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文化認同 - 文化差異
By David
at 2009-02-07T12:01
at 2009-02-07T12:01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wielain (wielain)》之銘言:
: ※ 引述《Starwindd (㊣白果涼粉應援團)》之銘言:
: : 華人的職業隊似乎就少了這麼一分熱情。
: 職業運動球隊在大陸也是以地區來支持球隊的.而且互相之間也還蠻對立的.
: 比如"中超",大家基本上也都是只持所在地區/城市的球隊.我想是因爲臺灣
: 本身比較小的原因吧.
: 比如如果有一個大中華地區籃球聯賽.遇到上海隊VS臺北隊,我想你們也會變成
: 以城市來支持球隊了.
我覺得是不太一樣的, 老實說一句, 這種支持只是在沒有選擇底
下選一個比較接近自己而已. 跟西方日本那種「歸屬感」的程度
有一段不少的距離, 簡單一點說, 這種支持是可有可無的.
也就是說, 所謂的支持也只是逢場作興而已, 說要售賣校徽, 紀
念品, 或者故意去買票支持自己的球球, 這樣的事情根本就不怎
樣存在. 根本就不可比.
而我很相信這是源自學校教育的不同.
就我的觀察, 至少在香港, 學生對於校際比賽的歸屬感並不強.
一般校隊比賽勝利, 除非自己是校隊成員, 大家並不會特別高興
, 因為老實說, 那只是一個「跟你讀同一學校的別人參加比賽贏
了」, 那是一個「別人」, 沒有共榮也沒有共辱.
跟日本, 美國把校際比賽隆重其事不一樣, 香港很多時校際比賽
發生了, 學校裡大部份人都不知道, 沒意識到. 只有在結果公佈
時才會「哦」的一聲接受了結果.
也就是說, 校際比賽並非「全校盛事」.
在學校裡, 每人的重心都是怎樣去發展自己, 特別是成績, 或者
就算是其他學科或體育成就, 也是相當個人的. 有很多時在學校
裡根本就視其他同學為競爭對象, 而很少有「我們是同一學校,
我們是和外面競爭」的想法. 勝者為王, 敗者為寇地, 只要自己
能夠升上去就好.
我教過的新移民學生, 說過大陸的情況, 似乎並沒有比香港好.
對於歸屬感的培養和重視, 華人可謂是十分低落的, 或者說, 根
本一整個政策就相當的無視歸屬感. 在政策上也很欠缺寬容, 甚
至我覺得教育政策上有意無意地, 根本就很壓抑歸屬感的培養.
比方說校際比賽的時候, 往往不鼓勵學生自發去支持, 要不就是
完全無視, 要不就是強迫性 (即是學校強行組織學生應援) , 這
些都無視培養歸屬感的.
另外, 欠缺母語教育 (這點似乎中港臺都一樣, 或者香港好一點
) , 使學生在產生對自己所屬地區語族的並沒有被正式認同, 也
引致了很多人會把通用外語(例如國語, 英語)當成高級語言, 而
把自己的母語視為二流的語言, 或者方言. 也培養了一種崇外的
價值觀.
不肯定母語的價值, 甚至視為溝通的阻礙, 這引伸到更多的價值
觀衝突. 這會妨礙歸屬感的培養, 因為歸屬感是排他的, 如果你
要強化某種歸屬感, 就難免弱化另一種歸屬感. 讓每人能擁有自
己有而別人沒有的東西, 並肯定其價值, 是培養歸屬感的重要元
素, 但華人教育界或者整個社會, 在這點上根本就是抗拒.
明顯地, 我們的教育傾向似乎是不尊重個體差異的, 我們總希望
歸一化, 讓孩子變得「和其他孩子一樣」, 不贊成標奇立異或者
太有個性, 同樣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的文化和語言和其他人有甚
麼分別. 而這樣的教育哲學, 就產生了一群歸屬感薄弱的人, 簡
單一點, 就算孩子自少慣用左手, 我們還是硬要改成右手.
