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探討發心後的狀態 - 社會議題

Xanthe avatar
By Xanthe
at 2014-09-24T00:00

Table of Contents


<前言>
明心的課題比見性更重要百倍,故接續三十天前探討的「見佛」出題。有人
說「除了根塵識(識心)的作用,就沒有其他心念了」,是這樣嗎?

<如實觀察>
靜坐時的觀察:
  聞(觀、明)一切聲音,卻不去分別認知。
  好比鏡子,伺照一切影像,卻不去分別認知。
  這沒有去分別的聞,並沒有知,故,並非根塵識緣起的識心現象。
逐於所緣時的觀察:
  看過很多論,把六識切成前五識轉識、第六識作意;但這觀點未能完全
  符合末學的觀察,末學的觀察比較認同十二因緣法「六入」的觀點,故
  末學對六根的運用,皆是最原始的六入說,實際的觀察如下:
  我了解你的意思(有時聽不懂他人說甚麼、但知道他想表達甚麼)、
  我明白你的心(好比男女間的好感,不用溝通就知道)、
  心電感應的科學實驗;
  這些都是很明顯的「意根識知現象」,但未必有作意;故末學實際的觀
  察,六根皆具有識知的能力,這能力是有別於作意的。
對識知有所作意時的觀察:
  聽到風聲,要不要作意,自己可以控制,但沒有識知這風聲,就不可能
  去作意風動旗動的思維。但這現象常會起顛倒想:
    譬如作菜,雖然以食材為基,但食材並不會作菜,廚師才會;
    沒有食材不能做菜,就以為是食材在作菜,這是明顯的顛倒想;
    沒有識知就不會作意,又誤以為是識知在作意,同樣也是顛倒。
  作意,雖然是以識知為材料,但識知並非作意的本,好比下棋,識知只
  是棋子,棋子本身並不會下棋,但沒有棋子、也不能說在下棋。
  (很多的棋子,稱為局;很多的識知,稱為境。)
  (故,想,又名境想。想蘊,又解為根境相織。)
  故,作意並非根塵識緣起的識心現象,但也不能脫離識心而存在。
這三種念頭,都被實際的觀察到,其中作意很明顯是在有識知後,且經論也
很明確的說「見明成色(識知)、明見(境)成想」,故不需討論;此題僅
討論發心後「觀(明)」、「覺知(識心)」的關係。

<如理作意>
※說「除了根塵識的作用,就沒有其他心念了」並不符如實觀察。
 (百喻經「病人食雉肉喻」,也證明了這觀點。)
※我們發心的念頭,被觀察到的觀(明)、覺(知)是何關係?
 觀與覺同時生滅?
   這不符靜坐時的觀察「有觀無覺」,可見並非同時生滅。
 先有覺才有觀?
   這就不該出現「有觀無覺」情況,故不可能先有覺知才有觀。
 先有觀才有會覺?
   這符合觀察「無覺有觀、有覺有觀」的情況。
 觀與覺各自獨立?
   雖然沒見到「有覺無觀」,但沒見到不代表沒有,先存疑。
 故知,若非各自獨立存在,必然是先有觀、才有覺知(識心)。

<以經為證>(同時引大和尚淨空法師的開釋為證)
※禪門:第一念:初心、本念、直心(沒有無明)
    第二念:方便生(當要自卻非心)
※淨土:淨空法師說「我們睜開眼,第一念為見性見,第二念為眼識見」。
    第一念:見性見(沒有無明)
    第二念:六識見(念阿彌陀佛對治)
※佛藏經念佛品第二:
    四念處性,無性、無處、無念、無說、無有貪著。念性尚無。何況
    念處。是故如來說名念處。
   ※念性,指初心,非指自性;自性非生滅性,沒有無的時候。
    很多較古老的經典,言「性」指的是初心,並非自性。
    此經的念處,指根塵識的緣起,沒有觀就不可能起覺(知)。
   ※這也是第一念、第二念的概念,同時指出「沒有第一念,第二念並
    不可能升起」,故說「念性尚無。何況念處。」。
※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二:(義同瑜珈師地論的尋伺)
    此經中連續三問「云何非有覺有觀?非無覺有觀?非無覺無觀?」
    ,而答案都是同一句話「彼觀唯與覺相應。不與觀相應。」。
    (此經的覺,指覺知,非指覺明自性。)
   ※此段經文的意思是說「只有覺知沒有觀,是不可能發生的,皆非此
    經所論覺、觀的義」。
    配合「無覺有觀」→等於這段經文否定了「觀與識心是獨立的」。
    再配合「無覺無觀、有覺有觀」
            →等於說「必是先有觀再有覺,觀沒了、覺必然
             不會生」。
   ※一念是觀(伺)、一念是覺(尋),這也是二念的觀念,而且「沒
    有第一念,第二念並不可能升起」。

<結論:明心>(結合見佛驗證的結論)
 心(佛)與自性(佛性)→初心(第一念)→覺知(第二念,見明成色)
   (泥洹)              作意(第三念,明見成想)
※心體泥洹(不生不滅);未發心前是寂滅相;發心後可觀察到三個念頭。
 第一念是初心(自性緣起的初相,本念、直心、見性見、明等等說法)。
 第二念是識心(見明成色,五蘊六根、八識、七大、覺知等等說法)。
 第三念是作意(明見成想,想、思考、智慧等等說法)
 彼此是有順序關係的,其中,又僅有第二念是根塵識緣起的作用。

問:若您不同意這個結論,請反證!
(請說出您的觀察、您的想法?只要不是自我矛盾,就是有價值的法論。)
Update:
問:明心一定見性˙˙見性一定明心?
答:
 ※明心的內容:泥桓本體、發心的念頭、因地起法、念頭的流注;就是
    心體與變化的觀察。
  見性的內容:覺明、般若、空性、藏性、不二、不住......等等特性的
    觀察與運用;就是透析心體的變化,到底是何緣由。好比海水起
    海浪,海水、海浪是明心的課題,但這海水是何特性才起了海浪
    ,這是見性的課題。(換句話說,就是深入研究第一念。)
  實作上、因地上,完全不同的內容。
 ※明心,是不論宗派都必須要精進的;見性,卻未必;
  好比二乘無漏定(滅盡定)由識心跳過第一念直入聖位(涅槃),就
  沒有對自性著墨過多。
Update 2:
問:緣生五陰,題主覺得有無作意呢?
答:
 ※靜坐時,聽到媽媽叫我,是識知,第二念;(緣生五陰)
  我要不要從靜坐起身,是作意,第三念;(明見成想)
  這第三念必然是第二念之後,符合末學的探討。
 ※另外,修十二因緣法觀,僅及於第二念、第三念,並不及於第一念。
  應該這樣說,明心之後,您才有辦法正確的觀十二因緣法,因為你明
  白了十二因緣法在觀甚麼因地心。
  不能明心,觀十二因緣法會落入兩個陷阱,一是「誤把佛性當成因緣
  生」、二是「完全忽略了初心,以至修大乘無漏定會修成二乘無漏定
  」。故,建議不要把觀十二因緣法當成學佛的第一步,這會入妄。
Update 3:
問:講的拉哩拉紮的=就只講一個=~~能~所~~
答:建議不要太早下定論。
  「能所」的義,僅能表達地一念,對於第二念、第三念是力有未逮的
  。
問:通常眼見物生眼識[第一念]?
答:不是的。
  末學的觀察,不是;禪宗也說不是、淨空法師也說不是、原始佛教信
  奉的沙論還是說不是。
  「分析十八界與五取蘊的關係」僅僅是第二念的課題,您可以發現,
  這些課題完全不能解釋第一念,對第三念的解釋也不能完備。
Update 4:
問:全都是六根六境的因緣,才生起的初心或一二三念。
答:楞嚴經: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註一)
  。如是漸增。聞所聞盡(註二)。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
  圓。 .......
  註一:動靜二相了然不生,代表聲塵滅了。根塵識是併出的,既
     然聲塵都滅了,代表已經沒有根塵識的緣起了。
  註二:根塵識已經沒有緣起了,卻還可以「聞所盡聞」,就代表
     根塵識緣起之前,仍然是明的作用,證明了第一念非根塵
     識緣起的觀察觀點,與第二念識心全然不同。
  如果全都是六根六境,當根塵識都止息了,應該不能聞了才對,
  何以還可以聞所盡聞?
Update 5:
問:本體之說,許許多多他教他宗也如是說、如是認為、如是主張。
答:朋友不喜歡「本體」這兩個字,要用其他名(例如:無我)也可
  ,總之,能表達「泥洹」的義即可,因為我們是驗證出「泥洹」
  ,名說本體而已。
  朋友可以利用電子佛典搜尋「泥洹」;佛典中,總計出現5926次
  佛沒有說嗎?是外道主張嗎?
Update 6:
感謝KISC大德所引經文:
以何義故名初發心。佛告文殊師利。若有菩薩。等「觀」「三界一切想生
」。如是得言最初發心。
※如果把「三界一切想生」當成初發心,是不對的,因此經後面有解釋「
 「若諸菩薩。起貪恚癡名初發心者。所有一切具縛凡夫。皆即名為發心
 菩薩。」
 故知,此經言「貪欲心生是初發心。瞋恚心生是初發心。愚癡心生是初
 發心。」是用錯誤示範的方式表達,這樣解釋初發心,是不對的。
※故,此經初發心指的是這個「觀」。
 與末學所驗證的完全相符,第一念初心是有別於「三界一切想生」的。
 很單純的「觀」。
Update 7:
問:第一念??是指因緣尚未轉起的那個心??
答:有所非覺、無所非明;
  第一念,是明,是有所緣的,已經緣起了。
  但這個有所緣,卻非根塵識的緣起。
  觀音法門可證、沙論可證、瑜珈師地論可證、大寶積經可證。
Update 8:
問:因地心還是在六根六境的因緣?
答:因地心,含有涅槃、初心、識心、作意。
  全都是六根六境?
  抱歉,太扯了,涅槃都是六根六境的因緣,不能認同。
問:如實正觀之下,佛性亦在六根六境的因緣?
答:這就是沒有因地心就跑去觀十二因緣法的現象,落入了陷阱。
  請問,是佛性生出六根六境?還是六根六境生出佛性?
  朋友的說法,是六根六境生出佛性來的,大悖經論,佛性是泥洹義
  ,卻可以由六根六境中生出來,自我矛盾的很厲害。
問:如實正觀之下,初心亦在六根六境的因緣?
