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性有孔蟲紀錄 - 地球科學討論
By Bennie
at 2011-01-26T22:15
at 2011-01-26T22:15
Table of Contents
難得有非地震或是構造相關的問題,就讓小弟來拋磚引玉好了
(是說難得遇到我稍微會一點的東西XD)
不曉得你讀得是哪一本書,也許可以將書名PO上來與大家分享?
稍微整理一下,你的問題裡包含了幾件事情:
1. 一千五百萬年來冰川的體積真的增加了嗎?增加在哪裡?
2. 有孔蟲的氧同位素(delta 18O, d18O)是什麼,有哪些因素會影響d18O的改變?
3. 當深海的底棲性有孔蟲紀錄改變(高緯度地區來的訊號)時,低緯度的表層有孔蟲
紀錄(低緯度熱帶海洋來的訊號)會不會有什麼相對應的改變?
在這裡請容許我先跳著講(跳)先跳到第二點解釋一下原理,也許你已經知道
不過也許還有版友不甚瞭解,請容許小弟叨擾一下
最早利用有孔蟲殻體氧同位素推測過去冰期間冰期冰川體積的人
(海洋單細胞生物原生動物,大部份利用海洋中碳酸鈣形成殻體,殻體有方解石質
霰石,或是利用身邊的碎屑成殼)
是我們偉大的Cesare Emiliani在1954年所發表的文章,在過去研究冰川的學者
(http://en.wikipedia.org/wiki/Cesare_Emiliani 他真的叫凱薩耶~超酷的)
都是陸上的地質學家,透過冰川的推積物與侵蝕痕跡來重建,過去的冰川歷史
這樣的研究很容易遇上幾個問題:年代不易斷定,再來就是反覆發生的冰川會覆蓋掉
上次發育的痕跡。根據一些簡單的基本假設,加上分析技術進步與海洋地質學的興起
E先生建立了過去五十萬年來的北半球冰川發育歷史
有孔蟲氧同位素基本上受控於幾件事情
(基本原理http://en.wikipedia.org/wiki/Delta-O-18)
1. 溫度, 2. 海水本身水體的氧同位素, 3. 生機效應
海水本身的氧同位素包括什麼呢?主要包括蒸發降雨,與冰川效應
當水汽蒸發時,相對較輕的16O會比較容易富集在水汽中,而使得原來的海水相對富集
了較多較重的18O,設想,在冰期的時候,許多的水汽都被冰封在冰川裡,表示有許多的
16O離開了海洋,而使得18O富集在原來的海水裡,會使得海水本身的氧同位素較重
這個就是所謂的冰川效應,但是表層海水還會受控於蒸發與降雨的效應
回到第一個問題,過去一千五百萬年來發生了什麼樣的氣候事件?
一千五百萬算起來是大約從中中新世一直到現在,非常長的一段時間
如果不管一些細節,只談百萬年尺度的氣候變化的話,大約在一千五百萬到一千萬年間
西南極的陸上冰川有一個主要的發育期(東南極早在始新世與漸新世邊界就開始了
Eocene/Oligocene boundary),而在過去三個百萬年以來則是北半球冰川
主要擴張的時間(有興趣請參考Zachos et al., 2001 Science, 他整理了整個新生代
六千五百萬年來主要的氣候與構造事件)
在來是最後一個問題,就是當冰川體積增加時,熱帶地區會有什麼相對的改變?
為什麼可以用底棲性的有孔蟲氧同位素來代表全球的冰川體積呢?不是還有溫度嗎?
很簡單的一個假設是,越深的海底,水溫是很固定的,科學家假設即使有冰期間冰期
的變化底水的水溫變化還是很小,所以可以直接忽略溫度來的效應(當然這個在10多年來
有很多的爭論)所以把底棲性的有孔蟲的氧同位素來當全球冰川體積的代表
至於浮游有孔蟲的氧同位素代表什麼意義呢?基本上我可以說,就包含了我們剛才所說的
溫度,蒸發降雨,冰川體積等等,所以其實浮游有孔蟲的氧同位素是較複雜的
那我們來評估一下,比如說溫度變一度的話氧同位素會變多少,冰川使全球平均海水面
下降一公尺的話氧同位素會下降多少?
