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赫若的作品風格 - 社會議題
By Lily
at 2006-02-25T00:00
at 2006-02-25T00:00
Table of Contents
請問有誰知道 呂赫若的作品風格
呂赫若所有的作品
呂赫若所有的作品
Tags:
社會議題
All Comments
By Erin
at 2006-02-28T23:05
at 2006-02-28T23:05
呂赫若(1914年8月25日—1951年?),本名呂石堆,臺中縣潭子人。以呂赫若為筆名,是希望自己成為如朝鮮作家張赫宙一樣的作家。
呂赫若出身地主家庭,因此接受新式教育與新式思想,在1931年臺中師範學院畢業後,出任新竹縣峨嵋公學校老師,於1935年發表第一篇日文小說「牛車」而成為文壇矚目對象,也是第一位作品被介紹到中國的作家之一。
1939年呂赫若前往日本學習聲樂,1942年回到台灣並加入張文環的《台灣文學》擔任編輯,後擔任興南新聞記者。終戰之後,呂赫若加入三民主義青年團,擔任臺中分團籌備處股長,但不久後便出任人民導報記者,挖掘戰後台灣政治經濟的黑暗面。
二二八事件後轉向社會主義,除主編光明報之外,並開設大安印刷廠印製社會主義刊物與宣傳品;1949年出任北一女中音樂教師,8月,光明報被指控是共產黨的地下報,光明報創辦人基隆中學校長鍾浩東及同校八位職員死了十多位,並有台灣大學學生被逮捕,參與光明報編輯工作的呂赫若也因此開始逃亡,不久前往臺北縣石碇鄉鹿窟打游擊,1951年於鹿窟山區為毒蛇咬到中毒而死,並埋葬在鹿窟山區。
2.作品風格
呂赫若文學作品中揚溢著一種詩般的意境及音樂般的節奏,並帶有一種肅穆的、抒情的哀愁,亦即「客觀歷史呈現」和「主觀感情發抒」的兩面性的結合。他有關詩歌的史觀可謂反映在他的小說中,他認為「從詩歌的史觀看到,詩絕不是脫離客觀現實的東西...」不只是屬於「觀念界」「幻想界」的事物,更是屬於「現象界」「經驗界」,是對生活的描寫。他曾批評其時代的文學青年所掛記的是做文學工作的自己,而忽略文學的本身,並提出「樸實地執著要從事真正的文學,沒有虛榮的自我滿足,窮其一生都要努力探究文學的人...屬於進步的..」亦即鼓勵青年從「生活中出發」,做一個能掌握住藝術、文學本質的進步的人。以分期方式來概括其作品風格的轉變,其劃分如下:
一九三五~一九三九:以小資產階級知識份子的角度看殖民地及半封建社會的矛盾。
一九三九~一九四一:留學日本,觀察焦點由農村婦女問題轉移到都市婦女問題。
一九四二~一九四五:日本皇民化運動時期,收斂左翼批判精神,轉而集中於對封建家庭中婦女地位問題的探討。
一九四六~一九四七:嘗試使用中文創作,一方面批判日本的皇民化運動,一方面對戰後國民黨政策進行嚴厲的抨擊。
一九二九年,「台灣民眾黨」在第三次大會後開始左傾,一九三一年,「台灣總督府」對台灣的階級性社會運動展開大檢舉,台灣社會運動遭到嚴重打擊,呂赫若處在這樣的思潮與政治環境下,思想逐漸傾向左翼,一九三四年寫了第一篇小說「牛車」,在日本的《文學評論》發表,這篇小說是最典型的殖民文學,同時批判日本殖民地的父權與台灣封建男性的父權。在這一階段女性議題已形成其創作的基調,他以女性為中心,點出台灣社會幽暗腐朽的一面。
一九三九年,台灣的寫作環境惡化,他東赴日本學習聲樂,曾有一年多的舞台生涯,後因病作罷。在這一段皇民化的過渡時期,其作品《清秋》〈山川草木〉〈風頭水尾〉表面看來似乎被迫配合官方政策,但他是以審慎的寫作技巧,通過台灣總督府保安課的思想檢查,實際上每篇作品都是以含蓄、影射的手法,對皇民化運動表達相當程度的抵抗,與早期的左翼批判意識是異曲同工的,這些表面上被解釋為皇民文學的作品,記錄日據時代末期,走出小布爾喬亞城市,重新踏上荊棘之路的左翼知識份子,透過勞動改造,在「皇民」的偽裝下,努力朝向「人民」轉化的一部心靈秘史。
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之後,他開始用中文從事小說創作,足證他繼續走文學道路的決心,這段時期,他一面全力嘲弄、批判皇民化運動期間的社會怪現象,並暗諷國民政府在台推行的國語政策,暴露國民黨政權的帝國主義性格。
值得注意是,呂赫若以女性命運反照台灣歷史命運的創作手法,是切入其文學作品思想時重要的線索,無論是受封建體制或殖民制度壓迫的是女性,或是具備自主意願的女性的生命經驗,是殖民地台灣所穿越的歷史道路。這種透過女性議題所表現的追求自主〈婚約奇譚〉或自我放逐〈山川草木〉的精神,較諸死亡更具雄辯與抗議的意味,也代表呂赫若追求恢復主體性的意志。
3.作品
作品以反對封建與家庭的病態為主要創作對象,小說中的女性題材也是比較特殊的。其中《暴風雨的故事》、《婚約奇談》、《女人心》等作品,特別能反映時代、描繪出當時女性與殖民地人民受壓迫的悲哀。
七○年代末期由遠景出版「光復前台灣文學全集卷五」:《牛車》,其中收錄〈牛車〉、〈財子壽〉、〈風水〉、〈合家平安〉、〈廟庭〉、〈月夜〉、〈清秋〉七篇小說, 是當時較完整介紹呂氏生平及作品之嚐試,成為當時了解呂赫若生平的入門書。
九○年代。 首先是前衛出版《呂赫若集》,除〈牛車〉以外,另收錄〈暴風雨的故事〉、 〈婚約奇譚〉、〈萍蹤小記〉、〈女人心〉、〈逃匿者〉、〈鄰居〉、〈玉蘭花〉、〈山川草木〉、〈風頭水尾〉、〈冬夜〉等十一篇小說,呂赫若的戰前作品,包括評論與小說,陸續發表在《民眾日報》,並於1995年7月出版《呂赫若小說全集》。
Related Posts
要請問NCC這個議題是何時提起的?
By Delia
at 2006-02-24T00:00
at 2006-02-24T00:00
Update:
看不懂你那個「最近」是啥意思..[就是最近比較新的新聞]
淡大蘭陽校區.全球化政治與經濟
By Yuri
at 2006-02-24T00:00
at 2006-02-24T00:00
請問一下我想申請淡大蘭陽校區的全球化政治與經濟或是多元文化與語言. ...
工業革命與能源有何關聯
By Poppy
at 2006-02-24T00:00
at 2006-02-24T00:00
關於機車排氣定期檢驗的問題?
By Genevieve
at 2006-02-24T00:00
at 2006-02-24T00:00
廢統到底是好是壞?
By Agnes
at 2006-02-24T00:00
at 2006-02-24T00:00
但是美國為什麼要這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