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阿瑟的生平資料 - 社會議題
By Ursula
at 2005-07-05T00:00
at 2005-07-05T00:00
Table of Contents
請問他打過多少戰爭?
有沒有什麼豐功偉業之類的
有沒有什麼豐功偉業之類的
Tags:
社會議題
All Comments
By Daph Bay
at 2005-07-06T14:00
at 2005-07-06T14:00
麥克阿瑟(1880.1.26~1964.4.5)
壹、 前言
二次大戰家喻戶曉的英雄 ─ 麥克阿瑟,從第一次大戰中,一名身先士卒的上校,直到聯合國軍最高統帥,獨斷的性格,雄奇的戰略,在二次大戰的太平洋戰事,發揮得淋漓盡致,有若凱撒再世。這個不斷攻擊、永遠在最前線的主帥,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將軍之一,不論在西方、東方都是一代軍人典範。命運將他與亞洲的局勢牽連,從菲律賓、日本到韓國,最後在與中共人民軍的纏鬥中,結束了一生功業。這一個傳奇人物,他的事功後人儘管爭議不斷,然而「老兵不死,只是逐漸淍零」的名言,使他的身形永遠被人牢記。
貳、 麥克阿瑟生平簡史
1880年元月26日出生於美國阿肯色州小岩城,由於家庭的關係,從小就對軍旅很感與趣,1899年進入西點軍校,1903年從西點軍校畢業,擔任工兵少尉被派赴菲律賓,參加美國征服菲島的戰事,日俄戰爭爆發時,他曾被派赴遠東戰場,作為觀察員,其後擔任過駐墨西哥的軍事情報官。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他由少校而升為最年輕的上校,在法國作戰,他身先士卒屢建奇功。
一九一七年傳奇地由廿四團團長升為有名的彩虹師參謀長。
一九一九年任西點陸軍軍官學校校長。
一九二五年晉升少將。
一九三0年出任陸軍參謀長。
一九三五年應聘前往菲律賓策劃國防事務。同年毌親品姬在馬尼拉逝世。
一九三六年成為菲軍元帥。
一九三七年自願從美國陸軍退伍。
一九四一年羅斯福總統重召恢復現役,授以中將官階,出任遠東美軍總司令。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攻擊呂宋;麾下空軍在地面被摧毀。
一九四二年由柯里幾多奉命突圍往澳洲,被任命為西太平洋盟軍司令。
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二十日登陸雷伊泰灣,重返菲律賓,隨後,並晉升為五星上將。
一九四五年在主力艦「米蘇里號」上接受日本投降,並出任盟國最高統帥,成為八千三百萬日本人的統治者。
一九五0年六月二十五日北韓侵入南韓。盟軍退守釜山。出任首任聯合國軍統帥。
一九五0年九月十五日仁川登陸為最大勝利。
一九五一年四月十一日杜魯門宣佈解除麥帥指揮權。
一九五五年提議戰爭為非法行動。
一九六二年向西點軍校做最後演講,並接受西點軍校泰耶勳章。
一九六四年請求詹森總統置身越南以外。四月五日病逝。
參、 麥克阿瑟評述
麥克阿瑟是一代名將,他在三次大規模戰爭中都是將官,這是一個世界記錄,在第二次大戰和韓戰,他成為兩棲作戰的大師。在第一次大戰時他是一位勇猛的低級軍官,並終于升為稱職的師長,在第二次大戰和韓戰時,他是戰區總司令,表現出其優異的彈性和擅長三軍聯合作戰。他的能力水準不僅限于戰爭。他是一位創新的西點軍校校長,對該校作了迫切需要的改革;而且的確也是近代軍校之父。在不景氣時代他任美國陸軍參謀總長,第二次大戰後他又主持對日本的軍事佔領,在這些職位上都有傑出的表現。
麥克阿瑟一生的事業引起許多的爭論,人們對于他的反應是各走極端,毀譽參半,這一部份是由于他的個性,一部份是由于他的領導方法,一部份是由于他的右傾政治思想所造成。以下按時間先後,分階段加以說明: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麥克阿瑟:
西點畢業之後,麥氏曾在菲律賓作短期服務,爾後,返回華盛頓任老羅斯福總統(Theodore Roosevelt)的侍官並在陸軍部內工作,當篛次大戰發生時,他建議把許多州的國民兵單位合組成一個象微全美國的師,以後就稱為「彩虹師」(Rainbow Roosevelt)。他在此師中曾任參謀長、旅長,最後升任准將,做了師長。
他是傑出前線將官,他經常在無人地帶中或其附近,親自領導攻擊或搜索。任旅長時,有一次夜裡單獨在前線聽到德軍車輛行動的聲音,立即想到德軍是在撤退,于是決定立即進攻而不讓他們重建第二道防。此時己無時間來與師長和軍長商量。麥克阿瑟立即集中他自已的各營,發動猛烈的攻擊。這次夜間攻擊非常成功,使他贏得第四顆銀星。
作為一位年輕的旅長,麥氏的生活就已和他人大不相同,他與美軍總部常起衝突,因為他不肯戴鋼盔,不帶防毐面具,經常挾一根馬鞭,無武裝的在前線上到處亂跑。他很少在他的司令部,通常總是戰壕。凡此種種,幾乎都和規定不合,于是總部遂有人命令對他進行調查並擬加以懲處。當美國遠征軍總司令潘興(John J.Pershing)知道之後,**上大聲喊叫著說「停止這些胡鬧,麥克阿瑟是我們所有的最偉大將領,我有意升他為師長!
