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大記事~*緊急事件* - 社會議題
By Ina
at 2005-05-16T00:00
at 2005-05-16T00:00
Table of Contents
可否幫我找尋ㄧ位對台灣真正有貢獻的歷史人物<除了馬偕牧師>
內容包含:
1.人物圖片
2.生平介紹
3.對台有貢獻的大事記(需有年代,最少5項)
*/*拜託~很緊急!請快幫助我解題!!
*/*拜託~好心點ㄅ!
內容包含:
1.人物圖片
2.生平介紹
3.對台有貢獻的大事記(需有年代,最少5項)
*/*拜託~很緊急!請快幫助我解題!!
*/*拜託~好心點ㄅ!
Tags:
社會議題
All Comments
By Oscar
at 2005-05-20T00:21
at 2005-05-20T00:21
經濟領域,蔣經國面對世界石油危機,全球經濟衰退。1974年台灣GDP年增長率驟降至百分之一點一,出現巨額貿易逆差。
政壇上,他的父親蔣介石總統在他就任行政院長後一個多月(1972年7月)心臟病發,已不能視事。
在當時許多人看來,台灣前途一片黯淡,不少人就在那時離開台灣移居他國。蔣經國正是在那個黯淡的時刻肩負起了台灣的命運,也使自己脫胎換骨,從製造白色恐怖的惡魔變成拯救台灣免於被中國吞併的聖徒。
蔣經國院長主持第一次行政院會發表公務員「十誡」,就是要政府官員同黑金劃清界限。各級官員不准到酒家、黑色咖啡館、歌廳,或其他不當娛樂場所。嚴懲受賄、瀆職公務員。行政院人事行政局長王正誼,是蔣經國表弟,曾任蔣介石總統機要秘書,因收受營造廠賄款判處無期徒刑。
蔣經國推出「十大建設」振興台灣經濟。不但為渡過當時經濟衰退困境,而且為建設台灣的未來。過去外來政權統治把台灣視為「反攻大陸基地」,重軍事、輕建設,經濟增長片面依賴出口加工製造業發展;致使公共設施落後,嚴重影響台灣國內環境建設與人民生活品質的提升。蔣經國的十大建設,包括東岸鐵路,南北高速公路,桃園國際機場,港口,鐵路電氣化等,在全國經濟布局上,開始從「反攻基地」向「革新保台」轉移。
對國內政治,蔣經國開始突破白色恐怖時期國民黨內邪惡勢力的包圍,同在野反對力量接觸互動。1972年選舉,黨外人士康寧祥、黃信介等聚會,呼籲修改選罷法,辦政見發表會;王昇一派不斷同蔣經國報告,要求以違反「動員戡亂」國策抓人。王昇還說「康寧祥是匪諜」。蔣經國均置之不理。蔣經國後來還邀請康寧祥喝茶,討論立法議題。
蔣經國也開始接觸海外獨派人士,會見台灣獨立聯盟領袖辜寬敏,聽取建言。並委託黃少谷等國民黨內開明派保持對反對人士交往互動。
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台灣內外形勢更加險惡。
在外部,鄧小平上台,同美國卡特政府完成中美建交。美國對台「斷交、撤軍、廢約」,使台灣在國際上更加孤立。鄧小平宣佈兩岸統一提上議事日程,定下「台灣歸回祖國」為「中國八十年代三大任務」之一的「統一時間表」,還要求美國出力幫中國對台施壓,逼蔣經國上談判桌實現「第三次國共合作」。
在內部,國民黨內與黑、金勾結的情治系統、行政系統盤根錯節的反改革勢力抗拒蔣經國革新保台的新戰略,在1984年10月與19785年2月連續爆發情治系統與黑道合作的刺殺劉宜良案及行政系統與財團掛勾的台北第十信用合作社非法放款弊案(即「十信」案)。國民黨內反改革勢力還操縱「鐵血愛國會」等組織,以「民問團體」面目出現對抗蔣經國革新。
1984年10月底,國民黨內反改革勢力的盟主、孔宋家族的族長蔣宋美齡,在美國得悉蔣經國健康惡化的訊息,返台坐鎮士林官邸,靜觀待變,力圖「再起」。
