿易區」而重振起來。1984年,汶萊加入東協,
接著是1995年的越南,1997年的寮國和緬甸,以及1999年的東埔寨。
東協的最高決策機構,是會員國國家元首及政府每年召開一次的東協高峰會。根據「東協
憲章」31條,東協主席一職是依照會員國英文名字的字母順序,由會員國每年輪值。擔任
主席的會員國將主持東協高峰會、東協協調委員會、三個東協共同體委員會、相關的東協
部門部長級組織和資深官員、以及常駐代表委員會(Committee of Permanent
Representatives)。緬甸是2014年東協主席,倡導的主題是「團結朝向和平與繁榮的共
同體邁進」。
安全一向是敏感但關鍵的議題,東協國家彼此間以及與世界各國簽署的重大協定,大致上
帶有強烈的和平與和諧特性。1994年,東協區域論壇(ARF)成立,以推動政治和安全事
務上的外部對話,做為與亞太國家建立合作關係的管道。參與這個論壇的國家有東協十國
、澳洲、加拿大、中國、歐盟、印度、日本、南北韓、緬甸、蒙古、紐西蘭、巴基斯坦、
巴布新幾內亞、俄羅斯和美國。
1997年東協各國元首做出「東協2020願景」的承諾目標是在2020年之前建立一個包含和平
、蓬勃發展、關懷共同體的區域,以及一個向外發展的東協。2006年,各國原則上同意加
速行動,在2015年之前成立單一市場。該地區的經濟部長們在年會一開始便達成協議,他
們會將焦點集中在進行更緊密的整合,以因應來自中國及印度的競爭。
自從逾45年前成立以來,東協經濟發展突飛猛進,經濟合作益形重要(見下表)。會員國
透過東協自由貿易區(AFTA)的共同有效優惠關稅計畫(CEPT),逐漸調降區域內的關稅
。AFTA的策略目標是透過排除會員國之間的關稅及非關稅壁壘,提高效率及生產力,進而
加強東協做為單一生產基地的競爭優勢。為了鼓勵區域內的投資、技術及技能流通,東協
投資區(AlA)和「東協工業合作計畫」(AICO)應運而生。
http://i.imgur.com/baVqmEk.png
AIA的目標是使會員國合力排除投資障礙、放寬投資法規與政策,並將產業對外資開放。
AICO的目標則是促進東協企業之間的聯合製造工業活動。政府機關在教育、農業、食品、
旅遊、環境及生命科學方面彼此合作,並且與諸多組織合作,例如東協工商總會(ASEAN
Chambers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東協商業論壇(ASEAN Business Forum)、東
協旅遊協會(ASEAN Tourism Association)、東協石油委員會(ASEAN Council on
Petroleum)、東協港口協會(ASEAN Ports Association)、東協植物油俱樂部(ASEAN
Vegetable Oils Club)、東協戰略與國際研究所(ASEAN Institutes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以及區域霧霾行動計畫(Regional Haze Action Plan)
。
此外,也透過各種跨東協計畫來尋求區域整合,例如海陸空運輸網絡、電信的交互作業和
連結,以及能源網絡、輸電網和瓦斯管線。
向外發展的東協參與國際事務,並積極參與一些團體,例如亞太經濟合作組(APEC)、亞
歐會議(ASEM)、東亞與拉丁美洲論壇(EALAF)。在主要首都都設有駐外使館,例如布
魯塞爾、倫敦、巴黎、華盛頓特區、東京、坎培拉、渥太華、威靈頓、日內瓦、首爾、新
德里、紐約、北京、莫斯科和伊斯蘭馬巴德。
與此同時,歐盟與東協的關係可以追溯到1980年,當時兩大共同體簽署了合作協定(
Cooperation Agreement)。雙方對話快速增加,並擴及各種領域,例如政治和安全、經
濟和貿易,以及社會和文化議題。東協與歐盟的對話是由2007年通過的紐倫堡宣言(
Nuremberg Declaration)主導,宣言內容是「歐盟與東協加強夥伴關係」(EU-ASEAN
Enhanced Partnership)計畫,它提出雙方合作以達成未來共同目標的長期願景和承諾。