西點軍校校長之麥克阿瑟
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麥氏回到西點任校長,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校長,他畢業還只有十六年,有些教授還是他的老師,西點的教法早己落伍,自從內戰以來都沒改變過。戰後的國會以省錢為原則,所以一切裝備也都已陳舊不堪。這個任務是非常的艱巨但也非常重要,因為這所軍校需要有精神的領導,
以求在傳統與近代之間建立一座橋樑。學術性的教育應加以開放,而戰術教育也必須改進。美國陸軍本身,在兩次戰爭之間,其政策和方法總是趨於保守,經常是流於準備過去戰爭而非未來戰爭的。
麥克阿瑟感覺到軍校學生與國家的期餘部份是太孤立,為了擴大學生的心胸和眼界,他使他們有較多的機會去參觀其他的軍種和外在的世界。他也改革課程,一方面比較重視人文和社會的研究,但另一方面也不忽視科學。為了改革課程,他曾不惜得罪那些老教授,甚至於還有老校友。但當在一九二二年任期屆滿時,毫無疑問他己經徹底的改造了西點軍校,使其成為世界上最傑出軍校之一。
陸軍參謀總長之麥克阿瑟
從一九三0年到一九三五,麥克阿瑟為陸軍參謀總長,他大部份時間都是用來警告美國朝野,要他們認清未來戰爭的險,並要求國會多把一點錢給陸軍,但結過後卻不過是徒費口舌而已,承平時代總是讓人忘記戰爭。
當陸軍參謀總長任期屆滿之後,麥克阿瑟就前往菲律賓,替該國從事建軍的工詐,希望能使該國在一九四六年完全獨立時,可有充分的自能力。他帶著年輕的艾森豪少校一同去,麥克瑟對於他曾作最高的評價,在人事報告,他說艾森豪是是陸軍中最佳的參謀軍官,能夠勝任任何最高的職務,他相信在下戰爭中艾森豪一定會平步青雲,出人頭地,由此,不得不佩服麥氏識人的工夫。
一九三七年,至菲律賓兩年後,麥氏從美國陸軍中退休(一九四一年方恢復現役),而菲律賓的奎松總統(Quezon)升他為菲律賓陸軍元帥 ─ 他在軍校做學生時,曾自誇的說他將來要做元帥,這樣總算是兌現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麥克阿瑟
一九四0年日本與德國、義大利簽訂三國同盟,加入軸心國,互相呼應援助,麥氏力爭須以亞洲為重,而且菲律賓可守,並竭力向華盛頓當局要求供應武器和飛機,無奈華盛頓依舊以歐洲為重,而西方聯盟亦主張先解決德國和義大,最後再收拾日本,即使放棄菲律亦在所不惜。
一九四一年七月二十五日,日本遣軍登陸中南半島,並擬佔領泰國,七月二十六日,美國實行對日禁運,英國、荷蘭亦同時宣佈禁運,羅斯福總統命令麥氏任遠東軍總司令,倉促部署菲律賓防務,另在疏於防範下,十二月八日下午一時許日本發動奇襲,美在菲之戰鬥機隊幾乎全數就殲,在耶誕節前夕甚至撤守菲律賓首府馬尼拉。
一九四二年麥氏奉命撤離柯里磯多島,突圍前往澳洲,並被任命為西南太平洋盟軍司令,籌備反攻事宜,麥氏對於華盛頓無法積極回應其補充人員和補給的要求而有所不滿,一九四三年美一專欄作家希爾吾德(Robert E.Sherwood)曾訪問麥阿瑟總部,他發現麥氏和他的僚屬似乎認為陸軍部、國務院、參謀首長聯席會議,甚至于白宮本身,都是「在共產黨和不列顛帝國主義者的支配之下」。這不僅是個人的感情用事而已,那也表示對美國外交政策方面的巨大爭論。羅斯福、赫爾(國務卿)、史汀生(陸軍部長)而尤其是馬歇爾 ─ 簡言之,即為華盛頓當局 ─ 都決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都應先擊敗德國。這一部分是一種迫不得已的戰略決定。德國是一個比較危的敵人,歐洲比遠東較為接近,人員和物資運往那裡也比較容。但這也是一種極重大的外交政策決定,因為那表示美國政府重歐輕亞。
麥氏具強烈表示不同意,他相信亞洲為未來的關鍵,美國對于這個洲以及沿海島嶼應了重視。馬歇爾和麥氏之間的歧見是具有極大的決性,他們的爭論友配著此後二十年的一切美國政策討論,麥氏在美國擁有許多重要的友持者,那些亞洲篛一主義者是由塔處脫參議員所領導,馬歇爾則受到羅斯福和杜魯門的支持,也是當時的當權派,在許多方面,這種重爭論到今天仍繼續存在。
麥氏撤離菲律賓,剛到澳洲不久,在一次記者會中宣佈:
「我出來了而我將會回來」,戰時新聞局(Office of War Information)認為這種詞句頗佳,不過主張改為「我們會回來」,但麥氏卻毅然拒絕,從此「我會回來」(I Shall Return)遂成為他專用的口號。
麥氏始終認為一切的戰爭都是一場補給戰,要靠空中的掩護。他曾對參謀說:「勝利要靠轟炸機的威力的推進。」在他的看法,戰機根本就是砲兵火力的延伸,因此他一向都尋覓能供應機場的島嶼,只要得到適當地點,便下令工兵修築跑道。在短程戰鬥機的掩護下,B-17轟炸機的彈幕轟炸,是他登陸的先鋒。他把戰鬥**場在崎嶇的區緩緩向前推進,再慢慢跳過他的目標,他善用「三棲作戰」,切斷敵軍的補給線。
「避免與敵軍正面作戰,輾轉前進。」是麥氏使用的戰略,他稱這是「隔島躍進」。他在回憶錄中記載:「以直接的壓力,攻擊大批敵軍佔領的島嶼,從日軍的征服周邊打回去,勢必要付出作代價重大和長時間的努力,我不採此法,我要包圍他們,使他們失去能力,運用『他們不在藤上的地方,揍他們;他們在藤上的地方,讓他們死』的方法。這和跳島作戰剛好相反,『跳島』是對敵人實施直接的下面壓力,把敵人漸漸擊退,這些攻擊結果一定會造成大量傷亡。對敵軍據守的這種眾多島嶼,並不需要加以攻擊。『會造成大量損失,進展緩慢的戰略,並不是我的想法,儘可能快速、便宜地結束戰爭才是我的目的。新的情況與新的武器,在解決方法與運用方法上,需要有富於創意新方式,戰爭決不會在過去的方法中得勝的。』
