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印度遊記【二五】齋沙米爾耆那廟 - 印度
By Ingrid
at 2021-08-06T11:22
at 2021-08-06T11:22
Table of Contents
~※ 齋沙米爾耆那廟 ※~
圖文網誌版: https://blog.xuite.net/sirius99/blog/589935694
早上從沙漠營地回到了「齋沙米爾」,胖司機建議我在古城內最好找個導遊,不然很
容易迷路,雖然覺得他應該是想賺點小錢,但考量這邊的巷弄的確挺複雜,google地圖也
不見得準,就依他了,免得浪費時間在瞎繞跟問人。
不過找了導遊後,我的印度盧比就不夠了,由於五百面額的都被大家視若瘟疫,之前
勉強找開的一百兩百也沒剩多少,只好聽從他們,再去銀行換。本以為會像前兩次一樣,
如貴賓般在當地人艷羨的目光下長驅直入,迅速解決,今天卻莫名卡著,似乎是鈔票尚未
送來,電腦又當機,而且前面還有好幾個外國人也在排。
看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擔憂的我問導遊這樣行程來得及嗎?儘管他一臉輕鬆說一定
夠,當櫃台好不容易開始作業,前面的人被打了退票,那被稍稍安撫的心情便再次墜跌。
一了解,原來真如我在牆上看到的告示,政策又改了,外國人只能憑護照限額兌換一次,
代表我這半小時根本白排了,天啊~~我用怨懟的眼神看向導遊,他臉皮倒厚,僅笑笑跟
我說「沒關係,先去走行程」。哼,他當然沒關係,換不到錢、時間浪費掉的又不是他。
無奈坐上導遊的機車,騎到了古城城門口,外牆後的腹地已成了停車場,內牆則層層
疊疊,攜著無數圓柱狀的防禦塔。在丘上高高屹立的自然是王宮,壁面望窗細緻雕琢,以
立著旗幟的屋頂露台,佔了視野最遼闊之所在。印度有一項世界文化遺產是「拉賈斯坦邦
的山地要塞」,包納了六座「拉傑普特人」(Rajput)位於山嶺的軍事城壘,除了先前去
過的「琥珀堡」,這兒也是其中之一。
我從坡道緩緩往上走,先遇見的是「太陽門」(Suraj Pol),門額日芒綻射,小人
偶戍衛,上方勾著歡迎之意的曲弧「Toran」飾帶,望來華美。再往裡,防止敵人疾進的
坡道來回盤折,形如甬道的「風之門」(Hawa Pol)從宮樓底貫穿,這讓王宮更像是倨傲
的皇者,以居高睨眼之姿,看我們螻蟻般於腳下行過。
門的另側是個熱鬧的小廣場,由大君居殿、後宮與一座耆那教寺廟包繞,不過由於古
城西南的耆那教廟區只有早上開放,導遊不讓我多看,直接引著我循巷道往前走。之前造
訪的幾座古城,不是被政府收去管理,就是部份被大君後代改建為旅館,「齋沙米爾」則
不同,除了王宮,都還是由老百姓傳接過往歷史,繼續原本的日常生活。所以除了商店與
攤販,行走間,不時能與從家門出來的當地人對上眼,會看到有錢人家仿著皇家裝飾,將
門面雕得似模似樣,也能在樓牆望見象神彩繪,昭告著曾在鄰近舉行的婚禮喜事。
跟隨導遊走著走著,原本只以幾個塔尖勾著視線的寺廟群終於現了身,一如曾在「千
柱之廟」望見的風格,支著旗幟的塔群於長牆併立,襯托著背後的高擎主塔,不過這僅是
七座當中的一個,其餘的還得再往內探。而儘管這座「Chandraprabhu Temple」的門廊看
似簡樸,當脫了鞋,朝裡走進,便能理解為何是「齋沙米爾」的必訪之地了。排列成環的
