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的功勞.........15點 - 社會議題
By Ivy
at 2005-02-26T00:00
at 2005-02-26T00:00
Table of Contents
森林,樹對生物,大自然有哪些功用
我希望是有根據的資料
我希望是有根據的資料
Tags:
社會議題
All Comments
By Brianna
at 2005-03-02T11:37
at 2005-03-02T11:37
樹木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而林木的葉面可以粘著及截留浮游塵,並能防止以沉積之污染物被風吹揚,故有濾浮游塵、淨化空氣的作用。據研究指出,樹木的葉沉積浮游塵的最大量可達每公頃三十至六十八公噸,可見其減輕空氣污染之效能。
(二)調節局部氣候
樹木的樹冠可以阻截、反射及吸收太陽輻射,也會經由林木的蒸發作用而吸收熱氣,藉此調節夏天的氣溫,因此有謂「天然的冷氣機」。此外,林木蒸發的水分可增高相對溼度;環流影響使都市四郊涼爽潔淨的空氣流入市區等,均亦於微氣候的改善。
(三)減輕噪音
噪音是都會區的公害之一,不僅使人心理緊張、容易疲勞、影響睡眠,嚴重的甚至危及聽覺器官。 樹木可藉由樹體本身(枝、幹、葉搖曳摩擦)或生活在期間的野生動物(鳥、蟲)所發出的聲音來消除部份噪音,甚或僅僅是藉著遮住噪音源的視覺效果達到減輕噪音的心理感受。另外,林木枝葉搖曳、蟲鳴鳥叫的自然樂章,因為有韻律節奏,亦可轉移人們對市區噪音的厭惡感。
(四)美化鄉鎮市容
在鄉鎮都市裡,道路兩旁的樓房,顏色輝暗生冷,線條粗硬,行走其中,猶如置身水泥叢林,感受不到生命的活力與歡樂氣氛,而樹木外貌俊俏挺拔、風姿綽約,是市容景觀之表徵,除可綠化、美化 環境,軟化水泥建物的生硬感覺外,更能為都市增添美麗之風緻,令人留下深刻印象,永遠不能忘懷。
(五)提高陰離子(空氣維他命)
據研究指出,瀑布、溪水、 噴泉的四濺水花,植物光合作用製造的新鮮氧氣,以及太陽的紫外線等,均能產生陰離子(nega- tive ions),又稱空氣維他命, 對人體健康很有甘助,可以鎮靜自律神經、消除失眠、頭痛、焦 慮等、促進血液循環、預防血管硬化等等;而陰離子多的環境, 空氣顯得格外清新,讓人感覺非常的舒適。
(六)散發芬多精
蘇俄及日本的科學家先後發現:植物散發的揮發性物質「芬多精」(phytoncid)可殺死空氣中的細菌、害蟲以及病原菌。不同樹種的「芬多精」可殺死不同 的病菌。舉例如下:
樟樹--殺菌、殺蟲等。
松樹--流行性感冒病毒、 化痰、防蟲等。
杜鵑--金黃葡萄球菌、百日咳桿菌。
檜木--鎮靜、止咳、消炎。
樟樹
(七)陶冶性情、增進精神健康
近代都市急速發展,人口膨脹,空間日蹙,都市居民對綠資源之需求愈益殷切;規劃完善之樹木,生機昌茂、綠意盎然, 其壯麗景色透過視覺感官,能引起愉悅情緒:而樹葉的顏色與形狀加上花香鳥語等大自然的一切 ,令人心曠神怡,恢復自然韻律 ,對入類知性與感性生活皆極有助益。
(八)庇蔭行人
炎炎夏日裡,樹木可遮阻烈日輻射,行人得以免受目曬之苦。
(九)提供鳥獸棲息,取食場所
山坡地的大量開發利用,讓野生動物失去了牠們的家,而行道樹的寬廣枝葉、花蜜果實,為野生動物建造了另一個生活空間。
(十)為珍貴之鄉土文化資產
歷經數十年漫長歲月培育才能茁然有成的林蔭大道,是飽經風霜、走過時間、走過歷史的見證人,與我們社會的發展、生活作息密切相關,其種植之背景、 事蹟與地方特色更是最寶貴的鄉土文化之一部分。
By Hedy
at 2005-03-01T10:25
at 2005-03-01T10:25
By Joseph
at 2005-02-28T22:52
at 2005-02-28T22:52
By Hedy
at 2005-03-01T18:01
at 2005-03-01T18:01
By Kama
at 2005-02-28T02:55
at 2005-02-28T02:55
紅樹林的功能有二:
1.生態功能:紅樹林區不僅可提供於魚、蝦、貝類等生物豐富的食物來源及棲息場所,也構成一個具高度生產力的生態系所以紅樹林生態系,可說是連結陸地與海洋的重要媒介。
2.經濟功能:紅樹林的樹皮可用為單寧及染料的萃取,木材可供為建材、柱材、家具用材及薪材,早期淡水民眾即常砍伐水筆仔為薪炭材,然今日台灣經濟富裕已無人使用。此外,紅樹林沼澤區對許多魚蝦貝類而言為最佳之棲息與覓食場所。而紅樹林也可規劃為觀光遊憩地。
By Odelette
at 2005-03-02T12:17
at 2005-03-02T12:17
森林至少有下列三種的重要性:
森林與林地可供給人類很多種用品,例如;木材可供建築傢俱等之用、紙漿可供紙張及人造絲用。
森林可提供薪材、飼料、、果實藥材及遊憩等用途。
森林生態系在涵養水源、水土保持、防風固沙、保護農田、淨化大氣、防冶污染等,維持環境的穩定上具有重大功能。
草嶺地區為了種植農作物或開發遊樂區,而大量的開墾山坡地,每當雨季常造成大規模的土石滑動,對生命與財產產生莫大的威脅,值得我們深思。
1、水土保護 2、調節溫度
3、提供動物的食物來源
4、提供動物築巢的地方
By Megan
at 2005-02-27T01:19
at 2005-02-27T01:19
樹還能水土保持才不會有土石流是山的守護神啊!!!!!!