紐約時報一位記者傳神的引用麥氏的話:「如果你把小日本兒逼到角落裡,他們就會拼命打到死為止,相反的,在側面包圍,給他們一條撤退路線,哪怕這條退卻線哪兒也到不了,而你卻可以把他們消滅掉。」此很能說明麥氏在太平洋戰爭反攻的戰略。
一九四五年三月二日,麥氏在菲律濱登陸,他涉水上岸,用輕便的擴音器說著:「菲律賓的人民,我已經回來了」,五個月之後,他在橫濱接受日本人的投降,他此時六十五歲,成為盟軍的最高統帥,亦是八千三百萬日本人的統治者。
對戰後的日本而言,他的政策是開明而民主,一方面他所執行的軍事佔領,可以算是有史以來最公正的和最慈悲的,另一方面他水容許日本人制定他們自己的新憲法,天皇不再具有神聖性,但變成全國人民團結的象。政權寄託在國會,那是用普選方式來組成的,麥氏讓日本人享受了其有史以來的第一次「人權法案」,尤其是婦女能夠獲得完全平等的地位。
韓戰中的麥克阿瑟
一九五0年六月二十五日,北韓陸軍發動一個越過北韓三十八度線的奇襲,杜魯門總統立即授權麥氏向南韓提供彈藥和補給,從軍事戰略家的眼中看來,這也是歷史中最有趣味的一次戰爭,實際上它是兩個戰爭,前八個月它是一種運動戰,隻方部隊在崎嶇山地中的行動幾乎是像在沙漠中一樣的方便,隻方都犯了過于自信的毛病,所以結果都遭到慘敗,到一九五一年四月之後,戰爭就變得像第一次大戰那樣,隻方都挖掘工事,形成巨大的塹壕體系。砲兵成為主要的器,於是結果為兩年的僵局。
北韓的最初攻擊,把實力脆弱毫無準備的南韓部隊殺得落荒而逃,麥氏從日本調派美國部隊前往韓國作緊急的援救,但仍無法抵擋北韓的攻勢,七月十三日,華克中將(Walton H.Walker)接管韓國境內全部美國陸軍兵力的指揮權,稱之為第八軍團,事實上只有一個不足額的第二十四師,另外加上一個步兵團而已。一星期內,才又有兩個師的部分兵力到達,華克遂在朝鮮半島頂端上的釜山周圍勉強建立了一道防線。
一九五0年八、九月,華克所部曾一再擊退北韓軍的猛烈攻擊,麥氏則正在日本著手建之一支打擊武力,華克和他的部下期待麥氏將此武力(第十軍)投入釜山,則可使他們突圍而使敵人重創。但麥氏卻有不同的看法,他計劃把第十軍送往漢城的港口仁川登陸,從那裡切斷北韓軍的補給線。美國海陸兩軍的計劃人,以及局部指揮官,都莫不反對。不僅缺乏足夠的登陸船艇,而且港口狹窄,潮位為世界上最高者之一。
麥氏堅持他的意見,甚至他自己的幕僚也都反對,認為決無成功的可能,麥氏私下這樣的想:如果許多美國軍官都認為此重計劃是不切實際,則毫無疑問,北韓也是這樣的想法,一九五0年九月十三日,聯軍在仁川港順利登陸,直趨韓城,釜山之圍遂解,而麥氏也贏得偉大的勝利:指揮官故意不採取參謀作業的科學化結論而決定依照自己的直覺行事,這在近代軍事史中是例證頗少的,而仁川之戰可能就是最後的一次。
一九五0年十月底中共以化整為零的方式渡過鴨綠江,突襲以美國為主的聯合國部隊,分散太開的聯軍措手不及,而節節敗退,美國輿論譁然,部分媒體以麥氏錯估中共形勢要求撤換麥氏,但杜魯門此時仍支持他,一方面是新任第八軍團司令李奇威(Matthew)已漸能穩住情勢,另一方面麥氏民間聲望甚高,不願因此引起政治風潮。但麥氏認為美政府應准許他轟炸鴨綠江的大陸沿岸,並使用在臺灣的中國國軍反攻大陸,他表示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代替勝利,而且他也表示不了解杜魯門的政策(在聯軍敗退之後,杜魯門放棄了統一全韓的目標而以恢戰前的狀況為滿足),麥克阿瑟則認為聯軍和南韓人民有意,戰爭必須獲勝而不不了了之。
真下的爭執不是使用國軍或轟炸匪軍,因為那都不是戰術性的問題,麥氏所懷疑的是美國外交政策的根本,即重歐輕亞的觀念,當時美空軍參謀總長范登堡(Hoyt Vandenberg)曾向麥氏解釋說,美國權力並非無限,如果照他想法把空軍用來攻擊中共,則美國就不在歐洲對抗蘇俄的威脅,麥氏不以為然,他認為如果亞洲赤化則歐洲也會隨之而赤化。
當時美參謀首長都不意麥氏的看法,參謀首長聯席會議布萊德雷在罷黜麥氏的參議院聽證會中指出:因為我們認為蘇俄是主要敵人,而西歐則為主要目標,所以麥氏所主張的戰略將使我們「在錯誤的時間和地點上與錯誤的敵人打錯誤的戰爭。」
一九五0年十二月和一九五一年初,杜魯門曾下通令要求任何政府官員在未經國務院批准之前,不得對外交政策發表任何言論,這項通令顯然麥氏為目標,麥氏不改其本性,仍對亞洲情勢發表不同於華府的看法,終遭杜魯門撤換,一九五一年四月十六日麥氏卸職返國受到英雄式的歡迎,杜魯門甚至下令政府員工和小學生放假半天歡迎麥氏,四月十九日日在眾議院的演講,其中「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而已」的名言,為他的軍旅生涯劃下最後的句點;而此時杜魯門的人望卻降到了最低點,但這不過是一陣旋風,到了一九五二年美國人很高興選舉了艾森豪作總統,並支持其結束韓戰的政策。在整個的五十年代中,歐洲第一的思想仍然繼續支配著美國外交政策。
晚年的麥克阿瑟
一九五三年麥氏還發表過他對戰爭的意見:「假使我能全權處理,我有把握在十天內結束韓戰,首先是用核子武器摧毀敵人空軍基地,然後利用中華民國駐在臺灣的五十萬軍力,加上兩個美國海軍陸戰隊師在敵後登陸,堵成一座圍牆,阻止敵軍後退,然後,再由第八軍沿三十八度線展開,自南向敵軍施加壓力,陸戰隊和中華民國軍隊自北壓迫敵軍,兩面夾攻,不到一個星期,斷了糧食的中共軍和北韓人民軍將休戰求和,然後再自日本海至黃海間佈下放射性鈷的地帶,至少六十年內,敵人無法自北方侵略韓國。」此很能反應麥氏對戰爭的看法,強調以戰止戰。
