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印度,尋找牛糞傳奇(二) - 生態環境討論
By Hedda
at 2007-10-31T01:48
at 2007-10-31T01:48
Table of Contents
http://e-info.org.tw/node/27663
作者:陳思穎、戴惠莉(綠色陣線協會)
實際來到【牛糞傳奇】的發源地
9月16日,我們來到【牛糞傳奇】的發源地-印度Uttaranchal省首府Dehra Dun的郊區。
通過一段漫長的筆直道路,伴隨兩邊大片大片的農地,我們終於看到Navdanya基金會的招
牌「Bija Vidyapeeth」。(印度文裡,bija意指種子,vidyapeeth意指教育中心)
9月17日到21日,我們在參與Navdanya基金會與席娃博士共同舉辦的「農業生態學與生態
農法」工作坊。工作坊分為生態農法操作方式的專業課程、Navdanya基金會組織介紹,另
外基金會每天也會帶領參與工作坊的學員實際到Navdanya示範農場參觀有機農作的操作方
式、種子銀行保存種子的方式、與Navdanya基金會合作的農戶等等。
「農業生態學與生態農法」課程主題(請參見網頁:http://e-info.org.tw/node/27663 )
參訪Navdanya-問題省思
A. 糧食自主權-有機農業作為解決貧窮的根本之道
第一天參觀示範農場的行程中,基金會的工作人員Dr. Bhatt便告訴我們,我們所在的部
分是五種作物的混種區(Lal Dhan, Maze, Mandwa, Jhangora, Koni),而他們也教導農民
這各範圍的農地是作為農戶最基本的糧食所需之用,其餘部分才可販售。當然,這五種作
物的耕作方式及耕作時間必須配合Dehra Dun的天候地理等條件,示範農場的做法無法在
印度其他地區照本宣科,但是傳達了最基本的糧食自主概念,且Navdanya基金會也協助其
他地區的農民,教授栽培基本糧食作物的方式。
混種為有機農業的重要元素之一,其原理是利用各種作物在自然生態上的配合,以避免利
用針對特定作物害蟲的農藥。Navdanya基金會的混種模式不僅僅是達到農業生態平衡的基
礎,他們將混種與糧食自主結合,使小農免於飢餓,解決小農最基本的生計問題,讓混種
模式為脫離貧窮的開始。
相較於台灣的狀況,印度農業的先天條件是截然不同的。印度幅員廣闊的國土,在跨國企
業眼中是大片沃土,可用大規模生產、大量使用農藥的耕種模式,也因此馬上成為綠色革
命、農業自由貿易化覬覦的對象,也造成小農經濟嚴重的崩盤,農民負債累累而自殺,因
此Navdanya基金會試圖改變的是,讓全印度人口中佔70%的農民,能夠藉由自己農地的雜
種作物,確保基本的糧食權;但台灣農業一直受限於土地面積,不是跨國農業公司的實驗
與投資焦點,談到糧食自主的部分,應從台灣的外交困境與農業的跨國貿易脈落考量。台
灣歷經經濟結構的轉型,綠色革命和農民經濟狀況的困境無法直接成為因果,而2002年加
入WTO後政府開放農業市場,農民雖受到休耕政策的補貼,但仍繼續努力耕作的農民必須
面臨國際市場更大的考驗,因此在討論糧食自主的議題時,台灣面臨的狀況更應從在國際
經濟及政治壓力下,農民如何保有自己的工作權,及農產品的競爭力與自主性。另外,在
國際貿易趨勢下,食物因缺乏商業競爭性而漸漸消失,隨之失去的也會是飲食的傳統文化
及多樣性。另一層面是整體國民的糧食安全問題,就如我們必須接受基因改造食品,或是
之前發生的瘦肉精問題等等,都是在糧食自主的脈落下,台灣需要的考慮範圍。
B. 農藥問題
另外,綠色革命使用化學農藥、化學肥料的大量使用,在印度可以明顯看到,造成的後果
為生態的破壞引發的小農經濟慘況。相較於台灣的狀況,目前台灣農民仍然大量使用農藥