答:請參考沙論;
  朋友的說法落入了「有覺(六根六境)無觀(初心)」,沙論已經
  很清楚的否決了這個觀點。
Update 9:
問:大乘二乘小乘的說法,是佛子吵架用的?
答:大乘無漏定指愣嚴大定,是安住初心用的;
  二乘無漏定指滅盡定,是識心直入涅槃;
  沙論說:菩薩不能入滅盡定。
  真的是完全不同的法門,千萬別因為要吵架、不吵架,反而遮蔽了
  聖教,兩者皆是聖法,目的不同。
問:沒有所謂的起源或開頭,亦沒有終點。只是緣起,盡在當前?
答:
 ※此句僅適合因地識心,就是輪迴中的狀況。
 ※卻不適合因地初心:
  除非您先把緣起法「此有故彼有」否決掉;否則,在解脫輪迴的情
  況下,就必然會追出一個「此有」為源頭。
  這是最根本的緣起法,一切悖離「此有故彼有」的觀念,很抱歉,
  不能接受。
Update 10:
貓貓大德言:(回答002的補充說明)
※第一念是˙見性見˙˙˙˙˙
 第二念是˙六識見˙˙˙˙˙˙˙˙˙
 第三念是˙作意˙˙˙˙˙˙
※當看見眼前景物時˙已經是第二念了˙接著一定會進入想蘊˙成為第三念˙˙˙
末學意:
※朋友對三念的解釋,末學不但同意,還讚嘆朋友的智慧,因為限於篇
 幅,末學刪了很多解釋,朋友沒見到,卻說出來了,可見朋友的佛學
 底子很深。
※朋友對三念的流注觀法,末學不能同意。
 沒有第三念的情況 →如四無想定。
 沒有二、三念的情況→如觀音法門、愣嚴大定。
 三個念都沒的情況 →如滅盡定。
 故,第一、二、三念,是可以借定境予以分別止息的,並非必然會出。
Update 11:
有些佛弟子非常排斥先明心、再學法,甚至認為這僅是大乘的教法,末學
舉一段阿含經來規勸這一類的朋友:
※雜阿含六○四:
 我心得解脫,無明大黑闇,斷除諸有蓋,以殺煩惱賊,
 慧日今已出,鑒察心意識,明了見生死,今者愍人時,
 隨順修聖法,我今此身骸,任爾之所為,無復有?惜。
※「鑒察心意識....隨順修聖法」,就是先明心以後再學法的觀念。
 阿含都如是說了,可以不要排斥了嗎,對自己真的不好!
Update 12:
問:眾生的第一念非從因緣而生?
答:這問題很深,解釋完可能也不容易懂。
  第一念,非因緣、非不因緣;
  非不因緣→此念是自性染著的初心,既然有所緣,就不能說他不是
       因緣。
  非因緣 →好比我在房間裡看不到外面的風景,當我打開窗戶,我
       看到了風景,但不能說我是從開窗這個因緣所生出來的
       ,故,也不能說是因緣生。
  這個觀念,要從楞嚴經中去了解。
  金剛經也說到,發菩提心,於法不說斷滅相。故不能用因緣生德觀念
  看待第一念。
Update 13:
緣起法,「此有故彼有」是最根本的義,可以衍伸五種觀法(甚至更多種):
※沒有「此有」,就必然不會產生「彼有」。
 (此無故彼無)
※有了「此有」,才可能產生「彼有」。
 (此生故彼生)
※有了「此有」,未必會生起「彼有」。
 (這是大乘的斷集義,故不離見聞緣亦不入生死輪迴。)
 (故大乘說見己過,好比「取緣有」,若能生而不有、育而不持,這取集
  就生不出有集來,故斷。)
※「此有」滅了,「彼有」必滅。
 (此滅故彼滅,這是二乘的斷集義,要斷有、就先要斷取。)
※看到了「彼有」,就必然有個「此有」。
 (不符此理就落入了無因生,非佛所說法。)
建議朋友不要心急,慢慢來。
Update 14:
此句「沒有所謂的起源或開頭,亦沒有終點。只是緣起,盡在當前。」為
何說僅適合輪迴的狀況。
<因地心>(略)
第一念初心→不入輪迴,或說入輪迴而不受。(參考「佛性入地獄」)
第二念識心→俱生無明,入輪迴受苦。
第三念作意→繼續造業輪迴、還是出離輪迴。
<說明>
輪迴中你無論怎麼朔本追源都不會有源頭,就像是鼠輪;輪迴中該斷集以
出離輪迴。故此句不但智慧、也是正法、更是正見,必是個深修弟子才說
的出來的智慧之語。
出離輪迴之後,當歸依心佛,不在緣起義了,否則產生一念不覺,必再度
墮入輪迴。經說,他處受生。
簡單說,此句慧言,如能因地起法,智慧無比;不能因地起法,就成了非
法,關鍵還是在明心。
Update 15:
問:若有出˙有入˙必非大定?
答:末學同意這個觀念。
  故末學說,大定是在安住初心;無論你起一念、二念、三念,這初心都必
  然先在;二、三念的止息、升起,如琉璃、幻影,此心一直安住初心,並
  無出入初心的現象。
  滅盡定是不同的,是有出入的;若菩薩入滅盡定,是有出入的;
  故沙論說:菩薩不能入滅盡定。
  故知,大定是不同於滅盡定的,並不是「滅盡定是小、大定是大」,這是
  錯誤的觀念。
問:如何為安住初心?
答:第二念識心,只能果上轉,故正觀,即是安住初心。
  第三念作意,該要因上轉,故禪思(不顛倒),即是安住初心。
  第二、三念不起,不著頑空,即是安住初心。
Update 16:
舍利弗尊者的教導之中,對緣起的觀察法,與版主所說差異甚大。
分別歸屬於下列觀法 :
1. 二根
2. 三時
3. 三連結
4. 三輪轉
5. 四攝類
6. 十二支
7. 二十行相
末學意:讚!歡迎朋友法佈施。
Update 17:
問:明心者乃能見性,見性者必定明心。未明心者,則不見性。
  先明心後見性,無先見性後明心者。何以故!次第問題!
末學意:同意這個觀點。
    故末學說,明心比見性更重要;
    因為,沒有明心說甚麼見性,很危險。
    若是真見性,必然已經明心了。
朋友應該是要表達「見性比明心更透徹」的意思吧!並不是否定明心比
見性更重要,因為朋友也說,見性是以明心為基礎的,當然基礎最重要。
問:明心即見性?
末學意:這個「明心」的範圍很大,包含心的特性,故這樣說也沒錯。
    純粹名相定義不一而已,義沒有兩個。
問:「此有故彼有」是說明因與緣具而有?
末學意:這解法也是如法的,末學同意。
Update 18:
末學以為,在沒有明心以前,先不要談法,否則會落入「以法明心、以
心起法」的無盡輪迴;明心見性,又不是甚麼難事,只要有誠心學習,
誰都會,只是很多善知識不願意表達而已。
此題本來是小兒科,但因為對諸法的不捨,反道是成了大學問,但這個
大,來自於自己不捨既存的識見,否則如實觀察、如理作意、以經為證
,都很白話、粗淺。
末學本來還以為此題會被笑簡單、沒人回答、草草結案,結果竟然完全
出乎意料之外。
Update 19:
開題到現在,還沒有人把自己觀察的因地心做一個完整的描述,與末學不一樣也
很正常的,歡迎朋友把自己在因地心上的觀察,做完整的表述。

All Comments

Agatha avatar
By Agatha
at 2014-09-24T11:04
在下想˙僅只回答您的前言˙˙明心的課題比見性的課題重要百倍˙這一句話˙˙˙˙˙˙˙六祖大師在悟明心地時說˙˙自性本自清淨˙˙˙˙自性能生萬法˙五祖知惠能悟本性˙˙˙˙˙˙由前面的話來看˙明心一定見性˙˙見性一定明心˙˙˙˙因為心與性它是一體的兩面˙˙˙˙˙但這個時候明心見性是屬於因地佛位˙˙是起修位˙˙˙˙而後面的見性成佛˙是屬證道位˙˙˙謝謝˙˙˙˙
2014-09-24 22:47:57 補充:
第一念是˙見性見˙˙˙˙意思是智的意思˙明白自身˙法身的意思˙因為心不分別的原故˙˙˙˙第二念是˙六識見˙˙˙因為分別為二˙所以智就變成識˙因為分別心的原故˙˙˙˙˙˙第三念是˙作意˙˙因為分別你˙我˙故會落入想蘊˙生起我在想的認知˙˙˙˙˙故為作意˙˙˙˙˙˙˙謝謝˙˙˙˙˙
2014-09-24 23:07:58 補充:
當看見眼前景物時˙已經是第二念了˙˙念的意思是心的意思˙因為此心已經分別你˙我˙內與外˙已經是無明的狀態了˙故是第二念˙˙˙接著一定會進入想蘊˙成為第三念˙˙˙這是在下的一點淺見˙˙˙˙˙˙謝謝˙˙˙˙
2014-09-25 13:03:23 補充:
大德您好˙˙˙因為無法了知事實的真相(佛陀把它稱為無明的狀態)˙既然心˙無法了知它自身˙那就會產生誤認˙˙又從誤認中生出分別你˙我˙內˙外˙自身與對境˙然後再因六根觸六塵而產生五蘊的感受˙而又生出愛染˙嗔染˙˙等˙˙˙如是˙這些就是第二念˙第三念˙第四念˙˙˙念念都是被塵境所縛˙為五蘊所縛˙˙˙˙這就像轉動的輪子一樣˙一直轉動它˙它就不會停下來˙˙˙˙˙要達到佛陀所說的˙涅槃寂靜˙˙˙˙心是關鍵˙˙˙我們如何去尋思˙思維如何是真理˙如何是事實真相˙本來面目˙˙˙˙˙這是重要的方向˙˙˙˙˙˙˙這是在下的一點淺見˙˙˙˙謝謝˙˙˙˙˙˙
2014-09-25 13:29:12 補充:
大德您好˙˙關於以˙定˙來止念˙˙˙˙˙末學的個人看法是˙˙只要無明的狀態仍在的話˙˙入定者一定會出定˙出定後無明還是在地˙˙˙若是指˙究竟的大定的話˙˙它是˙沒有出與入的分別˙因為它一直都在定中˙若有出˙有入˙必非大定˙˙˙六祖大師在壇經中˙就是這樣說的˙˙˙˙˙˙˙所以以入定˙來止念˙那是行不通的˙˙˙˙˙˙˙˙這是在下的一點淺見˙˙˙˙˙謝謝˙˙˙˙˙˙˙˙˙˙˙
2014-09-26 23:33:45 補充:
