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發展與多樣化應用-以部落地圖為例 - 生態環境討論
By Catherine
at 2007-12-09T01:59
at 2007-12-09T01:59
Table of Contents
http://e-info.org.tw/node/28727
作者:鄭踴謙(達利開發建設有限公司 地理資訊部經理)
傳統地圖大多利用紙張製作,容易受溫度、濕度影響變形,或因蟲害毀損,方法上更常依
賴手繪才能完成。地理資訊系統(簡稱GIS)早期使用上需要專業工具與人員進行操作與
分析,但隨著現在GPS與各類電子地圖及網站的發展,其應用也更廣泛,以下就筆者於研
究生時期以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繪製部落地圖為例,淺談GIS的多樣化應用。
用活潑的方式記錄部落多樣性
屏東牡丹高士部落華阿財耆老之心智圖。圖片來源:鄭踴謙早期GIS應用於田野調查或資
料收集上,由於工具與資料掌握在專家的手中,若資訊確認或回饋的機制沒有經過適當的
設計,資訊解讀錯誤與誤解的情形就有可能發生。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參與式地理資訊系
統(或稱公眾參與地理資訊系統)的概念設計與應用便可扮演一個輔助的角色。
世界各地原住民族多發展出因地制宜的生活智慧與在地文化,為記錄部落特色及傳統文化
,國外發展出以繪製部落地圖的方式來記錄傳統知識。例如,加拿大的Nisga'a部落就將
其活動範圍Nass River 領域的自然資源及部族關係,以地圖的方式表現出來。
而台灣的原住民的傳統知識領域的範圍相當廣泛,而且台灣的原住民族並無傳統文字,因
此在資料紀錄方式主要是以聲音以及影像為主,並且配合翻譯,大致上分為故事、歌謠、
地名、靜態照片、動態影像、翻譯文字等。這樣的文化特色,若是以GIS配合參與式的觀
念來進行,可以藉助其強大的空間化、視覺化以及多媒體儲存方式紀錄,其資訊也可藉由
即時的回饋給予當地作為確認討論,與以往專家是由上而下的訪談方式有所不同,其強大
的整合平台與呈現方式也能更真實的保存傳統文化與智慧。
以耆老心智圖為起點
在台灣地區使用地理資訊系統作為部落地圖的繪製方法由來已早,但是真正採用參與式地
理資訊系統來作為研究工具則起源於2002年,由台大地理環境學系以及其他專家學者所組
成的研究團隊。筆者於研究生階段即隨該團隊進行研究,主要以新竹尖石及屏東牡丹地區
,作為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的操作研究;利用部落參與者繪製出的心智圖作為研究區域之
範圍,先對傳統領域收集相關空間資料。
遠眺司馬庫斯部落。圖片來源:鄭踴謙 2006/01/07 部落
地圖研究小組及中研院副院長至司馬庫斯大老爺神木參訪。圖片來源:鄭踴謙
心智圖係由學習論者托爾曼提出,係指「人們將吸收、組織、儲存和處理有關空間環境信
息累積成的潛在心智能力表象出來的圖」。也就是說,心智圖的形成就是透過人類腦海中
心像空間的組織排列,此種空間排列其實就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理空間之感應。例
如位置、內外、遠近、方位、前後或簡單的相對關係,也可以是高度的抽象概念。
由下圖可以看出:人類對於其四周的環境、事物能產生一種心像(mental imagery),此種
心像所含範圍極廣,可以是一個人記憶中的故鄉或是夢境中所虛構的事物,也可以是自由
幻想的圖像。但透過這種心像且說排列,最後隨著年齡的增長會產生一幅幅有意義(當然
也有可能是無意義)的心智地圖。
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應用於部落地圖繪製之過程
在部落參與者的心智圖中,對於參與者所繪出之心智圖作分析,參與者所繪製的心智圖中
大致包含了五種關鍵向度:通道、邊線、區域、節點以及地標等,但是這些資訊必須經過
參與者親自對本身所繪製出的圖像做解說,不宜由其他非製圖者對於心智圖直接解讀,因
為相同的點位資料,對於不同的參與者有著是不同的意義。
因此在操作模式上請部落的參與者先對於心目中的傳統領域及相關地物繪製出心智圖,繪
製過程中為了避免參與者受到外來事物的誘導,因此繪製心智圖的過程中完全由參與者自
由發揮,不以任何形式加以暗示或引導。
從上述對心智圖做解讀及說明後可以發現,不同的參與者建構認知的資訊不同,生活於山
林中的獵人以河流為架構建構出領域範圍,生活於田野中的農人以本身田地為中心經由道
路架構出主要的生活領域,文史工作者則具有現代地圖學觀念,能利用現代的圖學方式描
繪傳統領域。
建制更友善的溝通平台
