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美國革命歷史 - 社會議題

Iris avatar
By Iris
at 2005-10-03T00:00

Table of Contents

請問有人知道美國革命歷史嗎?
我需要 獨立戰爭 中的過程
和戰爭中較大的戰役資料

All Comments

Queena avatar
By Queena
at 2005-10-05T18:39
美國革命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
紅色區域是革命之前的十三個殖民地,粉紅色區域為法印戰爭之後大英帝國主張的地區,橘色區域為西班牙主張的地區。美國革命是指導致了北美洲十三個殖民地脫離大英帝國並且創建了美利堅合眾國的一連串事件與思想。美國獨立戰爭(1775年—1783年)是革命的其中一部分,然而革命在萊辛頓(Lexington)與康考德(Concord)打響的第一發子彈之前就已經開始了,並且在英國於約克鎮投降之後還持續下去。約翰·亞當斯(John Adams)寫道:「戰爭開始之前革命就已經帶來了影響,並且已經存在於人們的心中。」關於美國革命的內涵與範圍,有不同的解讀方式。普遍而言大家同意革命大約起源於法印戰爭(the French and Indian War,1754年—1763年)的時候,然後結束於1789年喬治·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關於美國革命的兩個極端的觀點之一是,美國革命事實上根本不能算是革命,因為它並沒有大幅地轉變整個殖民社會,而只是將一個遙遠的政府替換成一個當地政府而已。這個觀點的相反觀點則是,美國革命是一場獨特且激進的歷史事件,其帶來的改變對於世界歷史擁有深遠的衝擊。現在大部分觀點則是位於這兩個極端之間。目錄[隱藏]1 起源 1.1 殖民地政府 1.2 哲學與政治思想 1.3 宗教潮流 2 走向反抗 2.1 經濟爭議(1760年—1770年) 2.2 西部土地爭議 2.3 危機(1772年—1775年) 2.4 選邊站 3 獨立戰爭(1775年—1783年) 4 戰爭之後的美國 5 影響 6 相關條目 7 參考書目 8 外部連結 [編輯]起源1760年代初期,大英帝國在北美洲掌控有大片土地。除了原本的十三個殖民地以外,七年戰爭的勝利也讓英國獲得了新法蘭西(加拿大)、西屬佛羅里達、以及密西西比河以東美國原住民的土地。而和法國先前的印地安盟友之間的戰爭(朋提阿克暴動),即使沒有征服,至少也平息了其西部的邊界。絕大部分的白種殖民者都將他們自己視為英王統治下的臣民,和居住在大不列顛島上的人擁有同樣的權利與義務。[編輯]殖民地政府[編輯]哲學與政治思想啟蒙運動提升了哲學思想的地位,並且開始用根據觀察和獨立理性思考而來的觀點,來取代那些傳統權威的觀點。科學革命帶來的成就開始對每個人的日常生活與觀念產生重大的影響。出版品和傳播速度的增加,讓思想相近的人可以在各種議題上面展開全新的交流與討論。洛克這些早期思想家的作品成為了像孟德斯鳩這些人的分析研究對象。一些美國開創者的自然神論以及他們認為合適的政府體系,都是來自於啟蒙運動中政教分離與關於自由的觀點。[編輯]宗教潮流美國的「大覺醒」是先前在歐洲發生的宗教復興的延伸。這股新的宗教潮流認為個人意識和經驗,才是宗教經驗中最有價值的地方,而不是教會所傳佈的資訊。這使得浸信會教派的觀點開始在殖民地中蔓延開來。這也是第一個對英國殖民地造成全面性影響的事件。[編輯]走向反抗在法印戰爭與朋提阿克暴動之後,新即位的英國國王喬治三世決定全面檢討北美洲這塊地方。為了讓大英帝國更加穩固以及帶來更多利益,英國頒布了新的經濟與土地分配政策。殖民地人對這些政策的不滿在接下來的十年中與日俱增,對美國革命的發生有很重大的影響。[編輯]經濟爭議(1760年—1770年)英國的國家財政在戰爭期間升高到警戒的程度,因此在1760年開始了一系列的經濟政策,用來向殖民地取得更多的財源。這些政策被認為是正當的,因為殖民地上的人享受了戰爭勝利而帶來的成果。理論上,英國其實已經透過了《航海法案》(Navigation Acts)在管理殖民地的經濟了,不過長久以來普遍的逃稅行為是被寬容的。現在藉由「協助命令」(Writ of Assistance,一種開放式的搜索許可證)的使用,公權力才被嚴格落實。1761年一位麻薩諸賽州的律師詹姆士·奧提斯(James Otis)抗議「協助命令」侵犯了憲法所賦予殖民地居民的權利。他輸掉了這個案子,然而約翰·亞當斯之後寫道:「美國獨立就是在那個時候出生的。」