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盜之城聖馬洛(Saint-Malo):高牆風光 - 德國
By Madame
at 2019-05-16T12:13
at 2019-05-16T12:13
Table of Contents
https://blog.xuite.net/toiletmei/blog/587535835
花了兩天的時間,終於把聖馬洛的舊城逛個徹徹底底,深怕錯過什麼似的,盡力追尋
那城牆裡的吉光片羽。
人稱它為「海盜之城」,我卻在這裡面海迎風,注視遠方,遠眺夏多布里昂的長眠之
地,感受濃濃的文學氣息。
走上城牆,映入眼簾的風景實在太迷人,忍不住就走完一圈。
今天,就讓我介紹聖馬洛城牆上的大小事吧!
--
徐行觀潮起
抵達聖馬洛的第一天,我們決定從下榻的度假小屋「走」到舊城區。
原因無他,我們打算在聖馬洛住上八天,有的是時間,慢慢逛,慢慢走。
3公里的路程,我們走得不算太快。
沿著沙灘走,有時必須爬過岬角上崎嶇的岩石,有時還要閃躲突如其他的大浪。
走累了,就坐下來休息。聽浪,觀浪,再繼續流浪。
遠方的城市,教堂的尖塔為我們指引方向。只要往西走,就一定到得了那座被城牆團
團包圍的城市。
「那裡會有海盜嗎?」子台怯生生的問著。
惹來我們一陣笑。
從沙灘走上西隆堤道(Chaussée du Sillon),沿街滿是餐廳或旅舍。天氣好時,
透過大片的落地玻璃,面海的那側坐滿了人。
視線往扇子海灘(Plage de l'Éventail)延伸出去,佇立在蕞爾小島上的國家碉堡
(Fort National)是聖馬洛最重要的防線,自17世紀落成以降,一直忠實的守護。
聖馬洛的潮汐差是全球有名的,也是歐洲之最。
一天兩次,每次相隔六小時。
你可以想像嗎?當這麼大量的海水從大西洋湧進狹小的英吉利海峽,平均潮差竟有12
公尺!
無怪乎跨朗斯河口的水壩可以利用潮汐來發電。
這樣的潮差蔚為奇觀,一大清早便抵達舊城的我們,在下午和晚上見到潮起又潮落,
不禁感嘆起大自然的魔力。
--
「領證」的海盜
聖馬洛被稱作「海盜之城」不是沒有原因的。
撇除小說和電影中盜亦有道和劫貧濟富的俠盜形象,真正的海盜有時殘酷得令人難以
想像。
你可知道,名震天下的羅馬名將凱薩西元前74年於愛琴海中航行時,就曾被海盜虜獲
以勒索大量錢財?
我那個年代,最紅的海盜就是《北海小英雄》裡的維京人。布列塔尼這個地區早先也
是維京人掠奪洗劫的對象,只是風水輪流轉,法國最有名的海盜,皆出自布列塔尼。
法文中的「pirate」和「corsaire」指的都是海盜,只是身份上略有差異。前者單純
指的是在海上從事掠奪行為的人,後者則是由國家頒發私掠許可證(Lettre de marque)
,授權個人攻擊或劫掠他國船隻的海盜。
什麼?由國家授權的海盜!
你沒看錯。這些有證照的海盜有時發揮比國家正規軍隊還要強大的武力,在戰時出其
不意的攻擊敵國商船,造成敵國莫大的損害。這些海盜依照和政府訂定的「契約」,將搶
奪而來的財物依一定比例與授權人「分贓」,相較於沒有簽約、亂無章法的海盜,紀律嚴
格許多。也因為如此,常常會冒出幾個優秀的「將領」和「探險家」。
有個笑話是這麼說的:「孫悟空大鬧天宮時,一下子就把天兵天將殺個片甲不留;為
什麼取經之路遇到的每個妖魔鬼怪都這麼難纏?」答案是:「那些天兵天將都是給玉皇大
帝打工的,而路上遇到的妖怪則是自己出來創業的!」
這些有執照的海盜大概就是這樣的概念。
比起正規軍人,他們更機靈、更實際,當然,也更危險。
聖馬洛的海盜活動自中世紀就開始了。
1144年,聖馬洛主教沙蒂隆的約翰(Jean de Châtillon,又名Jean de la Grille
,1098-1163)為海盜提供了庇護權,鼓勵海盜們移居至此。主教和海盜們合作得十分愉
快,為這座城市累積了許多財富。
雖然後來聖馬洛的商業和手工業十分繁盛,1395年亦成為一座自由港,聖馬洛的海盜
不減反增,隨著對外戰爭的頻繁,16至18世紀可謂聖馬洛海盜的全盛時期!