立柱支起挑高大廳,每根皆覆著細膩雕鑿,以簇密的人物起始,往上漸轉為花藤,柱頭、
樑架、二樓護欄,圖騰不斷變幻著,令人目不暇給。讓它更顯華麗的是柱間的蛇弧帶飾,
彷彿延續著在「太陽門」的接迎,這兒也敞開懷抱,等候有緣人來此淨滌心靈。
邀我一同坐下的導遊說起了耆那教的由來與教義,儘管我已知曉這個宗教反暴力也反
貪妄,且有二十四位被稱作「蒂爾丹嘉拉」(Tirthankara)的祖師,經他講解,才知祭
壇上的人形其實不太算主體,且通常不具特徵,要看坐台的符號,才能分辨敬的是誰,並
了解與其相關的闡述意念。像這間敬的是第八代的祖師「Chandraprabhu」,代表符號是
新月,當往聖堂門內望進,可以看到一彎新月標在盤坐的白石塑像下,而壇座人獸雕琢交
錯,勾勒著信徒們的敬意。
大致介紹過後,導遊起身招著我繞聖堂走,相較於立柱,這兒的大幅壁面更適合工匠
揮灑,近乎真人大小的神祇顯現各種扭擺身姿,也有著更多細節。據導遊的說法,這些雕
像都身兼生活教材,他還特別在其中一尊停了下來,指著那碩大的男性性徵說剛好能給未
婚女子作先期認識。只是這種尺寸....到底是會先嚇壞了人?還是給人不切實際的幻想?
繞過後,導遊放我自己逛看,前幾日走過的寺廟裡,二樓以上都彷若禁地,這兒倒很
大方,在顯眼處砌了台階讓人自由登爬。儘管上去後沒多少地方可逛,能以俯瞰角度望著
大廳仍是種新奇體驗,且只有在這樣的距離下,才能明瞭廳頂藻井的細節有多驚人,鏤空
的疊瓣、肋板上成對人物的姿態變換,究竟要花多少光陰才能完成這樣的作品呢?
下樓往北走到隔壁的「Rishabhanatha Temple」,一如其名地,裏頭供奉著耆那教
的初代祖,也就是「千柱之廟」敬的那位「Adinath」。這間一進門有個透天小中庭,側
廊的雕像儘管沒有符號表明身份,壇座卻華麗異常,不僅背襯著金紅紋繡的掛簾,還以滿
滿圖騰的敞亭罩覆,在陽光的照耀下無比輝爍。可惜導遊沒有跟來,不然一定向他問個清
楚。
往前走進大廳,環圈的柱列依舊刻滿人像,不過少了曲弧狀的「Toran」蛇帶就比前
一間遜色些。倒是聖堂內多了紅綠藍的底色綴彩,突顯了其間人物的靈動身姿。而塑像既
為初代祖,在其腳下仔細辨認,果然有隻具體而微的小牛舉蹄奔馳,令我不禁莞爾。
往後走,跟前頭的敞庭一樣,聖堂與環廊之間也是露天的,只是不知為何要多添一層
網架,讓人在抬頭尋找塔尖時,視野頗受干擾。但就算沒有網架,侷限的空間及過烈的日
光還是令這樣的追尋頗具難度,於是索性專注在壁面人像和牆柱間的切鑿線條,猜度偶爾
伸探出來的長鼻巨嘴魚獸,會不會也是「Makara」守護獸的一種變體。
除了建築的紋刻,廊側也擺放許多石板作品,有的是疊層成峰的塔林,每座小塔都奉
著尊者,有的如在「千柱之廟」所見,以須彌山為中心,寺閣四方遍延。快速掃過之後,
我便走出廳門,尋找第三座,也是這兒歷史最悠久的「Parshwanath Temple」。
它的位置在前兩棟的斜後,會先看到一間門廊雕柱繁麗,上方網窗各樣圖騰變幻,但
必須不為其所惑,從隔壁平實無華的小門鑽進,才是正路。而一進去便會如我一般,被接
迎的「Torana」柱門震懾,支柱上緻密的紋路全是姿態各異的小人像,外添的部件也別具
巧思,舞躍般的人形相互一立一托便成了撐架,雙層交疊著將視線引至頂樑。既為「
Torana」,自然也有波曲狀的「Toran」飾帶,與之連接的門楣也相符地華麗,弧狀龕室
內,似乎正是這裡敬的第二十三代祖師「Parshwanath」,有蛇形的頂蓋。這種柱門有點