1764年英國首相喬治·葛蘭維爾(George Grenville)所頒布的《糖蜜法案》(Sugar Act)和《貨幣法案》(Currency Act)讓殖民地陷入了經濟困難。為此而來抗議行動包括了英國商品的聯合抵制,而殖民地居民也認為只有他們自己的殖民地議會,而非英國國會可以向他們課稅,於是出現了一句流行的口號:「沒有代表權不能徵稅」(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殖民地於是組成了一些聯絡委員會來發起抗爭。在最初的幾年,各個殖民地的抗爭比較是各地方的活動,而非整個殖民地的集體行動。不過葛蘭維爾的政策逐漸將他們集結起來。美國革命初期的一個里程碑,是葛蘭維爾為了提供北美駐軍的經濟來源,在1765年通過的《印花稅法》(Stamp Act)。《印花稅法》要求所有殖民地中的法律文件、許可證、商業契約、報紙、小冊子和紙牌都要課印花稅。為此殖民地的抗議行動蔓延開來。每個殖民地中都成立了被稱為「自由之子」(the Sons of Liberty)的秘密結社,他們使用宣傳、恐嚇和群眾暴力來阻止《印花稅法》的實施。這場騷動在「印花稅法會議」中達到高潮,而該會議在1765年10月向英國國會遞送了一份正式抗議。英國國會撤銷了《印花稅法案》來作為回應,然而也意有所指地在1766年的《宣示法案》(Declaratory Act)中聲明國會對殖民地擁有合法威權力,「無論是在何種事務上」。不久,1767年英國國會就通過了《湯申法案》(Townshend Acts),對一些進口到殖民地的日常用品課稅,包括玻璃、顏料、鉛、紙和茶。殖民地領導人對這些英國進口商品發起聯合抵制。一艘屬於殖民地商人約翰•漢考克(John Hancock)的船隻自由號由於涉嫌走私,在1768年6月10日被波士頓的海關局查扣。忿怒的抗議行動讓波士頓海關局向倫敦報告說波士頓已經處於暴動狀態。英國軍隊在1768年10月開始登陸波士頓。緊張情勢不斷升高,最後在1770年3月5日爆發了「波士頓屠殺」事件(Boston Massacre),英國士兵對著憤怒的暴民開槍,打死了五個人。像山謬•亞當斯(Samuel Adams)這些革命鼓舞者便利用這個事件來激起群眾反抗,不過在那些士兵接受審判後,緊張情勢就緩和下來了。《湯申法案》在1770年被撤銷,理論上殖民地進一步的血腥衝突是有可能避免的。然而,英國政府把《湯申法案》中對茶葉的課稅保留了下來,作為某種象徵性的政治宣示,表示英國還是有權利對其殖民地課稅。對革命者來說,只有他們的殖民地代表可以對他們課稅,在這個原則之下就算是一個稅也足以讓他們起而反抗了。[編輯]西部土地爭議《1763年皇家宣言》(Royal Proclamation of 1763)限制阿帕拉契山脈以西的開拓,以減低印地安人和英國開拓者之間的衝突。然而像丹尼爾•布恩(Daniel Boone)這些人所領導的拓荒團還是繼續越過界線前往那些地區開墾,並且和住在該地區的Shawnee等部落爆發衝突。另外,1774年頒布的《魁北克法案》將魁北克的疆界延伸到俄亥俄河,重新採用法國式民法,並且對該區域的天主教徒施以寬容政策。在西部的要塞設置英國正規軍的提議也讓那些想要前往西部開拓的美洲殖民地人感到反感。[編輯]危機(1772年—1775年)[編輯]選邊站[編輯]獨立戰爭(1775年—1783年)[編輯]戰爭之後的美國[編輯]影響[編輯]相關條目British colonization of the Americas Founding Fathers of the United States Industrial Revolution List of important people in the era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Timeline of United States revolutionary history (1760-1789) [編輯]參考書目Bailyn, Bernard. 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ISBN 0674443012. Hawke, David. The Colonial Experience. Bobbs-Merrill, 1966. ISBN 0023518308. Miller, John C.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Little, Brown, 1943; reprinte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9. ISBN 0804705933; 1991 paperback edition: ISBN 0804705941. Nash, Gary B. The Urban Crucible: The Northern Seaports and the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ISBN 0674930592. [編輯]外部連結PBS Television Series