聖馬洛一度還是個獨立的國家,1590年,不滿新教徒的亨利四世登基為王,聖馬洛宣
布成立「聖馬洛共和國(République de Saint-Malo)」,當時有句話十分流行:「(
我)既非布列塔尼人,亦非法國人,而是聖馬洛的子民!(Ni Français, ni Breton,
Malouin suis)」。雖然這個共和國只維持了四年就因亨利四世改教而告終,但聖馬洛卻
因此獲取了特許經營權和自由貿易權。
聖馬洛的海盜既不臭名昭彰,政府也不打算將他們繩之以法,由於他們「抗敵有方」
,還被視為「國家英雄」!
不信?只要沿著聖馬洛舊城的城牆走一圈,你就可以見到這些「國家英雄」的雕像了
!
這些海盜中最有名的莫過於羅伯‧修考夫(Robert Surcouf)了!
修考夫有許多傳奇故事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他在13歲時咬了神父的小腿後從位於迪南的修道院逃跑,在冰天雪地中跑了七座村莊
後終於抵達海邊,雖然差點喪命,但他卻敵不過「大海的召喚」。20出頭便成為海盜船船
長,在印度洋東征西討,劫掠商船。30歲時拒絕拿破崙的延攬,只因為熱愛自由,不想被
拘束。
他的機智也被後人傳頌。一個英國軍官嘲諷修考夫:「你們法國人只為錢而鬥;反觀
我們英國人卻為榮譽而戰(Vous, Français, vous vous battez pour l'argent.
Tandis que nous, Anglais, nous nous battons pour l'honneur)。」修考夫笑笑,只
回了句:「人啊!總是為沒有的東西爭得你死我活(Chacun se bat pour ce qui lui
manque)。」
修考夫雖非出身貴族世家,卻被視為貴族和國家英雄。
死後喪於聖馬洛的他,是否仍聽見人們對他的歌頌與讚譽呢?
--
發現「加拿大」
歐蘭德碉堡(Bastion de la Hollande)的廣場上,有一尊醒目的雕像。
四周的海鷗膽大驚人,在我們眼前上演一場「冰淇淋保衛戰」。一位女孩手拿冰淇淋
,海鷗從高處俯衝下來啄食冰淇淋,其間不斷拍打翅膀停在空中,幾度周旋後女孩終於棄
守,海鷗成功的叼走整支甜筒。
雕像冷眼看著這一幕,他面無表情的注視前方,臉上有數不盡的滄桑。
他是雅克·卡蒂亞(Jacques Cartier),16世紀生於聖馬洛、死於聖馬洛的探險家
。
卡蒂亞最知名之舉就是他是首位到訪加拿大內陸的歐洲探險家。
他沿著聖羅倫斯河(Fleuve Saint-Laurent)深入北美大陸,其間詢問當地住民這塊
土地名字為何?人們回說這是「kanata」,在易洛魁語中指的是「村莊」,卻被卡蒂亞誤
認為地名。從此這塊土地就被「命名」為「加拿大」。
我們曾在飛機上遇見過一位來自加拿大魁北克的商人,說著腔調略有不同的法語,以
會說法語為傲。
卡蒂亞就是最來到魁北克的歐洲探險家,而後由同是法國探險家的尚普蘭(Samuel
de Champlain)建立魁北克城。
聖馬洛城牆一隅,有座稱作「魁北克之家((Maison du Québec)」的建築,這座
歷史攸久的建築遠望大海,紀念1534年卡蒂亞啟程至加拿大的偉大冒險。
--
繞著城牆走
小時候最喜歡的電視節目之一,就是《繞著地球跑》。
旅行時走遍一座城市的大街小巷,成了我最偏執的堅持。
跨進城門,彷彿進入聖馬洛梟雄群起的黃金時代。
我選擇先繞著城牆走上一圈,再好好將城內風光一網打盡。
於是登上碉堡,逆時針繞著城牆走!