這樣歸屬感當然薄弱, 因為「自我」其實大部份被消除了, 人不
過是「群體」的一員, 但這並不等於大家都為群體而團結, 相反
, 只是培養了一種狐假虎威的個性, 期望群體的成就能夠為個人
帶來利益.
這點也反映了在學生的行為上, 不少學生看到學校每年入大學率
是 0%, 就覺得自己無論怎讀都不可能入大學. 而索性放棄. 但
大學是公開試, 事實上別人考成怎樣跟你是無關的, 為何會有這
種想法? 這也是群體意識的差別.
同樣, 倒過來說, 當群體的成績好, 即使自己沒甚麼成就, 也會
覺得自己比其他人優勝. 但這裡的重心是「自己」, 如果讀一家
名校, 別人知道你讀名校而崇拜你, 大家似乎很樂意地接受了這
種尊敬. 而不會覺得, 我讀一家好的學校, 但我沒有甚麼真的比
別人優越, 我應該感到羞恥.
(我自己也是讀這種學校出來的, 所以能夠理解這種心態)
我發覺的是, 同樣是「群體」, 華人對群體的觀念和外界的差別
是在於, 華人普遍認為「我是群體的一部份」, 而美日歐傾向是
認為「群體是我的一部份」.
華人渴望群體變強, 而令弱的自己也變強. 而群體弱, 則自己也
會有所損失. 所以一旦群體變弱, 自己的信心也會失去了, 因為
自己的力量是源自群體的, 華人希望自己是「多數」, 而多數也
代表合理.
而別人則是認為, 群體弱小不重要, 因為我自己先變強, 就能夠
令群體也變強. 群體是我的圖騰, 群體也是我和其他人的分別,
我不介意我的群體有多小, 正是因為群體小, 才顯出我和其他人
的不同.
若我是合理, 而我並不是多數, 那意味著, 我的想法比起多數人
還要優勝. 因此, 我得以個人行為和成就證明我自己是合理的,
然後去改變這大半個不認同我的世界.
以上述的例子, 讀一家很差的學校.
前面的想法, 就是認為我讀很差的學校, 所以我會感到信心喪失
, 因為看到別人都失敗, 而覺得自己也很可能失敗.
後面的想法, 就是認為我讀很差的學校, 那正好, 別的學校可沒
有成為第一個進大學的學生的榮譽, 那就由我成為第一個吧.
這才是勇氣吧? 我們在教育中經常強調做人要有勇氣, 但勇氣是
甚麼和怎樣實行的, 似乎就沒甚麼著墨了.
我想撫心自問, 在這裡大部份人, 一旦遇到讀差勁學校的情況,
心態都比較可能是前者而不是後者吧? 在教育的生涯中讓我發覺
一件事, 你得要先肯定和建立了個人的價值和形象, 尊重每人的
差異, 才能夠產生歸屬感. 我們很害怕自己是世界剩餘一千個還
會做某件事的人, 但別人卻很樂意成為世界剩餘一千個的幸運兒
, 這似乎是對同一件事的完全相反觀念.
歸屬感源自「與人不同」, 而不是「與人相同」. 因為我們不尊
重也不提出「與人不同」, 所以我們也難以培養歸屬感. 最後這
也影響到我們的自信, 是建立在甚麼地方上.
畢竟如果我們連穿一件自己喜歡的衣服走上街, 也怕被別人視為
古怪, 那我們真的能說得上是有自信嗎? 如果我們對真正只屬於
自己的東西抱以懷疑, 否定的態度, 那歸屬感也是空中樓閣.
--
基於飲水思源的理念, 還是該打的廣告,
hkday.net --- 碩果僅存還願意和其他地區轉信的香港 BBS
--
※ 編輯: chenglap 來自: 218.252.90.21 (02/07 12:07)
: ※ 引述《Starwindd (㊣白果涼粉應援團)》之銘言:
: : 華人的職業隊似乎就少了這麼一分熱情。
: 職業運動球隊在大陸也是以地區來支持球隊的.而且互相之間也還蠻對立的.
: 比如"中超",大家基本上也都是只持所在地區/城市的球隊.我想是因爲臺灣
: 本身比較小的原因吧.