Iris avatar
By Iris
at 2005-10-07T11:59
益揚 先生你抄上面的也不標明來源,太過分了,另外這問題已經問到爛了,請問者下次問前請用引擎先找
Olivia avatar
By Olivia
at 2005-10-06T03:12
美國人是個勇敢而愛好自由的民族。他們原本來自世界各地,是許多不同的文化種族和宗教,經過長時期的共存結合而形成的,漸漸他們以身為美國人而自傲。17世紀以前,北美廣大原野僅有印第安人和愛斯基摩人居住,但經過百餘年的移民,這裡已成為歐洲國家人民的新家園,其中最主要的是英國人所建立的13州殖民地,日後這13州殖民地宣布脫離英國而獨立,也是幾經協商與改革,聯邦體制的美國於法國大革命前夕,才正式登上世界舞臺。早期的美國很歡迎外來的移民,這些殖民使美國迅速地成長。在1776年,美國人口只有300萬人,而現在則已超過2億7千萬。1607年,在乞沙比克海灣建立的詹姆斯鎮,是英國人在北美所建立的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以後移民陸續湧入,定居於沿岸地區,也大都以英人為主。殖民時期 十八世紀中葉,十三個英國殖民地逐漸形成,他們在英國最高主權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議會。北部多以伐木、造船或捕魚為生;南部多商業性的大地主;中部則兼具北部和南部的特色。這三個地區殖民情況的不同,便成為以後各地區利益分歧的主要原因。1607年,在乞沙比克海灣建立的詹姆斯鎮,是英國人在北美所建立的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以後移民陸續湧入,定居於沿岸地區,也大都以英人為主。獨立運動 十八世紀中葉,英國在美洲的殖民地與英國之間有了裂痕。殖民地的擴張使他們產生自覺,為免受英國迫害而萌生獨立的念頭;而英國國王卻不瞭解這種自覺。此外,英、美之間並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彼此的權利與義務,加上英軍阻礙移民者向西擴展、英國國會又通過增加殖民地賦稅的法案,以及高壓政策,因此美國便名正言順的向英國宣佈獨立。1775年,獨立的活動首先在麻州點燃,繼之華盛頓在1776年發表了有名的「獨立宣言」,由於奧地利、法國及其他反英國家的協助,1781年,美軍獲得決定性的勝利而完成獨立,並組織聯邦政府。向西擴張 十九世紀初期新移民越過阿帕拉契,向西移動,移居美國邊界,深入墨西哥領地奧勒岡。1846年,英國將奧勒岡南部讓給美國。墨西哥戰爭的結束,更使美國獲得新墨西哥及亞利桑納州的南部。1867年,美國自俄國購得阿拉斯加。1898年,夏威夷併入美國。在擴張的過程中,美國人與印地安人屢次發生衝突,但到了1840年代,美國人已將印地安人自密西西比河以東趕至以西。  領土的擴張使美國經濟日漸富裕,甚至使之在農產產量方面執世界牛耳。然而在領土擴張的同時,美國也發生了部分政治上的改變,1828年,傑克森總統將貴族式的民主轉變成平民式民主,使美國有了真正的民主。1823年,門羅主義的宣布,警告了歐洲各國不可干涉西半球國家的自由,則使美國跳離歐洲強權的紛爭之外。南北衝突 由於美國南北之間經濟結構的不同,引起了對黑奴問題的爭執,終於在1861年爆發了南北戰爭,內戰不僅暴露了美國的弱點,也對國家的存亡作了一番考驗,直到1865年北方勝利,中央政府政權方得鞏固,奠定了統一的基礎,奴隸制度也得以廢除。工業化與改革 十九世紀初期,美國開始工業化,內戰之後美國的工業化才算步入成熟期。此時,應大眾需要,許多新發明因應而生,如打字機、電話、電燈、留聲機、汽車等。這一段期間內,美國能迅速工業化,可說是由於內戰需要,大大刺激了製造業,而加速了經濟的發展。  對外事務方面,1870到1880年間,美國對國際事務並不熱心,但1898年美西戰爭是美國對外政策一個轉捩點。此外,1914年,世界大戰的爆發、1917年美國的捲入大戰漩渦中,則可謂是使美國在世界上扮演新角色的關鍵原因。世界上的新地位  美國之參戰,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得以致勝的主要原因。