聖馬洛的城牆由剛剛介紹過的主教沙蒂隆的約翰於1144年下令建造,花崗岩材質的城
牆是聖馬洛最堅固的防禦工事。
其中的四分之三在1708年至1742年間由皇室建築師西梅翁‧加航果(Siméon
Garangeau)為了城市擴張而重建。
整段城門最早老的部分為15世紀的大城門(Grande Porte)和比杜阿納塔(Tour
Bidouane)附近的部份小城牆(Petits Murs),是自中世紀遺留下來的建築體。
19世紀中葉,聖馬洛的城牆進行距今最近一次的大整修。從皇后堡壘(Fort à la
Reine)至尚-沃維騎士樓(Cavalier des Champs-Vauverts)之間翻新。
目前城牆總長1754公尺。
聖馬洛的城牆在二戰中多處損毀,幸而重建為舊時樣貌。而後當選為2015年法國最受
歡迎的古蹟(Le Monument préféré des Français)第四名,可說明它的高人氣。
--
城門雞蛋糕
「城門城門雞蛋糕,三十六丈高。騎白馬,帶把刀,走進城門滑一跤!」
每當經過一座城門,我便這麼唱著,子台聽出興趣來了,也跟著我胡唱一通。
聖馬洛的城門還真不是普通的多,八座城門加上三座便門,每一座都有它的故事。
觀光客主要出入口是聖文森門(Porte Saint-Vincent)。
18世紀,聖馬洛進行一系列的擴城計畫,聖文森街區(Quartier de Saint-Vincent
)從岩石上拔地而起。這座城門很快便成為進出城市的主要入口。1890年,城門一分為二
,成為今日所見的「雙城門」面貌。
我們並沒有往城裡走,而是往外繞,來到第二座城門-聖湯瑪士門(Porte
Saint-Thomas)。
這座「城門」(如果看得出來的話)是聖馬洛兩座最古老的城門之一。
與其說它是一道城門,倒更像是一條路。原本的城門的不復存,只留下堡壘和城樓之
間的空地。
一進城,聖馬洛城堡(Château de Saint-Malo)的入口就在眼前,目前以聖馬洛市
政廳(Mairie de Saint-Malo)及城市歷史博物館(Musée d'Histoire de la Ville)
對公眾開放。
再往裡頭走,高20公尺、直徑20公尺的奇克昂葛歡尼塔(Tour Quic-en-Groigne)壯
碩氣派,一旁有座標示著夏多布里昂出生地(Maison Natale de Chateaubriand)的大宅
孕育出影響法國文壇甚鉅的浪漫派作家。
拐個彎,奇克昂葛歡尼塔的北側,竟是另一座「聖湯瑪士城門」!
這座聖湯瑪士門建於18世紀的城市擴建時期,已經是第三座被命名為「聖湯瑪士」的
城門了。由此往下走,連接一道斜坡直達聖馬洛人氣最旺的沙灘-扇子海灘(Plage de
l'Éventail)。
無視於翡翠色澤海水的呼喚,我們毅然走上城牆,打算以最紮實的方式,走完將近2
公里的「城牆之旅」。
逆時針走,來到皇后堡壘(Fort à la Reine),底下的諾曼便門(Poterne aux
Normands)縮短了上城到外海的距離。諾曼便門是二戰轟炸後才出現的城門,向海岸走去
望見的是峋嶙的諾曼礁岩(Pierres aux Normands),與國家堡壘所在的伊雷島(
Rocher de l'Islet)一脈相連。
站在皇后保壘上,可見聖馬洛灣一直向遠處延伸,直到盡頭的瓦德角(Pointe de
la Varde)都一覽無遺。
眼前的國家堡壘被海水隔絕,成為一座孤島。
續行,來到比杜阿納塔(Tour Bidouane)塔。這裡的視野更為廣闊,東至瓦德角,
西至佛得岬角(Cap Fréhel),海岸線像一把大扇子在眼前展開;而劃破天際的大教堂
尖塔則近在咫尺,彷若觸手可及。
只走幾步,尚-沃維門(Porte des Champs-Vauverts)便從腳下經過。這道門外便
是美慈海灘(Plage de Bon-Secours),退潮之時,人們走著短暫浮現的海上之路,去到
夏多布里昂長眠的大貝島(Grand Bé)和更遠的小貝島(Petit Bé)。
不經意便走過1884年聖母塔(Tour Notre-Dame)下方打通的貝斯門(Porte des Bé
s)以及1757年打通的沙蒂隆主教便門(Poterne Jean de Châtillon),我們來到了於
1871年開通的聖彼得門(Porte Saint-Pierre)。
因為連接著歐德蘭碉堡(Bastion de la Hollande)的關係,路面變得十分廣闊。海
鷗在頭上不斷盤旋,卡蒂亞(Jacques Cartier)的雕像矗立中央,望著大海,日復一日
。
碉堡的盡頭,艾斯特雷便門(Poterne d’Estrées)從腳下經過,這道門可通往堤
防海灘(Plage du Môle)。這是聖馬洛城牆四片海灘的最後一片了,再往南,便是港口
了。
來到城市的最南端,聖菲力普碉堡(Bastion Saint-Philippe)紀念著法國攝政王奧
爾良公爵菲力普二世(Philippe II d’Orléans)。隔著河口望向對岸的迪那爾(
Dinard),這座與聖馬洛截然不同的城市。
聖馬洛的歷史感與迪那爾的現代化儼然形成強烈對比。「沈靜神聖的聖馬洛將枯燥膚
淺的事物交給迪那爾擔待,使自己保有精緻的歷史和美景名聲,而迪那爾則提供一些平庸
世俗的娛樂。」當我在書中讀到這一段時,再看看眼前的景色,真是再貼切不過了!
