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印度遊記【二七】Patwa豪宅 - 印度
By Liam
at 2021-08-10T11:26
at 2021-08-10T11:26
Table of Contents
~※ 齋沙米爾Patwa豪宅 ※~
圖文網誌版: https://blog.xuite.net/sirius99/blog/589943225
從「齋沙米爾王宮」的出口走回至「十勝節廣場」,與導遊碰了面,想到還沒跟王宮
合拍便請他幫個忙,但不知是先天的殘疾還是生病,他除了走路腳有點跛,拍照時手也狂
抖,果然當他把相機遞了回來,在我眼前的就是幾張模糊歪斜照。幸好他很有自知之明,
一見到我的傻眼表情,就立即說:「別擔心,這裡有『齋沙米爾』最強的攝影師。」
話一說完,他就轉入人群,拉了一個青年出來,這人五官帥氣,還特別將衣領立了起
來,將他的英武襯得更為瀟灑。可是..該怎麼說呢,帥是帥,離最強攝影師好像仍有段距
離啊,是幫我找到好的位置,克服了此時光照的強烈明暗對比,構圖卻不怎麼樣。也罷,
就拿他的個人照來抵吧。
逛完宮殿後的下一步就是找地方吃飯,導遊比胖司機好,不會蓄意餓死我,他挑了一
間有花園的餐廳,步道掛了很多燈飾跟扇狀的彩布,有點「Toran」懸帶的迎客意味,除
此之外,簷尾也垂掛得五彩繽紛。但不知是價位比較高還是怎樣,沒什麼客人,只有位長
相性格、臉孔帶點滄桑的男子來去走晃,很有可能就是老闆。導遊說這人是印度知名的男
星,彷彿期待我給個驚喜笑容,我卻很不識趣地僅回了聲「喔~」,畢竟完全沒概念啊
。
在這看似高檔的餐廳,坐在氣氛挺不錯的戶外區,只求果腹的我僅點了一盤炒麵,頂
多為了營養,選了有附炒蛋的品項,即使味道還算上乘,當導遊過來詢問,我仍舊沒有加
點的意思,從他的表情看來,應該有些枉費帶我來此的意味,因為連他跟老闆都吃得滿桌
,豐盛無比。
吃完午餐後,目標是古城裡的豪宅,根據網路資料,最知名的有三棟。資料雖這麼說
,一路上逛著,街邊民房就不乏有外觀極度惑眼的,像是王宮雕琢的複製品,感覺若全用
手工打造,應該也價錢不斐,難道現在已經能用機器大量製作了?再不然,就是種流行,
家裡可以簡樸,門面不能輸人,所謂的打腫臉充胖子。
話說回來,其實從建城起,大君就不是城裡最富有的一個,耆那教徒由於教義關係,
不能從事任何趨近殺生的行業,因此多數從商,於是在這個以貿易為主的城市,自然而然
累積了相當誇張的財富。他們的財力可以彰顯在早上去過的那幾間耆那廟,也免不了表現
在自家處所,我會特地跑那麼遠來「齋沙米爾」,也是被網路上他們的古宅照片推了一把
。
導遊用機車載著我於古城外的住宅區穿梭,然後在某個小巷口停下,領著我往裡步入
。走著走著,前方漸漸出現了曾在照片看過的視角,幾人寬的小巷,兩側房宅高立,綻露
的界隙被牆緣稜線勾得曲曲折折,雕紋密佈。
這是富商「Guman Chand Patwa」的豪宅「Patwa ki Haveli」,他在五十年間不斷擴
建,看似連續其實有五棟,每棟分屬一個兒子。我想富可敵國這形容詞應該最切合他了,
早上王宮的雕琢儘管華麗,卻是分散性的,顯示在某一處門面,或牆頭的某一區窗廊,而
這裡的樓閣竟沒有任何留白,緻密的紋花填充我視野可及之處。
愣愣地抬眼望著,跟導遊走到與樓相對的小廣場,由於巷子狹窄,這兒縱使仍無法捕
捉全貌,還是處較好的拍攝地點,我聽著導遊快速講了段歷史,然後對著房閣拍了幾張。