東協和歐盟之間的貿易和投資關係仍然重要,2011年東協和歐盟之間的總貿易額微幅增加
12.6%,達到2,348億美元。對歐盟出口增加10%,達到1,266億美元,從歐盟進口增加
15.6%,達到1,082億美元。來自歐盟的外國直接投資金額增加7.2%,達到182億美元,歐
盟仍然是東協第三大貿易夥伴,並在2013年持續成為東協最大的外資來源,比例達到16%
。
雖然多面向的東協已完成許多協議,但並非毫無挑戰。馬來西亞與泰國之間因為泰國南部
邊界動盪不安,爭執一直存在;印尼與馬來西亞之間的過節,則是為了領土邊界,這有一
部分是東協成員國採取不干預及不干涉政策造成的。現有的衝突預防機制只能解決國家之
間的衝突。東協政策的運作方法是:使個別國家獨立處理本國事務和雙邊關係,以便與聯
合國的原則一致。
東協做為組織所面臨的挑戰,始終是如何平衡會員國的主權權利,並維護本身的公信力,
以做為致力於和平、經濟成長,以及加強區域內平等的先進國際組織。1967年8月8日在曼
谷簽訂的「東協宣言」,受到會員國歷任元首的全力支持直至今日,大家持續努力以單一
共同體進行合作。該宣言指出:
本協會代表各會員國的集體意志,以友誼和合作結合各國,並透過共同努力和犧牲,確保
其人民及子孫都享有和平、自由及繁榮之福。
東協認清,區域內的文化和習俗十分多元,十個會員國的經濟發展階段和融入全球的準備
程度也各不相同。「傳統」經濟與知識型「新」經濟之間存在著差異。2004年在寮國永珍
舉行的第10屆東協高峰會上,各國簽署「永珍行動計畫」(VAP),將它視為使AEC、ASC
及ASCC之策略與目標統一和相互連結的工具。VAP也將是眾多行動計畫和方案中不可或缺
的一環,有助於實現「東協2015願景」的目標。透過在六年期間執行VAP計畫,東協打算
縮小會員國之間的發展落差,以加速融入全球市場。
東協過去三十年的經驗顯示,為減少收入和財富分配不均所採取的措施,可以促使經濟成
長加快。這些計畫、活動和專案的目的,不只是要提升CLMV國家人民的生產能力,也是要
使他們的經濟在面臨全球經濟的新現實情況時更具競爭力。所有這些行動都需要各方面的
合作。
本文摘自《新東協‧新思路》麥格羅希爾出版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88710/
--
文:Philip Kotler
必須將東協環境中所有的利害關係人帶進這令人興奮的東協未來旅程。—蘇林.比素萬(
Surin Pitsuwan)(東協第12屆祕書長)
雁行理論最先由日本學者赤松要在1960年代公開討論,它解釋了日本產業外移到新興工業
國家,再外移到東協、中國及印度的現象;也說明了當中國和印度這兩個新興經濟體自我
調整以充分運用全球化,接掌成為亞洲成長引擎時,擔任「領頭雁」逾三十年的日本在過
去二十年已陷入停滯。
但致命的自滿總是會帶來威脅,可能使國家錯失良機。例如,印度基礎設施開發不足、改
革緩慢以及盧比不斷貶值,可能迫使私人企業減少在當地的投資,而中國如果不想要喪失
吸引力,就必須控制日益提高的勞工成本。
東協五國(ASEAN-5)是指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及泰國五個創始國,它們確
實是「亞洲奇蹟」及雁行隊伍的一部分。這個團體享有多年的驚人成長,但也因為全球化
而經歷一段艱困期。從亞洲金融危機中復原後,東協更趨成熟,而且對追求和平、進步和
繁榮的共同目標更堅定。
當歐盟國家剛經歷2008至2009年的危機,希望準備邁向復甦之際,東協五國已在區域內變
得更加整合,一部分是因為東協區域生產網絡的成立。東協內部貿易增加,可以緩和該地
區受到歐美需求衝擊(demand shock)的影響。在變動不定的全球商業環境下,東協五國
及後來加入的會員國汶萊、越南、寮國、東埔寨及緬甸必須致力於整合及調整,以便從全
新和積極的世界競爭角度,利用本身的集體實力和競爭優勢取得最有利的位置。
在此,我們將討論東協做為組織和區域的角色,以及它在主動致力於全球整合和適度準備