迪南門(Porte Dinan)是城市的南門。要不是公車停靠在此,我想也不會知道有這
座城門吧!
迪南門面對的是水域更廣闊的外港,海盜船公司(Compagnie Corsaire)的渡輪便停
靠在此。
由於迪南門臨海,18世紀時有著更直接的名字-「海軍門(Porte de la Marine)」
,進城門後沿著迪南路(Rue de Dinan)直走,便可抵達大教堂。在早時,神職人員首次
來到聖馬洛,必須由此門入城,因此又被稱為「主教門(Porte de l’Evêque)」。現
在的它,由於正對著朗斯河上游的迪南(見此篇)-那座修考夫在冰雪中逃離的城市,而
被命名為「迪南門」。
距離迪南門不遠的聖路易碉堡(Bastion Saint-Louis,建於1716-1721年)是為了
紀念路易十四而命名。轉個彎,來到聖路易碼頭(Quai Saint-Louis),便可見到另一座
城門。
1721年的城市第三次擴建時期,在護牆上用炸藥炸出一個大洞,1874年開通,這座不
起眼的門命名為「聖路易門(Porte Saint-Louis)」。
雖然聖路易門一點也不起眼,是所有城門裡最低調的,但我覺得卻是最有趣的。
原因是為了讓從英國抵達的賓客可以快速進到位於土魯斯路(Rue de Toulouse)上
的銀行辦公室,因此直接在碼頭旁開了這道門。
看來聖馬洛和英國人在幾個世紀前的海上「恩仇」還真容易忘得一乾二淨啊!
大城門(Grande Porte)是聖馬洛最古老的兩座城門之一。
城門正對著沃邦內港(Bassin Vauban),形成十分有趣的景觀。
大城門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兩座雄偉的高塔,將不怎麼寬的城門緊緊夾在中間,非常
有趣。
城門內側上方安眾了一座聖母聖子像,讓出航的水手十分心安。傳說大約15世紀時,
水手在海上見到一個載浮載沉的石頭,撈起後發現竟是聖母聖子像;17世紀時,聖母再次
顯靈,成功的阻止一場災難性的大火。大革命期間,無辜的聖母像被極端的革命人士「斬
首」,目前置於城門的僅是複本,而正本則安置於聖馬洛聖文森大教堂(Cathédrale
Saint-Vincent de Saint-Malo)內。
大城門連接的是大路(Grand Rue),雖然不怎麼「大」卻是舊城區的主要道路之一
。
道路走到底直達聖馬洛聖文森大教堂(Cathédrale Saint-Vincent de Saint-Malo
),別忘了走進去見見那尊被稱為「奇蹟聖母(Notre-Dame des Miracles)的聖母像!
一個半小時之後,我們終於走回聖文森門,看著那眼熟的雙口城門,對聖馬洛的認識
又更深一層。
--
花了兩天的時間,終於把聖馬洛的舊城逛個徹徹底底,深怕錯過什麼似的,盡力追尋
那城牆裡的吉光片羽。
人稱它為「海盜之城」,我卻在這裡面海迎風,注視遠方,遠眺夏多布里昂的長眠之
地,感受濃濃的文學氣息。
走上城牆,映入眼簾的風景實在太迷人,忍不住就走完一圈。
今天,就讓我介紹聖馬洛城牆上的大小事吧!