但是一年後,麥氏改變了他的想法,他對戰爭起了反感,他覺得艾森豪和杜勒斯拒他的建議向史達林發出最後通牒是對的,絕不該再使用原子彈構成威脅。爾後,他更建議該將國際間的武裝戰鬥視為非法,以根本消滅戰爭。
約翰.甘迺迪繼艾森豪任美國總統,他對麥氏非常欽佩,就任總統後第四個月,就到紐約拜訪麥氏,麥氏一再告誡甘迺迪毋使美軍介入亞洲大陸戰爭。
肆、 結論
做為一個軍人,麥克阿瑟對亞洲的貢獻將無以替代,其在中共政權未穩之際,受華府當政者之節制,未能遂行其經鴨綠江和臺灣南北夾擊之戰略,澈底解決亞洲共產主義之危害,為一憾事,故終其一生,麥帥對軍人和政治的分際有其深刻的認知,
By Ethan
at 2005-07-06T06:30
at 2005-07-06T06:30
By Annie
at 2005-07-09T05:15
at 2005-07-09T05:15
二次大戰家喻戶曉的英雄 ─ 麥克阿瑟,從第一次大戰中,一名身先士卒的上校,直到聯合國軍最高統帥,獨斷的性格,雄奇的戰略,在二次大戰的太平洋戰事,發揮得淋漓盡致,有若凱撒再世。這個不斷攻擊、永遠在最前線的主帥,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將軍之一,不論在西方、東方都是一代軍人典範。命運將他與亞洲的局勢牽連,從菲律賓、日本到韓國,最後在與中共人民軍的纏鬥中,結束了一生功業。這一個傳奇人物,他的事功後人儘管爭議不斷,然而「老兵不死,只是逐漸淍零」的名言,使他的身形永遠被人牢記。麥克阿瑟生平簡史
1880年元月26日出生於美國阿肯色州小岩城,由於家庭的關係,從小就對軍旅很感與趣,1899年進入西點軍校,1903年從西點軍校畢業,擔任工兵少尉被派赴菲律賓,參加美國征服菲島的戰事,日俄戰爭爆發時,他曾被派赴遠東戰場,作為觀察員,其後擔任過駐墨西哥的軍事情報官。
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他由少校而升為最年輕的上校,在法國作戰,他身先士卒屢建奇功。
一九一七年傳奇地由廿四團團長升為有名的彩虹師參謀長。
一九一九年任西點陸軍軍官學校校長。
一九二五年晉升少將。
一九三0年出任陸軍參謀長。
一九三五年應聘前往菲律賓策劃國防事務。同年毌親品姬在馬尼拉逝世。
一九三六年成為菲軍元帥。
一九三七年自願從美國陸軍退伍。
一九四一年羅斯福總統重召恢復現役,授以中將官階,出任遠東美軍總司令。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攻擊呂宋;麾下空軍在地面被摧毀。
一九四二年由柯里幾多奉命突圍往澳洲,被任命為西太平洋盟軍司令。
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二十日登陸雷伊泰灣,重返菲律賓,隨後,並晉升為五星上將。
一九四五年在主力艦「米蘇里號」上接受日本投降,並出任盟國最高統帥,成為八千三百萬日本人的統治者。
一九五0年六月二十五日北韓侵入南韓。盟軍退守釜山。出任首任聯合國軍統帥。
一九五0年九月十五日仁川登陸為最大勝利。
一九五一年四月十一日杜魯門宣佈解除麥帥指揮權。
一九五五年提議戰爭為非法行動。
一九六二年向西點軍校做最後演講,並接受西點軍校泰耶勳章。
一九六四年請求詹森總統置身越南以外。四月五日病逝。
By Doris
at 2005-07-09T12:16
at 2005-07-09T12:16
麥克阿瑟元帥,生平極力主張軍人必須保持必勝之信念,不得令其稍有損傷;他更認為軍人必須充分瞭解其國家目標,並為此目標而準備犧牲。麥帥於其投身軍旅接受教育之際,曾仔細考慮過美國對中國門戶開放政策的意義,及其爾後提出所謂「放棄中國就是放棄世界」以及「統治太平洋的力量乃是統治世界的力量」的讜論沴,高矚遠見,力主排阻赤禍於東亞之西;證之當前中共赤色帝國主義略奪中國,為禍世界,愈信麥帥為一世界戰略之先知者!麥帥的確是一位富有軍事和政治學識與經驗的名將,在美國軍人中,是最具有智、仁、勇高度人格的一位將領。對於國家,他是一位貢獻最多的英雄;對於自由世界,他是一位最有遠見的鬥士。
麥帥原習工兵,又係將門之後,其智慧之高、學養之深以及處事作戰經驗閱歷之豐富,實非常人所能企及者。美軍認為麥帥為其各名將中,在戰略上從未犯有錯誤之第一人,時間將會證明麥克阿瑟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將軍。在他的一生及其軍事經歷中,充滿著「最佳的」、「第一的」、「最最的」,及「唯一的」。他在西點軍校時,於畢業班中名列第一,在那裏立下最高學科成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是最年輕的准將,為美國陸軍官校歷史上最年輕的校長,最年輕的少將,最年輕的美國和平時期之陸軍參謀長,成為外國元帥的第一位美國人,是美國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唯一將軍。
麥帥是典型的軍人,勇毅果決,守正不阿,平生只有一個願望 ── 效忠祖國,毫無疑問的,他的確是為國家及國旗的飄揚而服務了半世紀以上。被杜魯門總統免職時,他已經71歲了,但依然剛健如昔。正如麥帥自己所說,他真是一位不死的老兵!