哪知正打算好好研究細節時,他居然示意可以往下一區前進了。不會吧,到底是他太混,
還是之前的客人都是這樣打完卡就走啊?我有點不滿地跟他說想多看一陣,結果對他而言
,這個「一陣」也不過兩三分鐘,逼得我只好再用強調的語氣說:「我需要很~久的時間
。」
大概看我抬望的神情太過癡迷,導遊突然問道:「你是建築師嗎?」在知道我僅是個
工程師後,表情顯得有點意外。很想跟他說我也不願這樣啊,都怪社會太過現實,若按著
興趣把全部時間投入研究建築藝術,撰寫相關遊記文章,應該早餓死了吧。而一路被我狂
扣分的導遊這時終於值得嘉獎了,他笑笑走去與其中一間屋裡的小弟說了幾句,便跟我招
著手,表示可以進去看。我在驚喜之餘,不免有點擔憂,由於城市的沒落、富商的搬遷,
現在房閣已被政府收管,裡頭除了考古辦公室、博物館、便是些手工藝品店,進去若不是
要門票,就可能得被迫消費。
帶著提防,我跟隨小弟走入,幸好他人挺老實,沒向我推銷什麼,但免錢的果真不能
期待太多,裡頭和外面的雕琢根本兩樣世界,大部分都是已呈斑剝的素面。是有一廳還存
留類似鏡面材質的銀亮拼鑲,將牆壁綴滿花葉,也炫爍了天花板,感覺若在原本的年代,
當燭火搖曳,會是種別緻風情。可惜就只有這樣了,頂多再算上樓梯間的人物彩繪。
而當這麼一路往上爬,眼前終於迎來了亮點,因為從頂樓望出的是很棒的景緻啊。正
如早上於宮城頂所見,沙海般的房閣兩側接連不見際處,不同的是在視野的正前,古城的
起伏線條於丘頂勾畫,它雄峙著,隱隱還能看到飄揚旗幟,標示著我曾站立遠眺之處。我
在這邊望了好一陣,感受它在滄桑中的不屈,以及那無法被沙塵掩埋的歷史。
走回到樓下,這會兒導遊很識趣沒再催我,要我好了跟他說,於是我便逛去從方才就
很感興趣的拱道。這區被標示為「Kothari’s Patwa Haveli」,似乎是最早砌立的一段
,屋閣像橋樓一般搭過了窄巷,延伸至對側,被後來接手的「Kothari」改建為博物館。
從一些文章讀到過,裡頭的裝潢已經修復,除了牆板繪滿繽紛花藤與人物,某些地方
還重上了金漆,除此之外,尚有舊時文物的展示,若有時間是可以花點門票錢進去看看。
但也是有人評論,這些修復過的房間已變得過於簇新,少了歷史賦予的陳傷與老舊故事,
儘管如此,當站在拱道前抬頭往上望,還是很好奇啊。從窗口隱隱能瞄到些彩石拼貼及銀
亮鑲板,讓我有點心動,然既已陰錯陽差去了別棟,只能放棄這樣的念頭,抓緊現在的分
分秒秒,將心思放回閣牆的雕刻。
不太能確定五棟樓閣該如何切分,若從壁面佈局來看,佔比都不太一樣,若狹窄的也
算一棟的話,當年分配的時候肯定有大小眼吧。暫且先將橋樓這邊都算第一棟,我走回稍
早仰望的廣場,這兒面對的區塊裝飾對稱,在辨別上沒什麼懸念。感覺上,它的變化性也
較多,除了長方狀的外探網窗、弧簷窗台,又穿插了多邊形貌的露台,搭襯上拱冠與連串
弧邊,便讓人多了幾許目光駐留。而它在低樓層也沒馬虎,瓣狀的柱拱雕鏤緻密,門框花
紋繁瑣,就連大門也在浮凸中爍著輝光。
至於隔壁這棟先前進去過的,儘管窄且內縮使它少了些鋒芒,反倒讓它的刻綴因聚焦
而顯得精緻。網窗那些承襲旁處的水準就不多提了,中間陽台是它的亮點。我曾在王宮看
過類似的,當時那些星芒狀的團花已令我給了不錯的評價,這邊竟更上一層,在所有的欄
板空餘處都填滿我難以細辨的圖騰,就連一般不太被人留意的簷下與台底,也添加了各種
紋路,究竟是怎樣的財力,才能在單單一座窗台就花下如此的細緻功夫?