蔣經國洞察這股氣勢洶洶的逆流,是對著他的革新保台路線而來。他一面沉著以對,一面預感自己的健康狀況已不容遲緩,以異常的緊迫感排除阻力、加速推進改革。對外部挑戰,他明確提出「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謝絕廖承志訪台。對內部挑戰,他於1986年3月29日召開國民黨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政治革新」案,要求「以黨的革新帶動全面的革新,開拓國家光明前途」。會後由十二名中常委組成「政治革新小組」。這是台灣十年「寧靜革命」(1986-1996)的起點。
蔣經國生命最後兩年的改革部署,為台灣持續十年的寧靜革命奠定了基礎。最重要的是:
一,解除戒嚴。1986年10月7日,蔣經國接見《華盛頓郵報》發行人凱薩林.葛蘭漢姆(Katherine C. Graham),告知台灣決定解除解嚴法。1987年7月14日,蔣經國宣布7月15日零時起解除戒嚴。
二,開放黨禁。1986年9月28日,民主進步黨在戒嚴狀態下宣布成立。國民黨內有人主張取締。蔣經國召見李登輝,命他在國民黨中常會報告蔣經國的意見,「應採取溫和態度,以人民、國家安定為念,處理事情」;「請李登輝主持十二人小組對組黨問題,在不違反國策憲法規定,研究組黨可行性」。1987年12月5日,修正後的《人民團體組織法》在立法院通過,包括政黨登記方式。
三,開放報禁。1988年1月1日,開放報禁,准許新報紙登記。
四,準備開放中央民意代表選舉,終結「萬年國會」。當時主要爭論是國民黨內一派主張設中國大陸代表,否則國會無法代表「大陸地區」,影響「中華民國法統」。1987年11月,蔣經國指示馬英九,查清政府1949年遷台時,有沒有發表聲明繼續代表整個中國?馬英九查明後報告,沒有聲明國會將繼續代表中國大陸各省份。蔣經國便作出結論:「中華民國憲法,就是中華民國的法統;依照憲法選出的中央民意代表,就可以代表中華民國法統,不必設大陸代表了。」
五,從外來政權到台灣主體。1987年7月27日下午,蔣經國邀請許金德、蔡鴻文等12位台籍仕紳在總統府茶敘時說:「我在台灣住了將近40年了,已經是台灣人了。」蔣經國這句話,決非如連戰一派蓄意歪曲的,只是表明「我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或「我祖籍是浙江人,現在也是台灣人」之類模稜兩可的泛泛之詞。蔣經國說出的是他的認同的轉變。過去他所認同的國家主體在大陸,台灣只是暫駐的反攻大陸基地。今天他「革新保台」,主體已經轉到了台灣。這一點同他提出國會全面改選不設大陸代表一脈相承。
蔣經國說出「我已經是台灣人」,絕非即興之詞,而是立足點的根本轉移,從「反攻大陸」的外來政權到「革新保台」的台灣主體,是他深思熟慮的戰略部署。早在1981年,李潔明(James R. Lilley)離華盛頓到台北出任美國在台協會處長之前,蔣經國曾委託一位代表告知他的四點計劃:第一,民主化,全面選舉中央民意代表;第二,台灣化,台灣人將全面出任要職;第三,大幅提升國民所得和生活水準;第四,與中國發展工作關係。
蔣經國的邏輯十分清楚:既然反攻大陸已不可能,也就不可能以大陸為國家、以大陸人為國民;只能以台灣為國家,叫台灣人為國民。則國民無論從哪裡來,都是台灣人,只需國家認同,無分省籍、族群。所以蔣經國是終結外來政權,認同台灣主體、台灣主權的第一個新台灣人。
國民黨的雙重分裂
蔣經國的「以黨的革新帶動全面的革新,開拓國家光明前途」,對於國民黨來說,需要實現兩個分裂、兩個轉變。一個是反黑金的國民黨與黑金的國民黨決裂,把黑金的國民黨逐出革新的國民黨。一個是台灣主體的國民黨同中國主體的國民黨決裂,把外來政權的中國國民黨革新為新台灣人的台灣國民黨。國民黨只有完成這雙重分裂、雙重革新,才能肩負起開拓國家光明前途的歷史重任。
這個雙重分裂的歷史使命,蔣經國沒有完成,李登輝也沒有完成,留給了今天的國民黨員。蔣經國和李登輝完成的,是國家的寧靜革命,沒有完成黨的革新。從而導致台灣寧靜革命成功,開拓了家的光明前途,國民黨卻失去了國家政權。造成這樣一種結果的原因是什麼?