靜修大德你好˙˙˙在下想解釋˙˙菩薩初發心˙˙˙這一句的個人淺見˙˙˙因為中國人愛˙簡化˙的原故˙每一個字就是一個意思˙而菩薩是菩提薩埵之意˙菩提是覺醒˙薩埵是有情˙合起來是指˙已經覺醒的有情眾生˙而初字是指剛剛˙初初開始˙最初˙的意思˙而發字是指發現明白的意思˙而心字是指心地˙心性˙本來面目的意思˙˙˙˙˙綜合以上各字合起來的整句意思是˙˙已經覺醒的有情眾生最初發現明白心性的本來面目時˙˙˙˙˙˙˙因為大乘之所以稱為大˙˙那是因為它都在論述心與心的本質˙性˙所以才稱為大乘˙它有很多都是用比喻的方式來說˙所以大乘的論述應該都離不開最究竟的心與性的闡述˙˙˙˙˙這些是個人的一點淺見˙˙˙謝謝˙˙
2014-09-27 07:02:01 補充:
LEMON大德師兄您好˙˙菩薩有52個位階˙這句話˙在下有個人看法˙˙52個位階是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位˙等覺位˙妙覺位˙共52個位階˙而十信位的意思是˙˙從最開始學佛到明白心性的本來面目為止˙就圓滿了˙真正相信了˙十是成熟˙圓滿˙完成的意思˙而十住位是把心都拉回來安住在當下的意思˙而十行位是心無行˙無心˙無我˙的意思˙而十迴向是自己的色身與他色身是平等的˙這樣才是真迴向˙前面三個位階稱作三賢位˙後面就進入聖位的十地位˙這是果地位˙再來就是等覺位˙妙覺位而成佛˙以上是個人的一點淺見˙˙˙˙˙˙˙
2014-09-27 07:54:05 補充:
˙˙˙˙漫畫的開場白˙˙˙圍繞在傳說中的˙航海王悉達多佛陀˙所遺留下來的大密寶˙ONE PIACE (一體)˙˙他說˙˙去找吧˙我把它藏在那裡˙˙於是許許多多的男子漢˙紛紛展開旅程在大海中尋找大密寶˙他們以心世界(涅槃寂靜的世界)為目標˙不斷的奮鬥˙不斷的前進˙˙˙今天˙˙˙也航行在偉大的航道上˙˙˙˙˙˙˙˙我一定要得到ONE PIACE (一體)
˙我一定要成為航海王(航行渡過生死大海到涅槃彼岸的王者)˙˙˙˙˙˙
2014-09-27 10:17:59 補充:
˙˙˙˙˙˙˙各位師兄˙就讓我們一起努力˙一起到達目的地吧˙˙˙˙˙
2014-09-29 09:30:42 補充:
TO LYC3318 大德好˙˙˙若說第八識阿賴也真如心˙是本心˙是本性˙是
本來面目時˙˙˙˙˙˙在下有個人看法˙˙第八識真心˙真如心˙應是如如
不動的˙所以佛說˙˙他不來不去˙也不住在某處˙而他也是遍滿的狀態˙所
以佛說是法身˙而他也如心經講的˙˙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智亦無得˙˙˙他的意思是˙˙他是空身˙他只是
覺˙單純的覺˙而已˙他只是明˙單純的明而已˙所以他只是單純又單純的覺
而已˙但他不是死的˙˙因為覺˙所以覺察˙所以可分辨˙可明白˙˙
˙˙
2014-09-29 09:54:14 補充:
˙˙可了知˙˙此時的生心˙是無生的意思˙˙那是佛性˙真如˙真心˙第八
識˙本具的功能˙功用˙˙˙即使運用六根˙六識˙生識˙起作用˙他仍然是
無生的˙因為心瞭解˙只有做˙這件事˙而沒有做的人˙只有聽這件事˙而沒
有聽的人˙˙六祖大師說過˙˙善知識˙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
˙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經云˙˙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以上是個人的淺見˙˙˙˙˙˙
George avatar
By George
at 2014-09-28T12:54
LYC3318 兄
舉了經證,又貶評說:「舉經證,根本答非所問?」是否有看沒有懂?:
= = =
因地心,是有因有果。如是為取因境界。
第八識,乃無因無果。如是為了因境界。
不解第一義諦而當俗諦看!
吾已解明其義,兄再不明,也只能隨順。
2014-09-28 09:54:38 補充:
1.因為凡夫作不到「正觀」,故凡夫不能初發心。
2.明心見性,唯有實實在在的觀察(或說鑒察),否則就不如實!
= = =
靜修 法友
大略看了你的回答,發現以上兩句有問題。
Ans 1.凡夫本來正觀,本自俱足,不是作不到,而是為妄想所覆而不了知。
Ans 2.凡夫本已正觀,再起個實實在在的觀察,則是妄心起,不如實生。
明心見性者,知本之所在,一起微細生死,立馬徹見,更何況是有為法呢?
阿彌陀佛 感恩 合十!
2014-09-28 10:00:32 補充:
文殊菩薩說「我真文殊、非是文殊」
= = =
我真文殊 ~ 見性也。
非是文殊 ~ 明心也。
明心見性者,如來也。
阿彌陀佛 感恩 合十!
2014-09-28 10:08:54 補充:
文殊師利大士說「發心菩薩。若於如是一切諸法。不愛著。不思想。
 不見不知。不聞不識。不取不捨。不生不滅。是則名為真發心也。」
 很明顯的,第一念是初發心,這觀念沒錯。
= = =
若於如是一切諸法 ~ 此句明初發心、第一義相。
不愛著。不思想。不見不知。不聞不識。不取不捨。不生不滅。 ~ 此句明不動。
阿彌陀佛 感恩 合十!
2014-09-28 13:17:07 補充:
可是善、惡業行種子收藏及執行受報,乃第八識「藏識」功德作用,故祂也不離因果。祂與因果乃「不一不異」。 
= = =
因果是造作,不離因果者,輪迴義!
第八識非因非果。
《大般涅槃經》卷二十七:「十二因緣,不出不滅,不常不斷,非一非二,不來不去,非因非果。」
以此《大般涅槃經》為證,若不知者,不要自臆想像!
2014-09-28 13:40:59 補充:
說的對!
一切法,必然此有(因地心)故彼有(法生)。
說的不對!
這落入了「以法明心、以心起法」的輪迴,或名法縛。
= = =
一切法有二︰非法(有為)非非法(無為)。
有為者,因地心,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無為者,自性生,為本體,非心非不心,無心也。
明心見性者,善知一切法,而離一切法,即是佛法!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若見諸相(非非法、無虛、見性)、非相(非法、無實、明心),則見如來。
Catherine avatar
By Catherine
at 2014-09-28T16:24
心是根 ~~~~起個有.無念皆落能所即是妄心.
法是塵 ~~~~由妄心所建立的法都是塵.
心法是相對妄有.猶如覆蓋明鏡(性)上的污垢.
當一物不為.一法亦不立時.即是心法雙忘顯真性.
在相對空.有上作功夫.不如當下的返照.
會在相對空.有上造作..皆由一念妄見
不用求真(真本俱足.非修覓而得)唯須息見.
二見本不住.慎勿追尋.
管見
2014-09-26 10:27:49 補充:
問:心意識ㄚ 心意識ㄚ 你怎樣能假的那麼真?
答:.我也不知道.什麼是真?.什麼是假?
問: 既是不知.為何又說那麼多?
答: 有說嗎?
從來蹭蹬覺虛行.多年枉作風塵客.莫不由斯心意識.
心意識.所生相對的兩邊其性本空.但又含一切相..
此一切相又各各不相知.是本無有好壞的.
既是無有好壞.何生取捨呢?.
但莫起憎愛心.則洞然明白也.
管見
2014-09-26 10:51:21 補充:
樓上的
~~~~默擯~~~~
2014-09-26 10:51:39 補充:
學人當需懂得.何種狀況該<休 >何種狀況該<歇>
<休>者,莫將心覓心.莫生妄來庸人自擾..不要在法上造作唯休心..
<歇>者,歇得向外念念馳求心.法無異法.妄自愛著 將心用心, 豈非大錯.
學人若不懂得休.歇.則常會落入止.作.任.滅修行四病(圓覺經)
不可不慎之.
管見
2014-09-26 11:17:38 補充:
樓上的
學藝不精.不要瞎子摸象.自以為是..誤人誤己
因地不真.果遭迂曲
管見
2014-09-28 11:25:45 補充:
一切諸法.本不自言空.本不自言色.亦不言第一.二.三念
議不言是非..垢淨.亦無心繫縛人.只因學人~~妄自計著.作種種解會~~~.
~~起種種知見.生種種愛畏~~但了知諸法不自生.皆從自己一念妄想
顛倒取相而有~~~故經云:一切眾生於本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輪轉生死.
法無異法.妄自愛著.將心用心.豈非大錯 .
學人若能知心與境界本不相到.則當處解脫.

管見
2014-09-28 14:38:53 補充:
當學人~~心有所是時.必有其所非處~~還是在是.非相對二法取捨
若不知如是.當貴一法則被一法所縛.貴一物則被一物所惑
才有所重.已落窠臼 此知見不分法門.門派. 學人不可不慎..
心若不異.萬法如一.
管見
Brianna avatar
By Brianna
at 2014-09-27T04:32
題主朋友,
對題主朋友的立論,非常保留。
對題主的研修心得,不予置評。
但提供一些不同的宗脈傳承,讓題主多加省思。
先從簡單說起,閒暇之餘,再一一非正式參研。
緣起法,「此有故彼有」是最根本的義,可以衍伸五種觀法...