至於第四棟,假使橋樓那邊都屬於同個兒子的話,它就真的很可憐了,佔地小小的,
像被擠壓一般,前凸到快貼去對面的房樓,要極度仰視才能觀察它的構造,想拍攝全貌都
很難。因此在我的照片紀錄裡,它只出現一些邊邊角角,很難察覺它的存在。
而第五棟,也就是最早走來看見的邊間,對面同樣有個小廣場,還擺了幾張頗具雕工
的石椅給人坐望。觀察了一會兒,發現這些樓閣都先是半埋的儲藏室,上頭附加外探的休
憩廊台,接著才是柱拱勾畫的一樓門面,是怕風沙太大,把街頭垃圾都吹入大廳嗎?再瞥
了一下門口的收費招牌,感覺走進去也是種賭注,若是凋殘得頗具歷史風味就罷了,假使
樸樸實實、空空蕩蕩,應該就會罵髒話了吧。
因此,我繼續研究著窗台的刻鑿,讚嘆工匠幫台底作的各種收尾,那些曲弧般的撐架
、像芯蕊也如水滴的垂飾,襯合著花葉雕鏤,就在這塵囂之地植出岩林,風情無限。
--
圖文網誌版: https://blog.xuite.net/sirius99/blog/589943225
從「齋沙米爾王宮」的出口走回至「十勝節廣場」,與導遊碰了面,想到還沒跟王宮
合拍便請他幫個忙,但不知是先天的殘疾還是生病,他除了走路腳有點跛,拍照時手也狂
抖,果然當他把相機遞了回來,在我眼前的就是幾張模糊歪斜照。幸好他很有自知之明,
一見到我的傻眼表情,就立即說:「別擔心,這裡有『齋沙米爾』最強的攝影師。」
話一說完,他就轉入人群,拉了一個青年出來,這人五官帥氣,還特別將衣領立了起
來,將他的英武襯得更為瀟灑。可是..該怎麼說呢,帥是帥,離最強攝影師好像仍有段距
離啊,是幫我找到好的位置,克服了此時光照的強烈明暗對比,構圖卻不怎麼樣。也罷,
就拿他的個人照來抵吧。
逛完宮殿後的下一步就是找地方吃飯,導遊比胖司機好,不會蓄意餓死我,他挑了一
間有花園的餐廳,步道掛了很多燈飾跟扇狀的彩布,有點「Toran」懸帶的迎客意味,除
此之外,簷尾也垂掛得五彩繽紛。但不知是價位比較高還是怎樣,沒什麼客人,只有位長
相性格、臉孔帶點滄桑的男子來去走晃,很有可能就是老闆。導遊說這人是印度知名的男
星,彷彿期待我給個驚喜笑容,我卻很不識趣地僅回了聲「喔~」,畢竟完全沒概念啊
。
在這看似高檔的餐廳,坐在氣氛挺不錯的戶外區,只求果腹的我僅點了一盤炒麵,頂
多為了營養,選了有附炒蛋的品項,即使味道還算上乘,當導遊過來詢問,我仍舊沒有加
點的意思,從他的表情看來,應該有些枉費帶我來此的意味,因為連他跟老闆都吃得滿桌
,豐盛無比。
吃完午餐後,目標是古城裡的豪宅,根據網路資料,最知名的有三棟。資料雖這麼說
,一路上逛著,街邊民房就不乏有外觀極度惑眼的,像是王宮雕琢的複製品,感覺若全用
手工打造,應該也價錢不斐,難道現在已經能用機器大量製作了?再不然,就是種流行,
家裡可以簡樸,門面不能輸人,所謂的打腫臉充胖子。
話說回來,其實從建城起,大君就不是城裡最富有的一個,耆那教徒由於教義關係,
不能從事任何趨近殺生的行業,因此多數從商,於是在這個以貿易為主的城市,自然而然
累積了相當誇張的財富。他們的財力可以彰顯在早上去過的那幾間耆那廟,也免不了表現