: 比如如果有一個大中華地區籃球聯賽.遇到上海隊VS臺北隊,我想你們也會變成
: 以城市來支持球隊了.
我覺得是不太一樣的, 老實說一句, 這種支持只是在沒有選擇底
下選一個比較接近自己而已. 跟西方日本那種「歸屬感」的程度
有一段不少的距離, 簡單一點說, 這種支持是可有可無的.
也就是說, 所謂的支持也只是逢場作興而已, 說要售賣校徽, 紀
念品, 或者故意去買票支持自己的球球, 這樣的事情根本就不怎
樣存在. 根本就不可比.
而我很相信這是源自學校教育的不同.
就我的觀察, 至少在香港, 學生對於校際比賽的歸屬感並不強.
一般校隊比賽勝利, 除非自己是校隊成員, 大家並不會特別高興
, 因為老實說, 那只是一個「跟你讀同一學校的別人參加比賽贏
了」, 那是一個「別人」, 沒有共榮也沒有共辱.
跟日本, 美國把校際比賽隆重其事不一樣, 香港很多時校際比賽
發生了, 學校裡大部份人都不知道, 沒意識到. 只有在結果公佈
時才會「哦」的一聲接受了結果.
也就是說, 校際比賽並非「全校盛事」.
在學校裡, 每人的重心都是怎樣去發展自己, 特別是成績, 或者
就算是其他學科或體育成就, 也是相當個人的. 有很多時在學校
裡根本就視其他同學為競爭對象, 而很少有「我們是同一學校,
我們是和外面競爭」的想法. 勝者為王, 敗者為寇地, 只要自己
能夠升上去就好.
我教過的新移民學生, 說過大陸的情況, 似乎並沒有比香港好.
對於歸屬感的培養和重視, 華人可謂是十分低落的, 或者說, 根
本一整個政策就相當的無視歸屬感. 在政策上也很欠缺寬容, 甚
至我覺得教育政策上有意無意地, 根本就很壓抑歸屬感的培養.
比方說校際比賽的時候, 往往不鼓勵學生自發去支持, 要不就是
完全無視, 要不就是強迫性 (即是學校強行組織學生應援) , 這
些都無視培養歸屬感的.
另外, 欠缺母語教育 (這點似乎中港臺都一樣, 或者香港好一點
) , 使學生在產生對自己所屬地區語族的並沒有被正式認同, 也
引致了很多人會把通用外語(例如國語, 英語)當成高級語言, 而
把自己的母語視為二流的語言, 或者方言. 也培養了一種崇外的
價值觀.
不肯定母語的價值, 甚至視為溝通的阻礙, 這引伸到更多的價值
觀衝突. 這會妨礙歸屬感的培養, 因為歸屬感是排他的, 如果你
要強化某種歸屬感, 就難免弱化另一種歸屬感. 讓每人能擁有自
己有而別人沒有的東西, 並肯定其價值, 是培養歸屬感的重要元
素, 但華人教育界或者整個社會, 在這點上根本就是抗拒.
明顯地, 我們的教育傾向似乎是不尊重個體差異的, 我們總希望
歸一化, 讓孩子變得「和其他孩子一樣」, 不贊成標奇立異或者
太有個性, 同樣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的文化和語言和其他人有甚
麼分別. 而這樣的教育哲學, 就產生了一群歸屬感薄弱的人, 簡
單一點, 就算孩子自少慣用左手, 我們還是硬要改成右手.
這樣歸屬感當然薄弱, 因為「自我」其實大部份被消除了, 人不
過是「群體」的一員, 但這並不等於大家都為群體而團結, 相反
, 只是培養了一種狐假虎威的個性, 期望群體的成就能夠為個人
帶來利益.
這點也反映了在學生的行為上, 不少學生看到學校每年入大學率
是 0%, 就覺得自己無論怎讀都不可能入大學. 而索性放棄. 但
大學是公開試, 事實上別人考成怎樣跟你是無關的, 為何會有這
種想法? 這也是群體意識的差別.
