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人工畫室啥東東? - 社會議題
By Joe
at 2005-02-05T00:00
at 2005-02-05T00:00
Table of Contents
請問各位網友海岸人工化是啥東西?還有死無葬身之地是啥意思?
Tags:
社會議題
All Comments
By Ula
at 2005-02-09T21:05
at 2005-02-09T21:05
由於海岸具有豐富的資源及潛力,因此人類也加以大肆利用、開發。在以往,對海岸資源的利用主要在於漁業撈補及港口的設立,隨著經濟發展,台灣之海岸開始開發為淺海養殖魚塭及大型工業用地,造成對海岸直接的破壞與衝擊,包含海岸人工化、地層下陷、海岸線後退及污染等問題。為了避免海岸環境持續惡化,我們應針對海岸的特性與特質來進行開發及利用,重視海岸的生態特性及提供的功能,在開發利用的同時加以保育、復育海岸環境。
本研究欲探討之重點即為如何在各種資源消耗及產業結構變遷中,讓新一波的經濟發展能帶入生態保育的概念,並導引朝向永續發展的目標。現有許多生態旅遊之相關研究指出,經由妥善的生態旅遊規劃與管理,可並重生態保育與經濟發展。故本研究即為結合生態旅遊與當地社區整體營造,將海岸地區的自然生態、當地居民的生計、及海岸地區整體未來發展相聯結。除了環境、當地居民獲利外,執政者也能藉由這項工具來改善經濟及生態品質,此外,社會大眾亦增加自然教學、生態體驗的機會,同時將海岸地區的自然、人文資源保存下來,使後代子孫皆能共享。
本研究將就整合性海岸管理、永續生態旅遊與社區發展等理念,進行相關文獻的蒐集、彙整,並加以評析,以呈現一套整體性永續海岸生態旅遊的規劃與管理理念,作為論文的主軸。研究主軸確立後,則經由與當地社區的交流、訪談過程,將海濱社區永續生態旅遊之理念引入當地社區。並嘗試激發當地社區的自發性,使永續生態旅遊更能落實於海濱社區。
文獻回顧
目前全世界對於尋求經濟發展、成長與保育間的平衡是相當注重的,尤其是在某些可開發利用資源的邊疆地區,如:海岸地區等,這些議題則更顯急迫 (Van der Merwe&Lohrentz, 2001)。隨著人口增加,人類的一些臨時性的移動及旅遊等對一些較為敏感或是邊緣的系統如海岸等會造成一些額外的壓力(Burger, 2000)。因此,在海岸地區進行人為活動如旅遊等,應仔細規劃與管理,以免造成更大的破壞,使海岸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遭受更大的衝擊。
海洋與海岸地區的旅遊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產業;如果經由適當的旅遊管理,將使得海岸地區的生態永續性更甚於其他產業發展(Hall, 2001)。基於此,在台灣海岸地區面臨開發與資源保育的衝突間,可嘗試利用生態旅遊這樣的方式來創造雙贏的局面。然而生態旅遊一但規劃、管理不善,卻有可能成為海岸環境最大的殺手;因此如何經由整合性海岸管理來使生態旅遊達到永續、並創造海濱社區的新契機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本研究主要是在永續性的前提下來看整合性海岸管理,並集中於生態旅遊在海濱社區的規劃、管理與操作。故在此將先回顧整合性海岸管理之意涵、架構與原則,在規劃時融入整合性海岸管理之理念。其次為釐清永續生態旅遊之理念與定義;最後則回顧社區的相關理念,將傳統社區營造理念轉化,加入生態理念,配合整合性海岸管理,進行以海濱社區為主體的永續生態旅遊規劃與管理。
(一) 整合性海岸管理