--
徐行觀潮起
抵達聖馬洛的第一天,我們決定從下榻的度假小屋「走」到舊城區。
原因無他,我們打算在聖馬洛住上八天,有的是時間,慢慢逛,慢慢走。
3公里的路程,我們走得不算太快。
沿著沙灘走,有時必須爬過岬角上崎嶇的岩石,有時還要閃躲突如其他的大浪。
走累了,就坐下來休息。聽浪,觀浪,再繼續流浪。
遠方的城市,教堂的尖塔為我們指引方向。只要往西走,就一定到得了那座被城牆團
團包圍的城市。
「那裡會有海盜嗎?」子台怯生生的問著。
惹來我們一陣笑。
從沙灘走上西隆堤道(Chaussée du Sillon),沿街滿是餐廳或旅舍。天氣好時,
透過大片的落地玻璃,面海的那側坐滿了人。
視線往扇子海灘(Plage de l'Éventail)延伸出去,佇立在蕞爾小島上的國家碉堡
(Fort National)是聖馬洛最重要的防線,自17世紀落成以降,一直忠實的守護。
聖馬洛的潮汐差是全球有名的,也是歐洲之最。
一天兩次,每次相隔六小時。
你可以想像嗎?當這麼大量的海水從大西洋湧進狹小的英吉利海峽,平均潮差竟有12
公尺!
無怪乎跨朗斯河口的水壩可以利用潮汐來發電。
這樣的潮差蔚為奇觀,一大清早便抵達舊城的我們,在下午和晚上見到潮起又潮落,
不禁感嘆起大自然的魔力。
--
「領證」的海盜
聖馬洛被稱作「海盜之城」不是沒有原因的。
撇除小說和電影中盜亦有道和劫貧濟富的俠盜形象,真正的海盜有時殘酷得令人難以
想像。
你可知道,名震天下的羅馬名將凱薩西元前74年於愛琴海中航行時,就曾被海盜虜獲
以勒索大量錢財?
我那個年代,最紅的海盜就是《北海小英雄》裡的維京人。布列塔尼這個地區早先也
是維京人掠奪洗劫的對象,只是風水輪流轉,法國最有名的海盜,皆出自布列塔尼。
法文中的「pirate」和「corsaire」指的都是海盜,只是身份上略有差異。前者單純
指的是在海上從事掠奪行為的人,後者則是由國家頒發私掠許可證(Lettre de marque)
,授權個人攻擊或劫掠他國船隻的海盜。
什麼?由國家授權的海盜!
你沒看錯。這些有證照的海盜有時發揮比國家正規軍隊還要強大的武力,在戰時出其
不意的攻擊敵國商船,造成敵國莫大的損害。這些海盜依照和政府訂定的「契約」,將搶
奪而來的財物依一定比例與授權人「分贓」,相較於沒有簽約、亂無章法的海盜,紀律嚴
格許多。也因為如此,常常會冒出幾個優秀的「將領」和「探險家」。
有個笑話是這麼說的:「孫悟空大鬧天宮時,一下子就把天兵天將殺個片甲不留;為
什麼取經之路遇到的每個妖魔鬼怪都這麼難纏?」答案是:「那些天兵天將都是給玉皇大
帝打工的,而路上遇到的妖怪則是自己出來創業的!」
這些有執照的海盜大概就是這樣的概念。
比起正規軍人,他們更機靈、更實際,當然,也更危險。
聖馬洛的海盜活動自中世紀就開始了。
1144年,聖馬洛主教沙蒂隆的約翰(Jean de Châtillon,又名Jean de la Grille
,1098-1163)為海盜提供了庇護權,鼓勵海盜們移居至此。主教和海盜們合作得十分愉
快,為這座城市累積了許多財富。
雖然後來聖馬洛的商業和手工業十分繁盛,1395年亦成為一座自由港,聖馬洛的海盜
不減反增,隨著對外戰爭的頻繁,16至18世紀可謂聖馬洛海盜的全盛時期!