同樣, 倒過來說, 當群體的成績好, 即使自己沒甚麼成就, 也會
覺得自己比其他人優勝. 但這裡的重心是「自己」, 如果讀一家
名校, 別人知道你讀名校而崇拜你, 大家似乎很樂意地接受了這
種尊敬. 而不會覺得, 我讀一家好的學校, 但我沒有甚麼真的比
別人優越, 我應該感到羞恥.
(我自己也是讀這種學校出來的, 所以能夠理解這種心態)
我發覺的是, 同樣是「群體」, 華人對群體的觀念和外界的差別
是在於, 華人普遍認為「我是群體的一部份」, 而美日歐傾向是
認為「群體是我的一部份」.
華人渴望群體變強, 而令弱的自己也變強. 而群體弱, 則自己也
會有所損失. 所以一旦群體變弱, 自己的信心也會失去了, 因為
自己的力量是源自群體的, 華人希望自己是「多數」, 而多數也
代表合理.
而別人則是認為, 群體弱小不重要, 因為我自己先變強, 就能夠
令群體也變強. 群體是我的圖騰, 群體也是我和其他人的分別,
我不介意我的群體有多小, 正是因為群體小, 才顯出我和其他人
的不同.
若我是合理, 而我並不是多數, 那意味著, 我的想法比起多數人
還要優勝. 因此, 我得以個人行為和成就證明我自己是合理的,
然後去改變這大半個不認同我的世界.
以上述的例子, 讀一家很差的學校.
前面的想法, 就是認為我讀很差的學校, 所以我會感到信心喪失
, 因為看到別人都失敗, 而覺得自己也很可能失敗.
後面的想法, 就是認為我讀很差的學校, 那正好, 別的學校可沒
有成為第一個進大學的學生的榮譽, 那就由我成為第一個吧.
這才是勇氣吧? 我們在教育中經常強調做人要有勇氣, 但勇氣是
甚麼和怎樣實行的, 似乎就沒甚麼著墨了.
我想撫心自問, 在這裡大部份人, 一旦遇到讀差勁學校的情況,
心態都比較可能是前者而不是後者吧? 在教育的生涯中讓我發覺
一件事, 你得要先肯定和建立了個人的價值和形象, 尊重每人的
差異, 才能夠產生歸屬感. 我們很害怕自己是世界剩餘一千個還
會做某件事的人, 但別人卻很樂意成為世界剩餘一千個的幸運兒
, 這似乎是對同一件事的完全相反觀念.
歸屬感源自「與人不同」, 而不是「與人相同」. 因為我們不尊
重也不提出「與人不同」, 所以我們也難以培養歸屬感. 最後這
也影響到我們的自信, 是建立在甚麼地方上.
畢竟如果我們連穿一件自己喜歡的衣服走上街, 也怕被別人視為
古怪, 那我們真的能說得上是有自信嗎? 如果我們對真正只屬於
自己的東西抱以懷疑, 否定的態度, 那歸屬感也是空中樓閣.