類似牌坊或鳥居,通常會與寺廟拉開一定距離,但由於身處房樓簇密的城區,後方緊接的
就是大殿門廊,因此從前庭望看,門廊的那些紋刻及飾帶,便成了柱門雕琢的一部分,宛
如層層疊縮的圖騰。
踏階而入,大廳的形構和第一間頗為類似,也是蛇帶環柱接連的風華。雖少了雙層挑
高,藻井卻添上瑰麗飾彩,肋板的人物有了膚色,墨髮與華裝,其餘紅底的團花也用金色
勾邊,讓我不禁想著假使時光倒返,這些我走過的廟宇,是否都會以各樣幻彩繽紛著。在
揣想中往聖堂內看去,「Parshwanath」的塑像白皙,壇座也絢麗,只惜祭司在鄰近忙著
,我無法靠前看清有沒有代表他的蛇形符號,不過好像是種常規了,由於相關的傳說,「
Parshwanath」的頭頂華蓋都仿著多頭蛇,很容易辨認。
或許因為在這兒砌建的年代最早,它的佔地也最大,當往後方環廊走,不費功夫便能
將聖堂塔尖納入視野,看它在門樑的疊架與伴塔的簇擁下,成巒指天。壁面的裝飾自然也
精細了一階,雙層砌立的龕室中是更多的人像扭擺,之外的空間裡,則有深淺雕紋流轉,
若非時間有限,很想在這兒多繞幾圈。
走著看著,站在北側門的祭司與我對了眼,他笑了笑比著手勢邀我進去,好奇走入,
又是一間長廳,照地理位置應該是七座廟宇中的「Shitalnath Temple」。入門的位置鄰
近聖堂,一轉身便可以看到第十代祖師「Shitalnath」的塑像,祭司繼續對我比著拍照手
勢,由於前幾天的經驗,很怕快門按完便是竹槓連敲,但他的笑容讓我決定再賭一次人性
,幸好事實證明,修道人還是比較良善啊。然祖師的塑像其實有點令我疑惑,資料上說他
的符號是象徵吉祥的符文,塑像腳下卻是隻動物,我也辨不太出由八種珍貴金屬組成是何
義,畢竟整身都金燦燦的,莫非指的是五官及身上的鑲飾?
跟祭司點頭表達感謝之後,我往廳前走,由於佔地狹小,也沒作多少刻鑿,除了我都
沒人願意晃進,可能祭司就是覺得孤單冷清,才努力從心底燃起熱情吧。不過當拐出外門
,門廊的雕琢卻讓我意外,藻井團瓣圈環,壁柱間圖騰接連,跟廳裡兩個世界,就彷彿是
把信徒的奉納全用於此,最後只能以純樸的內殿象徵人的本心。
出來的地方與「Parshwanath Temple」的前庭相通,不遠處便是那華麗的接迎柱門,
按照地圖,還有三座在它的南側,見門廊旁另有個朝上的階梯,就試著往那爬去。果然,
上去之後別有洞天,是間位處二樓的祭殿,看來都城果真寸土寸金,連寺廟都得向天空疊
加發展了。這間「Shantinath Temple」也是走多彩路線,即使沒有很華炫的雕柱與藻井
,條紋間都以黃藍綠間隔漆著,只可惜很多地方都斑剝褪色了,但這樣也好,持守著歲月
的洗練,看來更有味道。
「Shantinath」是第十六代的祖師,隔著聖堂的門柵,依稀能見他的塑像燦亮,而於
兩旁壁面延伸的,除了那種小小座像疊層如山的作品,也有滿多其他耆那教祖師或坐或立
,有的還騎在大象上,不過看了一圈,最會辨認的,仍只有多頭蛇頂蓋的「Parshwanath
」。
往後逛,這兒同樣有環廊可以繞聖堂一圈,端賞它的壁面雕鑿,相較祖師們的正襟危
坐,印度神祇便活潑許多,某些類瑜伽的姿勢都在挑戰身骨扭折的極限。我順著壁面的人
像雕鑿往低處望,感覺這兒跟「Kunthunatha Temple」的聖堂是相連一起,便找著樓梯朝
下走。
或許是因「Kunthunatha Temple」太過昏暗的緣故,我拍的照片不多,現在回翻,只