第一,國民黨在台灣,已形成根深蒂固的外來政權既得利益集團。他們長期與黑金結合,反改革勢力盤根錯節,占有龐大的國家資源、社會資源和人力資源,決不肯輕易交出特權。蔣經國看到了這一點,也開始著手解決,如提出公務員「十誡」,把王昇等反改革勢力核心人物調離要害部門外放,提拔年輕菁英取代保守人士等,但收效甚微。當蔣經國把王昇調離情報、政戰部門時,王昇到政戰學校作告別演說,說出「殺了一個王昇,沒有用;因為還有好幾千個王昇!」氣焰何等囂張。待江南案、十信案連續爆發,蔣經國深感問題嚴重,在國民黨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以黨的革新帶動全面革新」。然而實際上政治革新十二人小組研擬的六大議題,只有第六項涉及黨的革新。而蔣經國最後兩年集中精力推動的,是國會改選,解除戒嚴,開放黨禁,開放報禁,中央政權向台灣主體轉移等國家民主化、台灣化的主要課題。黨的革新問題尚無力顧及。
第二,生命留給蔣經國從事全面革新的時間太短,從國民黨十二屆三中全會到蔣經國逝世,尚不足兩年。蔣經國所做的,只是為寧靜革命開闢了道路。十五年前蔣經國逝世,反改革力量立即集結在老盟主蔣宋美齡周圍,企圖攫取黨權,改變蔣經國的革新保台路線。幸而當時的國民黨中常委尚在「經國派」掌握之中,多數能尊重蔣經國遺志,拒絕了「夫人派」奪權,使蔣宋美齡的「我將再起」落空,不得不重回美國。李登輝雖然被推選為黨主席,但面對黨內盤根錯節的反改革勢力,也只能暫時「戒急用忍」,把重心放在穩定大局,繼續推進並完成國家民主化、台灣化的寧靜革命。
沒有這個人就沒有現在的台灣... 不管是政治或經濟領域, 這個人才是真的為台灣做事的人....
By Hedda
at 2005-05-18T22:39
at 2005-05-18T22:39
By Rebecca
at 2005-05-20T23:55
at 2005-05-20T23:55
因中法戰役保台有功成為首任台灣巡撫的劉銘傳,在六年中使台灣成為全中國最進步的一省,他是如何做到的?
「百年以來,中國朝野上下的有心人莫不以『近代化』——自強相尚,『才氣無雙』的劉銘傳雖只是其中之一,但了解最深,持之最堅,赴之最力,成績最著,很少人可與相比。他的表現即在台灣。」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學者郭廷以對劉銘傳的評價相當地中肯。
沒讀過多少書,劉銘傳卻是清代少見的具備現代知識與能力的「奇才」。他十五歲就輟學幫父親販賣私鹽。一八五三年,洪秀全攻破南京,正式建號「太平天國」,由於清朝的正規軍綠營已腐化不堪一擊,地方上都各自辦團練以求自保。十八歲、好勇善鬥的劉銘傳,就被安徽合肥大潛山下蟠龍墩的鄉人推舉為保塞長,從此展開殺敵衛民的軍旅生涯。
清末推行洋務運動的名臣中,如曾國藩、李鴻章等,不是進士、就是翰林。行伍出身的劉銘傳,少了科舉包袱,反而最能吸收現代的新知識,並且身體力行。跟隨李鴻章在上海時,他帶領部隊「銘軍」與洋軍「常勝軍」並肩作戰對抗太平天國軍隊,又跟英法教練學習使用洋槍洋砲,後來他練兵作戰都採西式,所以在法軍犯台時,才能以夷制夷,保住台灣。
和西洋軍隊實際接觸的經驗,讓劉銘傳很早就體認到「變法維新」的重要,他是第一位建議在大陸自己修造鐵路的人,認為鐵路是一切新政的起點,可惜未被採納。因此後來他來台主政,第一件事就是造鐵路。
劉銘傳也是清代少數知日的名將,他在台灣努力建設,使台灣成為當時全中國最進步的一省,目的之一就是要防止日本再度對台有野心。他認為「禦侮首在自強,攘外必先靖內,內不靖則根本易搖,一有外憂,勢且不攻自靡。」
被清廷從台灣調回大陸後,劉銘傳為了了解日本的國情,還曾聘請了一位日本名士倉信敦在幕中,但不讓這位日人參與軍務。閒暇時和他下棋,詢問有關日本的政風民情,以有所準備。當聽到清廷戶部奏請十年內海軍不要增加新的軍艦——而把經費移去修建頤和園時,劉銘傳痛心地說:「人家(日本)正在謀害我們,我們自己又把藩籬撤去,這樣看來,滅亡的日子不遠了!」
劉銘傳在台灣六年,使台灣成為當時唯一有系統實施全面改革計劃的省份,說他是「台灣現代化之父」當不為過。
Related Posts
生態的破壞
By Elma
at 2005-05-15T00:00
at 2005-05-15T00:00
宋楚瑜是否該辭黨主席
By Charlotte
at 2005-05-15T00:00
at 2005-05-15T00:00
大堡礁在哪裡?
By Xanthe
at 2005-05-15T00:00
at 2005-05-15T00:00
請問什麼是”電動掃把”?
By Eden
at 2005-05-15T00:00
at 2005-05-15T00:00
勞退新制對產業的影響?
By Emily
at 2005-05-15T00:00
at 2005-05-15T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