樹自古以來就是人類會適當的拿來做家具來用啊!!!!!!
樹對我們人類貢獻實在太大了我們更要愛護它啊!!!!!!
多種一顆樹少砍一棵樹為我們人類下一代著想吧!!!!!!
By Kyle
at 2005-03-01T05:37
at 2005-03-01T05:37
森林是可更新的資源,通常可因品種、氣候及土壤的不同而在10到500 年間過一世
代。可提供如休閒、採礦、伐木、及獲得燃料及木料等用途。
林木可分為:硬木及軟木。硬木,如楓樹、橡樹、桃花心木及山胡桃主要用來作薄
木板及家具。軟木,如松、虎尾欉通常較硬,用來作為建築材料及木漿製品,如紙、人
造絲及玻璃紙。軟木經濟價值較高,因為它們種植容易,沒有大的分枝,紙漿纖維長,
在10~40年內就可砍伐。大約全世界一半的木材是用作燃料,三分之一用作建材及木
板,六分之一用來製紙。
2.數量龐大的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
森林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結構最複雜。它具有明顯的層序性,在每個層次中形成特有
的小氣候,生活著有代表性的生物群落。生物種類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協調,構成最合
理的營養層次和複雜的食物鏈網結構,並且各個層次的生物群落聯繫起來形成一個整體
性的網絡系統。
森林生態系統具有明顯的生產優勢,和其他生態系統相比,它的生物量最大,生產
力最高。森林每年淨生產量佔全球總產量的近半。從現存生物量來看,陸地生態系統的
生物量總計約為1,852×109噸,其中森林的現存生物量為1,680×109噸,佔陸地生物量
的90%。單位面積生物量也以森林為最高,它每1 萬平方米生物量平均在100~400噸之
間,相當於相同面積農田或草原生物量的20~100 倍。故此,森林生物群落的種類非常
繁多,在一般的常綠闊葉林群落內,常有一千多種喬木和灌木,尚有大量草本植物,擁
有數百種高等動物,昆蟲和低等動物之多將超過植物種數,真菌、細菌等微生物不計其
數。有人估計,僅在熱帶雨林中,就有數百萬種生物。可見,森林中生物種類的數目遠
遠超過其他陸地生態系統。
3.涵養水源,保持水土
森林能保蓄大量水分,據試驗,每1萬平方米闊葉林可貯水300~2,000噸;5萬畝面
積的森林,相當於一座100萬立方米的水庫,因而把森林稱之為「綠色水庫」。
森林像抽水機一樣,不斷地吸收水分,通過蒸騰散失於空中,促進水分循環,增加
降雨量,改善小氣候。林木在生長過程中,需要比自身重量大300~1,000倍的水進行循
環。例如一株櫟樹,一天內就可以蒸騰570 公斤的水,一片森林的蒸騰量比同緯度海面
的蒸發量大50%,比農田蒸騰量大20%,這就使林內相對濕度比無林地高10~20%,因
而濕度大,氣溫較低,對流弱易於凝結成雨,不但能增加水平降水(霧、露、霜等),
而且也能提高垂直降雨量(雨、雪)。
森林是多層次結構,對降雨進行有益的再分配;林冠層能截留降水的10~30%,使
50~80%的降水緩慢地滲入林地,補充地下涇流,最大限度減少地表涇流,保持了水
土;灌木、草本等地被物都能截貯水分(可達降雨量的20~30%);枯枝落葉像一層吸
水的海綿,持水量可達本身重量的2~4倍,且又增加了地表粗糙度,減低了坡地水流速
度;加之森林土壤疏鬆,多孔隙,吸水透水性能強,所以林內地表徑流量很小,約在
1 %左右。當一次降雨量在60毫米以內時,一般不產生地表徑流。據測算,20厘米厚的
土層,在無林地只要46年即可流失殆盡,而在林地則需長達57萬年(見圖5.1)。
森林能涵養水源,所以在林區及其影響範圍內,清水緩流,起到防洪抗旱的作用,
對於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有極大幫助。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水庫之所以能發揮水利效
益,其前提是有良好的森林植被。據研究,水庫上游需保持55%以上的森林覆蓋率,才
能起到保持水土、保養水庫的作用。
4.防風固沙
在風沙危害嚴重的地區,如有天然林或營造防護林,就能明顯起到減低風速、固定
流沙和保護農田的作用。100畝已長成的防風林帶就可以保護農田1萬多畝,在合理規劃
的林網內,成效更大。
5.淨化大氣
森林在淨化大氣和防治污染的作用有:吸收二氧化碳、製造氧氣,吸塵、吸毒、殺
菌和隔音等。
森林和其他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並放出氧氣據測定,每1 萬平方
米闊葉林,一天可吸收1000公斤二氧化碳,釋放730公斤氧氣,地球上每年的降塵量達