由於1915年德國宣布無限制潛艇政策以封鎖英倫三島,如果德國得逞,勢必使軍國主義橫行歐洲,並危及美國民主的安全,於是美國威爾遜總統終於在1918年對侵略國宣戰。戰後,他並提出十四點原則。戰後美國的經濟一度呈現極度繁榮,但因基礎不穩,以致引起經濟大恐慌,反而迅速摧毀了美國經濟。   1932年,羅斯福總統施行新政,雖解決了許多困難,但美國經濟還是到二次大戰以後才真正活絡起來。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才加入戰爭,1945年8月在日本投下原子彈後,日本無條件投降,才結束了二次大戰。大戰結束後,美、蘇成為世界二強,分領民主、共產兩大集團,由於美、蘇關係一度惡化如戰時,因而世稱為「冷戰」。1960年代初期,黑人問題一度成為美國內部最主要的問題。60年代中期,許多美國人開始不滿政府的對外政策,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越戰問題,此時期犯罪率、暴動率也大為提高。1969年R.M.尼克森上臺後,美國陷入越戰泥淖不能自拔,經常性的財政赤字和龐大的軍費開支,加劇了通貨膨脹,處於內外交困境地。1969年起,尼克森以“夥伴關係、實力加談判”作為美國對外政策的新戰略。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發表了中美上海公報。1974年8月9日,尼克森因水門事件被迫辭職,副總統G.R.福特即就任第38屆總統。1975年5月,正式宣佈越南戰爭結束。1979年1月1日中共與美國建交公報生效,實現了兩國關係正常化。在美蘇關係方面,尼克森提出新“和平”戰略後,兩國加強了對話。1972年5月,尼克森訪蘇,簽署了限制戰略武器條約。80年代,美蘇軍備競賽從數量方面轉向質量方面。1985年以來,美蘇經過不斷談判,終於在1988年6月1日,兩國領導人在莫斯科交換了中程導彈條約的批准書。美蘇關係進一步趨向緩和。1986年11月,美國爆發了“伊朗門”事件,披露雷根政府(成員)繞過國務院並隱瞞國會,於1985年至1986年秘密向伊朗出售武器,以換取美國人質,並將其中所得款項,轉移給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裝。1987年,美國以保護海灣通航的名義,派遣軍事力量去海灣,同伊朗多次發生軍事衝突。1989年1月布希就任美國第41屆總統。1990年爆發海灣戰爭。美國出兵伊拉克。迫使其退出科威特。1992年,民主黨人柯林頓當選總統。其間美國及多國部隊多次空襲伊拉克以制止其研製核武器。90年代末,在美國領導下,北約東擴。1999年初,美國領導北約向南聯盟發動空中打擊。在經濟方面,1973年“能源危機”後,1974-1975年美國爆發了戰後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美國經濟陷於以“滯脹”為特徵的綜合並發症中;1980年美國經濟嚴重衰退。1981年雷根任總統後,推行高赤字財政政策,用大規模減稅和增加國防開支來刺激經濟、鼓勵投資,同時嚴格控制貨幣發行量。1982年美國經濟開始復蘇,轉入低速增長。1987年10月雖發生股市暴跌風潮,美國經濟情況仍較平穩,但財政赤字和外貿赤字仍是美國經濟的隱憂。進入90年代,美國電腦業發展迅速,並帶動全球的高科技資訊業,開拓了新一代的產業革命!

台灣有什麼土壤污染事件呢?

Emily avatar
By Emily
at 2005-10-02T00:00
如題~請附上污染原因及影響...謝謝你喔~

核能、火力等的原料與發電成本比?

Ingrid avatar
By Ingrid
at 2005-10-02T00:00
核能發電、火力發電的原料與發電成本比?核能發電、火力發電的原料與發電成本比?

為什麼有些容器底部會有三角形然後裡面寫”1”?

Agnes avatar
By Agnes
at 2005-10-02T00:00
為什麼有些容器底部會有一個三角形然後裡面寫”1”?就是在像保特瓶、保鮮盒之類的那種容器!!!那有什麼�� ...

什麼叫做觸媒轉化器???

Frederic avatar
By Frederic
at 2005-10-02T00:00
什麼叫做觸媒轉化器???

土耳其入歐盟受阻

Olivia avatar
By Olivia
at 2005-10-02T00:00
為什麼土耳其要加入歐盟卻受其他部分國家阻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