,平均每年共使用四萬餘噸,雖然尚未引發龐大的農業經濟危機,但在生態上與第一線使
用農藥的農民身上,已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農藥除了破壞農業的生態循環外,也影響土
質及水質安全,甚至在今年夏天也頻頻傳出農民中午噴藥,因天氣太熱,沒有穿著完備的
防護衣物,吸入過多農藥,再加上溫度過高加速新陳代謝,而中毒死亡。綠色革命使用農
藥部份,或許應就生態及農民的健康問題,做為檢討及改善的重點。
C.種子銀行-有機農業的草根運動
在五天工作坊參觀Navdanya農場及種子銀行的過程中,對示範農場的運作方式感觸極深。
示範農場的各項設施都相當簡易,包括堆肥設施、病蟲害防治方式、種子銀行等等不需依
賴高資金、高科技,讓我們體會到Navdanya在教授農民有機耕作時,以農民的經濟狀況為
出發點,擴大到草根運動。
種子銀行是Navdanya基金會的發源地。至今Navdanya已幫助印度40個社區,包括16個省份
設立種子銀行。讓我們覺得有趣的是,Navdanya基金會強調,他們的種子雖然是免費提供
給合作的有機農民,但是每個農民從種子銀行取得1公斤的種子,必須在收成後繳交1.25
公斤的種子,以讓種子銀行保存的種子基因多樣性持續增加;藉由種子銀行,Navdanya基
金會已經成功救回及保存來自印度各地3,000多種稻米種子、31種小麥等等,也成為印度
保存種子最成功及最完整的機構。相較於台灣,有機農業的規範僅在耕作方式的範圍,對
種源並無規定。也因此,Navdanya種子保存的經驗,在台灣有機農業推廣的過程中,可以
做為種源保存的具體例子,朝向將有機耕作納入確保種子來源為目標。
此外,無疑地,對於Navdanya基金會如何組織農民、從事種子運動並推動有機農業是我們
最感興趣的。每一個加入基金會的農友,會有一段宣誓,代表關係的締結,以道德訴求彼
此的信任關係。基金會則提供農友免費種子、技術面以及外面市場等作為農友交流的內容
,甚至去別的村子見習。這個農友與農村的網路由一般的農友開始,到志工農友(farmer
volunteer)、村連絡員(village coordinator)、區域連絡員(regional coordinator),
聯絡員的工作包含在農場作記錄、舉辦活動等等,一個村連絡員負責10到20個農村,區域
連絡員則負責100至200個村連絡員的負責範圍。針對不同地方的在地知識,提供比較好的
防蟲、抗病方式,一旦成功也可以拿去給其他村子的農友使用。
基金會除了透過聯絡員輔導農友之外,也會到農村辦講習(說明會),至今,約有30萬名
農友參加過這樣的說明會;而每年至少有5萬人參加農友講習的活動。每3個月會有區域農
友開一次會討論各種心得,每年則有一次全國農友說明會。除了聯絡員之外,志工也是人
力的一大來源,而目前基金會支薪的工作人員共有85位,這些人大多住在基金會附近,並
有各種不同宗教及種性階級。
至於一般消費者,則需繳納年費成為會員,基金會認為會員除了付錢買食物外,還需要一
些時間來教育,因此,Bija Vidyapeeth提供會員作為週末的免費度假地,會員一旦來到
這裡,與農友互動,自然可以認識他們所食用的食物從何處而來。會員可以參加會員活動
,買書可打折,並時有食物分享會邀請會員一同參加。靠著這樣的制度設計,Navdanya將
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關係連結起來,生產者/農友不僅是勞動者、生產食物的farm worker
,消費者也不僅是光食用糧食而已,他們共有擁有的即是席娃博士在此行演講中所提到的
:「Navdanya有3000多種不同種類的米,味道各有不同,有機的內在關係即建立於此。」
這樣原本存在於生態圈、食物鏈的再簡單不已的關係,卻是印度小農自二次綠色革命的慘