1×106~3.7×106噸,一些工業城市每年每平方公里降塵量約500 多噸,甚至達1000噸
以上。森林吸塵作用有兩個方面,一是減降了風速,起到降塵作用;二是有大量的葉
片,可以吸附飄塵。因此城市林區大氣中的塵埃比無林區少60%。
全球每年輸向大氣的各種有害氣體達幾億噸,使環球幾百米厚的大氣層中,毒氣的
含量達 6~7 億噸,主要分佈於大城市的上空,就世界範圍說,最為面廣量大的是二氧
化硫和一氧化碳,其他還有氮氧化物、氰化物、硫化氫、氟化氫、氨等。森林對二氧化
硫的吸收量比無林地大5 ~10倍。1萬平方米柳杉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硫720公斤,此
外,銀杏、刺槐、核桃、丁香、月季、夾竹桃、柏木、梧桐等都能吸收。鉛、汞、醛、
酮、醚、醇及致癌的烴烯等毒物在低濃度時可被加楊、栓皮櫟、桂香柳吸收。
大氣污染除非生物物質外,還有大量的細菌等微生物污染物質。細菌在人口密集的
地方就更多。在大城市街道上空,每立方米空氣中細菌數可達三、四百萬個,而林內空
氣中細菌數量只有林外的1 %。森林的滅菌作用,一是因森林的吸塵而減少了細菌的載
體,使其自然減少;二是很多樹木產生殺菌素,能直接殺死細菌、真菌等微生物。如1
萬平方米檜柏木,一晝夜可分泌殺菌素30公斤,可殺死肺結核、傷寒、白喉和痢疾等病
菌。此外肉桂、黑胡桃、柏樹、稠李、雪松、百里香、天竺葵、複葉槭等都能分泌芳香
油有殺菌作用。
6.森林的生態價格
經濟學家通常只以物質上的因素來估量森林,而不考慮生態上的重要。根據一項估
計,一棵普通的樹木,在它的50年生命裡能提供$196,250免費的生態利益,但作為商業
價值只剩0.3 %。舉例來說,一棵樹木能產生$31,250價值的氧,$62,500在空氣污染的
控制,$31,250 在土壤肥料及侵蝕的控制,$37,500在水的再循環及濕度的控制,
$31,250在作為生物的遮蔽,$2,500作為蛋白質。
森林的生態效益(或稱環保價值)大大超過它的直接產品的價值。據統計,日本有
森林3.75億畝,森林覆蓋率佔國土面積的68%,在一年內貯存水量為2,300 億噸,防止
土壤流失量57億立方米,林內棲息鳥類有8,100萬只,森林提供氧氣5,200萬噸。按規定
單價換算為金額,其總價值為128,000 億日元,相當於日本1972年全國的經費預算。芬
蘭森林的環保價值為53億馬克,而木材價值僅為17億馬克。美國的某些地區森林環保價
值約佔四分之三,而木材和林副產品的價值只佔四分之一。
二、森林資源的分布及其減少趨勢
世界各類有林地的覆蓋面積約48.9億公頃,約佔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比耕地面積
多兩倍多(表5.1 ),其中鬱閉林面積佔一半以上,鬱閉林面積有將近一半位於熱帶地
區,南美洲和中美洲的鬱閉林面積佔世界四分之一,森林總面積的25%左右是開放林。
表5.1 全球森林資源情況 單位:百萬公頃
────────┬─────┬─────┬────────┬─────
│ │ │ │
地 區 │ 鬱閉林 │ 開放林 │森林休閒和灌木林│ 總 計
│ │ │ │
────────┼─────┼─────┼────────┼─────
美洲熱帶地區 │ 679 │ 217 │ 316 │ 1212
非洲熱帶地區 │ 217 │ 486 │ 609 │ 1312
亞洲熱帶地區 │ 305 │ 31 │ 109 │ 445
北 美 │ 470 │ 176 │ ─ │ 646
歐 洲 │ 140 │ 29 │ 1 │ 170
蘇 聯 │ 785 │ 115 │ 15 │ 915
太平洋 地 區 │ 80 │ 105 │ 5 │ 100
總 計 │ 2676 │ 1159 │ 1055 │ 4890
────────┴─────┴─────┴────────┴─────
目前,世界上的森林每年減少1800-2000萬公頃,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自1950
年以來,全世界森林已損失了一半(主要在發展中國家),其中減少最多的是中美洲
──66%,其次是中部非洲──52%,再次是東南亞──38%,22年前世界森林面積約
佔陸地面積的1/4 ,1978年約佔1/5,到公元2000年時將降到1/6,約21億公頃。
但是,各地區的森林減少程度不盡相同。到本世紀末,北美、歐洲、日本、蘇聯、
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森林減少不多,1978年到2000年間,僅減少0.5 %,由14.64億公
頃減少到14.57億公頃。而在亞非拉的發展中國家森林的減少速度卻快得多同一時間
內,這些地區的森林面積將減少40%,從1978年的10.99億公頃,降到2000年的6.6億公