在 舍利弗尊者的教導之中,對緣起的觀察法,與版主所說差異甚大。
分別歸屬於下列觀法 :
1. 二根
2. 三時
3. 三連結
4. 三輪轉
5. 四攝類
6. 十二支
7. 二十行相
每一種觀法,"應該"都是題主朋友不曾涉獵的。 否則在如實觀察、如理作意等等過程中,採取粗糙的觀法、更作下相當偏頗的結論。
至於何為粗糙、偏頗;閒暇之時,再行討論。
2014-09-27 10:21:16 補充:
接續意見39,
從任何一種色法 (包含聲音)、任一種心法、任一種心所法,
都可以...如實觀察
也必須...如理作意
更可以...穿透緣起。(無論從二根、三輪轉/漢地俗稱三輪體空的實際觀法,乃至20行相,都可以。)
但,前提是,修學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 : (否則,免議)
1. 戒清淨 (律學要有一定基礎) 2. 增上意學基礎要夠 3. 真正的善友 (或親教師)
.....以下就節錄題主的第一段作為題目,
題目 : 聞(觀、明)一切聲音,卻不去分別認知。
參學者的禪觀:
1. 居士者,五戒、八戒、九戒、或十戒應清淨。(僧伽不議)
2. 接受指導、業處選定
2014-09-27 10:21:31 補充:
3. 先至近行、後入安止、並學習禪支 (五種心所) 的判別
以上1~3步驟,歷史上,只有一位是無師自通,佛陀。
(據載,悉達多太子於六歲時,首次無師自通而能到達初禪,6年無益苦行後,也是回憶6歲時的初禪經驗,而重新調整禪修,而一路直證涅槃。)
現代凡夫....無師而能自行通達正定者,億億中無一。
4. 這時候,才具備基本條件 (如理作意、鎮伏五蓋),來選定聲音來觀察。
5. 於初禪(乃至二三四禪、或未到地),學習轉向。一般,沒有訓練過者,在止禪中,是不會自在轉向觀察的。許多案例是,一轉,就退出了。
聲音。有空再續..
Xanthe avatar
By Xanthe
at 2014-09-26T11:39
題主所講述的內容相當詳實,可謂難得,也可見用心;只是未依真善知識修學,盲修瞎練,或根錯假名善知識,故所發表的佛法認知,大多失實,不符 世尊正法教,實在極為可惜。本題內文甚長,茲僅對前一段略加探討:一、【聞(觀、明)一切聲音,卻不去分別認知。】查這是墮於第六識意識心的無念或離念靈知性,佛開示說「根、塵為緣,生識。」六塵是識陰六識生起的俱有依,意即六識心絕不可能離六塵而生、而有; 六識心存在時,必對六塵境起本然的了知、分別功能。就像眼前來了老媽,立即了知,不需生起「這是老媽」的念。這是意識心的五別境心所法作用,不因你不起其他雜、妄念,就可以否定已了知、分別境界的事實,而能妄說「不去分別認知」!其實題主心目中的此法,正是古來禪門祖師錯「悟」為證真如的墮處,絕不可能因之生起般若,無法通得公案及經論佛旨。可是那些錯悟祖師,講起法來也頭頭是道,像似佛法,沒有慧眼還真會被籠罩住。此法雖不一定要在打坐中修習,可是也不離「以定為禪」的錯誤。修習此法,雜妄念不生,確也有身心安定的功效;可是始終非求智慧的佛法,只能當成工具,用離雜念、安定的心思,來探究吾人身中的第八識如來藏真心,才是學佛正行。
二、【好比鏡子,伺照一切影像,卻不去分別認知。】查吾人的真心,才是真正像明鏡一般,能映現一切法,又不與一切六塵境相應的心。意識心的境界,不是如所說那樣「映照一切影像,卻不去分別認知」,意識心是對如來藏真心所映現的法相予以了知、分別的心。
 三、【這沒有去分別的聞,並沒有知,故,並非根塵識緣起的識心現象。】查如上說六識心不離六塵相,故一聞即了知是何聲,原本聽聞的功能怎會改變?這「沒有去分別的聞,並沒有知。」講法套句粗話,叫做「睜眼說瞎話」!真不知觀察到那兒去了?不知也罷!善知識的開示也該信一下,自己體驗看看!不然很多佛友必定樂意相助,請你進入無知、無分別中,給個惡毒咒罵或給一巴掌; 看你還知不知?分別不分別? 若有知、有分別就是「根、塵觸」而生「識」了!不是識心現象嗎? 四、【看過很多論,把六識切成前五識轉識、第六識作意;但這觀點未能完全符合末學的觀察,…。】查想要如實作觀察,請依正覺結緣書冊所講內涵實地試試!若發現不符世尊法教還可檢舉請領獎金。何樂而不為?硬要自己瞎摸索?人生有幾個數十年呢?
2014-09-25 15:40:09 補充:
先明心後見性,無先見性後明心者。明心為用,因用而顯一切法生生滅滅。因一切法永無斷滅,而見此不生不滅體。
======================= 
一、在大乘法裡,依祖師方便說,「明心即見性」──開悟明心,即悟「見」具有使人修行成佛的自「性」心;無「先明心後見性」之說。
「明心見性」若是指禪門二關:「明心」與「眼見佛性」,則當「先明心後見性」; 唯亦有極少數能「先見性後明心」者。以上方為正說、如實說。
佛教禪門的「明心」,是由前六識心悟見第八識如來藏真心;故「明心」只是「悟見真心」這個現象事實,沒有「用」可言。請問所說:「明心為用」,是怎麼個說法?請進一步開示:明啥心?有啥用?
2014-09-25 15:51:28 補充:
二、「顯一切法生生滅滅者」,唯第八識如來藏心,非生滅不已的意識心所具備功能;意識心唯是了知、分別第八識依根、塵為緣而顯現的一切法相,不是能顯一切法相者。故說「心」要明確指認何心?
三、「因一切法永無斷滅,而見此不生不滅體。」查之前說「顯一切法生生滅滅。」怎突生「一切法永無斷滅。」說?到底一切法是「生生滅滅」?還是「永無斷滅?」
要講明白!
此「不生不滅」體若指第八識無相心,則不可見;若指意識心,也是無形色,要如何見?
若不依八識心開講佛法,就無從彰顯佛教的實相法,連根、識、識的現象界關係也含糊曖昧; 若無八識正知見乃至證悟,則無由究知生命及萬法的法界實相。由此亦可顯見無遺。
2014-09-26 09:41:17 補充:
謹將一些師兄講法略加探討:
一【開悟本身並不屬於"此有故彼有"的範疇。】查此說正確,因二乘法解脫道的修學者,只要相信 佛說有涅槃本際真實常住,滅盡五陰後非斷滅空無,即可安心取證涅槃;故二乘人不需證悟第八識本識心。
不過,上說也有要修正之處,因「此有故彼有」現象所以能成就,其背後的根本因即是第八識本心故,唯開悟者方能證知「此有故彼有」的道理。
二、【也就是說三界唯心跟萬法唯識中的心跟法,並不包含開悟.】查此說不如實,因所謂「開悟」就是悟見「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的第八識真心。欲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真實道理,非開悟不可。
2014-09-26 09:41:44 補充:
三、【開悟即是體悟到五蘊皆假有,無我無我所.】查「開悟」是證得眾生本各具有的第八識如來藏,也稱真心、本心、真如、阿賴耶識等;開悟後才能「體悟到五蘊皆假有,無我無我所。」
四、【 說得好,因為開悟是屬於此滅故彼滅的還滅門。】查由上所述,即足見此說非真實理。「此滅故彼滅的還滅門」也是十二因緣法的觀察範圍,與開悟無關。
五、【因地心上的觀察,屬有為法。非中道,離自性說,乃不了義。】查成佛所依的自性心即第八識如來藏,如來藏中藏如來故;此因地心指第八識如來藏,唯證悟牙乃能予以觀察。
欲觀察因地心,唯有從禪宗禪法入門,才是真實正道。 
2014-09-26 10:37:24 補充:
一、【心是根,起個有.無念皆落能所即是妄心. 】查 佛說「根、塵觸,識生。」「識」是「心」,能分別、了知境界相,故不能說「心是根」。
佛教所說「妄心」不是指一般說的不如實虛妄心念、心想,而是相對於不生不滅的第八識法界真實法,將有生滅的七識心,說為「妄心」;吾人若無七識妄心,還能生活、還能存在嗎?
由是可知他的講法,是有相當問題的。學佛人若有智慧,就不可能予以認同。
二、【法是塵 ~~~~由妄心所建立的法都是塵.】查佛教裡的「塵」即六塵,含有法塵在內,為吾人七識心所接觸領受;吾人在五塵之外的心法,都是屬於「法塵」,故不能說「法是塵」,更不可說「妄心所建立的法都是塵。」
2014-09-26 10:38:17 補充:
學佛人要將六塵分個明白,不宜含糊混淆著交代不清。
三、【心法是相對妄有.猶如覆蓋明鏡(性)上的污垢.】查「心」外無「法」,一切法都是心法,「妄有、真有」都是心法的範圍,「清淨、污垢」亦是。
所以,所說「心法是相對妄有」等,非正理說。
四、【當一物不為.一法亦不立時.即是心法雙忘顯真性.】查真性者第八識真實心也,祂本不曾有「不顯」的時刻,且「一物不為.一法亦不立」乃祂的本然體性; 應是祂本來就「一物不為.一法亦不立.心法雙亡。」不是要「一物不為.一法亦不立.心法雙亡。」時祂才顯露。可見,所說實在無有真實。
2014-09-26 10:52:35 補充:
五、【心意識.所生相對的兩邊其性本空.但又含一切相..】查大乘法裡的「心」乃第八識本心,「意」指意根末那識,「識」指六識心;此八識心各有體性、自性,不能說「心意識.所生相對的兩邊其性本空…。」因意與識皆非能生之「心」也!
六、【既是無有好壞.何生取捨呢?.】查「無取捨」者,第八識如來藏本然之性,非如所說因「無有好壞」也,講不通也!意識心豈能無取捨?知好壞即已有取也。
七、「但莫起憎愛心.則洞然明白也.」查「不起憎愛心」者,唯是第八識真心也,祂本無念、無動、無取、無捨,何來憎愛??
所以會有上述種種偏離佛旨義理的講法,咎在落入六識論的死胡同裡,都將意識心的變相境界,
2014-09-26 11:00:48 補充:
如「細意識、離念靈知、定境心等」當成第八識的佛法來講,怎能經得起八識正法檢驗?
學佛人務必遠離六識外道邪論,因 世尊來人間開示的真如佛性、智慧德相,乃是第八識如來藏心,不是一般人們所知、識的六識心,否則大家都生活在七識心境界裡,大家都輕易能了知識陰心的境界,佛也不必來人間弘法了!
此時此地有正法弘揚達二十多年,竟然還有將第六識意識心種種境界,當成佛法來修、來學、來證,實在令人慨嘆!何其愚頑!!!
2014-09-26 22:59:26 補充:
「被牧」:「<休>者,莫將心覓心.莫生妄來庸人自擾…。」
========== 
學佛人若真懂得佛法義理,講述之時,必將法義交代明白,不會含糊籠統,令人不知所云。
佛說眾生具八識心,簡分三類,心(第八識真相識)、意(第七識末那識)、識(識陰六識);其作用大不同。故說:「莫將心覓心」時,將啥心覓啥心,勢需講個清楚,不能混淆著說;否則就是自欺欺人。
請開示看看:「將啥心覓啥心?」再請佛友們參詳一番。
末學要承認確實「學藝不精」,不過卻總能以佛法正旨檢驗出師兄所說的偏失,
而不虞被辨正。
末學無需「自以為是」,因只要契符經論,就不可能有「誤人誤己」過咎。
「因地不真」嗎?請說來看看!