今將麥克阿瑟的事略、將道之特質提出研究所見,以為我國軍將校在將才修為上之參考、借鏡。
麥克阿瑟事略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於1880年1月26日在美國阿肯色州小岩城的一個陸軍要塞出生,所以麥克阿瑟生前常說:「最先閃現在我回憶中的往事,就是那陣陣嘹亮的號角聲」。他的父親亞瑟.麥克阿瑟,也是美國名將,在17歲時從軍,南北戰爭期間成為最年輕校官,由於這個家世關係,他從小就對軍旅感到興趣。1899年進入西點軍校,1903年畢業,四年平均成績為98.14分,是西點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迄今尚無第二人與之比匹沊。
1903年西點軍校畢業後,任官工兵少尉,派赴菲律賓服務,參加美國征服菲島土人戰事,一年後調回美國。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時,美國陸軍當局向狄奧多爾‧羅斯福總統報告:「行將派往日本兩名最優秀人員,都是姓麥克阿瑟的」。亞瑟.麥克阿瑟將軍隨即偕同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中尉前往東京,擔任「軍事觀察員」。日俄戰爭結束後,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出任他父親的侍從武官,並隨同父親在遠東作了一次為時九個月的遠東旅行,途經印度、新加坡、緬甸、錫蘭、爪哇、暹羅和中國。這次旅行所獲得的知識,對他在四十年後出任駐日盟軍最高統帥一職,甚有裨益。
自遠東返國後,他便出任羅斯福總統的白宮軍事助理。1908年調回工兵單位服務。1914年領導美國一支遠征軍探察墨西哥邊境,表現英勇,被提名頒授光榮勳章。任務結束後,調回華盛頓參謀總部任職。1917年4月6日,美國決定參加歐戰,麥帥此時仍是一個少校參謀,他向當時的陸軍部長貝克爾建議:抽調各州不屬於任何一個師的「零星國民兵」編成一個足以代表各州的「彩虹師」(第42師),到歐洲作戰。蒙當局採納,該師編成後,麥帥由少校跳升為上校,擔任該師的參謀長,於1917年10月底隨該師到達歐洲戰場。翌年(1918年)8月升為第84步兵旅旅長,11月再升為第42師師長,官階准將。麥帥作戰至為英勇,曾兩度負傷,獲得13次勳獎。當時統帥潘興將軍稱他為「我們所有最偉大的軍隊領導人」。38歲之年,便晉升准將。戰後,於1919年回到西點任校長,是該校最年輕的校長,他大事改革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使西點成為世界上最傑出的軍校之一。
1922年10月麥帥離開西點軍校前往馬尼拉就任該軍區指揮官。期間麥帥曾奉命對巴丹實施一項完整的測量與研究,並草擬一個防禦這個山岳叢林半島的計畫。1925年晉升少將,回美擔任巴爾的摩的第3軍區司令。1927年至1930年,麥帥再度回到馬尼拉擔任菲律賓部隊指揮官,由於他情感的真摯與處世的公平,獲得菲島人民的愛戴與信任。
1930年麥帥回國就任陸軍參謀長,這時正是美國經濟不景氣的時候,然而麥帥仍能憑其卓越的見識、愛國的熱忱,向總統、國會,以及全美國人民,取得陸軍最需要的一切,為美國的建軍奠定了強固的基礎。
1935年卸下陸軍參謀長職,重返菲律賓,1937年從陸軍中退休,專任奎松總統的軍事顧問,菲政府特贈以元帥勳位。
1941年,遠東局勢緊張,他奉召復任現役軍職,擔任美國駐遠東部隊司令,總部設於馬尼拉。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美國被迫參戰,他奉命移師澳洲,任西南太平洋區盟軍最高統帥。日軍突襲菲島,在危急中,攜同夫人及幼子,率領少數隨員,乘一艘摩托魚雷艇,在黑夜中駛離菲律賓,脫離險境,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傳奇插曲,臨別時,他曾對菲律賓人許下諾言:「我要回來!」。1942年上半年,日軍席捲東南亞及西南太平洋諸島嶼,澳洲危在旦夕,麥帥奉命前往澳大利亞,籌組西南太平洋總部,一年以後,他從澳洲以「越島戰略」,節節反攻,使得日軍聞名喪膽。1944年,終於攻下菲律賓,他隨第一波登陸人員上陸,才踏上灘頭,就對菲律賓人廣播:「我們回來了!」,在太平洋戰爭中,麥帥以最少的損失,獲致了最大的戰果。這年年底,麥克阿瑟升任五星上將,成為陸軍元帥。
1945年9月2日,日本投降,麥帥在東京灣美軍戰鬥艦米蘇里號上受降。此後五年半,他以盟軍最高統帥的身分,佔領日本、統治日本,他由身經百戰的將軍變為治理日本的政治家,他為日本擬訂了一部「非戰憲法」,復興日本經濟,繁榮日本的社會,他將戰時的敵人化為戰後的朋友,使日本從封建專制的軍國主義國家,蛻變成現代化的民主國家,日本人民對他無不畢恭畢敬,深受愛戴。日本的復興不是憑藉刺刀的鞭策,而是靠一個人奮發的人格感召而達成的。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麥克阿瑟出任韓境聯合國部隊統帥,初期雖敗,但兩個半月後,仁川登陸 ── 麥帥平生最大的傑作,使退守在韓國南端最後據點的頹勢頓行改觀。仁川登陸,無異是在敵人的咽喉要害插上一把利刃,它的奇兵襲擊北韓成功,使美國軍心為之大振,整個戰局改觀,同時也恢復了美國在歐洲人心目中的軍事優勢。聯軍揮軍北上,似乎是韓戰的另一個主要關鍵。聯軍的攻勢,因為中共的大舉參戰而受到頓挫。須知韓戰從頭到尾,就是美國人不願求勝的戰爭,也是一場敵人的基地享有免受攻擊保障的戰爭。就在這種情勢下,麥帥的部隊在鴨綠江附近遭受到一次重大的打擊;從各方看來均可能對聯軍構成一次重大災難,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麥帥卻能重振旗鼓,再度揮軍北進,充分顯示出麥帥的將才。不幸就在麥帥北進之際,由於他的戰略,當時主張進攻我國東北,截斷韓共補給線,並阻止中共軍隊參加韓戰;但是,他的戰略與杜魯門總統「有限戰爭」的政策相抵觸,同時華府的政客們,怕引起蘇俄的干涉,觸發大戰。於是在1951年4月11日當時的總統杜魯門免去他在韓國及遠東一切職務,而後韓戰在不求勝利情勢下宣布停火,麥帥就這樣結束了他大半生的軍事生涯回到美國,時年71歲。
