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教育方式(或是考試方式) - 文化差異
By Hedwig
at 2009-12-09T22:25
at 2009-12-09T22:25
Table of Contents
來美國念書就業算了算五年多
其實原 po 有的想法, 我有很深的感觸
我有很多美國同學驚異於我們 (這裡指大部分的來自亞洲的同學)
應用公式的速度跟準備考試的方式
卻更驚訝我們一知半解, 甚至完全不用理解, 就可以用這些 "知識"
對他們來說, 一步一步了解這些公式背後的邏輯是重要跟不可或缺的一環
了解了之後就是他們的, 你也搶不走他的知識
這個學習方式雖然耗費許多時間, 但我認為卻是教育的王道
死背強記考高分之後出考場忘掉, 並不是你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
應用這些學到的知識解決問題, 才是這些教育的價值
美國不是研究所才叫你寫 essay, 做 project
而是從小學開始, 就叫你找個題目自己思考
他們鼓勵的是你自己得出的思考, 不管好還是不好
修改的是文法結構句型, 或者是邏輯因果的謬誤
而不是你的思考內容跟得出的結論
理論上你有發表任何意見的權利跟自由
跟台灣不同的是
美國教育不是要一個標準答案, 像演講比賽說到偉人就一定是看著小魚逆流而上的 X 公
美國教育很多層面是鼓勵你發表自己的想法與背後的原因
所以很多小朋友是從小就被訓練組織跟表達自己的觀點
很多老師也是用啟發的方式, 而不是跟你說書本有答案自己看
當然美國的教育方式並不是全然都是好的
教育資源也不見得平均
鼓勵自我卻不強迫學習的方式會教育出菁英,
也會有高中畢業連加減乘除文法拼字都有問題的學生
台灣的教育太重視考試的價值
卻忽略了這些考試設計的目的跟教育的意義
有固定答案的教育跟考試, 對教育者是相對簡單的
你算不對標準答案就是錯, 而不是像申論題
可以有各種言之成理的多元答案
改申論題要的時間可能是標準答案的十倍不只,
假設教育者很用心的思考學生的意見跟交流
而教育制度的設計也不鼓勵這些額外用許多心思的老師
台灣教育的價值有越來越一元化的趨勢
但無奈現實上, 到你畢業出社會工作
很多事情是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的
只有好, 相對好, 普通跟不好的方式
一元化跟考試是對老師, 學生都偷懶的方式
卻是產生出一堆不會也不用思考的學生
到了社會上茫茫無助的主因
更糟的是, 只有死背硬記的知識容易遺忘
這些知識實際應用的價值也不一定高
而這樣的教育方式犧牲掉學生學習邏輯思考能力跟組織表達能力的機會
也一併抹殺掉創造力跟自主思考能力的空間
記憶對某些領域的學習當然很重要
像法律, 醫學, 都是得建立大量記憶專有名詞跟專業知識
才能建構複雜的理解模式
但記憶是建築在理解層面上, 我是認為很有道理的
套一句我們統計教授說過的話
所有統計方式幾乎可以用電腦或軟體算出來
你與其花時間在計算的細節
不如學習基本概念, 邏輯跟各種案例裡使用這些統計方式的能力
這是我認為很有道理, 卻跟我們從小到大習慣教育方式差異甚大的地方
一點淺見
※ 引述《cutecuteemma (草上飛)》之銘言:
: 很謝謝大家熱烈討論
: 我也獲得了很多人不同的看法及觀點
: 但我想回歸到我比較想問的問題
: 問題是
: 那位荷蘭仔認為不需要背那些公式
: 是因為那些公式對他在未來就業上是沒用的
: 重點是觀念釐清,暸解教科書上的內容及觀點
: 然後他之前也有提到一點(我上一篇沒有打上去)
: 台灣人很會計算東西,或是找出答案或是結果
: 但卻較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是觀點
: 從考試方式就可以顯現出來
: 他們從小就是寫申論題之類的(從什麼時候我是不太清楚啦!)
: 但我們從小就是選擇題,填充題,簡答題之類的
: (這一點我還滿同意的!)
: 這個想法也是為什麼他覺得不該考那麼多計算題,而應該是考申論題讓教授知道學生
: 是否了解裡面的觀念
: 針對以上我想知道大家是比較認同荷蘭仔,還是我們台灣的教育方式,
: 又或者是有其他見解呢?