烈經驗換來的。
原本應屬於人民的種子,卻成為跨國公司的專利權 ,印度的小農要花更多的錢買回食物
,無法以自己所種的食物養活自己,平均而言,買回的食物價格是搬運出去的作物的4倍
價格。而另一個現今的問題是,跟臺灣情況一樣,有機認證在印度是是相當昂貴的,席娃
博士也反問:「為何有機農業不能得到政府補貼?」當席娃博士緩緩說起:「我們都有責
任將古老基因的種子保存下來…」也許有一天,更多人能瞭解食物只所以為食物,不光是
餵飽肚子而已,它代表一個地方的文化、歷史及生命。
相較於臺灣的有機農業發展,往往是各自為戶,臺灣腹地狹小也無庸擔心食物運送的問題
,甚至有機農業在台灣常是與中產階級的形象一起被聯想,而其行銷方式也依靠網路甚多
;於是Navdanya的運作方式,讓我們見到農民運動的草根力量是如何由點成線、再連結成
面,由非營利組織輔導、介入的方式將種子、農民及消費者的關係建立起來,從第一線農
民的耕作方式起,至如何教育消費者的思想;或許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但在基金會工作
已經12年的Dr. Bhatt為我們證明這是值得等待的。原本的他是服務於政府部門的研究人
員,見到所有的研究及政策因為貪污而無法進行,問題一直沒有改變,於是寫信給席娃博
士,也促成一段長達12年的關係。當我們問他,席娃博士對他來說是偶像、伙伴或是主顧
,他笑著說:「都是」。他希望見到更好的那一天到來。目前估計,Navdanya基金會的活
動能觸及到的人數有100萬人次。
--
作者:陳思穎、戴惠莉(綠色陣線協會)
實際來到【牛糞傳奇】的發源地
9月16日,我們來到【牛糞傳奇】的發源地-印度Uttaranchal省首府Dehra Dun的郊區。
通過一段漫長的筆直道路,伴隨兩邊大片大片的農地,我們終於看到Navdanya基金會的招
牌「Bija Vidyapeeth」。(印度文裡,bija意指種子,vidyapeeth意指教育中心)
9月17日到21日,我們在參與Navdanya基金會與席娃博士共同舉辦的「農業生態學與生態
農法」工作坊。工作坊分為生態農法操作方式的專業課程、Navdanya基金會組織介紹,另
外基金會每天也會帶領參與工作坊的學員實際到Navdanya示範農場參觀有機農作的操作方
式、種子銀行保存種子的方式、與Navdanya基金會合作的農戶等等。
「農業生態學與生態農法」課程主題(請參見網頁:http://e-info.org.tw/node/27663 )
參訪Navdanya-問題省思
A. 糧食自主權-有機農業作為解決貧窮的根本之道
第一天參觀示範農場的行程中,基金會的工作人員Dr. Bhatt便告訴我們,我們所在的部
分是五種作物的混種區(Lal Dhan, Maze, Mandwa, Jhangora, Koni),而他們也教導農民
這各範圍的農地是作為農戶最基本的糧食所需之用,其餘部分才可販售。當然,這五種作
物的耕作方式及耕作時間必須配合Dehra Dun的天候地理等條件,示範農場的做法無法在
印度其他地區照本宣科,但是傳達了最基本的糧食自主概念,且Navdanya基金會也協助其
他地區的農民,教授栽培基本糧食作物的方式。
混種為有機農業的重要元素之一,其原理是利用各種作物在自然生態上的配合,以避免利
用針對特定作物害蟲的農藥。Navdanya基金會的混種模式不僅僅是達到農業生態平衡的基
礎,他們將混種與糧食自主結合,使小農免於飢餓,解決小農最基本的生計問題,讓混種
模式為脫離貧窮的開始。
相較於台灣的狀況,印度農業的先天條件是截然不同的。印度幅員廣闊的國土,在跨國企
業眼中是大片沃土,可用大規模生產、大量使用農藥的耕種模式,也因此馬上成為綠色革
命、農業自由貿易化覬覦的對象,也造成小農經濟嚴重的崩盤,農民負債累累而自殺,因
