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精英的族群議題方法與目的為何? - 社會議題
By Margaret
at 2006-06-25T00:00
政治精英的族群議題方法與目的為何?台灣問題? 政治操控?這是要期末考的題目太深論了 所以上來發表 請各位給點意見喔!
這個議題本身具有很大的爭議性與討論性.如果要仔細的探討或是研究,或許一本博碩士論文都無法解釋清楚.以下是小弟個人的觀察與淺見,供您參考之用: 首先是剖析國內政治菁英的立場,若以一般政治光譜來看待台灣政黨傾向,實難具體說明何為左派與右派,因為國內政黨大多偏向於右翼政黨,國會裏也無以民生議題為中心.針對弱勢群體或勞工階級為主要支持群眾的左翼政黨.所以國內民眾所認知的政黨意識形態光譜乃就族群分布.國家認同.以及統獨立場而區分.所以,菁英在理性選擇(rational choice)的自利考量之下,所謂的統獨牌或族群牌還是在選戰策略中佔據相當重要的考量. 採用族群操弄來競逐政治核心場域,在台灣可說是司空見慣.原因也就是在於過去台灣所遺留下來的威權遺續與歷史遺續所影響.以台灣的民主化過程而言,導致台灣民主轉型(democratic transition)成功的起因中,台灣民眾主體意識的抬頭(可稱為本土化或去中國化)是主因之ㄧ.但是在台灣被譽為東亞民主轉型的典範,以及美國紐約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的高度評價(2006年在公民自由與政治權利均為最高的1分),準備邁入民主鞏固(democratic consolidation)的階段時,卻也面臨到Linz&Stepan兩位學者認為新興民主國家經常遭遇的兩大障礙:族群衝突的危險性以及對改善經濟的希望落空. 不過以國內四大族群(閩南.客家.外省.原住民)分布於政黨傾向來說,有其相對(非絕對)的關係存在.也代表台灣民眾並非絕對以"族群認同"作為主要支持政黨或投票的考量.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政治菁英面對大規模或僵持不下的割喉戰時,雖說中間選民.獨立選民或未表態選民(三者的意涵不同)可能是當選與否的關鍵力量.不過到了選戰末期,各政黨依舊仍以鞏固基本盤為焦點所在.此時打出族群牌的戰略是否成功,更是考驗各政黨權力版圖消長的決定關鍵.因為上述所謂的三種選民型態,其動員不易.或者採取觀望態度.甚至某些是對政治冷感或不投票的民眾. 以族群議題來操弄政治或拿來作為吸票機的方式,主要就是針對許多聳動的議題:諸如喚醒本土意識/支持本土政權.兩岸關係/台海關係的處理.過去威權時期執政當局的荼毒...等等.小弟在看過政大選研中心的政治態度分布圖之後,利用族群議題的發酵與操弄的確獲得了某方面的成效.在國家認同部分,尤其是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民眾大幅提升(從1992年的17.3至2005年的46.5),而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逐漸衰退(從1992年的26.2至2005年的7.3).不過具備雙重認同的民眾(自己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仍然是維持平均有45%的水準. 而以台灣民眾政黨偏好來說,支持泛藍的民眾約佔36.7%;支持泛綠的民眾約佔23.5%;未表態或中立的民眾約佔39.8%.以泛藍泛綠選民結構的分布而言,除非有較為詳盡的抽樣資料作進一步的分析(中研院台灣社會變遷研究調查就蠻詳盡的).否則難以完整說明國家認同與政黨偏好的關係所在.不過在國內兩大意識型態對立與衝突的窘境下,獲利的將是政治精英而已,民眾只會落得全盤皆輸的局面. 總結來說,政黨之間進行族群議題的操弄,主要目的就是要獲得政治核心場域的權力.以台灣民主化的過程來說,這無疑是一個難以跨越的障礙,更是台灣遲遲無法建立民主的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以及堅定的民主信念(democratic beliefs)的原因所在.之前有學者認為此種低劣的政治操弄的手法將可能隨著議題枯竭而式微,不過在小弟的眼中看來,或許台灣必須經歷慘痛的教訓之後,民眾才能以理性的判斷,不隨著政治菁英的操弄而舞動,轉往真正以重視民生議題.公共政策.以及國家長遠建設的角度來運用手上那珍貴的一票.政大選研中心:http://esc.nccu.edu.tw/%E5%8F%B0%E7%81%A3%E7%A4%BE...
Related Posts
台灣有好車嗎??進口進來的也可以 不要跟我講些超貴的車我指的是三菱或是subaru NISSAN這些比較便宜的車
例如 學名 吃什麼 原生地在哪 習性 等等 就是這些阿阿阿阿阿阿阿阿阿阿阿阿阿阿阿阿阿
大陸的天堂帳號要在哪裡申請??還有哪裡可以下載大陸天堂??我真的很想玩因為台灣的天堂可以說白目超多物價也�� ...
2006/6/20過期了的仕女如沛都是新的沒有拆封過的這樣應該丟掉嗎還是可以吃ㄋ
海巡的工作是什ㄇㄚ??很忙ㄇ??已經升士官ㄌ也一樣忙ㄇ?會有什ㄇ時候特別忙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