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奧波與生態意識》:土地應該受到愛與尊敬 - 生態環境討論
By Doris
at 2008-01-14T00:27
at 2008-01-14T00:27
Table of Contents
***********************************
書名:《李奧波與生態意識》
作者:李奧帕德(Aldo Leopold)
譯者:鐘丁茂、徐雪麗
出版社:台灣生態學會
出版日期:2007年9月
***********************************
土地應該受到愛與尊敬——《李奧波與生態意識》中文版序
作者:文魯彬(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
--來源:http://e-info.org.tw/node/29626
李奧帕德(Aldo Leopold)的經典著作《沙郡年記》,所傳達的理念及其提供給讀者親近
自然與文化的指引,為西方20世紀大地倫理理念的里程碑,也曾為我創設蠻野心足生態協
會的重要靈感。
《沙郡年記》將生命社區(biotic community)的範疇擴大,涵納土壤、水、植物、動物
,或可統稱其為「大地」。作者以生態倫理為道德考量的準繩:「判斷某件事務的對錯時
,只需要了解其對於生命社區的整體性、穩定性及優美性的影響;正面為對,負面則錯」
。人類應盡可能保存生命形態的歧異度,因為生態系統極度複雜,即使是生態學家,也無
能完全掌握它的運作。在參與大自然相關活動時,必須抱持謙卑和自制的態度;地球雖擁
有自我調節的能力,但劇烈的干擾會釀成災難。
李奧帕德傳達的訊息,不僅在於他所記載、轉述的種種觀察,更在於他能夠於文明中窺見
自然的價值。這讓我想起2年前所寫給喜愛荒野朋友的公開信,當中提到:
得知有大幅的人口開始登山、進入森林、賞鳥、觀察昆蟲和植物、到海邊遊憩等接近
大自然的活動,以及閱讀介紹台灣海岸、河流、森林、濕地等不同風貌之文章,對我而言
,是很痛苦的事……固然可藉由研究、休閒,或透過參與組織所舉辦觀賞大自然的活動,
與大自然更為貼近;然而,光是親近大自然,而不以實際行動,是消弭「自然資本」嚴重
耗竭的惡因,一定會造成反效果,使情況更為惡化──因為,「多接觸大自然」的結果,
反而會增加大自然的負擔。(2005.03.04,觀賞大自然的迷思)
此時此刻,台灣人正無度地榨取土地、水資源、與種種自然的產物,大量的人口以及和我
們共生的千萬物種,生活在極有限的環境中,我們理當以保育、保存、和復育作為台灣法
律與政策之準則,特別在人類對自然長期的消耗之後,復育之道尤為緊要。
本書所論之深層生態學,以整體環境為考量,異於傳統以人類為中心的思維,引領讀者面
對環境問題的社會及人文病因。人類的自我實現必須透過與自然生態的互動,在大環境中
萬物皆生而平等,共生於相互關連體系中。生命形式的豐富度和多樣性,即為其價值的體
現。
人類自應盡量避免干擾自然環境的發展;然而,即便這一切掌握在上帝的手中,吾人所能
作的改變如此有限,我們仍應期許自己謹慎地努力讓它變得更好。當務之急便是承認「人
類」本身即環境壓力之首要來源,舉凡人口壓力、人類活動、政策施為、以至於意識型態
,都必須適度調整。
很高興靜宜生態系的良師益友將本書翻譯出版,讓我們有機會從各種角度解讀李奧帕德的
作品,以更深入理解、反省當文明朝著錯誤方向不斷前行,持續地對生態與社會造成重創
之餘,還留下了些什麼? 復育是必須且必然的,地球總會獲勝;倘非如此,我們亦將沒
有機會見證。
--
╬╬╯ ╦╯ Ecophilia環境板 ╬╬ ▂▄▂
╔╬╬╗ ╬ ╦╦╦ ╩ ╦ ╩ ◢█ █◣ ╭ 地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3m3ρ
--
書名:《李奧波與生態意識》
作者:李奧帕德(Aldo Leopold)
譯者:鐘丁茂、徐雪麗
出版社:台灣生態學會
出版日期:2007年9月
***********************************
土地應該受到愛與尊敬——《李奧波與生態意識》中文版序
作者:文魯彬(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理事長)