麥帥被解除職務後,儘管輿論譁然,但是,他自己始終沉默不言,並不為自己辯駁,充分表現出軍人服從命令的精神。1951年5月當他返回闊別15年的國土,無論到任何地方,都受到英雄凱旋式的歡迎,其熱烈的情形,更勝於艾森豪當年從歐洲戰場返回美國的場面。解除職務的當年(1951年)4月19日,麥帥應邀出席國會作證,一反他沉默的態度,在國會中侃侃而談,沉重地說出他對韓戰的看法,及提出他解決韓戰的看法。這次演講贏得滿場無數的掌聲與不時的唏噓,尤其當他說出一句源於一首早年最流行的軍歌歌詞以自況:「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作為結語時,豪氣絲毫不減,多少人不禁為之潸然淚下!他的從軍生涯已告結束,真像軍營中的老兵一樣,將消失於茫茫人海中。
1962年美國國會通過決議,感謝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對祖國的功勞,頒發國會勳章。他的父親也曾獲此一美國最高的軍事勳章。1962年5月12日,他向西點軍校學生作告別校閱演說,就以該校校訓「責任、榮譽、國家」為題,不藉草稿,發表了一篇感人的演說。1964年3月2日麥帥因患腎病及急性肝炎,在華特里德陸軍醫療中心治療,經過一番生命搏鬥之後,終於不治,於1964年4月5日逝世,享年84歲,其遺體於11日下葬於美國維吉尼亞州諾福克城麥克阿瑟紀念堂(該堂在他逝世前一年完成,由諾福克城市民興建)地下室的墓穴中。
當這一時期的軍事史被寫成時,麥帥必將被認為是同一時代軍人中最偉大的指揮官,他的勳名必將永垂青史。
將道之特質
一、自信的勇氣
西諺有云:「自信為勇氣之真髓,智慧為自信之泉源」;教戰總則曰:「信仰長官、信任部屬與自信」,此三信心也。凡此諸信,均為戰場中確保軍紀之有力要素;魯登道夫曾說:「主將之從事工作,須出以鐵的工作力,此鐵的工作力中,乃生自自信心」沀。
麥克阿瑟升為上校(跳躍中校階級),為第42師(即彩虹師)的參謀長,於1917年10月29日到達法國,很顯然的,這位參謀長並不自限於公文工作。1918年3月16日紐約時報報導說:他有許多功績可錄,但最能感動士兵的一件事,無疑地是當他與步兵一塊兒作戰的時候。他當時是師參謀長,稍後才升為旅長。他跑到167步兵團的B連,脫下自己軍服,拿一個士兵的軍服穿上,要了一枝步槍,裝上刺刀,領著那一連士兵,出去突擊。此事使他忙了一整天,麥克阿瑟的同學吉爾摩上校,聽到此事,在第二天見面時,他對麥克阿瑟說道:「他們今天早上在戰線上告訴我,昨天你去參加了一次戰壕出擊。」麥克阿瑟答道:「我知道,無論發生任何困難,我的參謀都能對付得了,同時我又想到,士兵看見一位高級軍官和他們在一起,一定會很高興。」1918年8月6日,他由參謀長調升為第84步兵旅旅長;到11月,他又升為第42師師長,官階准將。由於麥帥自信的勇氣,也就構成全師信心的焦點,全師都信賴他的領導,同心協力,爭取勝利。他的戰鬥紀錄,在他獲得十字勳章的褒狀中描寫的很清楚。總而言之,由信仰所產生之力量,誠有不可思議之偉力,凡為領袖、為統帥、為將校者,對此不可不深切注意培養與運用。
二、決斷的勇氣
納爾遜曾說過一句名言:「戰爭瞬息萬變,主將之處置稍遲,勝機即逝,而處置則本於決心,故堅強之決斷力,與堅忍不拔之貫徹力,乃主將不可或缺之條件。」;故蔡松坡先生說:「戰陣之事,敵情千變萬化,勝機一縱即逝,若主將面臨此時而狐疑猶豫,不能當機立斷,而欲勝於智敵之前難矣。」將軍必須有當機立斷的勇氣,而不可以猶豫不決。當然決斷是有其理智的基礎,此所謂「慎謀能斷」。但克氏卻指出單獨的智不是勇,我們常見絕頂聰明的人反而缺乏決斷。階級愈高,責任愈重,則決斷也就愈難。一個最佳的例證即是艾森豪在諾曼第登陸前夕所作的決定,他雖然只說了兩個字「Let's go!」但那卻象徵著無比的勇氣泞。
在中國戰史裡也常聽說一句話:「謀議可諮於眾人,決斷須歸於一將。」,這才是正確之論,只要這「一將」其本身為具有卓識者,眾議是可供參考的。誠然,假若是一個優柔寡斷之將,眾議益足以使其遲疑和迷惑;但這種將領,沒有眾議,同樣也不能決定一個優良的決策,因遲疑迷惑的成因,乃由於缺乏卓識之故。如果有了卓越的識見,見事明,則抉擇可否,自然可以立斷,如此,雖眾議也無傷於他的決心,反有助於其識量的不足。
麥帥於任職旅長期間,當168團D連在法國斗菲斯突出部受到猛烈攻擊時,他覺得自己暫時離開本職,不會妨害其正常責任,便自動去加入該連。而他的決斷勇氣,對於該連的防禦成功,有實際的幫助。一枚橡葉獎章頒給麥克阿瑟將軍,以獎勵他的下述卓越戰鬥:麥克阿瑟將軍為旅長時,親自率領該旅官兵,以巧妙的兵力運用,卒能於1918年10月14、15兩日,佔領288高地,16日又佔領科特、迪察第隆高地。他集合已潰退的戰線,部署再興攻擊,顯示出不屈不撓的堅決意志與偉大的勇氣,才有轉敗為勝的可能。在勇氣至上的戰場上,他的決斷勇氣是支配性的角色泀。
三、冒險的勇氣
誠如克氏所指出的,戰爭畢竟還是一種賭博,危險與機會不可分。為將者必須敢予投機,敢予冒險。在歷史上冒險成功的例證是不勝枚舉,也許麥帥的仁川登陸可以算是一個最近的傑作。
1950年7月23日,北韓共軍渡過錦江,加速向南推進,聯軍正忙於部署洛東江防線之際,麥帥除決心固守釜山,以圖戰略持久外,並等待援軍而行反擊,乃將其戰略構想向華盛頓呈報如下:「9月中旬所擬定的作戰計畫,是從敵人背後以兩個師的兵力的水陸兩棲部隊作戰,其目的在和來自南方的第8軍團相呼應,藉此包圍殲滅敵人部隊,我深信在敵人背後若能採取強力行動,將敵人的主要補給線切斷,便可給予決定性的打擊。此外另一方法,是正面攻擊,但其結果,必將使戰爭為之延長,並付出極大的犧牲」洰。