頃。
縱觀世界林業發展過程,人類與森林的關係大致經歷了破壞森林-保護和恢復森林
-發展森林三個階段,目前,發達國家已進入第三階段,而發展中國家仍處於第一或第
二階段(表5.2)。
表5.2 森 林 的 預 測
────────┬─────────┬─────────┬─────────
│ 森 林 面 積 │森林畜積量(帶皮)│ 人 均 畜積
地 區 │ (百萬公頃) │ (10億立方米) │ (立方米)
├────┬────┼────┬────┼────┬────
│ 1978 │ 2000 │ 1978 │ 2000 │ 1978 │ 2000
────────┼────┼────┼────┼────┼────┼────
│ │ (0.995)│ │ (0.995)│ │ (0.80)
發 達 國 家 │ 1464 │ 1457 │ 156 │ 149 │ 142 │ 114
│ │ (0.6) │ │ (0.61)│ │ (0.37)
發展中 國家 │ 1099 │ 600 │ 171 │ 104 │ 57 │ 21
│ │ (0.83) │ │ (0.77) │ │ (0.53)
全 世 界 │ 2563 │ 2117 │ 327 │ 253 │ 76 │ 40
────────┴────┴────┴────┴────┴────┴────
表中( )內假定1978年指數為1。 資料來源:公元2000年全體技術報告
三、已開發國家的森林管理
如上所述,發達國家的森林正處於穩定或發展的階段,其主要經驗有:
1.修正林業方針
19世紀中葉,德國進入工業化時期,要求木材供應保持穩定,於是通過立法手段制
定了以永續利用為原則,生產木材為中心的林業方針,19世紀末,20世紀初,芬蘭、瑞
典、美國、日本等仿效德國,陸續頒布森林法或林業法令,也採取了同樣的林業方針。
這一方針在上述國家一直延續到本世紀60年代前後。因此,有人稱之為傳統的林業方
針。
60年代以來,鑒於環境的惡化以及人們對森林需求的多樣化,一些發達國家先後對
傳統的林業方針作了修正和補充,196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國有林多種利用與永續生
產》條例,規定國有林經營應著眼於生產木材、涵養水源、繁殖野生動物、放牧和遊憩
等多種目的,充分發揮森林的各種效益,德國政府於1975年頒布了《聯邦林業法》,確
定了林業的三個具體目的:一是生產木材,保護環境和提供休憩場所;二是從財政上支
援國民經濟;三是協調林主利益和大眾利益。瑞典國會於1979年通過了關於林業政策指
導方針的法案,規定林業的目標:合理利用林地和森林的木材生產能力、確保木材穩
產、高產、優質,與此同時,也要注意自然保護和公眾的其他利益。
總括起來,發達國家現行的林業方針,是在堅持發揮森林的經濟效益(生產木材及
其他林副產品)的同時,也重視發揮森林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因而是全面發揮森林
多種效益的方針。
此外,有很多國家還制定了一套扶持林業發展的經濟政策。日本就是一例,日本在
國有林區,實行特別會計法。即國有林的各項收入用於發展國有林的支出,全國由林業
廳統一核算,這個辦法實行已有40年。對民有林,一般補助造林和撫育費用的32-
68%,並且有嚴格的預算制度,同時給予長期低息貸款,治山工程由國家和地方政府撥
款。森林組合的一些生產設施(如貯木場的建設),國家和地方政府也給予補助。
2.森林資源的分類管理
森林資源的分類管理是蘇聯林業的一大特點。為保護森林財富,於1918年5 月頒發
了第一部森林法。森林按不同的經營目的劃分為開發利用林和防護林。為日後發揮森林
的多種效益奠定了基礎。
為了進一步實施森林資源歸口管理和分類經營的政策,1943年蘇聯又作出了將森林
劃分為三大類的決定。第一類森林包括水源涵養林、防護林、衛生保健林、文化古跡林
和其他具有特殊功能的森林。第二類是分布在山區的森林。這類森林既具有防護效益,
又具有開發利用價值。第三類為多林地區的工業用材林。在這三類森林中,第一類實行
集約經營,禁止工業性採伐,目的是發揮它們的各種特殊效益,這類森林佔全國森林總
面積的18%。第二類森林允許進行適當規模的開發利用,但採伐量不得大於生長量,這
類森林佔7 %。第三類森林佔75%,實行粗放經營,以開發利用為主,以便滿足國民經
濟對木材的需要。實行森林資源分類管理的原則,有效地保護了少林地區的森林,且有
利於發揮森林的多種效益。
日本為了合理經營森林,並發揮森林的多種效益,也對森林進行分類管理。他們按
林地的不同自然條件和森林所起的主要作用進行分類,然後採取不同的措施進行經營。
3.營造人工林
人工林既是擴大森林覆蓋面積的主要手段,又是增加木材資源的主要途徑。因此,