見這位第十七代祖師塑像小小的,在聖堂裡跟旁側幾尊並列一起,也不太懂是否象徵著分
身。倒是大廳的雕琢比樓上繁複許多,除了框邊的團花,列柱間還有很吸睛的曲蛇飾帶,
在幽微光線的暈染下,頗具悠遠古寺的氛圍。
繞著聖堂環廊,看了一陣壁面的生動人物雕刻,我算了算應該還有一座待訪。由門口
往外望,感覺身處的應就是「Parshwanath Temple」外頭,有著華麗門廊、多變網窗的那
間。是可以直接從這兒出去找,但由於導遊沒給我票,有點擔心出去就進不來,便還是爬
上樓梯,從二樓回去。沿路望出的景緻頗不錯,可以近距觀察「Parshwanath Temple」柱
門頂部的雕鑿,也能看到「Chandraprabhu Temple」的塔群堆疊。
最後一座的「Sambhavnath Temple」其實與「Parshwanath Temple」相鄰,從後者的
南側門轉出就可以看到。殿前右方有道樓梯通往地下層,外觀不甚起眼,卻是很珍貴的圖
書室「Gyan Bhandar」,裡頭收藏著舊時書籍、圖繪與文物,甚至還有古遠至十一世紀,
書寫在棕櫚葉的耆那教典籍手稿。這些早該隨時光破敗的物事應是得利於這兒的乾燥環境
,有幸完整保留下來,但也不知當時的我怎麼了,或許是地下室門關著,或許是正門門廊
太過引人,根據相片的紀錄,我就是拍著正門的雕琢,直接走進大廳了。
儘管大廳的空間不闊,像是「Parshwanath Temple」的副殿,藻井的紋刻並未馬虎,
它濃縮了前面幾間的精華,心瓣疊層,肋板人物擺扭,我看著看著不禁想著,當時工匠究
竟是如何化生出這麼多姿勢呢?莫非一面鑿雕一面也在手腳比劃揣摩?在編想中繼續往前
,奉於聖堂的「Sambhavnath」是第三代祖師,由於鄰近的祭司缺乏熱情,僅冷冷望著我
,害我不太敢近拍,也罷,反正同樣是尊小人偶簇擁的白石雕像。妙的是大廳側牆有個極
其類似的放大版,不但壇座雕綴雷同,襯上柱間的蛇弧帶飾又更加華美,這樣的設計難道
不怕喧賓奪主?總不可能是為了觀光客的貼心設計吧。
北側的「Shitalnath Temple」經費僅止於門廊,這兒的好些,還有多點資源雕琢大
廳,但當繞到環廊就能發現它的相似命運。其聖堂外壁樸實得令我意外,就是幾許橫直線
條的切劃,沒有圖騰更沒有人像,有些部份還像缺乏養護般顯得斑駁。於是我不禁思索,
究竟當初創教為何會想跨越億萬年的時間刻度,構思出二十四代的祖師呢?又是怎樣去分
劃各自代表的思想,賦予事蹟傳說?屏除初代那種自帶傳奇色彩的,感覺信徒還是對年代
較近、較為人性的祖師有著親近感,中段那些則似乎因著虛無縹緲,而顯得冷門。
然宗教的事情玄幻,禪理深艱,或許只有當再多讀點相關典籍,才能參透一二了。
--
圖文網誌版: https://blog.xuite.net/sirius99/blog/589935694
早上從沙漠營地回到了「齋沙米爾」,胖司機建議我在古城內最好找個導遊,不然很
容易迷路,雖然覺得他應該是想賺點小錢,但考量這邊的巷弄的確挺複雜,google地圖也
不見得準,就依他了,免得浪費時間在瞎繞跟問人。
不過找了導遊後,我的印度盧比就不夠了,由於五百面額的都被大家視若瘟疫,之前
勉強找開的一百兩百也沒剩多少,只好聽從他們,再去銀行換。本以為會像前兩次一樣,
如貴賓般在當地人艷羨的目光下長驅直入,迅速解決,今天卻莫名卡著,似乎是鈔票尚未
送來,電腦又當機,而且前面還有好幾個外國人也在排。