以因應21世紀的外部波動時,如何從內部進行改變。我們也會強調,當市場愈來愈大、但
也日益複雜時,在東協擴張的企業面臨的挑戰與機會。
東協:組織和區域
東協是指東南亞國家協會,1967年由五個創始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及泰
國)在曼谷成立。鑑於當時共產黨勢力擴張,同時為了控制國內的叛亂,這些會員國剛開
始代表一個推動和平及穩定的團結組織。
越戰後,這個組織展開一項經濟合作計畫,但該計畫在1980年代中期處於困境。不料到了
1990年代卻因為泰國提出的區域性「自由貿易區」而重振起來。1984年,汶萊加入東協,
接著是1995年的越南,1997年的寮國和緬甸,以及1999年的東埔寨。
東協的最高決策機構,是會員國國家元首及政府每年召開一次的東協高峰會。根據「東協
憲章」31條,東協主席一職是依照會員國英文名字的字母順序,由會員國每年輪值。擔任
主席的會員國將主持東協高峰會、東協協調委員會、三個東協共同體委員會、相關的東協
部門部長級組織和資深官員、以及常駐代表委員會(Committee of Permanent
Representatives)。緬甸是2014年東協主席,倡導的主題是「團結朝向和平與繁榮的共
同體邁進」。
安全一向是敏感但關鍵的議題,東協國家彼此間以及與世界各國簽署的重大協定,大致上
帶有強烈的和平與和諧特性。1994年,東協區域論壇(ARF)成立,以推動政治和安全事
務上的外部對話,做為與亞太國家建立合作關係的管道。參與這個論壇的國家有東協十國
、澳洲、加拿大、中國、歐盟、印度、日本、南北韓、緬甸、蒙古、紐西蘭、巴基斯坦、
巴布新幾內亞、俄羅斯和美國。
1997年東協各國元首做出「東協2020願景」的承諾目標是在2020年之前建立一個包含和平
、蓬勃發展、關懷共同體的區域,以及一個向外發展的東協。2006年,各國原則上同意加
速行動,在2015年之前成立單一市場。該地區的經濟部長們在年會一開始便達成協議,他
們會將焦點集中在進行更緊密的整合,以因應來自中國及印度的競爭。
自從逾45年前成立以來,東協經濟發展突飛猛進,經濟合作益形重要(見下表)。會員國
透過東協自由貿易區(AFTA)的共同有效優惠關稅計畫(CEPT),逐漸調降區域內的關稅
。AFTA的策略目標是透過排除會員國之間的關稅及非關稅壁壘,提高效率及生產力,進而
加強東協做為單一生產基地的競爭優勢。為了鼓勵區域內的投資、技術及技能流通,東協
投資區(AlA)和「東協工業合作計畫」(AICO)應運而生。
http://i.imgur.com/baVqmEk.png
AIA的目標是使會員國合力排除投資障礙、放寬投資法規與政策,並將產業對外資開放。
AICO的目標則是促進東協企業之間的聯合製造工業活動。政府機關在教育、農業、食品、
旅遊、環境及生命科學方面彼此合作,並且與諸多組織合作,例如東協工商總會(ASEAN
Chambers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東協商業論壇(ASEAN Business Forum)、東
協旅遊協會(ASEAN Tourism Association)、東協石油委員會(ASEAN Council on
Petroleum)、東協港口協會(ASEAN Ports Association)、東協植物油俱樂部(ASEAN
Vegetable Oils Club)、東協戰略與國際研究所(ASEAN Institutes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以及區域霧霾行動計畫(Regional Haze Action Plan)
。
此外,也透過各種跨東協計畫來尋求區域整合,例如海陸空運輸網絡、電信的交互作業和
連結,以及能源網絡、輸電網和瓦斯管線。
向外發展的東協參與國際事務,並積極參與一些團體,例如亞太經濟合作組(APEC)、亞
歐會議(ASEM)、東亞與拉丁美洲論壇(EALAF)。在主要首都都設有駐外使館,例如布