根據Bemis et al., 1998的實驗得到如果氧同位素變化1 個千分率
(1 permil, 千分之一)的話,相對應的溫度大約會變化4.8度
而根據許多前人的研究,如果全球海水面下降一公尺的話,平均氧同位素大約會改變
0.01個千分率,(聽起來好像很少)
我們拿上次冰期來說,目前大約都覺得全球平均海水面大約下降了120-140公尺
(也就是氧同位素大約下降了1.2-1.4個千分率)
而在熱帶的海洋大約下降了3度,換算起來才不過0.625個千分率
所以表層浮游有孔蟲大約因為溫度與冰川的效應大約會下降個1.8-2.0個千分率
(在此不多討論蒸發降雨,會很複雜)
所以理論上當全球冰川體積逐漸增加時,浮游有孔蟲的氧同位素應該也是會增加的
但是
最麻煩的就是,表層的海水會互相交換,水汽來源的氧同位素值會改變,所以單看
浮游的數值時,可能不會像底棲的改變量這麼大,那是因為有許多的因素互相牽制抵消了
講到最後好像沒有回應到你的問題,不過點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
"努力找到一個只受控於較少因素影響的代用指標"
會使解釋這些數值更來的直接與簡單,未來在觀看更多的古氣候研究的數值報導時
也鼓勵大家用這樣的思考下去評估他的可信度
以上,歡迎討論!
也歡迎加入我們的行列!台大地質科學系古氣候研究的團隊越來越多人囉!
※ 引述《bohoatto (BHT)》之銘言:
: 最近讀到一本書, 提到過去一千五百萬年冰川的體積增加, 深海底棲性
: 有孔蟲d18O值隨之增加, 可是熱帶太平洋的浮游性有孔蟲d18O值卻較無變
: 化, 不知道要怎麼解釋.
: 是因為表層且熱帶所以海水溫度變化較小嗎? 還是什麼原因..
: 謝謝!
--
讓我們起來吧!!
用狂飆的熱情和鐵般的理智
創造我們的世紀!!!!
--
(是說難得遇到我稍微會一點的東西XD)
不曉得你讀得是哪一本書,也許可以將書名PO上來與大家分享?
稍微整理一下,你的問題裡包含了幾件事情:
1. 一千五百萬年來冰川的體積真的增加了嗎?增加在哪裡?
2. 有孔蟲的氧同位素(delta 18O, d18O)是什麼,有哪些因素會影響d18O的改變?
3. 當深海的底棲性有孔蟲紀錄改變(高緯度地區來的訊號)時,低緯度的表層有孔蟲
紀錄(低緯度熱帶海洋來的訊號)會不會有什麼相對應的改變?
在這裡請容許我先跳著講(跳)先跳到第二點解釋一下原理,也許你已經知道
不過也許還有版友不甚瞭解,請容許小弟叨擾一下
最早利用有孔蟲殻體氧同位素推測過去冰期間冰期冰川體積的人
(海洋單細胞生物原生動物,大部份利用海洋中碳酸鈣形成殻體,殻體有方解石質
霰石,或是利用身邊的碎屑成殼)
是我們偉大的Cesare Emiliani在1954年所發表的文章,在過去研究冰川的學者
(http://en.wikipedia.org/wiki/Cesare_Emiliani 他真的叫凱薩耶~超酷的)
都是陸上的地質學家,透過冰川的推積物與侵蝕痕跡來重建,過去的冰川歷史
這樣的研究很容易遇上幾個問題:年代不易斷定,再來就是反覆發生的冰川會覆蓋掉
上次發育的痕跡。根據一些簡單的基本假設,加上分析技術進步與海洋地質學的興起
E先生建立了過去五十萬年來的北半球冰川發育歷史
有孔蟲氧同位素基本上受控於幾件事情
(基本原理http://en.wikipedia.org/wiki/Delta-O-18)
1. 溫度, 2. 海水本身水體的氧同位素, 3. 生機效應
海水本身的氧同位素包括什麼呢?主要包括蒸發降雨,與冰川效應
當水汽蒸發時,相對較輕的16O會比較容易富集在水汽中,而使得原來的海水相對富集
了較多較重的18O,設想,在冰期的時候,許多的水汽都被冰封在冰川裡,表示有許多的
16O離開了海洋,而使得18O富集在原來的海水裡,會使得海水本身的氧同位素較重
這個就是所謂的冰川效應,但是表層海水還會受控於蒸發與降雨的效應
回到第一個問題,過去一千五百萬年來發生了什麼樣的氣候事件?
一千五百萬算起來是大約從中中新世一直到現在,非常長的一段時間
如果不管一些細節,只談百萬年尺度的氣候變化的話,大約在一千五百萬到一千萬年間
西南極的陸上冰川有一個主要的發育期(東南極早在始新世與漸新世邊界就開始了
Eocene/Oligocene boundary),而在過去三個百萬年以來則是北半球冰川
主要擴張的時間(有興趣請參考Zachos et al., 2001 Science, 他整理了整個新生代
六千五百萬年來主要的氣候與構造事件)
在來是最後一個問題,就是當冰川體積增加時,熱帶地區會有什麼相對的改變?