在自家處所,我會特地跑那麼遠來「齋沙米爾」,也是被網路上他們的古宅照片推了一把
。
導遊用機車載著我於古城外的住宅區穿梭,然後在某個小巷口停下,領著我往裡步入
。走著走著,前方漸漸出現了曾在照片看過的視角,幾人寬的小巷,兩側房宅高立,綻露
的界隙被牆緣稜線勾得曲曲折折,雕紋密佈。
這是富商「Guman Chand Patwa」的豪宅「Patwa ki Haveli」,他在五十年間不斷擴
建,看似連續其實有五棟,每棟分屬一個兒子。我想富可敵國這形容詞應該最切合他了,
早上王宮的雕琢儘管華麗,卻是分散性的,顯示在某一處門面,或牆頭的某一區窗廊,而
這裡的樓閣竟沒有任何留白,緻密的紋花填充我視野可及之處。
愣愣地抬眼望著,跟導遊走到與樓相對的小廣場,由於巷子狹窄,這兒縱使仍無法捕
捉全貌,還是處較好的拍攝地點,我聽著導遊快速講了段歷史,然後對著房閣拍了幾張。
哪知正打算好好研究細節時,他居然示意可以往下一區前進了。不會吧,到底是他太混,
還是之前的客人都是這樣打完卡就走啊?我有點不滿地跟他說想多看一陣,結果對他而言
,這個「一陣」也不過兩三分鐘,逼得我只好再用強調的語氣說:「我需要很~久的時間
。」
大概看我抬望的神情太過癡迷,導遊突然問道:「你是建築師嗎?」在知道我僅是個
工程師後,表情顯得有點意外。很想跟他說我也不願這樣啊,都怪社會太過現實,若按著
興趣把全部時間投入研究建築藝術,撰寫相關遊記文章,應該早餓死了吧。而一路被我狂
扣分的導遊這時終於值得嘉獎了,他笑笑走去與其中一間屋裡的小弟說了幾句,便跟我招
著手,表示可以進去看。我在驚喜之餘,不免有點擔憂,由於城市的沒落、富商的搬遷,
現在房閣已被政府收管,裡頭除了考古辦公室、博物館、便是些手工藝品店,進去若不是
要門票,就可能得被迫消費。
帶著提防,我跟隨小弟走入,幸好他人挺老實,沒向我推銷什麼,但免錢的果真不能
期待太多,裡頭和外面的雕琢根本兩樣世界,大部分都是已呈斑剝的素面。是有一廳還存
留類似鏡面材質的銀亮拼鑲,將牆壁綴滿花葉,也炫爍了天花板,感覺若在原本的年代,
當燭火搖曳,會是種別緻風情。可惜就只有這樣了,頂多再算上樓梯間的人物彩繪。
而當這麼一路往上爬,眼前終於迎來了亮點,因為從頂樓望出的是很棒的景緻啊。正
如早上於宮城頂所見,沙海般的房閣兩側接連不見際處,不同的是在視野的正前,古城的
起伏線條於丘頂勾畫,它雄峙著,隱隱還能看到飄揚旗幟,標示著我曾站立遠眺之處。我
在這邊望了好一陣,感受它在滄桑中的不屈,以及那無法被沙塵掩埋的歷史。
走回到樓下,這會兒導遊很識趣沒再催我,要我好了跟他說,於是我便逛去從方才就
很感興趣的拱道。這區被標示為「Kothari’s Patwa Haveli」,似乎是最早砌立的一段
,屋閣像橋樓一般搭過了窄巷,延伸至對側,被後來接手的「Kothari」改建為博物館。
從一些文章讀到過,裡頭的裝潢已經修復,除了牆板繪滿繽紛花藤與人物,某些地方
還重上了金漆,除此之外,尚有舊時文物的展示,若有時間是可以花點門票錢進去看看。
但也是有人評論,這些修復過的房間已變得過於簇新,少了歷史賦予的陳傷與老舊故事,