無論多林國家,還是少林國家都大力營造人工林。
據估計,1980年世界共有人工林1.38 億公頃,1985年將增加到1.62 億公頃,即平
均每年以480 萬公頃的速度增長,就林種而言,多以營造用材林為主,防護林、薪炭林
和經濟林所佔比例甚小。
目前,不少國家的人工造林已取得顯著成效。芬蘭1960-1976年間使森林覆蓋率擴
大了 9.3%,林木蓄積量增長了7.8%。匈牙利在1946-1979年間使森林覆蓋率提高了
5.1%,林木蓄積量則從1950年的11700萬立方米增加到1979年的24800萬立方米。新西
蘭1979年有人工林80萬公頃,每年生產木材達850 萬立方米,佔全國木材產量的94%。
智利1980年有人工林70餘萬公頃,僅佔全國森林面積的9.5%,而年產木材900萬立方
米,佔全國工業用材的90%。
日本在戰後頒布了森林法、林業基本法和「自然環境保護法」等法令,把綠化造林
作為復興、整潔、改造、利用國土的標誌,大力開發了綠化造林的活動。日本全國人工
林的80%是戰後造的,有1000萬公頃,佔森林總面積的比重由1951年的20%上升到現在
的40%。日本50年森林基本計劃規定,到2026年全國森林面積仍保持在2500萬公頃左
右,但人工林面積要由1976年的944 萬公頃增加到1239萬公頃。而且為了防止建築工程
毀掉樹木,日本還開辦了「樹木銀行」。施工單位在清理場地時挖出來的樹,都必須及
時存入「樹木銀行」,由「銀行」精心保存。工程結束時,施工單位須及時從「銀行」
裡把樹取出來,栽到附近規劃好的地方。這樣,保持了原有的綠化面積。
4.實行集約經營
擴大再生產分外延和內涵兩種類型。如果說通過造林擴大森林資源是外延,那麼通
過集約經營提高森林生產力則是內涵。目前許多發達國家因受土地的限制,擴大森林面
積已無潛力,只能轉向集約經營現有林來提高單位面積的生產力,即走內涵式擴大再生
產的道路。德國1949年有採伐跡地約40萬公頃,僅用7 年時間就完成了更新任務。此
後,主要靠集約經營來提高森林的質量,1960-1980年森林蓄積量提高了61%。日本在
二次世界大戰後用了不到10年的時間就把120 餘萬公頃的荒地全部造了林。此後就只靠
改善森林質量來增加資源1966-1981年森林蓄積量增加了6 億立方米,計劃到2026年,
在森林總面積(2500多萬公頃)保持不變的前提下,再增加蓄積量10億立方米。
5.發展木材綜合利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發達國家已從單純擴大木材採伐量轉向發展木材綜合利用,
通過調整產品結構來提高單位木材的利用率。目前,發達國家的木材綜合利用率一般都
在80%以上,德國和北歐國家則在90%以上。蘇聯自60年代開始調整了森林工業的投
資,以前木材採運工業的投資佔森林工業總投資的60%以上,現在降到40%左右;而木
材加工業的投資則從30%左右增加到50%以上,主要是靠不斷擴大對木材進行深度加工
的設備能力,充分利用採伐和加工過程中產生的一切廢料。為了保證森林資源的永續利
用,匈牙利政府制定了整個林業經濟活動的10年生產規劃。生產規劃中認為,最大限度
地利用森林資源和大力發展木材加工工業具有特殊的意義,按照規劃,匈牙利打算通過
擴大闊葉林的加工,增加人造板的產量,以及保證充分利用低質材和木材剩餘物來減少
針葉材的進口。結果,儘管在1970到1980年間,木材總消費量增加了10%,但木材進
口已從佔總量的57%縮減到51%。目前,匈牙利人造板廠剩餘物的利用超過50萬立方
米。
6.擴大防護林的比重
1975年全世界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的面積分別為20192萬公頃和762萬公頃,共佔
世界陸地面積的1.54%;而1980年分別增加到23639萬公頃和7522萬公頃,共佔陸地面
積的2.29%。
德國將一半以上的國有林劃為自然保護區和自然公園;新西蘭的森林公園和自然保
護區佔森林面積的25%;日本1981年有各種防護林749萬公頃、自然保護區和自然公園
560萬公頃,共佔國土面積的35%;美國將664萬公頃森林劃為自然保護區和森林公園。
7.加強林業科學研究工作
加強林業科學研究工作,已成為許多國家恢復和發展森林的有效手段。歐美和亞洲
29個國家,現已建立了260個全國性林業實驗站和79個實驗中心。
在美國,林業科研工作給生產帶來了重大的突破。林木生長周期大大縮短。如緬因
州雲-冷杉林的輪伐期已從原來的60年縮短到20年,西部花旗松輪伐期已由原來的120
年左右縮短到80年。組織培養法大大加快的苗木繁殖的速度,航空和遙感技術在資源調
查、病蟲害防治及護林防火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木材加工技術的進步使針葉鋸材原