: ※ 引述《runeplayer (Steven)》之銘言:
: : 在下認為認真的學生不會去想理解和記憶孰重孰輕的問題。
: : 因為學習過程中,這兩者是相輔相成,而非互相衝突的。
: : 或許某些科目,對理解的需求吃重些,某些科目對記憶的需求吃重些。
: : 但能否運用所學,個人心中自有一把尺,該加強哪部分就去加強,
: : 偏廢其中之一都是有害無益。
: : 會去比較,多半是考試時策略的選擇,既然只是考試策略,
: : 當然也就不是什麼踏實的學習方法。無論學校的評核制度怎麼改,
: : 總是會有人去研究相對應的策略,企圖用最小的努力換取最大的成果。
: : 這點是很難改變的。
: : 純想背公式不在乎堆導過程的人,很明顯是考試取向,考試不考推導過程,
: : 那麼推導過程就省略,公式背一背,能通過考試才要緊。
: : 但這種方式不踏實,也很容易吃鱉,明明公式都記住了,
: : 卻不知道什麼時候該用哪個好,亂用公式,公錯公式常常發生,
: : 就算僥倖通過了考試,記憶在腦中停留的時間也不長久,
: : 不值得羨慕。
: : 至於只想理解卻不想背公式的人,在下認為是很奇妙的存在。
: : 在我認知裡所謂理解的過程,不外乎搞清楚名詞、參數的定義,
: : 了解公式背後的邏輯,進而了解如何運用公式。
: : 理解的過程其實就是學習的過程,這當中又少不了記憶的運用。
: : 不論是死的名詞定義,或是活的邏輯推導,都要經過記憶、思考、
: : 進而才能體會並且運用。
: : 理解的過程其實非常「厚工(台語)」。
: : 既然已經花了這麼多精神,記了這麼多東西,再花一點時間把最後的結論背起來
: : 又算得了什麼呢?
: : 比起理解的過程,記憶結論所要花的時間少得多了。
: : 況且結論是整套思考邏輯的精華,發明公式的目的也是要方便運用。
: : 即便不已考試為目標,記憶仍然可以幫助運用阿。
: : 想想看,有些知識若不記在腦中,難道以後走到哪都要把讀過的書都帶在身邊嗎?
: : 萬一手邊沒有書,又記不住,那麼如何說服別人自己是學習過這門學科的人?
: : 如何證明自己和沒學過的人不一樣呢?
: : 如果「記憶」的定義是僅止於背背公式,那麼我同意「理解」確實重要的多。
: : 但是真正的學習過程,是不能只用到其中一者的,必定是兩者相輔相成。
: : 強調「理解」的重要也不能成為不背公式的藉口。
: : 公式要不要背,實在是取決背了這公式能不能幫助你運用所學的知識。
--
Tags:
文化差異
All Comments
By Dora
at 2009-12-12T23:50
at 2009-12-12T23:50
By Annie
at 2009-12-13T20:09
at 2009-12-13T20:09
By Elma
at 2009-12-17T22:49
at 2009-12-17T22:49
By Noah
at 2009-12-18T11:05
at 2009-12-18T11:05
By Daniel
at 2009-12-20T03:50
at 2009-12-20T03:50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09-12-20T16:38
at 2009-12-20T16:38
By Tom
at 2009-12-25T05:29
at 2009-12-25T05:29
By David
at 2009-12-29T16:57
at 2009-12-29T16:57
By Kyle
at 2010-01-02T13:10
at 2010-01-02T13:10
By Oscar
at 2010-01-06T18:50
at 2010-01-06T18:50
By Dinah
at 2010-01-08T20:40
at 2010-01-08T20:40
By Liam
at 2010-01-09T18:47
at 2010-01-09T18:47
By Odelette
at 2010-01-13T23:28
at 2010-01-13T23:28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10-01-18T02:56
at 2010-01-18T02:56
By Edith
at 2010-01-18T10:05
at 2010-01-18T10:05
By Lauren
at 2010-01-23T07:53
at 2010-01-23T07:53
By Emma
at 2010-01-24T20:52
at 2010-01-24T20:52
Related Posts
大學的教育方式(或是考試方式)
By Lucy
at 2009-12-09T21:40
at 2009-12-09T21:40
表裡不一
By Edwina
at 2009-12-08T13:58
at 2009-12-08T13:58
大學的教育方式(或是考試方式)
By Ursula
at 2009-12-08T07:38
at 2009-12-08T07:38
大學的教育方式(或是考試方式)
By Thomas
at 2009-12-07T22:28
at 2009-12-07T22:28
12月11日與白宮官員共享聖誕晚宴!!
By Erin
at 2009-12-07T16:41
at 2009-12-07T1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