儘管如此,當站在拱道前抬頭往上望,還是很好奇啊。從窗口隱隱能瞄到些彩石拼貼及銀
亮鑲板,讓我有點心動,然既已陰錯陽差去了別棟,只能放棄這樣的念頭,抓緊現在的分
分秒秒,將心思放回閣牆的雕刻。
不太能確定五棟樓閣該如何切分,若從壁面佈局來看,佔比都不太一樣,若狹窄的也
算一棟的話,當年分配的時候肯定有大小眼吧。暫且先將橋樓這邊都算第一棟,我走回稍
早仰望的廣場,這兒面對的區塊裝飾對稱,在辨別上沒什麼懸念。感覺上,它的變化性也
較多,除了長方狀的外探網窗、弧簷窗台,又穿插了多邊形貌的露台,搭襯上拱冠與連串
弧邊,便讓人多了幾許目光駐留。而它在低樓層也沒馬虎,瓣狀的柱拱雕鏤緻密,門框花
紋繁瑣,就連大門也在浮凸中爍著輝光。
至於隔壁這棟先前進去過的,儘管窄且內縮使它少了些鋒芒,反倒讓它的刻綴因聚焦
而顯得精緻。網窗那些承襲旁處的水準就不多提了,中間陽台是它的亮點。我曾在王宮看
過類似的,當時那些星芒狀的團花已令我給了不錯的評價,這邊竟更上一層,在所有的欄
板空餘處都填滿我難以細辨的圖騰,就連一般不太被人留意的簷下與台底,也添加了各種
紋路,究竟是怎樣的財力,才能在單單一座窗台就花下如此的細緻功夫?
至於第四棟,假使橋樓那邊都屬於同個兒子的話,它就真的很可憐了,佔地小小的,
像被擠壓一般,前凸到快貼去對面的房樓,要極度仰視才能觀察它的構造,想拍攝全貌都
很難。因此在我的照片紀錄裡,它只出現一些邊邊角角,很難察覺它的存在。
而第五棟,也就是最早走來看見的邊間,對面同樣有個小廣場,還擺了幾張頗具雕工
的石椅給人坐望。觀察了一會兒,發現這些樓閣都先是半埋的儲藏室,上頭附加外探的休
憩廊台,接著才是柱拱勾畫的一樓門面,是怕風沙太大,把街頭垃圾都吹入大廳嗎?再瞥
了一下門口的收費招牌,感覺走進去也是種賭注,若是凋殘得頗具歷史風味就罷了,假使
樸樸實實、空空蕩蕩,應該就會罵髒話了吧。
因此,我繼續研究著窗台的刻鑿,讚嘆工匠幫台底作的各種收尾,那些曲弧般的撐架
、像芯蕊也如水滴的垂飾,襯合著花葉雕鏤,就在這塵囂之地植出岩林,風情無限。
--
Tags:
印度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北印度遊記【二六】齋沙米爾王宮
By Lydia
at 2021-08-09T10:48
at 2021-08-09T10:48
北印度遊記【二五】齋沙米爾耆那廟
By Ingrid
at 2021-08-06T11:22
at 2021-08-06T11:22
北印度遊記【二四】齋沙米爾Safari
By Quanna
at 2021-08-05T10:46
at 2021-08-05T10:46
北印度遊記【二三】曼朵花園、欽薩
By Aaliyah
at 2021-08-04T10:22
at 2021-08-04T10:22
北印度遊記【二二】梅蘭加爾堡-上層宮室
By Tom
at 2021-08-03T11:02
at 2021-08-03T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