作為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之平台,首先必須考慮到使用者對於資訊科學的瞭解程度不一,
因此一個良好的視覺化呈現平台決定了資訊挖掘的成敗,這一個平台也必須能即時回饋資
訊給使用者討論與確認,才算是一個良好的溝通平台。
近年來民眾對於地區團體的認知逐漸形成,也意識到了強而有力的地區性組織除了能促進
社區的生活品質,更能與社會互動改善組織並影響政策。同時使權力不只是掌握在少數團
體中,而是由民眾實質參與,並使民主真正被落實。地理資訊技術與資訊的作用可促進社
群團體的行政效能與效率,並提供行動及策略上有用的方法,同時能提供從一般概念性資
訊的到詳盡的資訊。
而熟悉GIS的專家也需要確實的明白地區民眾團體的需求,以及這些草根性組織對於社會
有助益的潛能,並提供更符合需求、更有用的資訊與分析。同時這些社群團體如能善加的
利用地理資訊技術及其豐富的資訊,勢必能更加擴大視野與思想,並獲得數倍於投資蒐集
地理資訊資料上所付出的成本。
在筆者的研究過程中由於需要更進階的功能,因此以商用的地理資訊系統為平台。然而在
目前的平台選擇中,建議有興趣進行原民田野研究的伙伴,便宜的福衛二號影像加上
Google Earth的平台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在荒野中穩定的網路環境並不是處處有的,
因此必須付出的可能就是3G網路的高昂費用了。
延伸閱讀 :
平面的Google 地圖 http://maps.google.com.tw/
3D的Google 地球 http://earth.google.com/intl/zh-TW/
中研院(空間資訊技術處理與應用)http://gis.ascc.net/NDASupport/
部落地圖學習網 http://www.dmtip.gov.tw/event/MAP/index.htm
畫一張會說故事的地圖(作者:台邦・撒沙勒)
http://wildmic.npust.edu.tw/sasala/910311-07.doc
--
作者:鄭踴謙(達利開發建設有限公司 地理資訊部經理)
傳統地圖大多利用紙張製作,容易受溫度、濕度影響變形,或因蟲害毀損,方法上更常依
賴手繪才能完成。地理資訊系統(簡稱GIS)早期使用上需要專業工具與人員進行操作與
分析,但隨著現在GPS與各類電子地圖及網站的發展,其應用也更廣泛,以下就筆者於研
究生時期以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繪製部落地圖為例,淺談GIS的多樣化應用。
用活潑的方式記錄部落多樣性
屏東牡丹高士部落華阿財耆老之心智圖。圖片來源:鄭踴謙早期GIS應用於田野調查或資
料收集上,由於工具與資料掌握在專家的手中,若資訊確認或回饋的機制沒有經過適當的
設計,資訊解讀錯誤與誤解的情形就有可能發生。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參與式地理資訊系
統(或稱公眾參與地理資訊系統)的概念設計與應用便可扮演一個輔助的角色。
世界各地原住民族多發展出因地制宜的生活智慧與在地文化,為記錄部落特色及傳統文化
,國外發展出以繪製部落地圖的方式來記錄傳統知識。例如,加拿大的Nisga'a部落就將
其活動範圍Nass River 領域的自然資源及部族關係,以地圖的方式表現出來。
而台灣的原住民的傳統知識領域的範圍相當廣泛,而且台灣的原住民族並無傳統文字,因
此在資料紀錄方式主要是以聲音以及影像為主,並且配合翻譯,大致上分為故事、歌謠、
地名、靜態照片、動態影像、翻譯文字等。這樣的文化特色,若是以GIS配合參與式的觀
念來進行,可以藉助其強大的空間化、視覺化以及多媒體儲存方式紀錄,其資訊也可藉由
即時的回饋給予當地作為確認討論,與以往專家是由上而下的訪談方式有所不同,其強大
的整合平台與呈現方式也能更真實的保存傳統文化與智慧。
以耆老心智圖為起點
在台灣地區使用地理資訊系統作為部落地圖的繪製方法由來已早,但是真正採用參與式地
理資訊系統來作為研究工具則起源於2002年,由台大地理環境學系以及其他專家學者所組
成的研究團隊。筆者於研究生階段即隨該團隊進行研究,主要以新竹尖石及屏東牡丹地區
,作為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的操作研究;利用部落參與者繪製出的心智圖作為研究區域之
範圍,先對傳統領域收集相關空間資料。
遠眺司馬庫斯部落。圖片來源:鄭踴謙 2006/01/07 部落
地圖研究小組及中研院副院長至司馬庫斯大老爺神木參訪。圖片來源:鄭踴謙
心智圖係由學習論者托爾曼提出,係指「人們將吸收、組織、儲存和處理有關空間環境信
息累積成的潛在心智能力表象出來的圖」。也就是說,心智圖的形成就是透過人類腦海中
