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與環保的衝突? - 生態環境討論
By Queena
at 2007-12-08T02:05
at 2007-12-08T02:05
Table of Contents
※ 引述《huck (哈克說"huck已死")》之銘言:
: A.
: 我覺得有個根本的問題點是 原住民生活方式的改變
: 也可以說是文化吧 一群人與環境互動的方式
: 從狩獵採集種植小米,轉變成種植高麗菜、水密桃等經濟作物;
: (這是我在桃園新竹山區看到的作物, 可能與銅門不同)
: 從步行,流籠變成機車、汽車的交通方式;
: 以及連帶的道路,鋪上了水泥與柏油,對於水土保持的破壞也增加了。
: 血緣上,原住民還是原住民,或者影片中講者所說的「野人」,
: 但生活方式已經越來越漢化,越來越西化,資本主義化了。
: 應該要被維護,保障的什麼?
: 是這種在漢化/資本主義化後的生存權益嗎?
: 我覺得不是,應該是更早期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那種文化(與連帶的環境背景)
: 只是現在他們現在越來越難以跟這樣的生活方式切割開來了,不只是原住民,
: 幾乎大部分的人,我們也都是吧。
: (附上「為什麼」這首歌詞在後面,有比較簡潔的提問。)
同意huck的說法,其實原住民的現況真的很複雜,
並不能用原住民三個字就劃到某個狀態下,
我不是很瞭解情況,先不論種族,
原住民的就先分山地跟平地了。
山地的原住民狀況很艱苦,平地的原住民跟漢人混居得比較普遍,生活狀況好像也不好,
我不是很清楚實際的比例,不過我想影片中的payan也只代表一小部份的聲音。
後來我發現,漢人很難想像原住民用什麼角度看待這個世界,
老實說,我認為這包括環保團體和學者。
為什麼環境保護和原住民的利益會起衝突?
我不清楚在這個事件中實際的狀況是如何。
不過存在著兩種可能性。
第一個就是兩者立場真的衝突,我相信這個可能性是存在的,
就像居住在老舊社區的人想要重建房子,卻因為房子被定為古蹟而不能拆,
這個例子可能不是很適當,但是環保團體希望維持環境原始狀態的程度,
可能高過原住民希望有現代基本生活的限度。
這樣的矛盾可能不是單一事件,因此payan才會認為環保團體目中無「人」。
第二個可能性是,原住民被捲入漢人的角力,
不管是站在開發立場的政府或者站在保育立場的學者/環保人士,
都沒有「真的」站在原住民的立場想過。
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基於兩個理由。
大前提是,原住民的生活問題一定存在。
政府既然決定開發,代表他們的說詞是工程的效果是正面的,
之前回文的人提到,河川整治無法解決問題,甚至會讓問題擴大,
若此為真,那代表政府沒有好好審視這個工程的效果和後續效應。
普遍來說,原住民所掌握的知識權力小於漢人,
因此或許可以說,他站在開發的角度是被矇騙了。
他只是夾在中間,只有兩個選項可供選擇而已,
即使知道政府可能罔顧我的利益,
但是相信掌握資源的政府,總比相信保育人士來得強吧。
(講白一點,即使保育人士願意,他們實際上能給的資源有多少?)
保育人士的立場是,工程這不能解決問題,所以不應開發,那可曾考慮到原住民的需求?
如果今天原住民想要的是「現代資本主義經濟式」的生活,
他們希望能進行一定程度的開發,但是開發就一定會對生態造成影響。
那環保人士會怎麼看待?要怎麼看待?
(我以前曾經直接下了「原住民幹嘛不搬到平地來的結論」。
證明了,我是個徹徹底底無法站在原住民角度思考的漢人。)
今年暑假,我參加一個內政部委託的研究計畫,是關於行政區重劃的。
訪談的對象都是學者、中央/基層民意代表,
其中有一題是關於是否贊成劃出「原住民自治區」。
我訪談的對象都是漢人,即使我是漢人,
他們仍每一個都讓我感到目中無「人」(原住民)。
所以看到payan的發言,我還滿有感觸的。
--
: A.
: 我覺得有個根本的問題點是 原住民生活方式的改變
: 也可以說是文化吧 一群人與環境互動的方式
: 從狩獵採集種植小米,轉變成種植高麗菜、水密桃等經濟作物;
: (這是我在桃園新竹山區看到的作物, 可能與銅門不同)
: 從步行,流籠變成機車、汽車的交通方式;
: 以及連帶的道路,鋪上了水泥與柏油,對於水土保持的破壞也增加了。
: 血緣上,原住民還是原住民,或者影片中講者所說的「野人」,
: 但生活方式已經越來越漢化,越來越西化,資本主義化了。
: 應該要被維護,保障的什麼?