2014-09-26 23:18:39 補充:
TO 「光明人」:請參考!
一、【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
二、【阿賴耶識亦復如是,是諸如來清淨種性,…菩薩證已斷諸習氣,乃至成佛常所寶持。】
三、【藏識亦如是,與諸分別俱,增長於生死,轉依成正覺。…。】
四、【阿賴耶識恆於一切染淨之法而作所依,是諸聖人現法樂住三昧之境。人天等趣、諸佛國土,悉以為因,…若能了悟即成佛道。】
一時舉之不盡。
2014-09-27 15:00:55 補充:
「光明人」問:《此因地心指第八識如來藏》?可有經證!
=============================
舉了經證,又貶評說:「舉經證,根本答非所問?」是否有看沒有懂?:
一、【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第八識如來藏,又名阿賴耶識,修行成佛時,轉為清淨藏無垢識、真如。
二、【阿賴耶識是諸如來清淨種性,…乃至成佛常所寶持。】明指第八識阿賴耶識為如來清淨種性,成佛時還是這個第八識。
三、【藏識與諸分別俱(七識心),轉依成正覺。】轉依如來藏修行,可以成就正等正覺。
2014-09-27 15:01:35 補充:
四、【阿賴耶識恆於一切染淨之法而作所依,…人天等趣、諸佛國土,悉以為因,…若能了悟即成佛道。】不也顯示諸佛因地心為第八識如來藏乎?
以上不都證明佛地無垢識、真如,都是從因地的第八識心如來藏修成的嗎?
從理上說「無二見」,從事上看,本就是有因地與果地區別; 不要學佛學到理事不分了!極壞樣也!
2014-09-28 11:18:26 補充:
因地心,是有因有果。如是為取因境界。第八識,乃無因無果。如是為了因境界。
=================== 
第八識如來藏乃一切法根源,本具無量義,從祂不同角度、層次,都有無邊法義內涵,永遠開演不盡。這不是僅修學六識心內容者所能揣測臆知的。唯有依止真善知識修學,長時熏習 佛開示的八識論正法,才能具備佛法正知正見,避免淪墮於六識論斷、常見邪見。
僅針對上開所提「第八識,乃無因無果。」說回答。
從第八識自住境界來說,祂如«心經»云「無受想行識、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智無得。」對祂而言,造善惡因與受善惡果,都是五陰身之事,祂對此六塵境界無知無覺,不聞不問;
2014-09-28 11:18:54 補充:
可是善、惡業行種子收藏及執行受報,乃第八識「藏識」功德作用,故祂也不離因果。祂與因果乃「不一不異」。 
就佛道修行來講,要修的是第六識意識心;第八識不修行,祂是修行的依止對象。從明心證悟第八識真心,悟後進修,迄究竟佛地,祂轉成無垢識真如、大圓鏡智,能說祂不是「因地心」乎?
不要像某師兄不知般若經文字意旨,乃從真如心自住境界來講「真如」自性,誤以為「般若」就是說一切皆空,無佛、無法、無僧,無一切法;而這樣就是佛法意旨。也不看看六祖怎麼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何期…。」學佛偏於「以篇概全」而不自知至此程度,豈不悲哀?師兄何不返觀自身,是否同病?是否未熏修八識佛正法之咎?
2014-09-30 11:08:25 補充:
佛的意思是「祂是空身˙只是覺˙單純的覺˙而已˙他只是明˙單純的明而已˙……。=================================
第八識如來藏具無量義,從各角度、面向、層次都可講出無量的法義;; 要能悟後追隨真大善知識進修,才能漸漸予以通達。
«心經»是將大、小般若經典所開示的真如心內涵,予以精減再精簡而來;義理也頗為廣泛。
至於經中一連串「無」的意旨,乃從第八識真心自住境界而言; 也是涅槃狀況下的第八識心的無一切境界現象。總之,祂與一切六塵境界不相應、相到。
2014-09-30 11:08:45 補充:
從祂的功德性用來說,就是祂的「生心」,祂不住六塵,卻於六塵之外,具種種本覺性,能藉助緣出生種種法; 這當然要證悟後才能得漸觀察而證知。
「無生」是指祂法爾如是本來就存在,不曾有出生,也永無滅失時;祖師說「生即不生」、「一切法無生」都是將一切法依於無生無滅的第八識真心而講的。 
Jacky avatar
By Jacky
at 2014-09-24T07:05
回家啦,阿彌陀佛,聽聽自己心裡的聲音。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2014-09-26 00:01:54 補充: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2014-09-26 15:33:48 補充:
一貫道的除非是那種點傳師或者鑾生,改信佛,不然不可能見性的啦,世智辯聰,看了頭都暈暈。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2014-09-27 03:07:23 補充:
就是真妄和合,真的裡面有假的假的裡面有真的,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亦假亦真XD
練到變全真的就是所謂的代名詞(佛),只有(佛)才能發射標月指XD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2014-09-27 03:20:37 補充:
世尊把菩薩分成52個位階,我只有把超級賽亞人分成六階,隨便亂講滴XD,雖然說分那麼多階,可是大家都一樣大滴,要分工合作,才有機會世界和平0.0
發射標月指可以瞬間見性,要有六階的出現才可以,不然就要靠自己慢慢練,所以我一天到晚都想找人凸凸Q_Q"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2014-09-27 03:44:14 補充:
所謂的(羅漢)就是在那邊定著,功力強的要定個幾十天也沒問題,沒有開智慧,不能利益有情,(菩薩)每個都有神聖的使命,看是要給糖糖,還是要給藥藥,還是要鬥法,鬥法可以深入開發(佛性),所謂的(十地菩薩等覺妙覺)代名詞,必須要破魔,正覺會以後可能會練到@@",小朋友不要學,所謂的成(佛),不能娶老婆,在家的也不行,所以還是不要學,(八地的就很強了)再怎麼鬥心裡都不會受影響而且也不會退轉,要是鬥來鬥去心裡還會被影響代表功力還不夠要加把勁,見性還會有無明嗎,答案是有的,要練上去無明才會越來越少,持戒越精嚴,(佛性)開發的越快,所以東降大德您不要瞧不起出家人,南部的慧律法師也是善知識。
阿彌陀佛
Charlotte avatar
By Charlotte
at 2014-09-26T10:34
於此徒空思妄想毫無意義。

唯證乃知!
《妙法蓮華經、佛藏經》
此經-第八識-阿賴耶識是也。
如是、應如是發大心實證
《妙法蓮華經、佛藏經》
此經-第八識-如來藏心-阿賴耶識是也。
所以這時。請樓主、網友應如是菩薩聞思修所證所見:那笑,讓我看見一位老師為學生能過生死大河而欣喜。講堂每位親教師,為了眾人的生死,無盡的付出,都不受供養;這恩德,如何回報?
還請恭閱
十方論壇 http://a202.idv.tw/discuz/forum.php
《我的菩提路 》 24位菩薩故事
一位菩薩如是報告
《我的菩提路》 (連載二十) (第36期目次2)
── 張正萍菩薩見道報告
一心頂禮本師 釋迦牟尼佛
一心 頂禮主 三和尚 平實菩薩
一心 頂禮親教師 陸 老師
一心頂 禮監香 孫 老師
一心頂 禮監香 游 老師
回想十五年來學佛之路,深感因緣真的不可思議。
從小因家庭經濟條件不佳,父母皆須為生活奮鬥,所以將子女交由南部的外祖父母照顧,在物質匱乏的童年裡,得到第一本課外讀物,是學校獎勵的《釋迦牟尼佛傳》,讀時倍覺親切;青少年時期, 強說愁的 年齡,再加上父親往生,讓我開始找尋「生命的真諦」為何?有模有樣地看起基督教的聖經及哲學類的書籍;直至二十二歲初入文教業,辦公室同事大多是一貫道的道親,在大家熱心傳教下,還是無動於衷;倒是跟著上素食館一事,頗能接受;在如此的因緣下,從素食館的結緣書中,開始了學佛這條漫長的路。
囫圇吞棗地看了一年的書,升起了皈依三寶的念頭。一向「龜毛 〔 編案:台灣俚語,意為不容易隨順他人的想法,心中總是有自己的想法而喜歡挑毛病〕 」的我,做任何事之前都非先弄清楚不可,
【略】
皈依後,想著接下來怎麼修行呢?
【略】
上了山,禪堂 裡攝受 力好強,大家好用功,我的心輕輕鬆鬆的 (也是一種深 沉 的慢心) 。
【略】
第三天先跟監香 游 老師小參 ,一開始, 游 老師很 兇 ,真的有點怕他;我開始說昨夜的體驗,清楚明白地告訴 游 老師最後那一個環節是什麼。真的!最後一環扣上了,一切就串聯貫通起來了,游老師邊聽邊露出笑容;那笑,讓我看見一位老師為學生能過生死大河而欣喜。講堂每位親教師,為了眾人的生死,無盡的付出,都不受供養;這恩德,如何回報? 游 老師安排我第二次小參 ,跟 平實導師報告完畢, 平實導師還要我提出證明;說得不 完整處, 平實導師邊引導、邊補充, 平實導師真是「智慧如海」, 悟後跟著 要學的東西根本學不完,離開正覺的師兄們怎麼會覺得「在講堂悟後就 沒有東西學了」?【略】
……直至解 三前最後一刻, 平實導師都還把握分 分秒 秒為大家整理,讓 大家悟後智慧 能夠開展,平實導師如此心 繫著 大家的 法身慧命 ,讓不夠用功的我實在深覺慚愧。
解三後,親教 師陸老師也上山來看大家,每一位老師都比學生還認真; 頂禮親教師 的恩德時,二年半的種種、歷歷在目,沒有老師如母親般將我們從佛法的嬰兒、慢慢拉拔長大,誰能有能力過這生死關呢 ?弟子願以一己棉薄之力,盡 未來際護 持 平實導師 破邪顯 正,讓未來世的眾生及自己,在生死的大海中,還有佛陀留下的一盞明燈,可以指引我們航向解脫的彼岸。
弟子以至誠心、願將明心所有功德 迴 向:
願 平實導師 色身康 泰!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願正法能久住!眾生得依止!