聖馬洛一度還是個獨立的國家,1590年,不滿新教徒的亨利四世登基為王,聖馬洛宣
布成立「聖馬洛共和國(République de Saint-Malo)」,當時有句話十分流行:「(
我)既非布列塔尼人,亦非法國人,而是聖馬洛的子民!(Ni Français, ni Breton,
Malouin suis)」。雖然這個共和國只維持了四年就因亨利四世改教而告終,但聖馬洛卻
因此獲取了特許經營權和自由貿易權。
聖馬洛的海盜既不臭名昭彰,政府也不打算將他們繩之以法,由於他們「抗敵有方」
,還被視為「國家英雄」!
不信?只要沿著聖馬洛舊城的城牆走一圈,你就可以見到這些「國家英雄」的雕像了
!
這些海盜中最有名的莫過於羅伯‧修考夫(Robert Surcouf)了!
修考夫有許多傳奇故事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他在13歲時咬了神父的小腿後從位於迪南的修道院逃跑,在冰天雪地中跑了七座村莊
後終於抵達海邊,雖然差點喪命,但他卻敵不過「大海的召喚」。20出頭便成為海盜船船
長,在印度洋東征西討,劫掠商船。30歲時拒絕拿破崙的延攬,只因為熱愛自由,不想被
拘束。
他的機智也被後人傳頌。一個英國軍官嘲諷修考夫:「你們法國人只為錢而鬥;反觀
我們英國人卻為榮譽而戰(Vous, Français, vous vous battez pour l'argent.
Tandis que nous, Anglais, nous nous battons pour l'honneur)。」修考夫笑笑,只
回了句:「人啊!總是為沒有的東西爭得你死我活(Chacun se bat pour ce qui lui
manque)。」
修考夫雖非出身貴族世家,卻被視為貴族和國家英雄。
死後喪於聖馬洛的他,是否仍聽見人們對他的歌頌與讚譽呢?
--
發現「加拿大」
歐蘭德碉堡(Bastion de la Hollande)的廣場上,有一尊醒目的雕像。
四周的海鷗膽大驚人,在我們眼前上演一場「冰淇淋保衛戰」。一位女孩手拿冰淇淋
,海鷗從高處俯衝下來啄食冰淇淋,其間不斷拍打翅膀停在空中,幾度周旋後女孩終於棄
守,海鷗成功的叼走整支甜筒。
雕像冷眼看著這一幕,他面無表情的注視前方,臉上有數不盡的滄桑。
他是雅克·卡蒂亞(Jacques Cartier),16世紀生於聖馬洛、死於聖馬洛的探險家
。
卡蒂亞最知名之舉就是他是首位到訪加拿大內陸的歐洲探險家。
他沿著聖羅倫斯河(Fleuve Saint-Laurent)深入北美大陸,其間詢問當地住民這塊
土地名字為何?人們回說這是「kanata」,在易洛魁語中指的是「村莊」,卻被卡蒂亞誤
認為地名。從此這塊土地就被「命名」為「加拿大」。
我們曾在飛機上遇見過一位來自加拿大魁北克的商人,說著腔調略有不同的法語,以
會說法語為傲。
卡蒂亞就是最來到魁北克的歐洲探險家,而後由同是法國探險家的尚普蘭(Samuel
de Champlain)建立魁北克城。
聖馬洛城牆一隅,有座稱作「魁北克之家((Maison du Québec)」的建築,這座
歷史攸久的建築遠望大海,紀念1534年卡蒂亞啟程至加拿大的偉大冒險。
--
繞著城牆走
小時候最喜歡的電視節目之一,就是《繞著地球跑》。
旅行時走遍一座城市的大街小巷,成了我最偏執的堅持。
跨進城門,彷彿進入聖馬洛梟雄群起的黃金時代。
我選擇先繞著城牆走上一圈,再好好將城內風光一網打盡。
於是登上碉堡,逆時針繞著城牆走!