木的利用率從33%提高到100%。
四、發展中國家森林的破壞
在發展中國家,森林資源,尤其是熱帶雨林的破壞十分嚴重。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
資料稱,世界熱帶雨林總面積約19.35億公頃,每年減少1130萬公頃,其中鬱閉林減少
750萬公頃,疏林減少380 萬公頃。據世界糧農組織與環境規劃署對熱帶森林資源的評
價表明,在1980-2000年間,光是改作其他用途,每年平均減少750 萬公頃,加上任意
砍伐、火災、病蟲害等因素,每年喪失的熱帶森林面積達2000萬公頃以上,這個數字僅
略小於英國的國土面積。而每年種植的樹木,卻只佔砍伐量的10%。到2000年,熱帶森
林至少將減少12.5%。「世界糧農組織全球環境監測系統對76個國家(代表了97%以上
的熱帶國家或熱帶氣候影響的國家)的森林資源進行了聯合評價,結果表明,大部分熱
帶國家的森林都在日益枯竭和退化,在美洲、亞洲、非洲、三大熱帶地區中,尤以南美
洲和中美地區的情況最為嚴重,其毀林面積佔森林總面積的一半以上,世界三個熱帶地
區的森林面積正以大約平均每年0.62%的速度在縮小。1981-1985年間三大熱帶地區毀
林面積的數據與前5年(1976-1980年)相比,鬱閉林的開墾又增加了約3%,即從730萬
公頃增加到750萬公頃,在這些地區每分鐘就要毀林20公頃,在亞馬遜河流域,每年有
4%的森林被毀(見表5.3)。
表5.3 1981-1985年間熱帶鬱閉林和開闊林平均年毀林率
───────┬───────────────────────┬────────┬────────
│ │ │
├─────────┬────┬────────┤ 開 闊 林 │ 合 計
地 區 │生 產 林(千公頃)│ │ 小 計 │ │
├────┬────┤非生產林├────┬───┼────┬───┼────┬───
│未受擾的│開發和有│(千公頃)│千 公 頃│ % │千 公 頃│ % │千 公 頃│ %
│ │管理的 │ │ │ │ │ │ │
───────┼────┼────┼────┼────┼───┼────┼───┼────┼───
熱 帶 美 洲 │ 1229 │ 1867 │ 1173 │ 4339 │ 0.64 │ 1272 │ 0.59 │ 5611 │ 0.63
(23個國家) │ (79) │ (142) │ (88) │ (309) │ │ │ │ │
熱 帶 非 洲 │ 226 │ 1032 │ 73 │ 1331 │ 0.61 │ 2345 │ 0.48 │ 3676 │ 0.52
(37個國家) │ (1) │ (4) │ (2) │ (7) │ │ │ │ │
熱 帶 亞 洲 │ 395 │ 1278 │ 153 │ 1826 │ 0.60 │ 190 │ 0.61 │ 2016 │ 0.60
(16個國家) │ (7) │ (17) │ (6) │ (30) │ │ │ │ │
總 計 │ 1920 │ 4177 │ 1399 │ 7496 │ 0.62 │ 3807 │ 0.52 │ 11303 │ 0.58
(76個國家) │ (87) │ (163) │ (96) │ (346) │ │ │ │ │
───────┴────┴────┴────┴────┴───┴────┴───┴────┴───
註:括號內數字是指毀掉的針葉林
五、森林受破壞的嚴重後果
1.對氣候的影響
首先,森林的破壞會引起全球性氣候的變化,例如,據調查,在七十年代初期,熱
帶森林的覆蓋面積為2000萬平方公里左右,擁有生物量1 萬億噸(乾重)。其中有一半
以上分布在熱帶雨林。如上所述,目前,熱帶雨林每年減少1130萬公頃。到本世紀末,
在易於砍伐的林地上,自然林將消失。在這一過程中,至少有3000 億噸乾物質被燒
掉,耗氧4000 億噸(佔大氣中氧貯量的0.3%)和向大氣釋放二氧化碳5500億噸(相當
於大氣貯量的1/3),釋放的二氧化碳中有10-20%將最後被代替植物所固定,40%進
入海洋,還有40%左右滯留在大氣中,從而使其中的二氧化碳合量比現在增高10-
15%。據氣象學家估計,1978年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平均濃度為335ppm。當大氣中二氧
化碳濃度增加一倍,達到600ppm時,將引起低層大氣全球平均增溫1.5-3 ℃,北極區
則會更暖些。
熱帶雨林的破壞還會使反射率和蒸發率發生變化,這對全球氣候也有影響。有人曾
利用大氣模型模擬研究了北緯5 度和南緯5 度50%熱帶雨林發生變化所產生的影響。研
究結果指出,如果代替樹種的反射率和水的流失率較高而蒸發蒸騰率較低,全球地表將
平均冷卻0.2°K,降雨量減少1%左右。