--來源:http://e-info.org.tw/node/29626
李奧帕德(Aldo Leopold)的經典著作《沙郡年記》,所傳達的理念及其提供給讀者親近
自然與文化的指引,為西方20世紀大地倫理理念的里程碑,也曾為我創設蠻野心足生態協
會的重要靈感。
《沙郡年記》將生命社區(biotic community)的範疇擴大,涵納土壤、水、植物、動物
,或可統稱其為「大地」。作者以生態倫理為道德考量的準繩:「判斷某件事務的對錯時
,只需要了解其對於生命社區的整體性、穩定性及優美性的影響;正面為對,負面則錯」
。人類應盡可能保存生命形態的歧異度,因為生態系統極度複雜,即使是生態學家,也無
能完全掌握它的運作。在參與大自然相關活動時,必須抱持謙卑和自制的態度;地球雖擁
有自我調節的能力,但劇烈的干擾會釀成災難。
李奧帕德傳達的訊息,不僅在於他所記載、轉述的種種觀察,更在於他能夠於文明中窺見
自然的價值。這讓我想起2年前所寫給喜愛荒野朋友的公開信,當中提到:
得知有大幅的人口開始登山、進入森林、賞鳥、觀察昆蟲和植物、到海邊遊憩等接近
大自然的活動,以及閱讀介紹台灣海岸、河流、森林、濕地等不同風貌之文章,對我而言
,是很痛苦的事……固然可藉由研究、休閒,或透過參與組織所舉辦觀賞大自然的活動,
與大自然更為貼近;然而,光是親近大自然,而不以實際行動,是消弭「自然資本」嚴重
耗竭的惡因,一定會造成反效果,使情況更為惡化──因為,「多接觸大自然」的結果,
反而會增加大自然的負擔。(2005.03.04,觀賞大自然的迷思)
此時此刻,台灣人正無度地榨取土地、水資源、與種種自然的產物,大量的人口以及和我
們共生的千萬物種,生活在極有限的環境中,我們理當以保育、保存、和復育作為台灣法
律與政策之準則,特別在人類對自然長期的消耗之後,復育之道尤為緊要。
本書所論之深層生態學,以整體環境為考量,異於傳統以人類為中心的思維,引領讀者面
對環境問題的社會及人文病因。人類的自我實現必須透過與自然生態的互動,在大環境中
萬物皆生而平等,共生於相互關連體系中。生命形式的豐富度和多樣性,即為其價值的體
現。
人類自應盡量避免干擾自然環境的發展;然而,即便這一切掌握在上帝的手中,吾人所能
作的改變如此有限,我們仍應期許自己謹慎地努力讓它變得更好。當務之急便是承認「人
類」本身即環境壓力之首要來源,舉凡人口壓力、人類活動、政策施為、以至於意識型態
,都必須適度調整。
很高興靜宜生態系的良師益友將本書翻譯出版,讓我們有機會從各種角度解讀李奧帕德的
作品,以更深入理解、反省當文明朝著錯誤方向不斷前行,持續地對生態與社會造成重創
之餘,還留下了些什麼? 復育是必須且必然的,地球總會獲勝;倘非如此,我們亦將沒
有機會見證。
--
╬╬╯ ╦╯ Ecophilia環境板 ╬╬ ▂▄▂
╔╬╬╗ ╬ ╦╦╦ ╩ ╦ ╩ ◢█ █◣ ╭ 地球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m3m3ρ
--
Tags:
生態環境
All Comments
By Daniel
at 2008-01-16T14:25
at 2008-01-16T14:25
By Ophelia
at 2008-01-19T04:23
at 2008-01-19T04:23
Related Posts
企業不環保 銀行不放貸(中國新聞)
By Aaliyah
at 2008-01-13T23:46
at 2008-01-13T23:46
中國將禁止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
By Edward Lewis
at 2008-01-13T23:29
at 2008-01-13T23:29
清溪川的死亡與再生:我們學到了什麼?
By Ula
at 2008-01-13T23:24
at 2008-01-13T23:24
日擬5年內投百億美元協助開發中國家對抗氣候暖化
By Valerie
at 2008-01-13T23:20
at 2008-01-13T23:20
第一個可回收的飯店 將在英國問世
By Hardy
at 2008-01-13T23:19
at 2008-01-13T2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