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僑生的真面目 - 馬來西亞
By Vanessa
at 2008-06-07T10:55
at 2008-06-07T10:55
Table of Contents
文章說明:這篇又是炒僑生問題的冷飯,不過是寫給台大學生看的,刊在台大的學生刊物
《意識報》第九期。
相信在你的大學生活當中,或多或少都會接觸到一些僑生,如果你是住宿生,那你的室友
很可能就是僑生(僑生有住宿保障名額),而每個科系也大概會有三到四位的僑生同學,
如果你使用計中、總圖或新體的服務,也經常會碰到一些口音奇特的僑生工讀生,這一群
人平時就默默的在你我的週遭生活,可是你對他們的了解有多少?
僑生來台升學的動機
僑生一般給人的刻板印象大概就是講中文有口音,打扮有點土土的,然後進大學有加分優
待,所以經常看到有些僑生的成績很爛、上課很混等等。其實僑生的組成份子非常的複雜
,他們可能來自美洲、歐洲、非洲或亞洲等不同的國家,但目前僑生的大宗主要來自港澳
以及東南亞國家,尤其是馬來西亞、緬甸和印尼。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僑生同學唯一的共
通點就是:大家都是「僑」居國外的「中華兒女」,也就是在外表上立即可辨識的黃種人
;除此以外,他們彼此之間可以說完全沒有任何瓜葛,畢竟大家原屬不同國家的國民。
為什麼僑生要老遠跑到台灣來唸書呢?一方面,台灣的中文高等教育比起其他國家,尤其
是東南亞國家而言,來得進步和發達,而東南亞國家又有為數不少的華僑華人,這些華裔
子弟如果想要接受中文的高等教育,除了中國大陸,自然會選擇台灣。另一方面,中華民
國政府在過去的五十多年來,一直非常鼓勵僑生「回國」升學,不僅學費完全比照本地生
,也讓僑生享有一定的就學福利(包括保留給僑生的大學名額、僑生獎助學金和健保減免
等),所以台灣的高等學府相較於中國大陸而言,對海外華裔還是保有相當大的競爭優勢
和吸引力。
僑生稱謂名不符實
然而,將「僑生」這個名詞加諸在海外華裔身上其實是非常不妥當的,因為很多海外華裔
學生雖然體內仍然流著「中華兒女」的熱血,但是大部分僑生其實都是在國外特定國家土
生土長、且擁有外國國籍的外國人(只有一小撮後來自台灣移居海外的所謂「假僑生」才
擁有中華民國國籍),因此當我們使用「僑生」來統攝所有從國外來台念書的外籍華裔學
生的時候,很容易把他們和僑居海外的台僑子弟混為一談,這當然是十分荒謬的。
打個不太高明的比方,如果台灣人到中國大陸被大陸人視為「中國同胞」,相信台灣人也
會覺得不高興,畢竟中國和台灣分屬不同的政治實體,理應加以區分,不能因為「血濃於
水」,就彼此稱兄道弟。因此,當我們把海外華裔學生籠統的稱為「僑生」的時候,也犯
下了同樣的錯誤,即把早已入籍國外的海外華人硬生生和台灣扯上關係,彷彿全天下的華
裔,不管國籍為何,都是中華民國撥散出去的華僑。
國民黨黨化教育混淆華僑與台僑
此外,當台灣政府出於善意將所有海外華人視為「自己人」的時候,卻往往不經意的冒犯
了他國的內政,也觸碰了海外華人敏感的政治認同問題,因為許多帶有強烈民族主義思想
的東南亞政府經常質疑當地華人不夠愛國(就像民進黨政府指責外省人不愛台灣一樣),
而台灣政府對僑生、乃至華僑的善意,正好落實了僑居地政府對華人「不愛國」的指控,
讓華僑華人在海外的生存處境更為艱困,所以我們應當儘量避免把入籍國外的華人冠上「
僑民」、「華僑」或「僑生」等政治不正確的稱謂。
早期國民黨政權之所以會積極發展僑生教育,主要是希望藉源源不絕的「歸國」僑生能夠
彰顯中華民國作為「自由中國」的正當性,從而和對岸的「新中國」分庭抗禮,而台灣民
眾在早期國民黨黨化教育的長期耳濡目染之下,也將所有海外華人視為理所當然的華僑,
這種亟待修正的大中國觀念一直維持迄今。有趣的是,民進黨政府上台後,其實已經暗地
裡將華僑的法定資格限縮為台僑,但台灣一般民眾對華僑的錯誤觀念仍未適時的調整過來
。
結語:「去僑生化」之必要
因此,在僑生教育政策尚未改革以前,我們在心態上應該先「去僑生化」,以國籍作為劃
分僑生的真正標準。一個來自國外、且不具有中華民國國籍的華裔學生,不能因為他的膚
色是黃的,就一廂情願的將他們劃歸為所謂僑生,而應該將他們視為名符其實的外國人。
雖然許多來自港澳或東南亞的華裔學生在外表上和台灣同學差異不大,但是他們的文化教
養基本上是外國的,所以將僑生視為外國人,並無任何不妥,同樣可以讓校園文化變得更
為多元和國際化。
我們要認清一個事實,即僑生稱謂很大程度只是一種大中國政治意識形態的產物,外籍僑
生的真實身分其實就是「老外」,這就是僑生的真面目。
網誌:http://www.wretch.cc/blog/gohcheemun/8039846
--
《意識報》第九期。
相信在你的大學生活當中,或多或少都會接觸到一些僑生,如果你是住宿生,那你的室友
很可能就是僑生(僑生有住宿保障名額),而每個科系也大概會有三到四位的僑生同學,
如果你使用計中、總圖或新體的服務,也經常會碰到一些口音奇特的僑生工讀生,這一群
人平時就默默的在你我的週遭生活,可是你對他們的了解有多少?