: 是這種在漢化/資本主義化後的生存權益嗎?
: 我覺得不是,應該是更早期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那種文化(與連帶的環境背景)
: 只是現在他們現在越來越難以跟這樣的生活方式切割開來了,不只是原住民,
: 幾乎大部分的人,我們也都是吧。
: (附上「為什麼」這首歌詞在後面,有比較簡潔的提問。)
同意huck的說法,其實原住民的現況真的很複雜,
並不能用原住民三個字就劃到某個狀態下,
我不是很瞭解情況,先不論種族,
原住民的就先分山地跟平地了。
山地的原住民狀況很艱苦,平地的原住民跟漢人混居得比較普遍,生活狀況好像也不好,
我不是很清楚實際的比例,不過我想影片中的payan也只代表一小部份的聲音。
後來我發現,漢人很難想像原住民用什麼角度看待這個世界,
老實說,我認為這包括環保團體和學者。
為什麼環境保護和原住民的利益會起衝突?
我不清楚在這個事件中實際的狀況是如何。
不過存在著兩種可能性。
第一個就是兩者立場真的衝突,我相信這個可能性是存在的,
就像居住在老舊社區的人想要重建房子,卻因為房子被定為古蹟而不能拆,
這個例子可能不是很適當,但是環保團體希望維持環境原始狀態的程度,
可能高過原住民希望有現代基本生活的限度。
這樣的矛盾可能不是單一事件,因此payan才會認為環保團體目中無「人」。
第二個可能性是,原住民被捲入漢人的角力,
不管是站在開發立場的政府或者站在保育立場的學者/環保人士,
都沒有「真的」站在原住民的立場想過。
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基於兩個理由。
大前提是,原住民的生活問題一定存在。
政府既然決定開發,代表他們的說詞是工程的效果是正面的,
之前回文的人提到,河川整治無法解決問題,甚至會讓問題擴大,
若此為真,那代表政府沒有好好審視這個工程的效果和後續效應。
普遍來說,原住民所掌握的知識權力小於漢人,
因此或許可以說,他站在開發的角度是被矇騙了。
他只是夾在中間,只有兩個選項可供選擇而已,
即使知道政府可能罔顧我的利益,
但是相信掌握資源的政府,總比相信保育人士來得強吧。
(講白一點,即使保育人士願意,他們實際上能給的資源有多少?)
保育人士的立場是,工程這不能解決問題,所以不應開發,那可曾考慮到原住民的需求?
如果今天原住民想要的是「現代資本主義經濟式」的生活,
他們希望能進行一定程度的開發,但是開發就一定會對生態造成影響。
那環保人士會怎麼看待?要怎麼看待?
(我以前曾經直接下了「原住民幹嘛不搬到平地來的結論」。
證明了,我是個徹徹底底無法站在原住民角度思考的漢人。)
今年暑假,我參加一個內政部委託的研究計畫,是關於行政區重劃的。
訪談的對象都是學者、中央/基層民意代表,
其中有一題是關於是否贊成劃出「原住民自治區」。
我訪談的對象都是漢人,即使我是漢人,
他們仍每一個都讓我感到目中無「人」(原住民)。
所以看到payan的發言,我還滿有感觸的。
--
Tags:
生態環境
All Comments
By Harry
at 2007-12-09T03:38
at 2007-12-09T03:38
By Agnes
at 2007-12-10T05:10
at 2007-12-10T05:10
By Thomas
at 2007-12-11T06:42
at 2007-12-11T06:42
Related Posts
捍衛台灣鄉土紀事-紀錄片首映會
By Regina
at 2007-12-08T01:17
at 2007-12-08T01:17
產業界嗆聲環保署長 環評委員也應納入產業界人士
By Queena
at 2007-12-08T01:10
at 2007-12-08T01:10
台灣生態學會11月份工作報告
By Brianna
at 2007-12-08T00:49
at 2007-12-08T00:49
抗暖化必反黑心企業 一公噸CO2的真實交換價值
By Oliver
at 2007-12-07T23:59
at 2007-12-07T23:59
各國改良風力發電 成長最快能源科技
By Ingrid
at 2007-12-07T23:07
at 2007-12-07T2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