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戒嚴後的台灣社會發展 - 社會議題
By Odelette
at 2009-12-17T00:00
at 2009-12-17T00:00
Table of Contents
解除戒嚴後的台灣的發展 有哪些
如解除報禁? 黨禁? 還有哪些?
給越詳細越好
20點
Update:
還有要年代
如解除報禁? 黨禁? 還有哪些?
給越詳細越好
20點
Update:
還有要年代
Tags:
社會議題
All Comments
By Charlotte
at 2009-12-21T03:07
at 2009-12-21T03:07
1948年,政府制定「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1949年頒布「戒嚴令」,人民出入境、集會結社、遊行、出版、言論等權力均被剝奪,民主憲政受到嚴重的扭曲。
當時對人民的管制不僅僅在政治議題上,還深入到思想、文化、教育、歷史、媒體各方面。在這種恐怖陰影下,政治被視為危險事務,人民的基本人權被剝奪,隨時活在恐怖之中,社會思想、文化呈現單調閉鎖的氣氛。
戒嚴體制下的民主
國民政府治台灣期間,為了考量國際形象,保留一部分人民參政權,作為民主政治的象徵。在中央民意代表方面,為了延續代表中國的法統象徵,由大陸地區選出的代表數十年不改選,形成奇特的萬年國會現象。在地方上則准許人民選出縣級以下行政首長,與省級以下民意代表。
地方選舉雖然存在,但政府力量介入極深,選舉中舞弊、買票、非法干預、黨國不分、行政不中立等現象極為普遍。
威權時代的選舉固然弊病很多,但也有正面意義,反對人士以此作為突破政治獨裁的缺口,這也是中國與台灣同處於高壓政權下,日後卻越行越遠的主因。
民主拓荒期
戒嚴統治時期,面對政府的打壓,知識份子追求自由、民主的理想卻從未斷絕,這些人的犧牲奠定今日台灣民主政治的根基。
1949年,雷震、殷海光創辦「自由中國」雜誌,以五四傳統自許,對政府施政不時提出建議。1960年雷震結合吳三連等台籍政治人士,宣布籌組「中國民主黨」。結果政府在組黨前夕以叛亂罪名逮捕雷震,封殺了組黨的企圖。
1968年以後,隨著台灣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人更積極爭取政治權力,各式民主啟蒙雜誌與新領導人透過選舉挑戰威權體制。
1977年的五項地方公職人員選舉,康寧祥、黃信介四處為反對國民黨的候選人助講,「黨外」組織逐漸形成政團。這一年,黨外人士取得4名縣市長與27位省市議員席次,這是國民黨開辦選舉以來最大挫折。同時在桃園中壢因作票引起民眾暴動,顯示台灣人民自主意識抬頭,威權統治開始動搖。
美麗島事件
1978年,預定舉辦的中央民意代表選舉因中美斷交停止,已加入參選的黨外人士為了繼續宣揚民主理念,於次年發行「美麗島雜誌」,不斷舉辦群眾集會挑戰威權政府。
黨外人士的活躍受到政府壓制, 1979年12月10日,黨外人士決定在高雄集會,卻和軍警爆發大規模衝突,引發「美麗島事件」。
事件發生後,大批黨外精英被捕入獄,但爭取民主的運動不但沒有因此受挫,反而透過審判辯護產生一批繼續為爭取民主而努力的新生代。
民主改革的回應
黨外人士不惜犧牲的抗爭,使社會上支持者越來越多。1986年9月28日,黨外後援會的推薦大會上,通過組成「民主進步黨」。
面對民進黨的成立,蔣經國體認到民主的潮流不可阻擋,決定設立政治革新小組進行政治改革。在國民黨配合下,戒嚴令、黨禁、報禁一一解除,台灣人終於得到集會結社與言論自由。
蔣經國去世後,李登輝繼任總統,台灣民主進一步深化,十年內先後中止動員勘亂時期、國會全面改選、海外異議人士自由返國、兩岸交流鬆綁、總統的直選,台灣和平完成威權政府解體。
不過台灣在民主化過程中,因缺乏長期民主素養,出現許多缺失,如國家認同衝突、民代素質低落、政黨惡鬥、省籍情結的炒作、金錢與暴力的介入都是現今台灣政壇的嚴重問題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圖片參考:http://tw.yimg.com/i/tw/ugc/rte/smiley_4.gif
Related Posts
這樣算雙重人格嗎?
By Hardy
at 2009-12-17T00:00
at 2009-12-17T00:00
人與自然環境永續共存的方法
By Lily
at 2009-12-17T00:00
at 2009-12-17T00:00
出國留學+歧視
By Bennie
at 2009-12-17T00:00
at 2009-12-17T00:00
離婚後小孩會是媽媽的嗎?
By Bennie
at 2009-12-17T00:00
at 2009-12-17T00:00
請幫我規劃新竹苗栗的二日遊
By Belly
at 2009-12-17T00:00
at 2009-12-17T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