1950年8月23日陸、海軍首長及兩棲作戰專家抵達東京與麥帥會商,海軍認為登陸仁川是一項非常危險的行動,並提出兩點因素來說明:「海軍專門人員經檢討仁川港水位的結果,發現潮汐平均高度為30英尺左右,是全世界潮差最大的港口之一。在退潮和漲潮時,通過飛魚海峽(進入仁川港最佳的通路)的潮水流速,高達5英里。因此,在登陸的預定日期,我們的兩棲部隊,將只有在早晨約2小時的時間,完成此項複雜的軍事行動,攻陷或有效的消滅月尾島的抵抗。月尾島防禦堅固,控制仁川港,由一條堤道與陸地相接。此一堤道是16英尺高的海上石牆,必須攀登才能通過。飛魚海峽,即使在良好的狀況下,也是窄窪而曲折的航道。對敵人來說,此一海峽是敷設水雷的最好地帶,在海峽的緊要處,只要擊沉一艘船,其他艘也休想通過了。」陸軍參謀長柯林斯將軍,認為仁川距目前之戰場太遠,對敵人並不會發生必要和立即的影響,柯林斯提出另一項建議,主張在較南端的群山港登陸。群山港在仁川南方約100英里,在地形上沒有像仁川那樣多的障礙因素。海軍方面很同意此一見解。在陸、海軍首長表示了反對登陸仁川的意見之後,麥帥領悟到「戰爭的會議,將培養怯弱和失敗主義」的道理,乃舌戰群雄,不顧專家之反對,以堅定的語氣說:「戰史告訴我們,某一支軍隊被消滅的原因,十分之九是由於後方連絡線被截斷造成。現在敵軍的供應,一槍一彈,都要經過漢城向南運補。我軍登陸仁川,向敵人背後進軍,必然能夠殲滅敵軍。」於是麥帥決心:「9月15日,登陸仁川」泍。
由於麥帥獨具慧眼,以奇兵襲擊北韓,使整個戰局改觀,他的成功使美國軍心為之大振,同時也恢復了美國在歐洲人心目中的軍事優勢。仁川登陸是麥帥平生最大的傑作,他敢作常人所不敢作;敢冒常人所不敢冒的險。當作決定時,麥帥曾這樣說:「即令只有五千分之一的機會,我都還要賭一下。」如此的勇氣實不可沒。
四、堅持的勇氣
克勞塞維茨說:「作戰方針之堅持,戰爭原則與戰鬥行動之貫徹,乃軍隊勝利之必要條件。而此種堅持力與貫徹力,則在於指揮官必勝意志之堅強。」;金氏亦說:「戰爭乃人類最艱苦且最危險之事業,故較其他任何事業更需要有意志貫通之。在失敗時不頹喪不屈服,堅持作戰到底以求最後之勝利,尤需要有剛毅而頑強之意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麥克阿瑟面臨許多嚴重的決定。其中之一,最能顯示出他在太平洋戰爭的概念,及他作困難決心的能力,那就是反攻菲律賓時,不顧許多高級指揮官及參謀人員的忠告,麥克阿瑟下令在洛斯尼格洛東方的海安尼港登陸。惠尼特將軍描寫當時的情勢如下:為使我們的海軍部隊前進,必須取得並據守住一個前進海軍基地。特魯克斯和拉保羅連同二者的良好港口,就是那一類的基地,但都由敵軍堅固佔領。對此二之一進行攻擊,將在人員、物質二方面,造成驚人的損失。海軍群島的馬納斯,在前述二港後面數百英里,即更接近最後目標數百英里,敵人的防禦沒有那麼堅強,因為敵人料不到麥克阿瑟會向他們後方運動。馬納斯有一個大港,可容納全部美國艦隊。麥克阿瑟的此一計畫,是他的戰略概念的縮影,其概念是,到敵人的後方深入包圍,以期達到完全奇襲,並截斷敵軍補給線,以孤立敵軍,那些敵軍部隊沒有資源,將會一如麥克阿瑟所預期的「自行萎謝死亡」。正當陸軍攻擊部隊即將出發的時候,麥克阿瑟將軍召開一次「罕有的作戰會議」。他的主要指揮官之一,再度建議取消這次作戰,他說:「這是一種軍事賭博,敵人是莊家,全副牌在他手中。」麥克阿瑟答道:「是的,但是這一次賭博中我統統贏了,只損失一點點。我敢打賭,如果我得到最大收穫,十塊錢可贏一百萬泇。」由於麥帥堅持的勇氣,終於在1944年10月,涉水登陸呂宋島,驅退日本,解放菲律賓。
體驗與啟示
一、謙和的美德
戚繼光說:「夫卑以自牧,有功能忘,有勞不伐,謂之謙。」古諺有云:「為主將者,務宜有謙沖自牧之風懷,負責讓功之能耐,方能使部下心悅誠服,爭先效死。」又云:「滿招損,謙受益。」
1950年8、9兩月,華克將軍在朝鮮半島頂端的釜山周圍所建立的防線,曾一再擊退北韓軍的猛烈攻擊,此時,麥克阿瑟則正在日本著手建立一支打擊兵力。華克和他的部下認為麥克阿瑟若能把這些可用的兵力都送往釜山,則他們一定可以突出周界而使敵人受到重大的打擊。但麥克阿瑟卻有更大的構想,他在第二次大戰時靠兩棲登陸成名,現在他認為又有機會來了。他計畫把他的第10軍送往漢城的港口仁川登陸,從那裡切斷北韓軍的補給線。美國海、陸兩軍的計畫人員,以及地區指揮官,莫不反對。不僅缺乏足夠的登陸船艇,而且港口狹窄,潮差為世界上最大者之一。麥克阿瑟堅持他的意見,甚至他自己的幕僚也都反對,認為絕無成功的可能。麥克阿瑟私下這樣的想:如果許多美國軍官都認為此種計畫是不切實際,則毫無疑問,共產黨一定也是這樣的想法。
1950年9月15日,聯軍在仁川港順利登陸,直趨漢城,釜山之危遂解,而麥克阿瑟也贏得了美國有史以來的最偉大勝利。指揮官故意不採取參謀作業的科學化結論而決定依照自己的直覺行事,這在近代軍事史中是例證頗少的,而仁川之戰可能就是最後的一次。
在仁川戰後,麥克阿瑟的威望是如日中天,但是他卻很謙恭,他不自以為功,而且更不忽視姊妹軍種。他打電報回美國報捷時說:「海軍和陸戰隊的光輝從未有如今天上午這樣明亮的沰。」由以上所述,我們可瞭解麥帥一切盡其在我,不爭功,不存心求名的胸懷氣度與謙和之美德,實堪吾輩師法其風範。
二、自覺的努力
西哲康德說:「有學問然後有智慧,後有先見,然後能力行。」學問可以充實人的智慧,培養人的智慧,增進人的才能,陶鑄人的品格,涵泳人的心性,提高人的志氣。