在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中第十七章中提到,為達到海岸地區之綜合管理與永續發展的目的,各國應提供整合性的政策與開放的決策過程,納入所有部門;同時應提升各項使用之相容性,以評估海岸開發的影響,做好海岸管理計畫。為因應二十一世紀議程,邱文彥教授於1994年提出整合性的規劃理念應強調環境因子、相關權益、規劃理念及管理營運之關聯性,如圖一所示。在規劃理念清晰、完整的情況下,配合實際資源與當地的環境條件,並與使用或參與者進行溝通與協調,進而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體制,此則為整合性規劃的中心理念。
台灣為四面環海之海島,有著極大的地形歧異度、多變的海岸景觀及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台灣的海岸線長達一千一百多公里,在這環繞台灣本島的海岸地帶,蘊藏了許多自然資源及人類利用的潛力,如台灣西部海岸大多有寬廣的大陸棚及豐富的生物資源,而台灣的東部海岸則多為岩壁或海階地,潮間帶短小,且海岸景觀獨特,具有觀光遊憩之價值。
由於海岸具有豐富的資源及潛力,因此人類也加以大肆利用、開發。在以往,對海岸資源的利用主要在於漁業撈補及港口的設立,隨著經濟發展,台灣之海岸開始開發為淺海養殖魚塭及大型工業用地,造成對海岸直接的破壞與衝擊,包含海岸人工化、地層下陷、海岸線後退及污染等問題。為了避免海岸環境持續惡化,我們應針對海岸的特性與特質來進行開發及利用,重視海岸的生態特性及提供的功能,在開發利用的同時加以保育、復育海岸環境。
本研究欲探討之重點即為如何在各種資源消耗及產業結構變遷中,讓新一波的經濟發展能帶入生態保育的概念,並導引朝向永續發展的目標。現有許多生態旅遊之相關研究指出,經由妥善的生態旅遊規劃與管理,可並重生態保育與經濟發展。故本研究即為結合生態旅遊與當地社區整體營造,將海岸地區的自然生態、當地居民的生計、及海岸地區整體未來發展相聯結。除了環境、當地居民獲利外,執政者也能藉由這項工具來改善經濟及生態品質,此外,社會大眾亦增加自然教學、生態體驗的機會,同時將海岸地區的自然、人文資源保存下來,使後代子孫皆能共享。
本研究將就整合性海岸管理、永續生態旅遊與社區發展等理念,進行相關文獻的蒐集、彙整,並加以評析,以呈現一套整體性永續海岸生態旅遊的規劃與管理理念,作為論文的主軸。研究主軸確立後,則經由與當地社區的交流、訪談過程,將海濱社區永續生態旅遊之理念引入當地社區。並嘗試激發當地社區的自發性,使永續生態旅遊更能落實於海濱社區。
文獻回顧
目前全世界對於尋求經濟發展、成長與保育間的平衡是相當注重的,尤其是在某些可開發利用資源的邊疆地區,如:海岸地區等,這些議題則更顯急迫 (Van der Merwe&Lohrentz, 2001)。隨著人口增加,人類的一些臨時性的移動及旅遊等對一些較為敏感或是邊緣的系統如海岸等會造成一些額外的壓力(Burger, 2000)。因此,在海岸地區進行人為活動如旅遊等,應仔細規劃與管理,以免造成更大的破壞,使海岸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遭受更大的衝擊。
海洋與海岸地區的旅遊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產業;如果經由適當的旅遊管理,將使得海岸地區的生態永續性更甚於其他產業發展(Hall, 2001)。基於此,在台灣海岸地區面臨開發與資源保育的衝突間,可嘗試利用生態旅遊這樣的方式來創造雙贏的局面。然而生態旅遊一但規劃、管理不善,卻有可能成為海岸環境最大的殺手;因此如何經由整合性海岸管理來使生態旅遊達到永續、並創造海濱社區的新契機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本研究主要是在永續性的前提下來看整合性海岸管理,並集中於生態旅遊在海濱社區的規劃、管理與操作。故在此將先回顧整合性海岸管理之意涵、架構與原則,在規劃時融入整合性海岸管理之理念。其次為釐清永續生態旅遊之理念與定義;最後則回顧社區的相關理念,將傳統社區營造理念轉化,加入生態理念,配合整合性海岸管理,進行以海濱社區為主體的永續生態旅遊規劃與管理。
