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台灣:生態氣候篇 - 生態環境討論
By James
at 2007-04-26T03:25
at 2007-04-26T03:25
Table of Contents
http://e-info.org.tw/node/21814
作者:陳佳珣
台灣,一個蕞耳小島,生物多樣性堪稱世界之最,從熱帶、亞熱帶、溫帶到寒帶的生態系
,兼容並蓄存在島嶼內。溫度,決定生態的界線,也關鍵性的決定我們生存的地球。在全
球暖化的趨勢下,台灣面對的挑戰是什麼?
有人質疑,現在正發燒的全球暖化議題是場騙局?絕大多數的科學家會肯定的告訴你,「
人類」就是這場地球災難的元兇!在太陽系中,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決定了地球的氣候變化
,在地球46億年的歷史中,氣候是在冰河期和間冰期之間,規律的來回擺盪,周期大約10
萬年,而現在正處於溫暖間冰期(約8千年),地球暖化是長期且必然的趨勢;但是人類
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形成溫室效應,卻讓地球在短時間內發燙發熱。
18世紀開始的工業革命,是生產方式的革命,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從工廠製造產品的過
程,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能源使用、交運運輸、甚至每天的三餐飲食,都直接、間接的排
放二氧化碳。簡單的說,凡是使用石油、天然氣、煤等化石燃料,都會產生二氧化碳。
工業革命之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是280ppm,現在已經飆升到381ppm,是60萬年來的
最高值;當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一倍,地球溫度就會上升3-5℃。這100年來,地球氣候上升
0.65℃,看似微小,卻造成全球氣候大地震、生態失衡失序,氣候災害一波一波侵襲,始
作俑者的人類也嚐到苦果。
地球暖化導致乾旱時間拉長,熱浪、旱災,常登上國際新聞的版面,但整體降雨量並沒有
減少,各地於是發生極端氣候,台灣當然也無法倖免於難。2001年7月,納利颱風單日的
降雨量,打破了台北氣象站105年來的紀錄,台北市彷彿回到過去的台北湖;2002年,度
過淹水惡夢的台北市反而遇到缺水窘境,這波旱災從桃園一路延燒到台北,台北市政府甚
至祭出供水4天停水1天的非常手段,搶水大戰在北台灣上演;2005年3月,以往只在出現
在高山的雪景,卻下降到海拔700公尺的山林,茶園、果樹受到寒害,農民損失慘重。風
調雨順才能國泰民安,當澇旱之災頻繁上演,台灣人如何安身立命?
台灣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總量的1%,排名第22名;每年人均排放量高達12公噸,是世界
平均值的3倍;台灣暖化的幅度也不惶多讓,是地球的2倍,溫度上升高達1.3℃。一般民
眾冷的加件衣服,熱了躲進冷氣房吹冷氣;但對置身在自然環境下的生物來說,這1.3度
可是「代誌大條」。
靜宜大學生態所教授陳玉峰累積長期的調查資料發現,溫度上升,海岸植物有北移的趨勢
,移動距離在50-70公里,有些植物會因為氣溫改變、新物種移入競爭而滅亡。「我最擔
心極端氣候。」陳玉峰說,高海拔的植物生長周期動輒一、兩百年,這幾十年來氣溫急遽
改變,植物感受到生存壓力,把能量用在開花;但如果遇到極端氣候,無法順利育成種子
,如此反覆造成許多樹木不明原因猝死。
台大生態所教授李培芬也發現,中海拔的鳥種有8種往上遷徙,且運用電腦模式運算,地
球暖化造成兩棲類適合生存的棲地縮小,分布有侷限性的物種,例如諸羅樹蛙,就可能有
滅絕的危機。受衝擊最大的是無法遷徙的魚類,以櫻花鉤吻鮭為例,當溪流溫度改變,不
適合魚類生存,往上的溪流環境又不符合生存的其他條件,最後就只能滅亡。
而在海洋生態,台灣周圍的海域100年來增加了1.8℃,連帶影響洋流的流動;溫度改變,