看著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擔憂的我問導遊這樣行程來得及嗎?儘管他一臉輕鬆說一定
夠,當櫃台好不容易開始作業,前面的人被打了退票,那被稍稍安撫的心情便再次墜跌。
一了解,原來真如我在牆上看到的告示,政策又改了,外國人只能憑護照限額兌換一次,
代表我這半小時根本白排了,天啊~~我用怨懟的眼神看向導遊,他臉皮倒厚,僅笑笑跟
我說「沒關係,先去走行程」。哼,他當然沒關係,換不到錢、時間浪費掉的又不是他。
無奈坐上導遊的機車,騎到了古城城門口,外牆後的腹地已成了停車場,內牆則層層
疊疊,攜著無數圓柱狀的防禦塔。在丘上高高屹立的自然是王宮,壁面望窗細緻雕琢,以
立著旗幟的屋頂露台,佔了視野最遼闊之所在。印度有一項世界文化遺產是「拉賈斯坦邦
的山地要塞」,包納了六座「拉傑普特人」(Rajput)位於山嶺的軍事城壘,除了先前去
過的「琥珀堡」,這兒也是其中之一。
我從坡道緩緩往上走,先遇見的是「太陽門」(Suraj Pol),門額日芒綻射,小人
偶戍衛,上方勾著歡迎之意的曲弧「Toran」飾帶,望來華美。再往裡,防止敵人疾進的
坡道來回盤折,形如甬道的「風之門」(Hawa Pol)從宮樓底貫穿,這讓王宮更像是倨傲
的皇者,以居高睨眼之姿,看我們螻蟻般於腳下行過。
門的另側是個熱鬧的小廣場,由大君居殿、後宮與一座耆那教寺廟包繞,不過由於古
城西南的耆那教廟區只有早上開放,導遊不讓我多看,直接引著我循巷道往前走。之前造
訪的幾座古城,不是被政府收去管理,就是部份被大君後代改建為旅館,「齋沙米爾」則
不同,除了王宮,都還是由老百姓傳接過往歷史,繼續原本的日常生活。所以除了商店與
攤販,行走間,不時能與從家門出來的當地人對上眼,會看到有錢人家仿著皇家裝飾,將
門面雕得似模似樣,也能在樓牆望見象神彩繪,昭告著曾在鄰近舉行的婚禮喜事。
跟隨導遊走著走著,原本只以幾個塔尖勾著視線的寺廟群終於現了身,一如曾在「千
柱之廟」望見的風格,支著旗幟的塔群於長牆併立,襯托著背後的高擎主塔,不過這僅是
七座當中的一個,其餘的還得再往內探。而儘管這座「Chandraprabhu Temple」的門廊看
似簡樸,當脫了鞋,朝裡走進,便能理解為何是「齋沙米爾」的必訪之地了。排列成環的
立柱支起挑高大廳,每根皆覆著細膩雕鑿,以簇密的人物起始,往上漸轉為花藤,柱頭、
樑架、二樓護欄,圖騰不斷變幻著,令人目不暇給。讓它更顯華麗的是柱間的蛇弧帶飾,
彷彿延續著在「太陽門」的接迎,這兒也敞開懷抱,等候有緣人來此淨滌心靈。
邀我一同坐下的導遊說起了耆那教的由來與教義,儘管我已知曉這個宗教反暴力也反
貪妄,且有二十四位被稱作「蒂爾丹嘉拉」(Tirthankara)的祖師,經他講解,才知祭
壇上的人形其實不太算主體,且通常不具特徵,要看坐台的符號,才能分辨敬的是誰,並
了解與其相關的闡述意念。像這間敬的是第八代的祖師「Chandraprabhu」,代表符號是
新月,當往聖堂門內望進,可以看到一彎新月標在盤坐的白石塑像下,而壇座人獸雕琢交
錯,勾勒著信徒們的敬意。
大致介紹過後,導遊起身招著我繞聖堂走,相較於立柱,這兒的大幅壁面更適合工匠
揮灑,近乎真人大小的神祇顯現各種扭擺身姿,也有著更多細節。據導遊的說法,這些雕
像都身兼生活教材,他還特別在其中一尊停了下來,指著那碩大的男性性徵說剛好能給未
婚女子作先期認識。只是這種尺寸....到底是會先嚇壞了人?還是給人不切實際的幻想?