魯塞爾、倫敦、巴黎、華盛頓特區、東京、坎培拉、渥太華、威靈頓、日內瓦、首爾、新
德里、紐約、北京、莫斯科和伊斯蘭馬巴德。
與此同時,歐盟與東協的關係可以追溯到1980年,當時兩大共同體簽署了合作協定(
Cooperation Agreement)。雙方對話快速增加,並擴及各種領域,例如政治和安全、經
濟和貿易,以及社會和文化議題。東協與歐盟的對話是由2007年通過的紐倫堡宣言(
Nuremberg Declaration)主導,宣言內容是「歐盟與東協加強夥伴關係」(EU-ASEAN
Enhanced Partnership)計畫,它提出雙方合作以達成未來共同目標的長期願景和承諾。
東協和歐盟之間的貿易和投資關係仍然重要,2011年東協和歐盟之間的總貿易額微幅增加
12.6%,達到2,348億美元。對歐盟出口增加10%,達到1,266億美元,從歐盟進口增加
15.6%,達到1,082億美元。來自歐盟的外國直接投資金額增加7.2%,達到182億美元,歐
盟仍然是東協第三大貿易夥伴,並在2013年持續成為東協最大的外資來源,比例達到16%
。
雖然多面向的東協已完成許多協議,但並非毫無挑戰。馬來西亞與泰國之間因為泰國南部
邊界動盪不安,爭執一直存在;印尼與馬來西亞之間的過節,則是為了領土邊界,這有一
部分是東協成員國採取不干預及不干涉政策造成的。現有的衝突預防機制只能解決國家之
間的衝突。東協政策的運作方法是:使個別國家獨立處理本國事務和雙邊關係,以便與聯
合國的原則一致。
東協做為組織所面臨的挑戰,始終是如何平衡會員國的主權權利,並維護本身的公信力,
以做為致力於和平、經濟成長,以及加強區域內平等的先進國際組織。1967年8月8日在曼
谷簽訂的「東協宣言」,受到會員國歷任元首的全力支持直至今日,大家持續努力以單一
共同體進行合作。該宣言指出:
本協會代表各會員國的集體意志,以友誼和合作結合各國,並透過共同努力和犧牲,確保
其人民及子孫都享有和平、自由及繁榮之福。
東協認清,區域內的文化和習俗十分多元,十個會員國的經濟發展階段和融入全球的準備
程度也各不相同。「傳統」經濟與知識型「新」經濟之間存在著差異。2004年在寮國永珍
舉行的第10屆東協高峰會上,各國簽署「永珍行動計畫」(VAP),將它視為使AEC、ASC
及ASCC之策略與目標統一和相互連結的工具。VAP也將是眾多行動計畫和方案中不可或缺
的一環,有助於實現「東協2015願景」的目標。透過在六年期間執行VAP計畫,東協打算
縮小會員國之間的發展落差,以加速融入全球市場。
東協過去三十年的經驗顯示,為減少收入和財富分配不均所採取的措施,可以促使經濟成
長加快。這些計畫、活動和專案的目的,不只是要提升CLMV國家人民的生產能力,也是要
使他們的經濟在面臨全球經濟的新現實情況時更具競爭力。所有這些行動都需要各方面的
合作。
本文摘自《新東協‧新思路》麥格羅希爾出版
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288710/
--
All Comments
By Barb Cronin
at 2016-03-06T01:51
at 2016-03-06T01:51
By Jacky
at 2016-03-06T13:42
at 2016-03-06T13:42
By Zora
at 2016-03-07T02:58
at 2016-03-07T02:58
By Hazel
at 2016-03-11T06:41
at 2016-03-11T06:41
By Todd Johnson
at 2016-03-11T17:24
at 2016-03-11T17:24
By Caitlin
at 2016-03-15T12:33
at 2016-03-15T12:33
By Enid
at 2016-03-17T03:03
at 2016-03-17T03:03
By Charlotte
at 2016-03-17T19:36
at 2016-03-17T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