弟子 張正萍 叩首敬呈
二○○三年十二月十五
請續恭閱 :
十方論壇 http://a202.idv.tw/discuz/forum.php
《正覺電子報第36期》 (目次2)
http://www.a202.idv.tw/discuz/forum.php?mod=viewth...

《我的菩提路 》
http://www.a202.idv.tw/a202-big5/Book1033/Book1033...
2014-09-25 10:15:26 補充:
《華嚴經》卷四十六云:【善知識者,出興世難,至其所難,得值遇難,得見知難,得親近難,得共住難,得其意難、得隨順難,故須虔恭合掌一心求。】
應一心恭敬求正法求證真實佛法
如是這時,《佛藏經》正法殊勝因緣難值遇:
《佛藏經》
正覺台北講堂即日起每週二晚上由大菩薩 平實導師親自宣演《佛藏經》,依於道種智證量闡釋大乘真實第一義諦妙法,建立佛子們未來能於諸 佛座下親聞正法之勝因,竭誠歡迎大眾前往聽講。
全省每週二晚上講經時間──目前大菩薩 平實導師開始講授《佛藏經》:自2013/12/17 開講,時間是18:50~20:50;歡迎已發成佛大願的菩薩種性學人,攜眷共同參與此殊勝法會聽講。
Sarah avatar
By Sarah
at 2014-09-28T22:04
發心其實只是中了五蘊作用的圈套,
以為五蘊中真正有個我跟我所....你跟他跟眾生,
沒認清五蘊是騙子,
沒實修,
講空話,
看不清,
沒辦法.
2014-09-25 13:53:17 補充:
聖法不是菩薩法, 也不是甚麼般若法,
而是八正道, 就是道諦,
請勿張冠李戴, 自己隨類解.

而八正道的執行上有世間八正道跟出世間八正道兩種.
世間八正道就是因緣法中的善法部分,
而出世間八正道則是聖道心的部分.
2014-09-25 16:47:05 補充:
開悟本身並不屬於"此有故彼有"的範疇,
也就是說三界唯心跟萬法唯識中的心跟法,
並不包含開悟.
開悟即是體悟到五蘊皆假有,
無我無我所.
2014-09-25 21:33:48 補充:
如果題主只是要來找跟你走一模一樣過程的人,
那你一定會失望的,
因為這個過程是每個人都不同的,
會有人跟你接近,
但不是每個人都是一樣的.
就像你還看不清五蘊根本無我所一樣,
還要向外追求一堆理論,
來證明自己學富五車的樣子.
2014-09-27 20:49:10 補充:
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八識的理論才能學得佛法體證佛性,
有些人從五蘊下手,
一樣可以得到八識講到落落長的體證.
何況八識在有些地方講還不如阿毘達摩清晰明瞭.
若有專研八識但苦無成績者,
不妨看看阿毘達摩,
應該很多人會豁然開朗.
世間依然有善法,
出世間也有交代,
心法, 心所, 色法....等等也都有清楚說明.
Ivy avatar
By Ivy
at 2014-09-25T07:22
明心的課題比見性更重要百倍???
= = =
版主!這知見顛倒了!
明心者乃能見性,見性者必定明心。未明心者,則不見性。
先明心後見性,無先見性後明心者。何以故!次第問題!
明心為用,因用而顯一切法生生滅滅。因一切法永無斷滅,而見此不生不滅體。
所以,見性要先從明心開始。明心與見性,同等重要。
五祖︰「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明心即明「本心」義!
若明,則見中道義。
2014-09-26 13:54:31 補充:
【因地心上的觀察,屬有為法。非中道,離自性說,乃不了義。】查成佛所依的自性心即第八識如來藏,如來藏中藏如來故;此因地心指第八識如來藏,唯證悟牙乃能予以觀察。
欲觀察因地心,唯有從禪宗禪法入門,才是真實正道。
= = =
《此因地心指第八識如來藏》?可有經證!
若無經證,只是爾等自我臆測想像。
阿彌陀佛 感恩 合十!
Doris avatar
By Doris
at 2014-09-25T09:43
提問先學的分析.在下看不太懂.
生命輪迴的第一念,在下不知!
修行中常聽說[有第一念,不要有第二念].意義大約如下
通常眼見物生眼識[第一念]
如有餘涅槃的聖者會分辨紅綠燈一樣!
如佛陀知道誰是阿難誰是目建蓮.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的[第一念識別].是屬於法塵之一.
此法塵經意根成就[我執的意識分別]->[第二念識別].
如眾生討厭紅燈亮太久.或見到某人而生不喜歡的心.
其實去分析十八界與五取蘊的關係.
或了解八正道在截斷五取蘊相互滋養的功用.
都能找到正確的修行方法
但在[受或想或行]而斷滋養.就依觀照與明覺能力的差別.
僅供參考
2014-09-25 09:21:46 補充:
諸法因緣生..
眾生的第一念非從因緣而生....是很奇怪的!....[見性見?????]
當然....或許與在下所知釋迦佛教導的[緣起法]不相應吧..
在下總是有漏凡夫. 也隨喜大家就法義上的交流. 善哉!
John avatar
By John
at 2014-09-28T20:53
聞(觀、明)一切聲音,卻不去分別認知。
題主
當你在家靜坐時,聽見令堂招呼吃飯了,請問你有沒有判知這是媽媽的聲音,而且經歷這個聽覺的經驗,是不是會想一下,要不要繼續靜坐?還是不靜坐了,聽媽的話吃飯去!
當你在家靜坐時,聽見家門外出現異常奇怪的聲音,你過去從未聽過的開門聲音,請問你會不會因為聽到這種不曾聽過的陌生開門聲嚮而起立前去查看誰在門口開家門?
末學的觀察比較認同十二因緣法「六入」的觀點
以下就陪題主一起來探討十二因緣法的六觸入的禪觀法
我(題主)了解你(current)的意思
題主的眼根(色陰)與current的文字(色陰)為緣,生眼識(視覺的覺知經驗)
因為這視覺的覺知經驗,會有情緒或感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受陰)的生起
因為這視覺的覺知經驗,會讓題主有所判知、想法與思考(想陰)的生起
因為這視覺的覺知經驗,會讓題主下決定、決斷(行陰)我了解或不了解你的意思
光題主說了這句話…我了解你的意思
已經緣生一組眼觸的五陰了(色、受、想、行、識陰)
我明白你的心
這一句話也緣生一組五陰了(不管是眼色的因緣或是耳聲的因緣)
這些都是很明顯的「意根識知現象」,但未必有作意
緣生五陰,題主覺得有無作意呢!
聽到風聲,要不要作意,自己可以控制
聽到風聲(耳根、聲境為緣生耳識)
要不要作意「當題主在要或不要的當時,已經在思考(想陰)」
自己可以控制「下決定可以控制(行陰)」
除了根塵識的作用,就沒有其他心念了」並不符如實觀察
根境識的作用,會緣生受、想、行陰。
在經文是這個寫的,緣觸生受,緣觸生想,緣觸生行。
在十二因緣中,就是觸緣受(想、行)
若非各自獨立存在,必然是先有觀、才有覺知(識心)。
不管有觀或無觀,只要有根境的因緣,就會緣生識、受、想、行陰。
如實正觀之行者,就會覺察到………
六識(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意覺)
是六根六境為緣而生起(根境為緣生識)
六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所有的情緒情感反應)
是六根六境六識俱足而生起(緣觸生受)
六想(認知、判別、想法、思考、思慮)
是六根六境六識俱足而生起(緣觸生想)
六行(行為、決定、決斷)
是六根六境六識俱足而生起(緣觸生行)
如實正觀之行者,修因緣觀,獲得五陰是緣生的正知見
不如實正觀之行者,也就是於六觸入不修因緣觀
無法得知五陰是緣生的正知見
而妄執貪取五陰是我、是我所可以擁有的。
先到這
題主若有問題,歡喜隨喜繼續討論十二因緣法。
2014-09-24 19:49:25 補充:
明心的課題比見性更重要百倍
修十二因緣法觀(於六觸入觀因緣),才能得見緣起法
這是修行的第一步
覺見諸法是緣生,緣生法無常、苦、非我我所。
斷除五陰是「常、樂、我、淨」的妄見
明白貪愛五陰必有「無法實現的苦惱、繫縛於敗壞及逼迫的苦」
明見唯有「當於五陰離貪、斷愛,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才能徹底滅除苦的根源,朝向生死苦的滅盡,解脫於苦
2014-09-24 23:29:08 補充:
明心的內容:泥桓本體
題主
本體之說,許許多多他教他宗也如是說、如是認為、如是主張。
人類從古至今,一直在尋找所謂的起源、開頭(beginning)
現今的科學家也一直在尋找所謂宇宙的起源、開頭。
人們總以自己有限的經驗去推度過去與未來
2014-09-24 23:29:25 補充:
比方說:
我從何而來?   父母生的
父母從何而來?  父母的父母生的
祖父母從何而來? 祖父母的父母生的
如此一直推度下去,到最後呢?
推不下去了,推不下去怎麼辦呢?
只好停止推度,不然怎麼辦呢?
停止推演的時候該怎麼辦呢?
上帝就跑出來了,真神也出來了,宇宙是上帝或真神所創所造。
另一類的就是本性、本心、本體跑出來了,宇宙的一切來自那個本心本體。
2014-09-24 23:29:43 補充:
不好意思跟題主報告一下
在悉達多太子出生前,在印度提倡宣說這種本性、本心、本體的宗教派別已不少。
因為不少的印度人,是很信仰並遵循古典奧義書中所說的思想、理論與主張。
悉達多太子的覺悟證道,難道就是證得異道所主張的本心本體之說呢?
那佛教真的跟他宗他教的主張與思想沒甚麼兩樣
2014-09-24 23:30:00 補充: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所有宗教的共同主張,佛教也不例外,因為只要是善法,佛陀教佛子都是隨喜歡喜。
那麼出世間法,若與他宗他教的主張及說法類似到幾乎分不清楚誰是誰的話。
那麼佛陀度苦之菩提正道,也只能說愈來愈隱晦而不顯了。
2014-09-24 23:30:20 補充:
另外,修十二因緣法觀,僅及於第二念、第三念,並不及於第一念
不論題主說的第一念第二念第三念也好,或是所謂的初心也好。
全都是六根六境的因緣,才生起的初心或一二三念。
2014-09-25 00:21:50 補充:
回答字數已滿
補充回答放在意見欄
應該這樣說,明心之後,您才有辦法正確的觀十二因緣法
題主,不管達官貴人或凡夫走卒,人人可以觀十二因緣,只要眼睛可以看到花,或是耳朵可以聽見聲音,或是鼻子可以聞到不同氣味,或是身體可以感覺到酸麻冷熱痛癢壓捏等。
佛陀教說的因緣法,人人皆可從六根六境的因緣入手而覺見五陰是緣生。
2014-09-25 00:22:13 補充:
因為你明白了十二因緣法在觀甚麼因地心
題主:
十二因緣法在……
觀老病死苦如何生起!生起之後又會如何!
