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報導文學””的相關問題 - 社會議題
By Frederic
at 2008-12-06T00:00
at 2008-12-06T00:00
Table of Contents
1.報導文學要如何採訪紀錄和如何製作採訪單
2.報導文學有何功用
3.台灣的報導文學的發展為何??
煩請各位大大 幫忙回答
越詳細越好
2.報導文學有何功用
3.台灣的報導文學的發展為何??
煩請各位大大 幫忙回答
越詳細越好
Tags:
社會議題
All Comments
By Rae
at 2008-12-08T19:48
at 2008-12-08T19:48
在楊逵心中,報導文學是最自由又最能反映時代精神的寫作方式。事實上,早在1935年他便曾寫作〈台灣地震災區勘查慰問記〉,以敏銳的觀察和寫實的筆觸,記錄當時慘烈的「台中、新竹烈震」,為台灣的報導文學寫作樹立一個批判與人道的精神典範。然而,在「皇民文學」的要求下,楊逵帶思想性與批判性的報導文學主張自然受到壓抑。
1948年後,他持續在《力行報》上提倡「實在的文學」,要人們將日常生活中所見所聞如期地記錄下來,卻因「四.六」事件遭到逮捕。報導文學也在威權體制的箝制下,陷入達三十年的沈寂。
在五○年代的台灣文學史上,報導文學作品或理論幾乎難以目見的。除了官方對媒體的掌控外,「報導文學」與「報告文學」的敏感性,也使作家進而遠之。這個時期,僅有少數文史工作者延續著報導文學的命脈。如吳新榮便曾對台南與嘉義地區進行達七十四次的田調,完成《震瀛採訪錄》一書。這種噤若寒蟬的情況一直要到六○年初,鄧克保(柏楊)在自立晚報連載〈血戰異域十一年〉,引發文壇的強烈震撼,才算挑戰報導文學長期以來的噤聲。
隨著七○年代到來,台灣社會運動的接連風起,也重新點燃報導文學的火苗。如果說,三○年代報導文學的萌發主要來自根深柢固的民族情感,那麼七○年代的報導文學則是美國新新聞影響下的產物。
1975年,在社會運動的蠹起與現代詩論戰的文壇喧擾下,國內學者陸續引進這類理論、著作,最知名者莫若高信疆在《中國時報》推出專欄「現實的邊緣」,並於1978年的時報文學獎中設置報導文學一類,意圖為當時的文學注入新的血脈。除《時報》外,諸如《聯副》、《民生報》、《漢聲》也都參與了這一波的報導文學風潮。當時諸多作品如古蒙仁〈黑色部落〉、翁台生〈痲瘋病院的世界〉、陳銘磻〈最後一把番刀〉、林元輝〈黑熊悲血滿霜天〉或心岱的〈大地反撲〉,也成為台灣報導文學史上的重要經典。
八、九○年代後,報導文學表面上漸趨式微,但卻是在文學獎與副刊外繼續發光。1985年陳映真創辦《人間》雜誌,意圖「從社會弱小者的立場去看台灣的人、生活、勞動、生態環境、社會歷史,從而進行記錄、見證、報告和批判」。當時如官鴻志〈不孝兒英伸〉、〈我把痛苦獻給你們〉;藍博洲〈美好的世紀〉、〈幌馬車之歌〉與廖嘉展〈月亮的小孩〉等刊登在《人間》上的作品,都曾引起社會廣泛的重視。
九○年代後,除藍博洲、廖嘉展、鍾喬等人繼續投身田野工作,踐實《人間》的理念外,有更多文史工作者投入了社區營造、族群認同、自然環境等議題的挖掘。像楊南郡〈斯卡羅遺事〉書寫斯卡羅族的歷史,鄧相揚〈霧重雲深〉寫霧社事件,須文蔚〈五個女子和一份報紙〉介紹921震災後幾個女子成立的《中寮鄉親報》等,都讓報導文學真正的走入人間,再現台灣田野的共同記憶。
從楊逵開始提倡「實在的文學」到晚近文學獎的停辦,在台灣文學的數種文類中,報導文學是一直位處於邊緣的位置。這除了導因於報導文學本身的妾身不明、經濟奧援不再、創作艱難、媒體空間縮小等,也都是此種文類漸趨弱勢的重要原因。展望新世紀台灣報導文學的書寫,破除絕對客觀化、學術化與散文體式的迷思無疑是當前的要務,而回歸田野、深思報導文學的目的性與方法論,恐怕才是為報導文學注入活水的關鍵課題。
By Blanche
at 2008-12-06T12:02
at 2008-12-06T12:02
Related Posts
青少年有可能會得肺癌嗎?
By Doris
at 2008-12-06T00:00
at 2008-12-06T00:00
單手騎機車有違規嗎
By Belly
at 2008-12-06T00:00
at 2008-12-06T00:00
聯合國著名會議or條約(20點)
By Genevieve
at 2008-12-06T00:00
at 2008-12-06T00:00
我該怎麼保護自己的隱私權
By Olive
at 2008-12-06T00:00
at 2008-12-06T00:00
請問何謂空間美學??他的定義在哪?
By Victoria
at 2008-12-06T00:00
at 2008-12-06T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