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菁英操弄族群議題,其方法與目的安在?贈10點 - 社會議題
By Una
at 2006-05-26T00:00
at 2006-05-26T00:00
Table of Contents
如題…
想了解\"政治菁英操弄族群議題,其方法與目的安在\"
想了解\"政治菁英操弄族群議題,其方法與目的安在\"
Tags:
社會議題
All Comments
By Delia
at 2006-05-29T20:20
at 2006-05-29T20:20
(ethnicity),而非一般已開發國家所見的階級之爭。 一般習慣把台灣的住民分
為原住民、外省人 1、客家人及鶴佬人 2 四個族群 3。 在可能出現的各種族群
關係中 4, 以原 / 漢、客 / 鶴、本省 / 外省三大軸線為要:客家、鶴佬之間
的互動最為隱晦;本省、外省之軸最具政治敏感性;而漢人、原住民之軸則較為一般人、甚或政治人物所忽視。
雖然台灣當前是由多個族群組成的社會,但令人困惑的是,政治精英多不願
面對這個事實,或許因為我們一向視族群現象為不祥之物 5,傾向於希望能消除
某些族群特性或是族群多元化 (ethnic diversity)。 在這種情況下,執政者自
是不鼓勵有人從事學理上的探究。在學術界裏,族群研究只能託身於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的人類學家與社會學家 6,政治學者對族群關係所作的研究也不多 7
相較之下,西方的政治學者對此研究豐富,蔚然發展成一個族群政治的專門領
域 8。
一直到解嚴之前,因為威權統治的壓抑,使族群現象在表面上看似消聲匿跡
。 1980 年代後期解嚴之後,政治威嚇逐漸消退,隱伏的一股力量便開始在日常
生活浮現 9。方興未艾的族群意識,無不積極找尋自我定義,重新作歷史建構,
並具體追求在政治上表現,比如外省族群的政治危機感,充分表現在新黨及新同盟會的成立;泛原住民運動則以正名、還我土地、及自治區的要求來展現;而客家族群的焦慮感,則反映在其語言文化上的訴求。所謂「省籍問題」、「統獨之爭」,甚至於「總統制或內閣制」孰優之辯,乃至於總統選舉的「直選或委任制」之爭,都可看作是族群間互動的表象 (manifestations) 罷了。可見族群現象並未隨著時間推移、或者因彼此互動日漸而自然消逝。
朝野人士對此現象採取的態度, 是刻意淡化 10、甚或忽視,認為大家都是
血緣相同的漢人 ( 或華人 ),族群區別根本就不存在, 比如國民黨堅持台灣所
有住民皆為中國人,反對運動人士則擔心族群多元化會妨礙台灣意識的凝聚,主張「大家都是台灣人」,兩者雖然內涵不同,卻同樣拒絕接受台灣有多個族群存在的事實。
其實,族群多元化並無產生族群對立的必然性,尚有許多中介其間的催化劑
或緩和因素值得我們去探討,比如政治權力或經濟資源的分配公平與否,族群菁英的角色,政府的對策、族群是否地理集中、是否有外國連繫,以及經濟發展的程度等等 (Shih, 1994a,1991)。 朝野的單一族群訴求,可能是認為族群多元化是不好的,是動亂的淵藪 (ethnic abyss),不利政治發展,因此規範性的
(normative) 希望台灣是單一族群構成的民族國家。然而,一廂情願並不等於事
實。
也因此, 我們時常聽到,民間早已族群融合,都是族群菁英 ( 比如新黨 )
為了私利在推波助瀾 11,導致族群關係惡化等想當然爾的說法。 其實,人都有
社群 (community) 的需求,不過, 每個人都有多重角色,他可以是一國之民,
也可以同時是某個族群的成員,因此每個人對利益的衡量亦由不同角色來界定。
對於少數族群而言,在面對多數族群真正或想像的壓力時,族群認同更形重要。
由於我們的社會習慣用泛道德的眼光來衡量世事,所以當有人訴諸族群主義時,我們會傾向於解釋為少數具有野心族群領袖,為了私利而鼓動族群情感。根據資源動員理論,族群菁英之所以動員族群運動,主因在他們相信族群的集體利益只能靠內部團結來維護。只要這些菁英真能代表各族群,為自己的族人謀求合理福利,並無不妥 (Nordlinger, 1972)。 與其以陰謀論來譴責對方不道德,不如接受彼此族群代表的身分,進行細緻的協商。
戰後的西歐各國,或多或少都有族群意識復甦的風潮,即如被公認為民族國
家 (nation-state) 典範的英國與法國,亦不免經歷威爾斯人,蘇格蘭人、布列
塔尼人、 以及科西嘉人等族群主義 (ethnic-nationalism) 的挑戰 (Esman,
1977; Allardt, 1979; Connor, 1994; Shih, 1994a)。 冷戰結束後的東歐亦面
臨類似問題,似乎社會主義的教化並未能消滅人們原生的 (primordial) 族群意
識,原南斯拉夫境內的族群彼此更以兵戎相見,似乎有越演越烈之勢。
族群政治學者對族群多元化有兩派看法 (Nordlinger, 1972), 持悲觀主義
者以為社會經濟的現代化會帶來社會動員,隨之而來的是族群互動與族群意識的興起,最後,族群衝突與暴力是不可避免的。他們建議的是如何把多元族群消滅,已採用的方法有希特勒對猶太人的滅族、以色列人驅逐巴勒斯坦人出境,再不就是強迫同化,過去國民黨政權對本土人士的作法即為後者。
蘇聯、南斯拉夫、捷克的解體都顯示,族群的認同只能短時壓抑,卻不能從
根剷除,一旦在民主化的過程中政治威權瓦解,這些意識會一一崛然而起。骨子裡的族群意識雖可壓抑,卻磨滅不掉,隨時可以再動員。我們若只想淡化它,卻不能解決問題。事實上,族群間的融合並未達到水**融的境地,我們又何必自欺欺人?
2006-05-30 08:35:32 補充:
快點選我當最佳解答
By Freda
at 2006-05-28T18:58
at 2006-05-28T18:58
By Carol
at 2006-05-27T05:26
at 2006-05-27T05:26
目的就是搞勢力,搞選票了嘛
這種問題 還需要解釋那麼大篇嗎
Related Posts
請幫我翻譯這段英文[20點大放送!!]
By Anthony
at 2006-05-25T00:00
at 2006-05-25T00:00
垃圾污染資料
By Freda
at 2006-05-25T00:00
at 2006-05-25T00:00
能源........的用途.優缺點
By Callum
at 2006-05-25T00:00
at 2006-05-25T00:00
鼻子過敏要如何治?
By Audriana
at 2006-05-25T00:00
at 2006-05-25T00:00
住外面有沒有省電的妙招?
By Jacob
at 2006-05-25T00:00
at 2006-05-25T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