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聽說金磚四國,為什麼! - 社會議題
By Todd Johnson
at 2005-03-06T00:00
at 2005-03-06T00:00
Table of Contents
中國
巴西
俄羅斯
印度
是金磚,很窮的國家ㄟ!!
巴西
俄羅斯
印度
是金磚,很窮的國家ㄟ!!
Tags:
社會議題
All Comments
By Frederic
at 2005-03-08T07:52
at 2005-03-08T07:52
BRIC確實是新興市場中的代表,也吸引不少資金湧入,未來也確實是高度發展的地區。
但是能掏的到金的是跨國企業或是大資本家,而非一般的小市民。對小市民來說,新興市場的蓬勃發展,只怕是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嚐到甜頭之前就得先因為產業外移而受到失業威脅。
最早把BRIC放在一起的或許是高盛的99號報告,但是新興市場這個題材卻是從80年代就開始廣受世人注意,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目前主要經濟體的購買主力在於戰後嬰兒潮這一代。隨著這一世代的逐漸老化,已開發國家的內需市場『縮水』的前景是清晰可見。相較之下,這些新興市場的人口分佈都是青少年比老年多,再加上國民所得將開始進入迅速攀高的時間點。自然是製造出無限的遐想。
但為什麼要把BRIC四個國家放在一起?因為這四個國家都有豐富的天然資源,面對資源日漸短缺的環境,這四國有很大機會成為新一代的富國。除了擁有豐富的資源之外,還有廣大的內需市場。四國的人口加起來佔了全球總人口的40%強,小學生都可以看的到這四國的興起。
對台灣來說,最大的影響當然是大陸。但是另一個不受重視的影響源在印度。印度將會在很短時間內對台灣的產業造成強大的威脅,憑著英文的優勢與大量優秀的腦力,加上比台灣廉價許多的工資。產業外移大陸或許讓台灣產業線如重組與調整,印度的興起只怕會帶給台煙致命傷。
目前,製造業的主體已遷移至大陸,這個趨勢難以轉變,今天因為工資低廉前去大陸設廠,明天會因為要貼近市場而去。台灣剩下的主要優勢在於腦力,有國際觀,有靈活的管理能力,有極高的學習能力。但是,印度人也是以這些優勢攻城掠地,很不幸的,他們人比較多,人力成本也比我們低。在IT產業上,台灣已經無力跟印度競爭了。軟體工業更是從一開始就不被當作對手,現在剩下的是利基型的市場,晶圓的設計與SOC之類貼近硬體的領域。但是,能支撐多久?
04年的景氣雖然開始好轉,但是面對的環境卻比以前惡劣許多。BRIC的興起,不是讓我覺得聞到商機,而是嗅到危險。目前的主要經濟體會受益於新興市場,但對台灣這種邁不過已開發國家門檻的『舊開發中國家』來說,生死存亡之戰已迫在眉睫,四國的興起將會以這些國家做為養分。
只要比較一下四國的發展優勢,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在全球分工鏈上,這些新興經濟體是要取代我們的。與其傻傻的想指望投資這幾個市場,不如把心力放在如何活下去上面。
By Zenobia
at 2005-03-06T22:39
at 2005-03-06T22:39
By Enid
at 2005-03-09T04:40
at 2005-03-09T04:40
高盛證券經濟研究團隊預言:
二○五○年,世界經濟強權會劇烈洗牌,新六大經濟體的面孔將變成:
中國、美國、印度、日本、巴西、俄國。
屆時,現有的六大工業國(G6),只剩美國與日本, 英、德、法、義將被淘汰出局,金磚四國成為新經濟強權。
這是一份重繪全世界經濟地圖的報告,且震撼全球。
因為它,南韓總統盧武鉉率領七十名重量級政商人士展開「BRICs外交」;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五年一度的報告將它列入內容;七大工業國(G7)財經首長會議首度邀請金磚四國代表列席;日本豐田汽車等跨國企業的全球棋盤因此重新部署。
根據這份報告,五十年內,金磚四國的國內生產毛額總值將超越六大工業國,股市市值成長六十六倍,這是一條通往六十六倍成長的致富列車。
十年內,金磚四國的股市市值就將翻四倍,達到四兆美元。
它們將擁有八億的中產階級人口,超過美國、西歐與日本中產階級的總和。
它們將在能源、天然資源、資本三大市場扮演主角,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消費市場。
它們的實質匯率,將在未來四十五年內,升值三○○%;其中,人民幣則可能在十年內翻一倍。
Related Posts
問消化問題
By Eartha
at 2005-03-05T00:00
at 2005-03-05T00:00
.試扼要說明憲法發展的新趨勢。
By Rae
at 2005-03-05T00:00
at 2005-03-05T00:00
請說明一下
何謂”敏感性牙齒”??
By Leila
at 2005-03-05T00:00
at 2005-03-05T00:00
被人類訓練的動物......
By Vanessa
at 2005-03-05T00:00
at 2005-03-05T00:00
金磚四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
By Odelette
at 2005-03-05T00:00
at 2005-03-05T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