(一) 整合性海岸管理
在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中第十七章中提到,為達到海岸地區之綜合管理與永續發展的目的,各國應提供整合性的政策與開放的決策過程,納入所有部門;同時應提升各項使用之相容性,以評估海岸開發的影響,做好海岸管理計畫。為因應二十一世紀議程,邱文彥教授於1994年提出整合性的規劃理念應強調環境因子、相關權益、規劃理念及管理營運之關聯性,如圖一所示。在規劃理念清晰、完整的情況下,配合實際資源與當地的環境條件,並與使用或參與者進行溝通與協調,進而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體制,此則為整合性規劃的中心理念。
By Kumar
at 2005-02-06T09:04
at 2005-02-06T09:04
林淑婷 陳章波 龐元勳
[email protected]
台北大學資源管理所 中央研究院動物所研究員 台北大學資源管理所副教授
摘要
本文主要著眼於如何在生態敏感的海岸地區各種資源消耗及產業結構變遷中,讓新一波的經濟發展能帶入生態保育的理念,並朝向永續發展的目標。隨著全球旅遊業的興盛,生態旅遊的呼聲日益增高,許多生態旅遊相關研究指出,經由妥善的生態旅遊規劃與管理,可並重生態保育與經濟發展。因而本研究將「永續生態旅遊」視為解套的方法之一。藉由結合生態旅遊與當地社區總體營造,試建構一海濱社區永續生態旅遊管理系統,將海岸地區的自然生態、當地居民的生計、及海岸地區整體未來發展相聯結。除了環境、當地居民獲利外,執政者也能藉由這項工具來改善經濟及生態品質;此外,社會大眾亦增加自然教學、生態體驗的機會,同時將海岸地區的自然、人文資源保存下來,使後代子孫皆能共享。
關鍵字:永續生態旅遊、海濱社區、社區營造
前言
台灣為四面環海之海島,有著極大的地形歧異度、多變的海岸景觀及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台灣的海岸線長達一千一百多公里,在這環繞台灣本島的海岸地帶,蘊藏了許多自然資源及人類利用的潛力,如台灣西部海岸大多有寬廣的大陸棚及豐富的生物資源,而台灣的東部海岸則多為岩壁或海階地,潮間帶短小,且海岸景觀獨特,具有觀光遊憩之價值。
由於海岸具有豐富的資源及潛力,因此人類也加以大肆利用、開發。在以往,對海岸資源的利用主要在於漁業撈補及港口的設立,隨著經濟發展,台灣之海岸開始開發為淺海養殖魚塭及大型工業用地,造成對海岸直接的破壞與衝擊,包含海岸人工化、地層下陷、海岸線後退及污染等問題。為了避免海岸環境持續惡化,我們應針對海岸的特性與特質來進行開發及利用,重視海岸的生態特性及提供的功能,在開發利用的同時加以保育、復育海岸環境。
本研究欲探討之重點即為如何在各種資源消耗及產業結構變遷中,讓新一波的經濟發展能帶入生態保育的概念,並導引朝向永續發展的目標。現有許多生態旅遊之相關研究指出,經由妥善的生態旅遊規劃與管理,可並重生態保育與經濟發展。故本研究即為結合生態旅遊與當地社區整體營造,將海岸地區的自然生態、當地居民的生計、及海岸地區整體未來發展相聯結。除了環境、當地居民獲利外,執政者也能藉由這項工具來改善經濟及生態品質,此外,社會大眾亦增加自然教學、生態體驗的機會,同時將海岸地區的自然、人文資源保存下來,使後代子孫皆能共享。