心像空間的組織排列,此種空間排列其實就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理空間之感應。例
如位置、內外、遠近、方位、前後或簡單的相對關係,也可以是高度的抽象概念。
由下圖可以看出:人類對於其四周的環境、事物能產生一種心像(mental imagery),此種
心像所含範圍極廣,可以是一個人記憶中的故鄉或是夢境中所虛構的事物,也可以是自由
幻想的圖像。但透過這種心像且說排列,最後隨著年齡的增長會產生一幅幅有意義(當然
也有可能是無意義)的心智地圖。
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應用於部落地圖繪製之過程
在部落參與者的心智圖中,對於參與者所繪出之心智圖作分析,參與者所繪製的心智圖中
大致包含了五種關鍵向度:通道、邊線、區域、節點以及地標等,但是這些資訊必須經過
參與者親自對本身所繪製出的圖像做解說,不宜由其他非製圖者對於心智圖直接解讀,因
為相同的點位資料,對於不同的參與者有著是不同的意義。
因此在操作模式上請部落的參與者先對於心目中的傳統領域及相關地物繪製出心智圖,繪
製過程中為了避免參與者受到外來事物的誘導,因此繪製心智圖的過程中完全由參與者自
由發揮,不以任何形式加以暗示或引導。
從上述對心智圖做解讀及說明後可以發現,不同的參與者建構認知的資訊不同,生活於山
林中的獵人以河流為架構建構出領域範圍,生活於田野中的農人以本身田地為中心經由道
路架構出主要的生活領域,文史工作者則具有現代地圖學觀念,能利用現代的圖學方式描
繪傳統領域。
建制更友善的溝通平台
作為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之平台,首先必須考慮到使用者對於資訊科學的瞭解程度不一,
因此一個良好的視覺化呈現平台決定了資訊挖掘的成敗,這一個平台也必須能即時回饋資
訊給使用者討論與確認,才算是一個良好的溝通平台。
近年來民眾對於地區團體的認知逐漸形成,也意識到了強而有力的地區性組織除了能促進
社區的生活品質,更能與社會互動改善組織並影響政策。同時使權力不只是掌握在少數團
體中,而是由民眾實質參與,並使民主真正被落實。地理資訊技術與資訊的作用可促進社
群團體的行政效能與效率,並提供行動及策略上有用的方法,同時能提供從一般概念性資
訊的到詳盡的資訊。
而熟悉GIS的專家也需要確實的明白地區民眾團體的需求,以及這些草根性組織對於社會
有助益的潛能,並提供更符合需求、更有用的資訊與分析。同時這些社群團體如能善加的
利用地理資訊技術及其豐富的資訊,勢必能更加擴大視野與思想,並獲得數倍於投資蒐集
地理資訊資料上所付出的成本。
在筆者的研究過程中由於需要更進階的功能,因此以商用的地理資訊系統為平台。然而在
目前的平台選擇中,建議有興趣進行原民田野研究的伙伴,便宜的福衛二號影像加上
Google Earth的平台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在荒野中穩定的網路環境並不是處處有的,
因此必須付出的可能就是3G網路的高昂費用了。
延伸閱讀 :
平面的Google 地圖 http://maps.google.com.tw/
3D的Google 地球 http://earth.google.com/intl/zh-TW/
中研院(空間資訊技術處理與應用)http://gis.ascc.net/NDASupport/
部落地圖學習網 http://www.dmtip.gov.tw/event/MAP/index.htm
畫一張會說故事的地圖(作者:台邦・撒沙勒)
http://wildmic.npust.edu.tw/sasala/910311-07.doc
--
Tags:
生態環境
All Comments
By Gilbert
at 2007-12-11T14:30
at 2007-12-11T14:30
Related Posts
西方「應對中國溫室排放承擔責任」
By Yedda
at 2007-12-09T01:46
at 2007-12-09T01:46
氣候暖化破壞全球糧食供應量
By Wallis
at 2007-12-09T01:44
at 2007-12-09T01:44
從環境看台鋼:守護美麗海洋
By Bethany
at 2007-12-08T23:22
at 2007-12-08T23:22
1208抗暖化大遊行新聞集錦
By Olivia
at 2007-12-08T23:10
at 2007-12-08T23:10
《 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
By Hazel
at 2007-12-08T22:33
at 2007-12-08T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