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上地球的節奏 英團隊想用採礦廢料吸碳 - 生態環境討論
By James
at 2017-05-10T15:05
at 2017-05-10T15:05
Table of Contents
跟上地球的節奏 英團隊發想用採礦廢料吸碳
建立於 2017/05/10 上稿編輯: 鄒敏惠
本報 2017年5月10日 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
我們快要沒有時間了。巴黎氣候公約企圖在本世紀末控制暖化在2°C以內,但是要達到這
個目標,光靠減排限碳似乎真的不容易,很可能得仰賴從大氣中抽取二氧化碳的「負碳排
」技術。英國劍橋大學學者雷德芬(Simon Redfern)在英國獨立報發表文章介紹其中一
個可能性——用採礦廢料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英國政府自然環境研究理事會更為此啟
動860萬英鎊的研究計畫。
過去45億年來,地球一直以這種緩慢的自然地質過程,調節著氣候和地表環境。不過,天
然地質過程花費數百萬年做的事,人類可否幾十年內做到?研究團隊也正試著找出答案。
http://imgur.com/C7h8PQk.jpg
露天採礦留下大量瓦礫土石。照片來源:公共電視我們的島。
這項英國政府的研究計畫,其中一個主題就是「碳酸鹽-矽酸鹽循環」(
carbonate-silicate cycle)或「慢碳循環」(slow carbon cycle)。
雷德芬指出,全世界的深層和露天採礦作業留下了大量無用的瓦礫,也就是原本覆蓋在煤
礦或金屬礦上的石頭或土壤。這些瓦礫和礦石經過處理後剩下的殘渣常常被丟在垃圾場。
由於接觸空氣的表面增加了,這些廢料變得容易產生化學反應。
提取和壓碎這些廢料耗費大量能量。不過,把石塊壓碎露出更多可和二氧化碳產生化學反
應的表面。也就是說,採礦所消耗的能源可以被回收。
http://imgur.com/zBe22sQ.jpg
自然界的碳酸鹽-矽酸鹽循環過程。製圖:環境資訊中心。
花崗岩和玄武岩等地球藏量豐富的天然矽酸鹽岩,吸收大氣和海洋中的二氧化碳,合成白
堊岩和石灰石等碳酸鹽岩。
大氣二氧化碳和水跟這些矽酸岩作用,溶出鈣和鎂於水中,吸收二氧化碳形成碳酸氫鹽。
這樣的水就是進入海洋的天然河水。在碳含量比陸地高60倍的海洋中,鈣和碳酸氫鹽重新
結合,經過數百萬年,透過海洋生物合成貝殼,最後結晶形成方解石或白堊。
今日的河流每年帶著數億噸碳進入海洋,但是燃燒化石燃料的排碳量是河流攜碳的30倍之
多。以漫長的地質時間表來看,這些過程最終會讓大氣中二氧化碳回到穩定狀態。
但人類沒有時間——工業化創造的碳排輕鬆破壞大自然的平衡。天然地質過程花費數百萬
年做的事,人類可否幾十年內做到?雷德芬說,他的團隊將研究目前採礦廢料溶於水的過
程來試圖找出解答,也許可以找到加速這個化學過程的微生物。
其他在牛津、南安普敦和卡地夫大學的研究團隊則分別研究,矽酸鹽礦廢料釋出的碳和鎂
如何可以變回方解石之類的礦物,把二氧化碳變成土壤中的礦物。
雷德芬表示,這些過程是否能抵銷採礦消耗的能量、規模是否夠大、是否有效,還有待觀
察,但至少是達成氣候目標的新方向。
參考資料:
英國獨立報(2017年4月26日),Worthless mining waste could suck CO2 out of the
atmosphere and reverse emissions
https://goo.gl/UEio15
------------------------------------------------------------------------------
來源網址: http://e-info.org.tw/node/204608
--
建立於 2017/05/10 上稿編輯: 鄒敏惠
本報 2017年5月10日 綜合外電報導,姜唯編譯;蔡麗伶審校
------------------------------------------------------------------------------
我們快要沒有時間了。巴黎氣候公約企圖在本世紀末控制暖化在2°C以內,但是要達到這
個目標,光靠減排限碳似乎真的不容易,很可能得仰賴從大氣中抽取二氧化碳的「負碳排