本研究將就整合性海岸管理、永續生態旅遊與社區發展等理念,進行相關文獻的蒐集、彙整,並加以評析,以呈現一套整體性永續海岸生態旅遊的規劃與管理理念,作為論文的主軸。研究主軸確立後,則經由與當地社區的交流、訪談過程,將海濱社區永續生態旅遊之理念引入當地社區。並嘗試激發當地社區的自發性,使永續生態旅遊更能落實於海濱社區。
文獻回顧
目前全世界對於尋求經濟發展、成長與保育間的平衡是相當注重的,尤其是在某些可開發利用資源的邊疆地區,如:海岸地區等,這些議題則更顯急迫 (Van der Merwe&Lohrentz, 2001)。隨著人口增加,人類的一些臨時性的移動及旅遊等對一些較為敏感或是邊緣的系統如海岸等會造成一些額外的壓力(Burger, 2000)。因此,在海岸地區進行人為活動如旅遊等,應仔細規劃與管理,以免造成更大的破壞,使海岸地區脆弱的生態環境遭受更大的衝擊。
海洋與海岸地區的旅遊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產業;如果經由適當的旅遊管理,將使得海岸地區的生態永續性更甚於其他產業發展(Hall, 2001)。基於此,在台灣海岸地區面臨開發與資源保育的衝突間,可嘗試利用生態旅遊這樣的方式來創造雙贏的局面。然而生態旅遊一但規劃、管理不善,卻有可能成為海岸環境最大的殺手;因此如何經由整合性海岸管理來使生態旅遊達到永續、並創造海濱社區的新契機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本研究主要是在永續性的前提下來看整合性海岸管理,並集中於生態旅遊在海濱社區的規劃、管理與操作。故在此將先回顧整合性海岸管理之意涵、架構與原則,在規劃時融入整合性海岸管理之理念。其次為釐清永續生態旅遊之理念與定義;最後則回顧社區的相關理念,將傳統社區營造理念轉化,加入生態理念,配合整合性海岸管理,進行以海濱社區為主體的永續生態旅遊規劃與管理。
(一) 整合性海岸管理
在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中第十七章中提到,為達到海岸地區之綜合管理與永續發展的目的,各國應提供整合性的政策與開放的決策過程,納入所有部門;同時應提升各項使用之相容性,以評估海岸開發的影響,做好海岸管理計畫。為因應二十一世紀議程,邱文彥教授於1994年提出整合性的規劃理念應強調環境因子、相關權益、規劃理念及管理營運之關聯性,如圖一所示。在規劃理念清晰、完整的情況下,配合實際資源與當地的環境條件,並與使用或參與者進行溝通與協調,進而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體制,此則為整合性規劃的中心理念。
資料來源:邱文彥,1994
圖一 整合性規劃的相關要素
所謂之整合,主要為整合各不同層級、面向的資源,如國際資源、行政資源、學術資源…等。在整合性的同時,進行海岸旅遊規劃時也應考慮到以下幾點:一、不同形式的考量;二、管理組織架構;三、區域性尺度;與四、時間尺度(Hall, 2001)。
海岸規劃首先要注意的是在發展、基礎設施、推動與行銷等不同形式上的考量,尤其在許多基礎設施的建設上,應採用生態工法的概念,盡量以不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為主。其次為整個生態旅遊的規劃過程,由誰主導,由政府組織或是非政府組織負責規劃、管理等。在區域性尺度上,釐清此生態旅遊為國際性的、區域性或是國內的?定位確立後,則操作方向也較為清晰。最後為時間尺度,要將這個區域經營的時間軸為何,是五年、十年或是長期性永續經營;在規劃的時候時間尺度的拿捏也是相當重要的。整體規劃的理念與管理的體制清晰、明定後,則細部的規劃,如生態旅遊等,便可依循一定的原則(如不破壞生態、提倡保育…等)來進行實質操作。
(二) 永續生態旅遊