為什麼可以用底棲性的有孔蟲氧同位素來代表全球的冰川體積呢?不是還有溫度嗎?
很簡單的一個假設是,越深的海底,水溫是很固定的,科學家假設即使有冰期間冰期
的變化底水的水溫變化還是很小,所以可以直接忽略溫度來的效應(當然這個在10多年來
有很多的爭論)所以把底棲性的有孔蟲的氧同位素來當全球冰川體積的代表
至於浮游有孔蟲的氧同位素代表什麼意義呢?基本上我可以說,就包含了我們剛才所說的
溫度,蒸發降雨,冰川體積等等,所以其實浮游有孔蟲的氧同位素是較複雜的
那我們來評估一下,比如說溫度變一度的話氧同位素會變多少,冰川使全球平均海水面
下降一公尺的話氧同位素會下降多少?
根據Bemis et al., 1998的實驗得到如果氧同位素變化1 個千分率
(1 permil, 千分之一)的話,相對應的溫度大約會變化4.8度
而根據許多前人的研究,如果全球海水面下降一公尺的話,平均氧同位素大約會改變
0.01個千分率,(聽起來好像很少)
我們拿上次冰期來說,目前大約都覺得全球平均海水面大約下降了120-140公尺
(也就是氧同位素大約下降了1.2-1.4個千分率)
而在熱帶的海洋大約下降了3度,換算起來才不過0.625個千分率
所以表層浮游有孔蟲大約因為溫度與冰川的效應大約會下降個1.8-2.0個千分率
(在此不多討論蒸發降雨,會很複雜)
所以理論上當全球冰川體積逐漸增加時,浮游有孔蟲的氧同位素應該也是會增加的
但是
最麻煩的就是,表層的海水會互相交換,水汽來源的氧同位素值會改變,所以單看
浮游的數值時,可能不會像底棲的改變量這麼大,那是因為有許多的因素互相牽制抵消了
講到最後好像沒有回應到你的問題,不過點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就是
"努力找到一個只受控於較少因素影響的代用指標"
會使解釋這些數值更來的直接與簡單,未來在觀看更多的古氣候研究的數值報導時
也鼓勵大家用這樣的思考下去評估他的可信度
以上,歡迎討論!
也歡迎加入我們的行列!台大地質科學系古氣候研究的團隊越來越多人囉!
※ 引述《bohoatto (BHT)》之銘言:
: 最近讀到一本書, 提到過去一千五百萬年冰川的體積增加, 深海底棲性
: 有孔蟲d18O值隨之增加, 可是熱帶太平洋的浮游性有孔蟲d18O值卻較無變
: 化, 不知道要怎麼解釋.
: 是因為表層且熱帶所以海水溫度變化較小嗎? 還是什麼原因..
: 謝謝!
--
讓我們起來吧!!
用狂飆的熱情和鐵般的理智
創造我們的世紀!!!!
--
Tags:
地球科學
All Comments
By Linda
at 2011-01-31T20:55
at 2011-01-31T20:55
By Frederica
at 2011-02-05T19:36
at 2011-02-05T19:36
By Sarah
at 2011-02-10T18:16
at 2011-02-10T18:16
By Delia
at 2011-02-15T16:57
at 2011-02-15T16:57
By Joe
at 2011-02-20T15:37
at 2011-02-20T15:37
By Rebecca
at 2011-02-25T14:18
at 2011-02-25T14:18
By Blanche
at 2011-03-02T12:58
at 2011-03-02T12:58
By Genevieve
at 2011-03-07T11:39
at 2011-03-07T11:39
By Anonymous
at 2011-03-12T10:19
at 2011-03-12T10:19
By Wallis
at 2011-03-17T09:00
at 2011-03-17T09:00
By Michael
at 2011-03-22T07:40
at 2011-03-22T07:40
By Ula
at 2011-03-27T06:21
at 2011-03-27T06:21
By Brianna
at 2011-04-01T05:01
at 2011-04-01T05:01
By Anthony
at 2011-04-06T03:42
at 2011-04-06T03:42
Related Posts
黃石公園地底火山 岩漿持續膨脹
By Connor
at 2011-01-26T03:59
at 2011-01-26T03:59
浮游性有孔蟲紀錄
By Valerie
at 2011-01-26T00:52
at 2011-01-26T00:52
地球暗化和暖化的拉扯?
By Suhail Hany
at 2011-01-25T14:33
at 2011-01-25T14:33
恆星最快今年大爆炸 將有「兩個太陽」
By Jake
at 2011-01-24T22:19
at 2011-01-24T22:19
[情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科所大氣組誠徵專任 …
By Sierra Rose
at 2011-01-21T22:22
at 2011-01-21T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