」技術。英國劍橋大學學者雷德芬(Simon Redfern)在英國獨立報發表文章介紹其中一
個可能性——用採礦廢料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英國政府自然環境研究理事會更為此啟
動860萬英鎊的研究計畫。
過去45億年來,地球一直以這種緩慢的自然地質過程,調節著氣候和地表環境。不過,天
然地質過程花費數百萬年做的事,人類可否幾十年內做到?研究團隊也正試著找出答案。
http://imgur.com/C7h8PQk.jpg
露天採礦留下大量瓦礫土石。照片來源:公共電視我們的島。
這項英國政府的研究計畫,其中一個主題就是「碳酸鹽-矽酸鹽循環」(
carbonate-silicate cycle)或「慢碳循環」(slow carbon cycle)。
雷德芬指出,全世界的深層和露天採礦作業留下了大量無用的瓦礫,也就是原本覆蓋在煤
礦或金屬礦上的石頭或土壤。這些瓦礫和礦石經過處理後剩下的殘渣常常被丟在垃圾場。
由於接觸空氣的表面增加了,這些廢料變得容易產生化學反應。
提取和壓碎這些廢料耗費大量能量。不過,把石塊壓碎露出更多可和二氧化碳產生化學反
應的表面。也就是說,採礦所消耗的能源可以被回收。
http://imgur.com/zBe22sQ.jpg
自然界的碳酸鹽-矽酸鹽循環過程。製圖:環境資訊中心。
花崗岩和玄武岩等地球藏量豐富的天然矽酸鹽岩,吸收大氣和海洋中的二氧化碳,合成白
堊岩和石灰石等碳酸鹽岩。
大氣二氧化碳和水跟這些矽酸岩作用,溶出鈣和鎂於水中,吸收二氧化碳形成碳酸氫鹽。
這樣的水就是進入海洋的天然河水。在碳含量比陸地高60倍的海洋中,鈣和碳酸氫鹽重新
結合,經過數百萬年,透過海洋生物合成貝殼,最後結晶形成方解石或白堊。
今日的河流每年帶著數億噸碳進入海洋,但是燃燒化石燃料的排碳量是河流攜碳的30倍之
多。以漫長的地質時間表來看,這些過程最終會讓大氣中二氧化碳回到穩定狀態。
但人類沒有時間——工業化創造的碳排輕鬆破壞大自然的平衡。天然地質過程花費數百萬
年做的事,人類可否幾十年內做到?雷德芬說,他的團隊將研究目前採礦廢料溶於水的過
程來試圖找出解答,也許可以找到加速這個化學過程的微生物。
其他在牛津、南安普敦和卡地夫大學的研究團隊則分別研究,矽酸鹽礦廢料釋出的碳和鎂
如何可以變回方解石之類的礦物,把二氧化碳變成土壤中的礦物。
雷德芬表示,這些過程是否能抵銷採礦消耗的能量、規模是否夠大、是否有效,還有待觀
察,但至少是達成氣候目標的新方向。
參考資料:
英國獨立報(2017年4月26日),Worthless mining waste could suck CO2 out of the
atmosphere and reverse emissions
https://goo.gl/UEio15
------------------------------------------------------------------------------
來源網址: http://e-info.org.tw/node/204608
--
Tags:
生態環境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大潭湖面設太陽能板 造橋鄉親抗議
By Hedda
at 2017-05-10T00:55
at 2017-05-10T00:55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新任秘書長談願景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7-05-09T13:57
at 2017-05-09T13:57
墾丁國家公園港口溪有鱷? 居民稱上游曾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7-05-09T01:05
at 2017-05-09T01:05
雲縣德商指腹為婚 簽署綠電交易合作備忘
By Sierra Rose
at 2017-05-08T15:21
at 2017-05-08T15:21
竹北、新豐掩埋場「爆量」 砸1.2億復育
By Olivia
at 2017-05-08T02:02
at 2017-05-08T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