繞過後,導遊放我自己逛看,前幾日走過的寺廟裡,二樓以上都彷若禁地,這兒倒很
大方,在顯眼處砌了台階讓人自由登爬。儘管上去後沒多少地方可逛,能以俯瞰角度望著
大廳仍是種新奇體驗,且只有在這樣的距離下,才能明瞭廳頂藻井的細節有多驚人,鏤空
的疊瓣、肋板上成對人物的姿態變換,究竟要花多少光陰才能完成這樣的作品呢?
下樓往北走到隔壁的「Rishabhanatha Temple」,一如其名地,裏頭供奉著耆那教
的初代祖,也就是「千柱之廟」敬的那位「Adinath」。這間一進門有個透天小中庭,側
廊的雕像儘管沒有符號表明身份,壇座卻華麗異常,不僅背襯著金紅紋繡的掛簾,還以滿
滿圖騰的敞亭罩覆,在陽光的照耀下無比輝爍。可惜導遊沒有跟來,不然一定向他問個清
楚。
往前走進大廳,環圈的柱列依舊刻滿人像,不過少了曲弧狀的「Toran」蛇帶就比前
一間遜色些。倒是聖堂內多了紅綠藍的底色綴彩,突顯了其間人物的靈動身姿。而塑像既
為初代祖,在其腳下仔細辨認,果然有隻具體而微的小牛舉蹄奔馳,令我不禁莞爾。
往後走,跟前頭的敞庭一樣,聖堂與環廊之間也是露天的,只是不知為何要多添一層
網架,讓人在抬頭尋找塔尖時,視野頗受干擾。但就算沒有網架,侷限的空間及過烈的日
光還是令這樣的追尋頗具難度,於是索性專注在壁面人像和牆柱間的切鑿線條,猜度偶爾
伸探出來的長鼻巨嘴魚獸,會不會也是「Makara」守護獸的一種變體。
除了建築的紋刻,廊側也擺放許多石板作品,有的是疊層成峰的塔林,每座小塔都奉
著尊者,有的如在「千柱之廟」所見,以須彌山為中心,寺閣四方遍延。快速掃過之後,
我便走出廳門,尋找第三座,也是這兒歷史最悠久的「Parshwanath Temple」。
它的位置在前兩棟的斜後,會先看到一間門廊雕柱繁麗,上方網窗各樣圖騰變幻,但
必須不為其所惑,從隔壁平實無華的小門鑽進,才是正路。而一進去便會如我一般,被接
迎的「Torana」柱門震懾,支柱上緻密的紋路全是姿態各異的小人像,外添的部件也別具
巧思,舞躍般的人形相互一立一托便成了撐架,雙層交疊著將視線引至頂樑。既為「
Torana」,自然也有波曲狀的「Toran」飾帶,與之連接的門楣也相符地華麗,弧狀龕室
內,似乎正是這裡敬的第二十三代祖師「Parshwanath」,有蛇形的頂蓋。這種柱門有點
類似牌坊或鳥居,通常會與寺廟拉開一定距離,但由於身處房樓簇密的城區,後方緊接的
就是大殿門廊,因此從前庭望看,門廊的那些紋刻及飾帶,便成了柱門雕琢的一部分,宛
如層層疊縮的圖騰。
踏階而入,大廳的形構和第一間頗為類似,也是蛇帶環柱接連的風華。雖少了雙層挑
高,藻井卻添上瑰麗飾彩,肋板的人物有了膚色,墨髮與華裝,其餘紅底的團花也用金色
勾邊,讓我不禁想著假使時光倒返,這些我走過的廟宇,是否都會以各樣幻彩繽紛著。在
揣想中往聖堂內看去,「Parshwanath」的塑像白皙,壇座也絢麗,只惜祭司在鄰近忙著
,我無法靠前看清有沒有代表他的蛇形符號,不過好像是種常規了,由於相關的傳說,「
Parshwanath」的頭頂華蓋都仿著多頭蛇,很容易辨認。
或許因為在這兒砌建的年代最早,它的佔地也最大,當往後方環廊走,不費功夫便能