此Navdanya基金會試圖改變的是,讓全印度人口中佔70%的農民,能夠藉由自己農地的雜
種作物,確保基本的糧食權;但台灣農業一直受限於土地面積,不是跨國農業公司的實驗
與投資焦點,談到糧食自主的部分,應從台灣的外交困境與農業的跨國貿易脈落考量。台
灣歷經經濟結構的轉型,綠色革命和農民經濟狀況的困境無法直接成為因果,而2002年加
入WTO後政府開放農業市場,農民雖受到休耕政策的補貼,但仍繼續努力耕作的農民必須
面臨國際市場更大的考驗,因此在討論糧食自主的議題時,台灣面臨的狀況更應從在國際
經濟及政治壓力下,農民如何保有自己的工作權,及農產品的競爭力與自主性。另外,在
國際貿易趨勢下,食物因缺乏商業競爭性而漸漸消失,隨之失去的也會是飲食的傳統文化
及多樣性。另一層面是整體國民的糧食安全問題,就如我們必須接受基因改造食品,或是
之前發生的瘦肉精問題等等,都是在糧食自主的脈落下,台灣需要的考慮範圍。
B. 農藥問題
另外,綠色革命使用化學農藥、化學肥料的大量使用,在印度可以明顯看到,造成的後果
為生態的破壞引發的小農經濟慘況。相較於台灣的狀況,目前台灣農民仍然大量使用農藥
,平均每年共使用四萬餘噸,雖然尚未引發龐大的農業經濟危機,但在生態上與第一線使
用農藥的農民身上,已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農藥除了破壞農業的生態循環外,也影響土
質及水質安全,甚至在今年夏天也頻頻傳出農民中午噴藥,因天氣太熱,沒有穿著完備的
防護衣物,吸入過多農藥,再加上溫度過高加速新陳代謝,而中毒死亡。綠色革命使用農
藥部份,或許應就生態及農民的健康問題,做為檢討及改善的重點。
C.種子銀行-有機農業的草根運動
在五天工作坊參觀Navdanya農場及種子銀行的過程中,對示範農場的運作方式感觸極深。
示範農場的各項設施都相當簡易,包括堆肥設施、病蟲害防治方式、種子銀行等等不需依
賴高資金、高科技,讓我們體會到Navdanya在教授農民有機耕作時,以農民的經濟狀況為
出發點,擴大到草根運動。
種子銀行是Navdanya基金會的發源地。至今Navdanya已幫助印度40個社區,包括16個省份
設立種子銀行。讓我們覺得有趣的是,Navdanya基金會強調,他們的種子雖然是免費提供
給合作的有機農民,但是每個農民從種子銀行取得1公斤的種子,必須在收成後繳交1.25
公斤的種子,以讓種子銀行保存的種子基因多樣性持續增加;藉由種子銀行,Navdanya基
金會已經成功救回及保存來自印度各地3,000多種稻米種子、31種小麥等等,也成為印度
保存種子最成功及最完整的機構。相較於台灣,有機農業的規範僅在耕作方式的範圍,對
種源並無規定。也因此,Navdanya種子保存的經驗,在台灣有機農業推廣的過程中,可以
做為種源保存的具體例子,朝向將有機耕作納入確保種子來源為目標。
此外,無疑地,對於Navdanya基金會如何組織農民、從事種子運動並推動有機農業是我們
最感興趣的。每一個加入基金會的農友,會有一段宣誓,代表關係的締結,以道德訴求彼
此的信任關係。基金會則提供農友免費種子、技術面以及外面市場等作為農友交流的內容
,甚至去別的村子見習。這個農友與農村的網路由一般的農友開始,到志工農友(farmer
volunteer)、村連絡員(village coordinator)、區域連絡員(regional coordinator),
聯絡員的工作包含在農場作記錄、舉辦活動等等,一個村連絡員負責10到20個農村,區域
連絡員則負責100至200個村連絡員的負責範圍。針對不同地方的在地知識,提供比較好的
防蟲、抗病方式,一旦成功也可以拿去給其他村子的農友使用。
基金會除了透過聯絡員輔導農友之外,也會到農村辦講習(說明會),至今,約有30萬名