聖馬洛的城牆由剛剛介紹過的主教沙蒂隆的約翰於1144年下令建造,花崗岩材質的城
牆是聖馬洛最堅固的防禦工事。
其中的四分之三在1708年至1742年間由皇室建築師西梅翁‧加航果(Siméon
Garangeau)為了城市擴張而重建。
整段城門最早老的部分為15世紀的大城門(Grande Porte)和比杜阿納塔(Tour
Bidouane)附近的部份小城牆(Petits Murs),是自中世紀遺留下來的建築體。
19世紀中葉,聖馬洛的城牆進行距今最近一次的大整修。從皇后堡壘(Fort à la
Reine)至尚-沃維騎士樓(Cavalier des Champs-Vauverts)之間翻新。
目前城牆總長1754公尺。
聖馬洛的城牆在二戰中多處損毀,幸而重建為舊時樣貌。而後當選為2015年法國最受
歡迎的古蹟(Le Monument préféré des Français)第四名,可說明它的高人氣。
--
城門雞蛋糕
「城門城門雞蛋糕,三十六丈高。騎白馬,帶把刀,走進城門滑一跤!」
每當經過一座城門,我便這麼唱著,子台聽出興趣來了,也跟著我胡唱一通。
聖馬洛的城門還真不是普通的多,八座城門加上三座便門,每一座都有它的故事。
觀光客主要出入口是聖文森門(Porte Saint-Vincent)。
18世紀,聖馬洛進行一系列的擴城計畫,聖文森街區(Quartier de Saint-Vincent
)從岩石上拔地而起。這座城門很快便成為進出城市的主要入口。1890年,城門一分為二
,成為今日所見的「雙城門」面貌。
我們並沒有往城裡走,而是往外繞,來到第二座城門-聖湯瑪士門(Porte
Saint-Thomas)。
這座「城門」(如果看得出來的話)是聖馬洛兩座最古老的城門之一。
與其說它是一道城門,倒更像是一條路。原本的城門的不復存,只留下堡壘和城樓之
間的空地。
一進城,聖馬洛城堡(Château de Saint-Malo)的入口就在眼前,目前以聖馬洛市
政廳(Mairie de Saint-Malo)及城市歷史博物館(Musée d'Histoire de la Ville)
對公眾開放。
再往裡頭走,高20公尺、直徑20公尺的奇克昂葛歡尼塔(Tour Quic-en-Groigne)壯
碩氣派,一旁有座標示著夏多布里昂出生地(Maison Natale de Chateaubriand)的大宅
孕育出影響法國文壇甚鉅的浪漫派作家。
拐個彎,奇克昂葛歡尼塔的北側,竟是另一座「聖湯瑪士城門」!
這座聖湯瑪士門建於18世紀的城市擴建時期,已經是第三座被命名為「聖湯瑪士」的
城門了。由此往下走,連接一道斜坡直達聖馬洛人氣最旺的沙灘-扇子海灘(Plage de
l'Éventail)。
無視於翡翠色澤海水的呼喚,我們毅然走上城牆,打算以最紮實的方式,走完將近2
公里的「城牆之旅」。
逆時針走,來到皇后堡壘(Fort à la Reine),底下的諾曼便門(Poterne aux
Normands)縮短了上城到外海的距離。諾曼便門是二戰轟炸後才出現的城門,向海岸走去
望見的是峋嶙的諾曼礁岩(Pierres aux Normands),與國家堡壘所在的伊雷島(
Rocher de l'Islet)一脈相連。
站在皇后保壘上,可見聖馬洛灣一直向遠處延伸,直到盡頭的瓦德角(Pointe de
la Varde)都一覽無遺。
眼前的國家堡壘被海水隔絕,成為一座孤島。
續行,來到比杜阿納塔(Tour Bidouane)塔。這裡的視野更為廣闊,東至瓦德角,
西至佛得岬角(Cap Fréhel),海岸線像一把大扇子在眼前展開;而劃破天際的大教堂
尖塔則近在咫尺,彷若觸手可及。
只走幾步,尚-沃維門(Porte des Champs-Vauverts)便從腳下經過。這道門外便
是美慈海灘(Plage de Bon-Secours),退潮之時,人們走著短暫浮現的海上之路,去到
夏多布里昂長眠的大貝島(Grand Bé)和更遠的小貝島(Petit Bé)。
不經意便走過1884年聖母塔(Tour Notre-Dame)下方打通的貝斯門(Porte des Bé
s)以及1757年打通的沙蒂隆主教便門(Poterne Jean de Châtillon),我們來到了於
1871年開通的聖彼得門(Porte Saint-Pierre)。
因為連接著歐德蘭碉堡(Bastion de la Hollande)的關係,路面變得十分廣闊。海
鷗在頭上不斷盤旋,卡蒂亞(Jacques Cartier)的雕像矗立中央,望著大海,日復一日
。
碉堡的盡頭,艾斯特雷便門(Poterne d’Estrées)從腳下經過,這道門可通往堤
防海灘(Plage du Môle)。這是聖馬洛城牆四片海灘的最後一片了,再往南,便是港口
了。
來到城市的最南端,聖菲力普碉堡(Bastion Saint-Philippe)紀念著法國攝政王奧
爾良公爵菲力普二世(Philippe II d’Orléans)。隔著河口望向對岸的迪那爾(
Dinard),這座與聖馬洛截然不同的城市。
聖馬洛的歷史感與迪那爾的現代化儼然形成強烈對比。「沈靜神聖的聖馬洛將枯燥膚
淺的事物交給迪那爾擔待,使自己保有精緻的歷史和美景名聲,而迪那爾則提供一些平庸
世俗的娛樂。」當我在書中讀到這一段時,再看看眼前的景色,真是再貼切不過了!