將聖堂塔尖納入視野,看它在門樑的疊架與伴塔的簇擁下,成巒指天。壁面的裝飾自然也
精細了一階,雙層砌立的龕室中是更多的人像扭擺,之外的空間裡,則有深淺雕紋流轉,
若非時間有限,很想在這兒多繞幾圈。
走著看著,站在北側門的祭司與我對了眼,他笑了笑比著手勢邀我進去,好奇走入,
又是一間長廳,照地理位置應該是七座廟宇中的「Shitalnath Temple」。入門的位置鄰
近聖堂,一轉身便可以看到第十代祖師「Shitalnath」的塑像,祭司繼續對我比著拍照手
勢,由於前幾天的經驗,很怕快門按完便是竹槓連敲,但他的笑容讓我決定再賭一次人性
,幸好事實證明,修道人還是比較良善啊。然祖師的塑像其實有點令我疑惑,資料上說他
的符號是象徵吉祥的符文,塑像腳下卻是隻動物,我也辨不太出由八種珍貴金屬組成是何
義,畢竟整身都金燦燦的,莫非指的是五官及身上的鑲飾?
跟祭司點頭表達感謝之後,我往廳前走,由於佔地狹小,也沒作多少刻鑿,除了我都
沒人願意晃進,可能祭司就是覺得孤單冷清,才努力從心底燃起熱情吧。不過當拐出外門
,門廊的雕琢卻讓我意外,藻井團瓣圈環,壁柱間圖騰接連,跟廳裡兩個世界,就彷彿是
把信徒的奉納全用於此,最後只能以純樸的內殿象徵人的本心。
出來的地方與「Parshwanath Temple」的前庭相通,不遠處便是那華麗的接迎柱門,
按照地圖,還有三座在它的南側,見門廊旁另有個朝上的階梯,就試著往那爬去。果然,
上去之後別有洞天,是間位處二樓的祭殿,看來都城果真寸土寸金,連寺廟都得向天空疊
加發展了。這間「Shantinath Temple」也是走多彩路線,即使沒有很華炫的雕柱與藻井
,條紋間都以黃藍綠間隔漆著,只可惜很多地方都斑剝褪色了,但這樣也好,持守著歲月
的洗練,看來更有味道。
「Shantinath」是第十六代的祖師,隔著聖堂的門柵,依稀能見他的塑像燦亮,而於
兩旁壁面延伸的,除了那種小小座像疊層如山的作品,也有滿多其他耆那教祖師或坐或立
,有的還騎在大象上,不過看了一圈,最會辨認的,仍只有多頭蛇頂蓋的「Parshwanath
」。
往後逛,這兒同樣有環廊可以繞聖堂一圈,端賞它的壁面雕鑿,相較祖師們的正襟危
坐,印度神祇便活潑許多,某些類瑜伽的姿勢都在挑戰身骨扭折的極限。我順著壁面的人
像雕鑿往低處望,感覺這兒跟「Kunthunatha Temple」的聖堂是相連一起,便找著樓梯朝
下走。
或許是因「Kunthunatha Temple」太過昏暗的緣故,我拍的照片不多,現在回翻,只
見這位第十七代祖師塑像小小的,在聖堂裡跟旁側幾尊並列一起,也不太懂是否象徵著分
身。倒是大廳的雕琢比樓上繁複許多,除了框邊的團花,列柱間還有很吸睛的曲蛇飾帶,
在幽微光線的暈染下,頗具悠遠古寺的氛圍。
繞著聖堂環廊,看了一陣壁面的生動人物雕刻,我算了算應該還有一座待訪。由門口
往外望,感覺身處的應就是「Parshwanath Temple」外頭,有著華麗門廊、多變網窗的那
間。是可以直接從這兒出去找,但由於導遊沒給我票,有點擔心出去就進不來,便還是爬
上樓梯,從二樓回去。沿路望出的景緻頗不錯,可以近距觀察「Parshwanath Temple」柱