失掉森林會發生乾旱。森林能調節氣候,增加雨量。有森林的地方,常常是雲多、
霧多、雨雪多。在林區,由於樹木能像抽水機一樣從土壤中吸取大量的水分,然後通過
樹冠枝葉的自然蒸發和樹木生理過程中的蒸騰作用,把水分噴灑到空氣中,這樣便增加
了空氣中的水分,因此林區的空氣濕度通常要比無林區高10-25%。此外,據試驗,在
夏季500 米高空範圍內,有林地區比無林地區氣溫約低8 -10℃,含水量高10-20%。
氣溫降低,相對濕度就高,林區上空的水汽容易達到飽和狀態而凝結,最後便成雲致
雨。森林砍伐後,這些條件便不復存在,乾旱隨之而生。據統計,非洲有44%的土地,
南非有46%的土地經常受到乾旱的威脅。巴西東北部一些州因為毀掉了森林而變成巴西
最乾旱、最貧困的地方。巴西其他地方,也因為毀掉了大片森林,降雨規律發生變化,
在一些州,雨季縮短,旱季延長。
2.水土流失
森林的砍伐會使當地或地區性生態系統退化,引起土壤侵蝕、土質沙化、發生洪澇
災害等。
林地有深厚的地被物,森林土壤有良好的滲透性,能吸收和滯留大量的降雨。樹木
被砍伐後,傾瀉無阻的雨水便會把最肥沃的表層土沖走,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據統
計,世界上的1/5 的土地正在失去一層肥沃的表土。在四個西非地區進行的調查表明,
種植地區的雨水流失量比覆蓋熱帶森林的地區大5-10倍,在亞馬遜河流域,1公頃森林
地每年只流失1 公斤表土;而同一流域已砍伐掉森林的地區,每公頃土地每年流失的表
土量可達34噸。
3.野生動植物及少數民族棲息地的破壞
森林是複雜的綜合生態系統,在森林內部有著各式各樣的生態環境,孕育著豐富多
彩的動植物種群。如果森林受到破壞,棲息繁衍於林內的大小動物和生長在更新林下的
各種植物、微生物,就難免同歸於盡。據統計,地球上約有1000 萬個物種,而在熱帶
雨林生物群落內聚集的就有200-400萬種。例如,巴拿馬這個小國的植物品種就是歐洲
品種的總和。北美有10萬個昆蟲品種,而在亞馬遜河流域0.8公頃左右的取樣地塊就可
得到42000個昆蟲品種。目前熱帶雨林每天至少消失一個物種,如果森林的砍伐仍以目
前的趨勢發展下去,單是熱帶雨林就將失去100 多萬個物種,佔地球上全部物種的25%
以上。目前處於危急狀態的鳥類和哺乳動物約有1000種。
現在藥劑師所填的處方中,有一半以上的藥來自野生動物和植物資源,其中許多來
自熱帶。據美國全國癌症研究所稱,熱帶植物是治癌藥的主要倉庫。
基因工程已誕生,而且預料將發展成為世界經濟的一個主要部門。在這種情況下,
雨林基因庫的損失將成為人類最大的損失之一。
另外,毀林最悲慘的結果,是對世界遺存部落人民的破壞以及對部落的文化和風俗
習慣的破壞。
六、森林受破壞的原因
1.人口壓力
由於人口壓力增大而造成無計劃的毀林開荒,據聯合國估計,隨著人口的增長,糧
食需求量的年增長率約為2.2%,到2000年將比1975年增加1.7倍。即使將現有耕地的生
產力提高72%,到本世紀末,巳調查的90個發展中國家還需增加耕地約2億公頃。目前
還有2億人靠刀耕火種、毀林種田,全世界每年約有500 萬公頃的森林被墾農田。熱帶
林到本世紀末由於毀林開荒將減少12%。
2.重伐輕植
在發展中國家,由於靠出口材換取外匯、居民燒柴問題得不到解決,以及管理不善
等原因,致使亂砍濫伐和重伐輕植問題變得十分嚴重。
印度尼西亞不但是亞洲,而且也是世界熱帶森林地區中木材生產、出口最多的國
家,木材資源是該國獲取外匯的重要源泉。在1978-1980年間,有五個發展中國家每年
從出口熱帶森林產品中得到的收益超過1 億美元,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這兩個國家每
年的收益超過15億美元。但是,印度尼西亞每年要喪失50萬公頃的森林。
據統計,世界48%的木材(11.84 億立方米)用作薪柴,有些發展中國家,甚至高
達90%。據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全世界有26個國家1 億以上人口(其中18個國家在非
洲)面臨嚴重的薪柴短缺,另外有12億人口生活在燃料不足的情況下。發展中國家有3/
4 的人口(20億)依賴薪柴和其他傳統燃料作為生活能是1:2.9,在熱帶亞洲是1:
4.5。
3.為了增加外匯收入而毀林
為了減少外債,增加出口收入,有些熱帶國家把大片的森林毀掉,闢作牧場。例
如,近年來巴西欠的外債高達900 億美元。現在巴西已不再把富饒的亞馬遜河森林看作
是無用的財產。在1966至1978年間,有800萬公頃的亞馬遜森林變為養牛場。
七、發展中國家保護森林的措施
森林的快速消失以及因此而帶來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方面的損失已引起很多發展中