迪南門(Porte Dinan)是城市的南門。要不是公車停靠在此,我想也不會知道有這
座城門吧!
迪南門面對的是水域更廣闊的外港,海盜船公司(Compagnie Corsaire)的渡輪便停
靠在此。
由於迪南門臨海,18世紀時有著更直接的名字-「海軍門(Porte de la Marine)」
,進城門後沿著迪南路(Rue de Dinan)直走,便可抵達大教堂。在早時,神職人員首次
來到聖馬洛,必須由此門入城,因此又被稱為「主教門(Porte de l’Evêque)」。現
在的它,由於正對著朗斯河上游的迪南(見此篇)-那座修考夫在冰雪中逃離的城市,而
被命名為「迪南門」。
距離迪南門不遠的聖路易碉堡(Bastion Saint-Louis,建於1716-1721年)是為了
紀念路易十四而命名。轉個彎,來到聖路易碼頭(Quai Saint-Louis),便可見到另一座
城門。
1721年的城市第三次擴建時期,在護牆上用炸藥炸出一個大洞,1874年開通,這座不
起眼的門命名為「聖路易門(Porte Saint-Louis)」。
雖然聖路易門一點也不起眼,是所有城門裡最低調的,但我覺得卻是最有趣的。
原因是為了讓從英國抵達的賓客可以快速進到位於土魯斯路(Rue de Toulouse)上
的銀行辦公室,因此直接在碼頭旁開了這道門。
看來聖馬洛和英國人在幾個世紀前的海上「恩仇」還真容易忘得一乾二淨啊!
大城門(Grande Porte)是聖馬洛最古老的兩座城門之一。
城門正對著沃邦內港(Bassin Vauban),形成十分有趣的景觀。
大城門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兩座雄偉的高塔,將不怎麼寬的城門緊緊夾在中間,非常
有趣。
城門內側上方安眾了一座聖母聖子像,讓出航的水手十分心安。傳說大約15世紀時,
水手在海上見到一個載浮載沉的石頭,撈起後發現竟是聖母聖子像;17世紀時,聖母再次
顯靈,成功的阻止一場災難性的大火。大革命期間,無辜的聖母像被極端的革命人士「斬
首」,目前置於城門的僅是複本,而正本則安置於聖馬洛聖文森大教堂(Cathédrale
Saint-Vincent de Saint-Malo)內。
大城門連接的是大路(Grand Rue),雖然不怎麼「大」卻是舊城區的主要道路之一
。
道路走到底直達聖馬洛聖文森大教堂(Cathédrale Saint-Vincent de Saint-Malo
),別忘了走進去見見那尊被稱為「奇蹟聖母(Notre-Dame des Miracles)的聖母像!
一個半小時之後,我們終於走回聖文森門,看著那眼熟的雙口城門,對聖馬洛的認識
又更深一層。
--
Tags:
德國
All Comments
By Barb Cronin
at 2019-05-17T21:48
at 2019-05-17T21:48
By Adele
at 2019-05-21T14:30
at 2019-05-21T14:30
Related Posts
巴黎第7區艾菲爾鐵塔區獨立套房短租
By Audriana
at 2019-05-14T21:35
at 2019-05-14T21:35
長租大巴黎78省st-cyr的studio
By Caitlin
at 2019-05-13T00:20
at 2019-05-13T00:20
代刷OUIGO車票
By Daniel
at 2019-05-11T16:10
at 2019-05-11T16:10
代刷ouigo票
By Leila
at 2019-05-09T15:00
at 2019-05-09T15:00
炫光豔彩”卡佑民 “負片”視覺創作個展
By Irma
at 2019-05-08T19:53
at 2019-05-08T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