僑生來台升學的動機
僑生一般給人的刻板印象大概就是講中文有口音,打扮有點土土的,然後進大學有加分優
待,所以經常看到有些僑生的成績很爛、上課很混等等。其實僑生的組成份子非常的複雜
,他們可能來自美洲、歐洲、非洲或亞洲等不同的國家,但目前僑生的大宗主要來自港澳
以及東南亞國家,尤其是馬來西亞、緬甸和印尼。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僑生同學唯一的共
通點就是:大家都是「僑」居國外的「中華兒女」,也就是在外表上立即可辨識的黃種人
;除此以外,他們彼此之間可以說完全沒有任何瓜葛,畢竟大家原屬不同國家的國民。
為什麼僑生要老遠跑到台灣來唸書呢?一方面,台灣的中文高等教育比起其他國家,尤其
是東南亞國家而言,來得進步和發達,而東南亞國家又有為數不少的華僑華人,這些華裔
子弟如果想要接受中文的高等教育,除了中國大陸,自然會選擇台灣。另一方面,中華民
國政府在過去的五十多年來,一直非常鼓勵僑生「回國」升學,不僅學費完全比照本地生
,也讓僑生享有一定的就學福利(包括保留給僑生的大學名額、僑生獎助學金和健保減免
等),所以台灣的高等學府相較於中國大陸而言,對海外華裔還是保有相當大的競爭優勢
和吸引力。
僑生稱謂名不符實
然而,將「僑生」這個名詞加諸在海外華裔身上其實是非常不妥當的,因為很多海外華裔
學生雖然體內仍然流著「中華兒女」的熱血,但是大部分僑生其實都是在國外特定國家土
生土長、且擁有外國國籍的外國人(只有一小撮後來自台灣移居海外的所謂「假僑生」才
擁有中華民國國籍),因此當我們使用「僑生」來統攝所有從國外來台念書的外籍華裔學
生的時候,很容易把他們和僑居海外的台僑子弟混為一談,這當然是十分荒謬的。
打個不太高明的比方,如果台灣人到中國大陸被大陸人視為「中國同胞」,相信台灣人也
會覺得不高興,畢竟中國和台灣分屬不同的政治實體,理應加以區分,不能因為「血濃於
水」,就彼此稱兄道弟。因此,當我們把海外華裔學生籠統的稱為「僑生」的時候,也犯
下了同樣的錯誤,即把早已入籍國外的海外華人硬生生和台灣扯上關係,彷彿全天下的華
裔,不管國籍為何,都是中華民國撥散出去的華僑。
國民黨黨化教育混淆華僑與台僑
此外,當台灣政府出於善意將所有海外華人視為「自己人」的時候,卻往往不經意的冒犯
了他國的內政,也觸碰了海外華人敏感的政治認同問題,因為許多帶有強烈民族主義思想
的東南亞政府經常質疑當地華人不夠愛國(就像民進黨政府指責外省人不愛台灣一樣),
而台灣政府對僑生、乃至華僑的善意,正好落實了僑居地政府對華人「不愛國」的指控,
讓華僑華人在海外的生存處境更為艱困,所以我們應當儘量避免把入籍國外的華人冠上「
僑民」、「華僑」或「僑生」等政治不正確的稱謂。
早期國民黨政權之所以會積極發展僑生教育,主要是希望藉源源不絕的「歸國」僑生能夠
彰顯中華民國作為「自由中國」的正當性,從而和對岸的「新中國」分庭抗禮,而台灣民
眾在早期國民黨黨化教育的長期耳濡目染之下,也將所有海外華人視為理所當然的華僑,
這種亟待修正的大中國觀念一直維持迄今。有趣的是,民進黨政府上台後,其實已經暗地
裡將華僑的法定資格限縮為台僑,但台灣一般民眾對華僑的錯誤觀念仍未適時的調整過來
。
結語:「去僑生化」之必要
因此,在僑生教育政策尚未改革以前,我們在心態上應該先「去僑生化」,以國籍作為劃
分僑生的真正標準。一個來自國外、且不具有中華民國國籍的華裔學生,不能因為他的膚
色是黃的,就一廂情願的將他們劃歸為所謂僑生,而應該將他們視為名符其實的外國人。
雖然許多來自港澳或東南亞的華裔學生在外表上和台灣同學差異不大,但是他們的文化教
養基本上是外國的,所以將僑生視為外國人,並無任何不妥,同樣可以讓校園文化變得更
為多元和國際化。
我們要認清一個事實,即僑生稱謂很大程度只是一種大中國政治意識形態的產物,外籍僑
生的真實身分其實就是「老外」,這就是僑生的真面目。
網誌:http://www.wretch.cc/blog/gohcheemun/8039846
--
Tags:
馬來西亞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時間地點統計篇!! 目前12人....
By Sierra Rose
at 2008-06-07T10:17
at 2008-06-07T10:17
徵求馬來西亞朋友一名
By Adele
at 2008-06-07T02:12
at 2008-06-07T02:12
馬來西亞銀行貸款給該國民間企業的利率
By Daph Bay
at 2008-06-06T23:52
at 2008-06-06T23:52
徵求馬來西亞朋友一名
By Jake
at 2008-06-06T13:49
at 2008-06-06T13:49
時間地點統計篇!! 目前10人....
By Andrew
at 2008-06-06T04:00
at 2008-06-06T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