海洋食物鏈最底層的浮游生物跟著改變,對定棲型的魚類來講衝擊甚大,而迴游性魚類的
移動路徑也跟著不同,棲息在不同溫度的迴游魚類,隨著水溫差異而有所消長;溫度上升
,對海洋生態系中最豐富的珊瑚礁生態,會造成珊瑚白化,如果一直持續下去,墾丁的珊
瑚礁會死亡,台灣周圍的珊瑚則會跟著海水暖化往北生長。
全球暖化,擾亂植物的生理時鐘,改變生物的生存環境,人類生存不能外於自然環境中,
尤其是農漁產業和氣候更有直接關聯。
春天的水果攤,就可以買到夏季的水果,暖化讓植物開花結果亂了時序,如果遇到極端氣
候,就只能用「慘」來形容。2005年的三月雪,罕見的下到海拔700公尺的山林,果樹、
茶樹承受寒害,農業損失就高達4億元;暖化讓植物病蟲害的防治面臨挑戰,2007年3月,
水稻的葉稻熱病提早一、二十天發生,台中區農改場緊急發布警訊,通知農民緊急防治,
糧食生產因病蟲害、水資源供給的變動提高,而有更多的不確定性。
海洋漁業資源在洋流流動的改變下,帶來不同的魚種,被漁民稱為「烏金」的烏魚,隨著
冬天的洋流南下,海水溫度上升,原本迴游到雲嘉沿海產卵的烏魚,改到北部的東北角一
帶產卵,產卵環境改變對烏魚繁衍後代的影響,是漁業資源永續的重要課題。烏魚只是漁
業資源改變其中一項,祖先傳承下來的捕魚知識,已經不足以應付全球暖化下快速變動的
海洋。面對漁業資源的改變,沿海漁民也只能順勢而為。
※「我們的島」將於4月27日21時,推出第400集──全球暖化特輯「面對台灣」,並從4
月24日起,連載4天的專題文章。
--
Half of what I said is meaningless,
but I said it so that the other half can reach you
--
作者:陳佳珣
台灣,一個蕞耳小島,生物多樣性堪稱世界之最,從熱帶、亞熱帶、溫帶到寒帶的生態系
,兼容並蓄存在島嶼內。溫度,決定生態的界線,也關鍵性的決定我們生存的地球。在全
球暖化的趨勢下,台灣面對的挑戰是什麼?
有人質疑,現在正發燒的全球暖化議題是場騙局?絕大多數的科學家會肯定的告訴你,「
人類」就是這場地球災難的元兇!在太陽系中,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決定了地球的氣候變化
,在地球46億年的歷史中,氣候是在冰河期和間冰期之間,規律的來回擺盪,周期大約10
萬年,而現在正處於溫暖間冰期(約8千年),地球暖化是長期且必然的趨勢;但是人類
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形成溫室效應,卻讓地球在短時間內發燙發熱。
18世紀開始的工業革命,是生產方式的革命,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從工廠製造產品的過
程,以及在日常生活中,能源使用、交運運輸、甚至每天的三餐飲食,都直接、間接的排
放二氧化碳。簡單的說,凡是使用石油、天然氣、煤等化石燃料,都會產生二氧化碳。
工業革命之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是280ppm,現在已經飆升到381ppm,是60萬年來的
最高值;當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一倍,地球溫度就會上升3-5℃。這100年來,地球氣候上升
0.65℃,看似微小,卻造成全球氣候大地震、生態失衡失序,氣候災害一波一波侵襲,始
作俑者的人類也嚐到苦果。
地球暖化導致乾旱時間拉長,熱浪、旱災,常登上國際新聞的版面,但整體降雨量並沒有
減少,各地於是發生極端氣候,台灣當然也無法倖免於難。2001年7月,納利颱風單日的
降雨量,打破了台北氣象站105年來的紀錄,台北市彷彿回到過去的台北湖;2002年,度
過淹水惡夢的台北市反而遇到缺水窘境,這波旱災從桃園一路延燒到台北,台北市政府甚
至祭出供水4天停水1天的非常手段,搶水大戰在北台灣上演;2005年3月,以往只在出現
在高山的雪景,卻下降到海拔700公尺的山林,茶園、果樹受到寒害,農民損失慘重。風
調雨順才能國泰民安,當澇旱之災頻繁上演,台灣人如何安身立命?