觀六識、六想、六行如何生起!生起之後又會如何!
因地心???
因地心還是在六根六境的因緣
2014-09-25 00:22:55 補充:
不能明心,觀十二因緣法會落入兩個陷阱
一是「誤把佛性當成因緣生」
如實正觀之下,佛性亦在六根六境的因緣
二是完全忽略了初心
如實正觀之下,初心亦在六根六境的因緣
2014-09-25 00:23:34 補充:
以至修大乘無漏定會修成二乘無漏定
大乘二乘小乘的說法,是佛子吵架用的。
後世一派學人總以為自己學的宗派高人一等,而以大來抬高自己,以小來貶低他人,在自宗自派傳誦的經典,摻雜大小乘的增新教說於佛經中而偽托是佛陀真實教義。
真實佛陀的教說教法,只有一乘菩提道,沒有分大小乘,也沒有分解脫道、菩薩道,只有一乘菩提道。
2014-09-25 00:24:04 補充:
題主,部派佛教時期的佛子,因對佛陀教說而有不同意見與解說,造成佛教的分裂分門分派,後來才演變有所謂的大小乘之說。
建議不要把觀十二因緣法當成學佛的第一步,這會入妄。
所謂的妄,是妄見緣起的五陰是常、樂、我、淨。
所謂的妄,是妄見有個真常不變的初心本心本性本體。
所謂的妄,是一直在追尋有個起源、開頭、beginning。
2014-09-25 00:24:24 補充:
題主,觀十二因緣,見緣起。
就會明白,這世界、這宇宙是沒有所謂的開頭或起源的。
這世界、這宇宙只有當前,盡在當前。
沒有所謂的起源或開頭,亦沒有終點。
只是緣起,盡在當前。
2014-09-25 02:06:53 補充:
因地心,含有涅槃、初心、識心、作意。
全都是六根六境?
抱歉,太扯了,涅槃都是六根六境的因緣,不能認同。
是六根六境生出佛性來的,大悖經論
佛告婆羅門:一切者,謂十二入處,
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名一切
若復說言此非一切,沙門瞿曇所說一切,我今捨,
別立餘一切者,彼但有言說,問已不知,增其疑惑。
所以者何?非其境界故。
2014-09-25 02:08:05 補充:
除非您先把緣起法「此有故彼有」否決掉
此有故彼有不是盡在當前嗎?
此滅故彼滅也是盡在當前
一切皆在根境為緣的當下,盡在當前呀!靜修朋友
2014-09-25 02:10:29 補充:
當根塵識都止息了,應該不能聞了才對,
何以還可以聞所盡聞?
還可以聞所盡聞,當然還是在根境因緣的呈現。
2014-09-25 02:19:22 補充:
因地心,含有涅槃、初心、識心、作意
佛告婆羅門:一切者,謂十二入處,
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是名一切
意見用完
Olivia avatar
By Olivia
at 2014-09-26T06:37
靜修 法友
歡迎朋友把自己在因地心上的觀察,做完整的表述。
= = =
因地心上的觀察,屬有為法。非中道,離自性說,乃不了義。
明心者知第一義空,非有為、非無為。非有為者,非從因生。
非從因生即一心,不動故!
金剛三昧經:「一切眾生本覺,常以一覺覺諸眾生,令彼眾生皆得本覺,覺諸情識空寂無生。何以故?決定本性本無有動。」
本覺者自性也!一覺者一心也!決定性故,非從因生。
阿彌陀佛 感恩 合十!
2014-09-27 11:50:54 補充:
《此因地心指第八識如來藏》?可有經證!
一、【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
二、【阿賴耶識亦復如是,是諸如來清淨種性,…菩薩證已斷諸習氣,乃至成佛常所寶持。】
三、【藏識亦如是,與諸分別俱,增長於生死,轉依成正覺。…。】
四、【阿賴耶識恆於一切染淨之法而作所依,是諸聖人現法樂住三昧之境。人天等趣、諸佛國土,悉以為因,…若能了悟即成佛道。】
一時舉之不盡。
= = =
因地心,為二見,俗諦。
第八識,乃第一義諦,勝義諦。
舉經證,根本答非所問?
Kumar avatar
By Kumar
at 2014-09-26T21:32
彌陀大願創極樂
汝只稱是十二緣
不發大心墜斷滅
佛常喝斥小乘人
一朝變異生死至
再回首以萬劫身
David avatar
By David
at 2014-09-26T05:30
明心的課題比見性更重要百倍
如實觀察
如理作意
以經為證
結論:明心>結合見佛驗證的結論)
問:若您不同意這個結論,請反證!
簡單說,此句慧言,如能因地起法,智慧無比;不能因地起法,就成了非
法,關鍵還是在明心。
=====
我來交流些看法..。 ^_^
以上內容所言皆是 < 見性 >。
也可以形容稱之為 < 心見性 > 。
2014-09-25 16:33:54 補充:
是.. 心依見 而見。
是心依 如實觀察 知見而見。
是心依 如理知見作意而見 。
是心依經論知見 , 為證心依而見 。
是心依慧句 , 法起 , 依所見成見。
是.. 心依心所知見 。
是 明.. < 心見性 > 。
明.. < 心見性 > 以知.. < 心依從所以見 > 而心明
是謂 : 明心見性 。
未及 < 明心 >。
合十交流~
Liam avatar
By Liam
at 2014-09-26T18:47
十二因緣法是對治貪嗔癡
都止息貪嗔癡了 還要滅甚麼?
執持色身不令四大分解得是甚麼?滅得了嗎?
識緣名色 名色緣識 有幾人能如實知見?更遑論無明緣行
無明緣行 六根尚未發用 已超出六識能探討的範圍
所以十二因緣法是對治貪嗔癡 不要無限上綱
--淺見--
2014-09-25 16:07:10 補充:
緣起法 甚深!甚深!
澳男子昏迷醒後判若兩人 只會講中文
Frederica avatar
By Frederica
at 2014-09-24T19:32
除非您先把緣起法「此有故彼有」否決掉;否則,在解脫輪迴的情
況下,就必然會追出一個「此有」為源頭。
---------
哈哈,這是我聽過解釋緣起法最可笑的論述
你知道甚麼是此有故彼有嗎??
就是有了妄、真相待,才有世間輪迴,有了貪愛、執取才會黏著不捨
此句緣起說難道只有一句??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整句看才能知道原委,看到生起,知道還滅,這就是修行
別被自己的"世間"給欺騙了,包括你的本心也可能會矇你一把
2014-09-25 14:44:31 補充:
有了「此有」,未必會生起「彼有」。
 (這是大乘的斷集義,故不離見聞緣亦不入生死輪迴。)
 (故大乘說見己過,好比「取緣有」,若能生而不有、育而不持,這取集
  就生不出有集來,故斷。)
======
有取集就會有有集,不會有"取集"而不會有"有集"的奇怪論點
此有(取緣愛而生)故彼有(業有緣取而生)
當一個人有貪愛、執取,你說他沒有業有?那不是很奇怪
至於還滅則是此無(緣愛而能不生取)故彼無(因不生執取故無業有)
行者就是要能做到此無故彼無,才有機會此滅故彼滅
2014-09-25 17:38:49 補充:
開悟本身並不屬於"此有故彼有"的範疇,
------
說得好,因為開悟是屬於此滅故彼滅的還滅門
2014-09-25 19:13:28 補充:
看到了「彼有」,就必然有個「此有」。
 (不符此理就落入了無因生,非佛所說法。)
===
這種說法也不完全正確,此有故彼有是說明因與緣具而有,若有因無緣則不能有
也就是您的此有是因,但緣不具,就不必然有彼有
若您的彼有是果,您看到了,就要努力去追尋其起因,並且很清楚的知道這個起因是生滅,是無常,非我我所
否則即使知道此有彼有也只是落於文字戲論
把緣起法當成小法者,那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即使是佛陀都不一定能夠透徹的說出緣起法,心存分別者,將錯失體證解脫的法味
Callum avatar
By Callum
at 2014-09-28T14:56
善知識
明心見性,這是經過肉體,親身體驗的狀態,而非思考研究討論的結果
靜坐觀察不在結果,而是透過這個過程,從專一到清明無念,契入此時此刻(當下),於此會覺知無量本體
明心,觀無有覺,無=沒有=無量=圓滿,有知
見性,覺而無覺,即是無我,即是觀,即是知,退轉有覺而知「無我即是顯性」,我本如是
悟=吾心,找到自己的心,自然會清楚明白
南無阿彌陀佛
Caitlin avatar
By Caitlin
at 2014-09-24T06:05
這是所謂人模人樣, 人修行所得的結論. 請問未有人時宇宙怎樣運行.?現在所討論是人心運作 . 佛法相當複雜, 淨心的體會. 說多是徒增歧途.
James avatar
By James
at 2014-09-27T02:23
1.眼耳鼻舌身 無意識(腦)作用 決無識知的能力
上述是醫學
就算佛學大師修幾百年 也擊不破
2.意識(腦) 無佛性作用 決無識知的能力
上述如來所說
就算佛親自來 也擊不破
哇 ! 大教授都說話了
我也來說.........
騎白牛車 搞六根
騎白牛車 搞初發心
騎白牛車 搞無生忍
騎白牛車 搞明心見性
騎白牛車 搞初心
騎白牛車 搞識心
騎白牛車 搞作意
騎白牛車 搞宗派
咦 ? 沒發覺 騎來騎去 同一台白牛車 ??
還沒醒就繼續...........
2014-09-25 00:50:57 補充:
以前看成佛之道 還以為大師有多行
十二部經學完 才知道根本邏輯錯亂 破綻百出
自性日用而不覺 顛倒搞死後斷滅 ?
不知佛說成佛是自性 顛倒搞成佛之道?
不知三乘假說 顛倒說有三乘 ?
不知三十七道品 覺法空 顛倒修因果法?
不是我要凸嘈大師
十二部經白紙黑字都說了
這樣搞 是哪們子 為佛教?為眾生?
六祖不識字 樣樣不離十二部經
這些寫書的該檢討啦
2014-09-25 00:58:28 補充:
持世經
何以故說 無明 因緣 諸行?