農友參加過這樣的說明會;而每年至少有5萬人參加農友講習的活動。每3個月會有區域農
友開一次會討論各種心得,每年則有一次全國農友說明會。除了聯絡員之外,志工也是人
力的一大來源,而目前基金會支薪的工作人員共有85位,這些人大多住在基金會附近,並
有各種不同宗教及種性階級。
至於一般消費者,則需繳納年費成為會員,基金會認為會員除了付錢買食物外,還需要一
些時間來教育,因此,Bija Vidyapeeth提供會員作為週末的免費度假地,會員一旦來到
這裡,與農友互動,自然可以認識他們所食用的食物從何處而來。會員可以參加會員活動
,買書可打折,並時有食物分享會邀請會員一同參加。靠著這樣的制度設計,Navdanya將
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關係連結起來,生產者/農友不僅是勞動者、生產食物的farm worker
,消費者也不僅是光食用糧食而已,他們共有擁有的即是席娃博士在此行演講中所提到的
:「Navdanya有3000多種不同種類的米,味道各有不同,有機的內在關係即建立於此。」
這樣原本存在於生態圈、食物鏈的再簡單不已的關係,卻是印度小農自二次綠色革命的慘
烈經驗換來的。
原本應屬於人民的種子,卻成為跨國公司的專利權 ,印度的小農要花更多的錢買回食物
,無法以自己所種的食物養活自己,平均而言,買回的食物價格是搬運出去的作物的4倍
價格。而另一個現今的問題是,跟臺灣情況一樣,有機認證在印度是是相當昂貴的,席娃
博士也反問:「為何有機農業不能得到政府補貼?」當席娃博士緩緩說起:「我們都有責
任將古老基因的種子保存下來…」也許有一天,更多人能瞭解食物只所以為食物,不光是
餵飽肚子而已,它代表一個地方的文化、歷史及生命。
相較於臺灣的有機農業發展,往往是各自為戶,臺灣腹地狹小也無庸擔心食物運送的問題
,甚至有機農業在台灣常是與中產階級的形象一起被聯想,而其行銷方式也依靠網路甚多
;於是Navdanya的運作方式,讓我們見到農民運動的草根力量是如何由點成線、再連結成
面,由非營利組織輔導、介入的方式將種子、農民及消費者的關係建立起來,從第一線農
民的耕作方式起,至如何教育消費者的思想;或許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但在基金會工作
已經12年的Dr. Bhatt為我們證明這是值得等待的。原本的他是服務於政府部門的研究人
員,見到所有的研究及政策因為貪污而無法進行,問題一直沒有改變,於是寫信給席娃博
士,也促成一段長達12年的關係。當我們問他,席娃博士對他來說是偶像、伙伴或是主顧
,他笑著說:「都是」。他希望見到更好的那一天到來。目前估計,Navdanya基金會的活
動能觸及到的人數有100萬人次。
--
Tags:
生態環境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去印度,尋找牛糞傳奇(一)
By Daph Bay
at 2007-10-31T01:44
at 2007-10-31T01:44
環境信託分享會
By Yuri
at 2007-10-31T01:38
at 2007-10-31T01:38
海底紀錄片的省思- 綠島新視界
By Dorothy
at 2007-10-31T00:55
at 2007-10-31T00:55
Re: 關於蘇花高環評專案審查一事
By Wallis
at 2007-10-31T00:13
at 2007-10-31T00:13
中外對話 - 中國與世界,環境危機大家談
By Selena
at 2007-10-30T12:30
at 2007-10-30T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