門頂部的雕鑿,也能看到「Chandraprabhu Temple」的塔群堆疊。
最後一座的「Sambhavnath Temple」其實與「Parshwanath Temple」相鄰,從後者的
南側門轉出就可以看到。殿前右方有道樓梯通往地下層,外觀不甚起眼,卻是很珍貴的圖
書室「Gyan Bhandar」,裡頭收藏著舊時書籍、圖繪與文物,甚至還有古遠至十一世紀,
書寫在棕櫚葉的耆那教典籍手稿。這些早該隨時光破敗的物事應是得利於這兒的乾燥環境
,有幸完整保留下來,但也不知當時的我怎麼了,或許是地下室門關著,或許是正門門廊
太過引人,根據相片的紀錄,我就是拍著正門的雕琢,直接走進大廳了。
儘管大廳的空間不闊,像是「Parshwanath Temple」的副殿,藻井的紋刻並未馬虎,
它濃縮了前面幾間的精華,心瓣疊層,肋板人物擺扭,我看著看著不禁想著,當時工匠究
竟是如何化生出這麼多姿勢呢?莫非一面鑿雕一面也在手腳比劃揣摩?在編想中繼續往前
,奉於聖堂的「Sambhavnath」是第三代祖師,由於鄰近的祭司缺乏熱情,僅冷冷望著我
,害我不太敢近拍,也罷,反正同樣是尊小人偶簇擁的白石雕像。妙的是大廳側牆有個極
其類似的放大版,不但壇座雕綴雷同,襯上柱間的蛇弧帶飾又更加華美,這樣的設計難道
不怕喧賓奪主?總不可能是為了觀光客的貼心設計吧。
北側的「Shitalnath Temple」經費僅止於門廊,這兒的好些,還有多點資源雕琢大
廳,但當繞到環廊就能發現它的相似命運。其聖堂外壁樸實得令我意外,就是幾許橫直線
條的切劃,沒有圖騰更沒有人像,有些部份還像缺乏養護般顯得斑駁。於是我不禁思索,
究竟當初創教為何會想跨越億萬年的時間刻度,構思出二十四代的祖師呢?又是怎樣去分
劃各自代表的思想,賦予事蹟傳說?屏除初代那種自帶傳奇色彩的,感覺信徒還是對年代
較近、較為人性的祖師有著親近感,中段那些則似乎因著虛無縹緲,而顯得冷門。
然宗教的事情玄幻,禪理深艱,或許只有當再多讀點相關典籍,才能參透一二了。
--
Tags:
印度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北印度遊記【二四】齋沙米爾Safari
By Susan
at 2021-08-05T10:46
at 2021-08-05T10:46
北印度遊記【二三】曼朵花園、欽薩
By Anthony
at 2021-08-04T10:22
at 2021-08-04T10:22
北印度遊記【二二】梅蘭加爾堡-上層宮室
By Regina
at 2021-08-03T11:02
at 2021-08-03T11:02
北印度遊記【二一】梅蘭加爾堡-中庭展廳
By Hedda
at 2021-08-02T10:32
at 2021-08-02T10:32
北印度遊記【二十】烏麥巴旺、加斯旺薩達
By Rosalind
at 2021-07-30T11:52
at 2021-07-30T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