國家政府的注意,特別是東南亞國家,他們正在努力保護森林,遏制毀林的趨勢。
泰國政府針對森林資源遭受嚴重破壞的情況,正在實施恢復25萬平方公里森林面
積,使森林覆蓋率達到40%的計劃。為此而採取的措施有:(1) 大力宣傳保護和發展森
林的重要性。泰國林業廳經常組織森林保護講座,在報刊和電台發表文章,號召全體人
民遵守森林法,認真保護森林;(2) 將造林區分為保護林和生產林兩類,規定保護林禁
止砍伐,經濟用材只從生產林中採伐;(3) 政府撥款建立護林村。泰國農業部撥款170
億美元實行一項在全國各地建立40個植物護林村,由15萬人定居的計劃。到1982年年底
的兩年內,已有1 萬戶遷到護林新村定居。每戶分管 2.4公頃土地,政府供應樹苗。每
戶每天可得到管理林木工資25銖(合1 美元10美分)。這些村民在2.4 萬公頃的土地上
重新種植了1500萬棵樹。在泰國東北部,政府首先幫助山區農民定居下來,種植咖啡、
茶樹、果樹,而後同他們一起制訂護林和造林計劃。(4) 嚴懲非法伐林者。據報導,
1980年林業警察以非法伐木罪逮捕了1572人,1981年1-8月又逮捕了1600人。(5) 減少
森林砍伐率,政府森林資源的砍伐率已從每年61萬公頃減少到8 萬公頃。泰國政府採取
上述措施將泰國大地重新披上綠色盛裝。
馬來西亞政府為保護「綠色寶庫」,提出「保護森林以保護生命」的口號,並採取
了以下幾項措施:(1) 制訂新的森林政策。聯邦政府和州政府經過多次協商,制訂了一
項國家森林政策,把馬來半島的32.8萬公頃森林列為生產性保護區。(2) 正在擬訂《國
家森林法》,以便統一各州的森林法規,對非法砍伐森林者予以嚴厲懲罰。(3) 減少採
伐面積。政府規定,1983-1985年,每年的採伐面積從17.6萬公頃減少到15.6萬公頃,
從1986年到2000年,每年採伐15萬公頃。 (4)植樹造林,馬來西亞政府宣布八十年代為
「植樹造林年代」,從1981年起,15年內國家撥款5 億馬元,種植各種速生林約20萬公
頃。(5) 獎勵措施。1980年馬來西亞設立專門機構,負責指導全國的植樹造林活動,對
進行植樹造林的團體和個人給予補貼和稅收優待。目前,馬來西亞已把國土面積的43%
劃為永久林區。
國際援助對於發展中國家保護森林資源起著一定的作用。例如,在大多數發展中國
家,還沒有制定森林資源持續發展計劃所必須的科研機構、財政投資和社會職能部門。
國際借貸組織不僅幫助制定這種計劃,而且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一定的技術和財政手段。
例如,目前世界銀行和聯合國信貸機構的工作重點越來越多地集中於支持社區林業、生
態恢復計劃和農村發展中的森林綜合利用。在1969年至1972年間,世界銀行資助的農業
和農村發展計劃沒有一個包含了有關森林的內容;但在1973-1977年間,有關森林的項
目增加到了17個。世界銀行於1978-1980年貸款資助的有關森林的項目中有60%以上是
針對環境保護和薪柴生產的。糧農組織1982-1983年度森林規劃的預算比前一年高
30%,其中農村發展計畫項目增長67%。
By Lucy
at 2005-02-27T16:40
at 2005-02-27T16:40
1 樹的根部會抓緊泥土,令泥土鞏固,從而調節河流的水量。
2. 樹林可以抵擋強風,減少強風造成的破壞。
3. 為鳥獸提供棲息地方。
4. 提供糧食。
5. 樹木枯萎了的部分,轉化為泥土的養料。
6. 樹木透過光合作用,吸取二氧化碳,釋放氧氣。
7. 預防土石流
Related Posts
請問同性戀是屬於精神疾病嗎?
By Hardy
at 2005-02-25T00:00
at 2005-02-25T00:00
同性戀是精神疾病嗎?煩請諸位大大告訴我吧
扁宋會的結論
By Odelette
at 2005-02-25T00:00
at 2005-02-25T00:00
看新聞都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
要怎麼消除房間的意味呢?
By Rebecca
at 2005-02-25T00:00
at 2005-02-25T00:00
關於「性」
By Damian
at 2005-02-25T00:00
at 2005-02-25T00:00
為何小孩不能接觸?為何青少年聽到性會吃吃竊笑?又為何大人們明明想要卻又避諱� ...
辯論題目----學生不應有婚前性行為﹝20點﹞
By Joe
at 2005-02-25T00:00
at 2005-02-25T00:00
我已經查了資料
但怕不夠多所以拜託各位了
﹝正反方都需要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