我們由麥克阿瑟在西點軍校畢業成績,就可以瞭解其自覺的努力讀書過程。施里是麥克阿瑟在西點軍校就讀的同班同學,他說:「麥克阿瑟比全班任何同學更努力用功。他有輝煌的才華,而不恃才。」施里回憶在學校當學生時,麥克阿瑟於熄燈號吹過,瓦斯停止供應之後,還點著蠟燭努力用功。當他要讀熟指定背誦的功課時,他就會俯臥在床上,以肘支撐著下顎而閱讀。為防學監察覺,他用軍毯圍著床的四周。麥克阿瑟作新生的那一年,由於他的研究成績優異,獲得決定性的優越地位,與一位四年級學生同寢室,那是很不平凡的安排,因為四年級生要較新生得遲一小時就寢,麥克阿瑟也就多得一小時研究時間,他充分利用了這個機會所給予的利益。因此,麥帥於1903年畢業,基於他自覺的努力,在校期間,全副精神都貫注在學業上。修業四年,總成績為98.14分,是西點有史以來的最高紀錄,迄今無人打破。
三、追求榮譽
西點給了他終其一生的影響,在他84歲生日時,麥帥曾說:「我以前說過很多次,崇高的榮譽已降臨給我,但是我一直認為,我最大的榮譽是作為一名西點畢業生。」由以下一則事例可證明麥帥是多麼重視榮譽的。
麥克阿瑟在西點軍校第四學年時,未經奉准,擅自拜訪一位教授。這次犯規事件,顯露出麥克阿瑟畢生追求榮譽的特性,亦幾乎打斷了他的軍事生涯。這是麥克阿瑟由於一次短時間住院,而被列於「羊」(Goats)榜上,要補考數學。他反對列名「羊榜」,跑到那位教授家中去抗議,雖明知未經允許,這種行動是違反校規的,他不顧冒著失去第一上尉階級的危險,甚至更進一步,告訴那位教授,他無權將其列名「羊榜」,如果不在次晨上課之前,撤消他的名字,他將提出退學的申請書。那位教授說,他對此事不太清楚,但將調查一下。第二天早晨,麥克阿瑟的名字,遂從羊榜上除去。由此可看出麥帥希望事事追求第一的個人榮譽心。
四、偉大的人格
麥帥在軍人武德方面有句名言:「人格愈偉大愈能感服部下而使之能全體一心,因之,戰爭之範圍愈大,指揮之軍隊愈多,而統帥之人格,亦必愈偉大崇高,方能有濟。」克勞塞維茨亦云:「特出之品性,深切之責任心,和健全之人格,實為軍事首領必要之條件。」
1942年3月,日軍不斷向巴丹半島猛烈攻擊,戰況危急,他承認他的戰士已經精疲力竭,隨時有可能「全軍覆沒」。這時候,在美西戰爭時的戰士阿奎納多寫信給麥克阿瑟,懇求他放棄這場戰爭,以挽救無謂犧牲的生命。同時,羅斯福授權麥克阿瑟,如果有必要可以透過談判向日軍有條件投降,投降時間由麥克阿瑟全權決定。麥克阿瑟回電給羅斯福說:「我從來沒有想過讓我指揮的菲律賓部隊投降,我決心在巴丹半島戰鬥到底,那怕全軍覆沒,在科雷希多我也會這麼做。」馬歇爾建議麥克阿瑟利用潛艇將妻子和幼子撤離菲律賓,奎松也懇求麥克阿瑟接受這個建議。麥克阿瑟和妻子交換意見後對奎松說:「她將陪我一起堅持到底,我們同飲一杯酒,生死共存。」他告訴馬歇爾:「我和我的家人與要塞同命運,共存亡。」奎松深受感動,他在舉家離開菲律賓前脫下手指上的圖章戒指戴在麥克阿瑟手指上,對他說:「如果他們發現你的屍體,我要讓他們知道你是為我的國家而犧牲的泹。」麥帥強調將帥要有偉大的人格,軍人要有不怕死的勇氣,且要以責任、榮譽、國家,作為軍人獻身的目標,真可謂思慮深遠,志節高潔,其言其行,堪為我輩軍人之表率。
結 語
麥帥出生軍人世家,自幼即有志於軍旅,他接受過嚴格的軍事教育,他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嚴格的軍事教育,與親身的實戰體驗,將麥帥蘊育為一代名將。首任美軍駐華顧問團團長蔡斯將軍,稱頌麥帥是「美國一位絕頂聰明勇敢的軍事奇才」,一點也不為過,他在作戰時總是走在最前線,無視於敵人的槍林彈雨,道道地地是一個自然的勇者。
麥克阿瑟在他一生之中,儘管曾在許多地位上受到挑戰,且不能常常避免批評,毫無疑問的,他的確是為國家及國旗的飄揚而服務了半世紀以上。麥克阿瑟死後,紅衣主教史培曼說:「儘管他有偉大的天賦智慧,他卻以簡單和正直為其特性。他將永遠如一座高塔般矗立著,作為一個忠實美國人的象徵。」人們可以深深地相信,麥克阿瑟必以那麼受人懷念而感到快樂。
麥帥說:「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這句話,將留在全美國人民的心中,許久不能忘去。但當我們認識了麥帥的思想、學養,和研究了他在太平洋中歷次戰役所採行之戰略後,我們更相信 ── 老兵不死,他將永遠活在人們心靈的深處。在這半個地球的人們,將永遠記得:巴丹的退守、澳洲的防衛、新幾內亞的躍進、雷伊泰的登陸、菲島的光復、日本的統治、釜山的持久與仁川的突擊,在在都為戰史創造了輝煌的紀錄而使之永垂不朽。
註 釋
泝美國近代四位名將之研究,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69年3月,頁101~102。
沴麥帥與太平洋戰略,三軍大學印,民63年7月,頁2。
沊中外名將像傳,三軍大學政治作戰部印,民70年1月20日,頁105。
沝同註沊,頁106。
沀李震,將校才德──領導與謀略,黎明文化事業公司出版,民75年12月,頁30。
泞同註沊,頁6。
泀同註泝,頁109。
洰同註沴,頁383。
泍同註沴,頁390。
泇同註泝,頁351。
沰二十世紀西方名將評傳(第二次世界大戰部分),軍事譯粹社出版,民68年10月,頁11。
泹麥克阿瑟 ── 傑出的跳島作戰指揮官,星光出版社出版,民84年7月,頁100。
Related Posts
硫酸鹽類跟硫化物存在哪裡?
By Odelette
at 2005-07-04T00:00
at 2005-07-04T00:00
已行成的癌細胞.真的會因為體質由酸變鹼.而不能生存嗎?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05-07-04T00:00
at 2005-07-04T00:00
吃豬血的好處..
By Irma
at 2005-07-04T00:00
at 2005-07-04T00:00
請問:氫氣
By Jessica
at 2005-07-04T00:00
at 2005-07-04T00:00
請問有沒有一些省電的小撇步?
By Ursula
at 2005-07-04T00:00
at 2005-07-04T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