觀光旅遊開始於十九世紀末,其後因全球經濟起飛、科技進步、一般人的生活水準提高,使得觀光旅遊活動蓬勃發展。觀光旅遊活動因相較於其他產業較不具污染性,故被稱為"無煙囪的工業",並被大舉提倡,然而近年來有許多報告提出質疑,認為未妥善管理的旅遊活動可能反而對環境造成更大的污染與破壞。
傳統的大眾旅遊(mass tourism)由於人數眾多,規模較大,因而對當地的生態、環境及人文面都造成相當程度的衝擊(曾慈慧、凌德麟,2002)。相對於大眾旅遊,生態旅遊是一種以自然為取向(nature-based)的旅遊觀念,並被認為是一種兼顧自然保育與遊憩發展目的的活動(王鑫,2001)。
生態旅遊的理念最早是在1965年由Hetzer所提出,其建議對文化、教育及旅遊再省思,以對當地文化、環境最小的衝擊、給予當地最大的經濟效益與遊客最大滿意度為衡量標準,提倡一種生態升的旅遊(Ecological tourism)(王鑫,2001)。 有關生態旅遊的定義,列舉兩項國際上重要的相關定義如下:
1.國際生態旅遊協會(The International Ecotourism Society)
"在自然地區中進行有目的的旅遊,瞭解當地文化及環境的自然歷史,關心且不破壞當地的生態系完整性,其產生的經濟效益將會為地方與當地居民帶來利益。"
2.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
"對環境負責任的旅遊,及到未受干擾的自然區域,為了享受及尊重自然(包含從古至今的文化特色) ,並促進保育,降低遊客帶來的衝擊,對當地居民提供福利及社經上的活絡。"
近年來國內、外皆有多位專家、學者投入生態旅遊的研究,因相關研究與討論眾多,故本研究不一一贅述。在參考各專家、學者的理念與定義後,本研究認為生態旅遊之主要意涵如下:
"生態旅遊是一種小眾旅遊,強調分散人次、時間及地點,使旅遊對環境產生的衝擊降到最低,並在旅遊的過程對周遭的自然及人文環境有所互動及尊重,透過此方式的旅遊除出對自然資源、當地居民與遊客本身帶來利益外,也對整體社會具有教育、宣導的功能。"
在這樣的定義下,可以看出環境、社會人文及經濟上三者的重要性,生態旅遊的基礎主要正是架構於這三者之上,求其平衡及並重,以達到永續的目標。Ross & Wall在1999年亦提出之生態旅遊達到永續性目標的過程,必須經由保護當地資源,確保後代福利、環境教育與當地參與,達到發展與保育並重的目標,最後才能達到真正的永續。
Ross & Wall所提出之生態旅遊概念圖包含三大主要結構,分別為生物多樣性、當地居民與旅遊活動;其間各要素互動關係密切,而居中協調的則為管理機構、保護區政策及其他組織,如當地非政府組織等團體等,管理機構將會嚴重影響人、自然資源、旅遊的共存關係的維持。因此本研究是將該意涵延伸,在環境保護(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前提下,以當地社區為軸心進行生態旅遊之規劃,並促使當地社區能真正參與規劃設計,與管理者間有良好的溝通及意見交流,並引導當地社區的生態旅遊發展如圖二所示,符合永續發展之目標。
圖二 以當地社區為核心之生態旅遊經營管理概念圖
生態旅遊的整合性過程主要是希望能由所有的相關團體投入,詳細規劃,並且是不急躁的開始,一切就緒後再開始進行導入遊客。在教育解說訓練上,一定要有完善的教育解說系統,使指導員或是導遊的水準能維持穩定。整體生態旅遊實施後的整體評估及回饋極為重要,如有差錯可以藉這些評估來進行修正,使得生態旅遊之發展目標不至於偏頗。
生態旅遊發展的過程中,相當重要的一環為「管理」;生態旅遊若未經過適當、有效的管理,是不會成功的(Boo, 1993)。所謂的管理,即為有效的政策、管理策略及更多組織團體的參與,包含非政府組織或是保護區的管理單位、保育及發展相關組織團體,以及權益相關者 (stakeholder)等。管理單位之職責包含責任的界定與執行,因而須對自然環境進行監測、對人的使用區域進行強制管理、並對旅遊帶來的衝擊持續監測評估,以及對遊客提供服務等(Ross & Wall, 1999a)。