台灣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總量的1%,排名第22名;每年人均排放量高達12公噸,是世界
平均值的3倍;台灣暖化的幅度也不惶多讓,是地球的2倍,溫度上升高達1.3℃。一般民
眾冷的加件衣服,熱了躲進冷氣房吹冷氣;但對置身在自然環境下的生物來說,這1.3度
可是「代誌大條」。
靜宜大學生態所教授陳玉峰累積長期的調查資料發現,溫度上升,海岸植物有北移的趨勢
,移動距離在50-70公里,有些植物會因為氣溫改變、新物種移入競爭而滅亡。「我最擔
心極端氣候。」陳玉峰說,高海拔的植物生長周期動輒一、兩百年,這幾十年來氣溫急遽
改變,植物感受到生存壓力,把能量用在開花;但如果遇到極端氣候,無法順利育成種子
,如此反覆造成許多樹木不明原因猝死。
台大生態所教授李培芬也發現,中海拔的鳥種有8種往上遷徙,且運用電腦模式運算,地
球暖化造成兩棲類適合生存的棲地縮小,分布有侷限性的物種,例如諸羅樹蛙,就可能有
滅絕的危機。受衝擊最大的是無法遷徙的魚類,以櫻花鉤吻鮭為例,當溪流溫度改變,不
適合魚類生存,往上的溪流環境又不符合生存的其他條件,最後就只能滅亡。
而在海洋生態,台灣周圍的海域100年來增加了1.8℃,連帶影響洋流的流動;溫度改變,
海洋食物鏈最底層的浮游生物跟著改變,對定棲型的魚類來講衝擊甚大,而迴游性魚類的
移動路徑也跟著不同,棲息在不同溫度的迴游魚類,隨著水溫差異而有所消長;溫度上升
,對海洋生態系中最豐富的珊瑚礁生態,會造成珊瑚白化,如果一直持續下去,墾丁的珊
瑚礁會死亡,台灣周圍的珊瑚則會跟著海水暖化往北生長。
全球暖化,擾亂植物的生理時鐘,改變生物的生存環境,人類生存不能外於自然環境中,
尤其是農漁產業和氣候更有直接關聯。
春天的水果攤,就可以買到夏季的水果,暖化讓植物開花結果亂了時序,如果遇到極端氣
候,就只能用「慘」來形容。2005年的三月雪,罕見的下到海拔700公尺的山林,果樹、
茶樹承受寒害,農業損失就高達4億元;暖化讓植物病蟲害的防治面臨挑戰,2007年3月,
水稻的葉稻熱病提早一、二十天發生,台中區農改場緊急發布警訊,通知農民緊急防治,
糧食生產因病蟲害、水資源供給的變動提高,而有更多的不確定性。
海洋漁業資源在洋流流動的改變下,帶來不同的魚種,被漁民稱為「烏金」的烏魚,隨著
冬天的洋流南下,海水溫度上升,原本迴游到雲嘉沿海產卵的烏魚,改到北部的東北角一
帶產卵,產卵環境改變對烏魚繁衍後代的影響,是漁業資源永續的重要課題。烏魚只是漁
業資源改變其中一項,祖先傳承下來的捕魚知識,已經不足以應付全球暖化下快速變動的
海洋。面對漁業資源的改變,沿海漁民也只能順勢而為。
※「我們的島」將於4月27日21時,推出第400集──全球暖化特輯「面對台灣」,並從4
月24日起,連載4天的專題文章。
--
Half of what I said is meaningless,
but I said it so that the other half can reach you
--
Tags:
生態環境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本週六讀書會
By Xanthe
at 2007-04-25T23:19
at 2007-04-25T23:19
全球的綠色轉變
By Anthony
at 2007-04-25T00:23
at 2007-04-25T00:23
以素食拯救地球
By Andrew
at 2007-04-25T00:04
at 2007-04-25T00:04
台達環境獎學金申請
By Brianna
at 2007-04-24T15:33
at 2007-04-24T15:33
全台換省電燈泡 可省一座核四
By Genevieve
at 2007-04-24T04:35
at 2007-04-24T0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