諸行無所有 。 而凡夫起作故。說無明因緣諸行。
從行起故 有識生。是故說 諸行因緣識
名色二相。是故說 識因緣名色
從 名色 生 六入。是故說 名色因緣六入
從 六入 生 觸。是故說 六入因緣觸
從 觸 生 受。是故說 觸因緣受
從受生愛。是故說 受因緣愛
從愛生取。是故說 愛因緣取
從取生有。是故說 取因緣有
從有生生。是故說 有因緣生
從生 有 老死憂悲苦惱 聚集。是故說 生因緣 老死憂悲苦惱聚集。如是大苦惱聚。
2014-09-25 01:36:35 補充:
不知六根無自性的法師
都會說 見性後有啥不同 有啥神通 得禪 得果
其實講出這些喔
在四分律 就準備給踢出佛門囉
所以建議多學經律 少聽一些感應 神通 得禪 得果......
聽多了會生病
2014-09-25 09:39:57 補充:
佛說巨力長者所問大乘經
是諸有情 顛倒妄念 搆造業因。
外藉眾緣 積集成就。如水為冰 及如聚沫。
五蘊四大 先業為因 招感勢力 積集諸種 住識藏中
假彼父母 情愛和合 貪喜俱極。
最後各出 濃厚精血 號羯羅藍。---------------羯羅藍=精液與卵
識依於彼 最初而住
========================
不知識藏起用 就不知生從何來 死往哪去
不知識藏起用 就不知妄念從何生 輪迴如何斷
所以轉在一念二念 不如斷念無念 保平安
2014-09-25 17:52:41 補充: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第十
睡眠與昏醉 行住及坐臥 作業及士用 皆依藏識起
大乘密嚴經卷下
世間諸眾生 染淨等諸法 皆依於藏識 為因而得生
如來 答案都給了
就是有人不信 把六根認假當真
所以囉......如來也說這句
大方等大集經卷第二十
若有說言眼見色  乃至意能知諸法
如是之人行顛倒  流轉生死無量劫
Quanna avatar
By Quanna
at 2014-09-24T16:37
您導到為止了~~~~信願行~~才有解。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2014-09-24 23:34:22 補充:
別跳!別跳!~~~喬您挺樂的歡~~~
一念不生滅~~可大猶可小~~如是我聞佛~~如來真實意
2014-09-27 17:25:23 補充:
執著妄想都繪有不可政德的現象~~~其實如來智慧德杏~~很明顯的。
2014-09-27 22:50:31 補充:
譬如:一世!二是善!三是善!
過去現在未來皆是樂施好善!秉持著敦厚老實十分善良。
十世(時勢/實事)皆是善人!!!
在末法時期更顯得不可多得~~~我覺得這個更舒聖耶!!!
好善能到至極,更能突破極致,含藏萬有~~~
末法時代~~有誰願意走一趟此道啊
2014-09-27 22:52:51 補充:
老是找金剛經麻煩~~飛蛾何必撲火呢~~~克制一下!!!
二無常可是大公無私的~~只要有一點點頭腦發昏的狀態~~五門後展(午門候斬)
Caroline avatar
By Caroline
at 2014-09-25T12:55
1.眼耳鼻舌身 無意識(腦)作用 決無識知的能力上述是醫學就算佛學大師修幾百年 也擊不破 2.意識(腦) 無佛性作用 決無識知的能力上述如來所說就算佛親自來 也擊不破 何謂初發心等觀三界 一切想生如是得言 最初發心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爾時 文殊師利 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摩訶薩 初發心者。以何義故名 初發心。 佛 告 文殊師利。若有菩薩 等觀三界 一切想生。如是得言 最初發心。 文殊師利。是名 菩薩初發心 也。 文殊師利復白佛言。世尊。如我所解 佛說義者。 若有菩薩。貪欲心生 是 初發心。瞋恚心生 是 初發心。愚癡心生 是 初發心。 世尊所說將無謂是 為初發心。
2014-09-25 01:20:05 補充:
故知此經言
貪欲心生是初發心。
瞋恚心生是初發心。
愚癡心生是初發心。
是用錯誤示範的方式表達,這樣解釋初發心,是不對的。
====================================================
學佛 勿疑佛所說
佛言 : 等觀三界 一切想生。如是得言 最初發心。
已告訴你一切法自性所現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
初發心.無生忍.授記 同一心
等同告知
騎白牛車 搞 初發心.無生忍.授記
2014-09-25 01:20:31 補充:
聖善住意天子所問經
爾時 尊者舍利弗 白佛言。
世尊。
今此 文殊師利所說
菩薩 最初發心 及 獲無生法忍。
先後二事 平等無差耶。
佛告舍利弗。
如是如是。如汝所說。
舍利弗。
昔然燈世尊 授我記言
摩那婆。汝於未來 過阿僧祇劫。當得成佛
號 釋迦牟尼 如來 應供 正遍覺 。
舍利弗。
我於彼時。亦不離此心 得無生忍。
如是舍利弗。
汝當知彼 一切菩薩 初發心義。
如 文殊師利所言。無有異也。
2014-09-25 01:22:51 補充:
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
世尊。
如我解佛 所說義者 皆是 初發。
何以故。
如世尊說。
一切初發 皆是 不發。
其不發者 即是 菩薩最初發心。
說是法時。
二萬三千菩薩。證無生忍。
五千比丘。於諸法中 漏盡解脫。
六十億諸天子。遠塵離垢 得法眼淨
==========
最初發心 獲無生法忍 授記
怎麼造作 都是同一心
Necoo avatar
By Necoo
at 2014-09-27T03:18
第一念??
是指因緣尚未轉起的那個心??
探討這個課題,如同兔上找角一樣
或許有人說是真如、如來藏等等之類,但與其窮盡一生找尋這種既不生滅、又無形無相的主體,倒不如踏實地從六入中,找到那個產生善惡、對待、分別的"心"
第一步應該先破身相之妄,即此色是我、我是此色、此色是我所、此色是異我
再破心相之妄,如此追朔本源,才能有機會
Oliver avatar
By Oliver
at 2014-09-28T09:09
。化繁為簡!
。直心就是道場!
。講一大堆~只看到亂碼!!!
。加油!加油!靜修~
。妳很認真!但是想太多!想太複雜!
。理論太多!又不是在教書,如果妳是在教書~我一定在下面畫畫的人!
。只能稱妳是一位『善人』!阿彌陀佛~善齋!善齋!
Isla avatar
By Isla
at 2014-09-26T14:58
講的拉哩拉紮的=
就只講一個=~~能~所~~
明心~見性=只不過是一組觀心必須的=~~陰~~陽~
能見~~
所見~~
釋迦牌=裹腳布~~囉哩八縮~~~
何況是=沒有血統的~山寨牌~
2014-09-24 23:25:57 補充:
第一念都規劃不出來,講甚麼第二念?
我還不想講第二念的事兒~
2014-09-24 23:32:16 補充:
光是一個明心=~~~不要講到=見姓~~~
你都沒有辦法~
有辦法才有鬼~
心=要怎樣才能明?
還是一組=陰陽對應~~甚麼樣的=陰陽對應?
你知道才有鬼~
心=無形象~當你沒有肉身的時候~~你的心如何運作?
你知道才有鬼~
當你只剩下=心~靈識的時候~~靈識=如何運作?
你知道才有鬼~
2014-09-25 17:03:43 補充:
文字比包裝=看哪一個包裝最精美~~
這叫做=佛學?
Freda avatar
By Freda
at 2014-09-25T15:25
明心的課題比見性更重要百倍
這位仁兄!  解悟>>用理解得悟!
明心>>>千年暗室一點光明,你還不能見!
所以你還沒見性! 不該發如何做的文章!
Charlie avatar
By Charlie
at 2014-09-25T22:08
人類不是喜歡整天排放廢氣,製造空汙~~~~~~~~~~
那我就抽菸給你看~~
人體細胞乃至組織、器官、神經系統、分泌系統會有甚麼反映
2014-09-25 03:52:01 補充:
行了!行了!現代科技黃連吃夠足了~~紅蓮也承受了不少~~~
地球高峰會肚裡明知~~是時候該給清香白蓮的種了。
都沒問題吧~~地球高峰會(居天)。
Ivy avatar
By Ivy
at 2014-09-26T01:03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付囑品第十
生六識,出六門,見六塵,如是 一十八界 皆從 自性起用
==============================
十八界無自性
佛絕沒有說 兩個頭 兩個識 那種說法
2014-09-25 07:27:48 補充:
出生的第一念
到死前的最後一念
都是自性起念才有
說有六識起念 要小心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七
色 乃至 識 皆以 無性而為自性,
眼處 乃至 意處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色處 乃至 法處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眼界 乃至 意界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色界 乃至 法界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眼識界 乃至 意識界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眼觸 乃至 意觸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眼觸為緣 所生諸受 乃至 意觸為緣 所生諸受 亦以 無性而為自性
Belly avatar
By Belly
at 2014-09-25T05:17
"不是什麽人都能回答你的問題,找了很多資料,你檢查下!
您的『詳細答案』!複製打開!
http://se7se.tumblr.com/
"

小客車碰撞事故的人證問題

Bennie avatar
By Bennie
at 2014-09-24T00:00
小客車A在郊區闖紅燈撞到小客車B,造成兩車車身均有損壞。小客車A內僅有駕駛1人,無其他乘客;而小客車B內則� ...

台南裝潢土水師傅功夫疑慮

Eartha avatar
By Eartha
at 2014-09-23T00:00
最近裝潢舊屋,聽長輩推薦找了一名手工好的林姓老師傅,是那位長輩的親戚沒想到是惡夢的開始.....10坪大換地�� ...

為何機車驗車逾期,郵局的帳戶被直接扣錢2005元呢?

Andrew avatar
By Andrew
at 2014-09-23T00:00
最近同事非常疑問的來問我;
他的小綿羊因為逾期沒有去驗車
他的郵局帳戶就直接被扣了2005元
更背的是他爹的小綿羊也是他的名子
兩隻小綿 ...

急!車禍狀況問題

Megan avatar
By Megan
at 2014-09-23T00:00
車禍狀況:T路口T路口上方有座廟有空曠的場地車子停那邊T字路口的T右下有加油站車子是公司車對方是一般民眾摩� ...

快樂,需要偶爾,一點想像力?人生,需要偶爾,一點幽默感?

Iris avatar
By Iris
at 2014-09-22T00:00
「感謝!魯力!歡迎!大駕光臨!」我問的問題一直被刪掉,那個系統它又超會記仇,偶爾放點水又沒什麼?阿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