(三) 社區相關理念及經驗
「社區」主要是由英文的「community」翻譯而來,有人將之翻作「共同體」,故也有研究將社區稱作「生命共同體」,以加強社區內部連結的概念(林瑞欽,1995)。在一般人之觀念中,社區指的是一個地域範圍或是一群人的組合。但是這個地理疆域的範圍究竟多大,或是這群人的關聯性為何,尚沒有定論。因此在對社區下定義之前,可先藉由社區分類的研究,來檢視這些社區的一些特徵。
由Rubin等人在1986年進行的研究,將社區分為8個類別,主要是以情感與利益為考量,從傳統社區到利益的社區間,情感因子逐漸遞減,而利益因子逐漸增加;且其中不一定是固定的地理疆域,可能是由於某些特殊事件而加以連結,成為一個社區的單元(表一)。
表一 社區的分類
組織類型 統合標準 地理基礎 參與基礎 實例
傳統社區 廣泛的社會問題受周圍統合和規範所控制 固定的地理疆域 人一出生即為社區的一員 傳統,沒有接受過都市化及大眾傳播的鄉下社區
團結社區 居民有特殊的背景 有地理疆域將會更有效率 因他們特殊的背景特點而產生參與的意願 洛杉磯的西班牙村、芝加哥的希臘正教、中國城等
鄰里 基於地理疆域鄰近與特定的小事件 固定的地利疆域 人們參與自己所在的地方,並有意和地方打成一片 城市的任何一個地方,為一個小的服務體系集合,包含學校與購物中心等
有限能力的社區 某種特殊事件但其影響並非全面性 固定的地理疆域 人們選擇參與是因為問題的發生 人們堅持高速公路的經過、反對色情進入社區等
潛在利益的社區 潛在的統合基於個體背景與共有的問題 不一定要有固定的疆域 面臨共同的問題,但並非所有人皆了解問題 受環境污染的影響者,但還未組織工會
網路 基於特殊的議題 不一定要有固定的疆域 個人的背景因素影響了個人的選擇 如網路大學等,可經由網路來相互聯絡
階級 因經濟、工作地位不同而區分 不一定要有固定的疆域 經濟和工作的地位決定了階級關係 如有前人遺留財富的高階級與貧民窟等
利益的社區 了解集合行動對問題的重要性 不一定要有固定的疆域 人們了解事件後選擇參與 一個成功的社區組織
資料來源:林振春,1995(引自Rubin, H. J.&Rubin, I., 1986.)
由上可簡單看出社區的一些特徵,如統合標準、地理疆域、參與基礎等。藉由這些分類的依據,可試著將社區給予一個較為模糊的定義:不論是否在同一個地理疆域中,對於這個群體有認同及參與的情形,這樣一個組成,則可能形成有形或無形的社區。
故本研究認為社區並非一定指某個地理疆域,主要的重點是在這一個區域的人,基於他們鄰近的地緣關係,加強彼此間的關聯性、共同感。這個社區可透過群居、合作、公共的服務體系,來獲得共同的利益,或共同解決某些問題。若是要將社區之地理範圍進行界定,則可依不同的需求或是不同的服務體系而加以區分,大致上可分為村落、城鎮、都市與大都會區等。
一個健全發展的社區,其間的居民對彼此有強烈的認同感,並能有彼此合作互助的精神,此則為「社區意識」的表現,即為所謂的「心理社區」。「社區意識」為消弭現代人疏離感的重要因素,在社區意識較高的地區,其社區發展會較為健全,且其社區不論在物理或心理、社會環境上將較為積極(林瑞欽,1995)。簡單來說,社區意識是居民對其居住地所產生的群體意識,包含對此地區及鄰居的認同、融合與共識,而其來源則是基於社區的共同利益、服務功能與團隊精神等(社區發展季刊社論,1995)。
社區意識凝聚之後,則社區營造或是社區發展才能真正落實。目前有關社區發展或是社區營造之相關名詞眾多,僅「社區營造」一字,亦有相當多不同的中英文意涵,其中與社區營造之理念略有異同,故在此彙整一些相關名詞,期能更為突顯社區營造之定義,並與其他之社區理念作區別(表二)。
表二 社區營造相關字眼
英文 中文 意涵