--
基於飲水思源的理念, 還是該打的廣告,
hkday.net --- 碩果僅存還願意和其他地區轉信的香港 BBS
--
※ 編輯: chenglap 來自: 218.252.90.21 (02/07 12:07)
→ feoteng2003:很抱歉 你太以單一的狀況去普遍化解釋現狀了 02/07 12:19
→ feoteng2003:至少以我的經驗來說 職業球隊 學校 城市 國家 02/07 12:20
→ feoteng2003:不然我們以前支持台灣職棒球隊是支持假的? 02/07 12:21
→ feoteng2003:球隊 學校 城市 國家 之間的認同感還是頗有差異 02/07 12:21
→ feoteng2003:請不要一概歸於教育如何如何 02/07 12:22
→ chenglap:我只看學校上的分別和影響. 因為我是前教師. 02/07 12:22
→ chenglap:原因並不會只有一個, 但這無異是重要的原因. 02/07 12:23
→ chenglap:也許改善了教育的問題, 問題還是存在. 但那不等於教育 02/07 12:23
→ chenglap:上沒有問題, 沒有影響. 02/07 12:23
→ chenglap:這是我說, 我相信源自教育的原因. 02/07 12:24
→ chenglap:如果要推敲, 你也可以說, 是甚麼社會導致有甚麼教育. 02/07 12:24
→ chenglap:但相比起任何其他地方, 教育都是最容易入手去改善之點. 02/07 12:25
→ chenglap:要細分的話, 連每人對國家的歸屬感都有微妙不同. 02/07 12:26
→ chenglap:對民族的觀念又有微妙的不同. 02/07 12:26
→ chenglap:支持球隊的方式, 也是每人都不同的. 02/07 12:27
→ chenglap:但如果我們要講求這種差異, 就不該用「歸屬感」一詞概之. 02/07 12:28
→ chenglap:畢竟之前討論的正是「自我認同」, 自我這詞不該忽視的. 02/07 12:29
→ chenglap:球隊只是例子, 並不是重點, 我希望這點能被理解. 02/07 12:29
→ chenglap:換句話說, 重心是「我」與「群體」間的關係. 02/07 12:33
→ chenglap:比方說, 很多人愛國, 跟他是否會拿槍上戰場是兩回事. 02/07 12:34
→ rainmaker2:歐洲球迷也有很多人是牆頭草 02/07 13:19
→ rainmaker2:只有強隊來比賽或者已隊成績好時才會入場 02/07 13:19
→ rainmaker2:其他時候就愛理不理 02/07 13:20
→ rainmaker2:鐵桿球迷本來就是少數 02/07 13:21
→ rainmaker2:至於美國的校際比賽其實也只有美足和籃球有人注意 02/07 13:23
→ rainmaker2:其他項目也是沒有很多學生理會的 02/07 13:24
推 wielain:歸屬感確實有差.畢竟人家這種模式上百年了. 02/07 20:54
→ wielain:只是支持是可有可無的對那些狂熱的球迷來説就不公平了些. 02/07 20:55
Tags:
文化差異
All Comments
By Christine
at 2009-02-09T00:30
at 2009-02-09T00:30
By Daph Bay
at 2009-02-13T00:52
at 2009-02-13T00:52
By Zanna
at 2009-02-13T04:05
at 2009-02-13T04:05
By Tom
at 2009-02-15T15:05
at 2009-02-15T15:05
By Charlie
at 2009-02-16T15:31
at 2009-02-16T15:31
By George
at 2009-02-17T04:29
at 2009-02-17T04:29
By Rachel
at 2009-02-20T01:10
at 2009-02-20T01:10
By Faithe
at 2009-02-23T19:08
at 2009-02-23T19:08
By Erin
at 2009-02-27T19:11
at 2009-02-27T19:11
By Steve
at 2009-02-27T21:03
at 2009-02-27T21:03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09-02-28T15:49
at 2009-02-28T15:49
By Necoo
at 2009-03-01T18:05
at 2009-03-01T18:05
By Callum
at 2009-03-05T22:03
at 2009-03-05T22:03
By Una
at 2009-03-09T09:05
at 2009-03-09T09:05
By Callum
at 2009-03-13T10:14
at 2009-03-13T10:14
By Kama
at 2009-03-16T18:23
at 2009-03-16T18:23
By Victoria
at 2009-03-18T02:27
at 2009-03-18T02:27
By Rae
at 2009-03-20T07:33
at 2009-03-20T07:33
By Linda
at 2009-03-21T07:16
at 2009-03-21T07:16
By Tristan Cohan
at 2009-03-24T00:40
at 2009-03-24T00:40
By Vanessa
at 2009-03-26T05:41
at 2009-03-26T05:41
Related Posts
日本人眼中的台灣?
By Charlie
at 2009-02-07T11:52
at 2009-02-07T11:52
關於文化認同
By Mason
at 2009-02-07T11:19
at 2009-02-07T11:19
往上或往外推的窗子
By Selena
at 2009-02-06T20:01
at 2009-02-06T20:01
撒嬌.
By Lauren
at 2009-02-06T17:53
at 2009-02-06T17:53
種族歧視問題
By Selena
at 2009-02-06T17:00
at 2009-02-06T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