Community renaissance 社區新生、
社區營造 社區再生、新生之意;是以文化建設為重心的營造,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主要採用此字眼
Community development 社區發展 主要在於推動地方性建設,經由推展硬體建設而創造當地的發展
Community empowerment 社區賦權 經由社區參與的民主過程逐步釋放機會的力量,使社區自主權增加的過程
Community reconstruction 社區重建 指在社區遭受自然或是人為破壞後重建其硬體與精神建設部分
Community building 社區建設 主要在於新增社區的基礎建設,如社區活動中心等硬體設施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目前中華民國營造學會所使用之社區營造主要重於文化建設的意涵。在其發表的社區營造政策綱領中,其闡明社區營造之意涵有三(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1997):一、為一種思想模式的轉變,是在進行一長寧靜革命,從營造一 個新的人開始,進而營造一個新的社會、新的國家。二、是一種人性化的追求,是要追回人的感性,創造寂靜、溫潤、乾淨、舒適、健康、安全、自在與愉悅的生活環境。社區營造同樣是一種創造性理念,要讓每一個社區居民能發揮創意。三、提倡一種由生活者立場出發的思考模式,營造一個可永續經營和生活的家園。
在其綱領中,對社區營造所提出之議題可分為幾個層面,包含:社區空間營造、社區產業發展、社區福利安養、社區終身學習、社區文史傳承與社區環境生態等部份。目前在政府提出的社區營造計畫中,主要仍是以社區空間營造與社區終身學習為主,部分的民間單位則是以社區文史傳承、社區福利安養為工作重心。有些社區因受到環境改變的衝擊,如九二一大地震之影響等,在社區重建時,同步積極地發展社區產業,並有相當傑出的成效,如:桃米社區等。
而在社區環境生態部分,大多數社區重視的僅為居家週邊之「環境」,而未真正考量到生態觀點。因此本研究希望藉由永續生態旅遊之營造,來增進社區產業發展,並能藉此加以宣導、落實生態保育理念,使這個社區營造過程更增重於生態意涵。
(四) 小結
藉由檢視三項不同領域的理念,提供了建構一套完整且合理的海岸管理思考的方向,俾將保育與經濟發展間的衝突降至最低。在管理者的部分,可根據整合性海岸管理的理念,結合海岸地區的不同的自然與人文資源,經由不同的組織團體來進行經營與管理,而管理的重心主要落在當地社區,可以社區營造的理念來激發社區的自主性與參與性,也使得社區營造不僅為著重於文化層面、更增添生態關懷的取向。再者,藉著多方合作,共同經營海濱社區為主的永續生態旅遊,透過生態旅遊的推廣、當地解說的培訓、建構妥善的管理、監測系統,可為當地社區帶來合理的經濟收益、並對當地生態、環境有相當程度的回饋;在經濟、環境與社會公平上達到持續進步的成效,並使遊客獲得最大滿足,或能有助於維護海濱社區生態旅遊的永續性。
研究方法與流程
本研究對海濱社區進行之生態旅遊研究,可分宏觀與微觀兩部分。宏觀部分,是以蒐集、匯整相關文獻,作為本研究之理論建置背景,以發展出一套屬於本研究之理論架構。微觀部分,則是以現地社區參與為方法,針對研究所需,進行相關的訪談;並輔以問卷調查。
現地研究主要是實際至研究地區,以工作坊形式來逐步進行理念推動並協助當地組織與專家學者、政府單位間的互動,來進行實際的推動。「工作坊」有別於「公聽會」、「座談會」、「研討會」等活動,而是一種較輕鬆,強調參與式的小型工作會議(陳亮全,2000);它是一種團體動態的操作形式,可藉此喚起相關團體與人對某議題的關切,並充分表達對該議題的想法(Steiner, 1991)。此外,為進一步評估規劃之成效,進行了相關的問卷調查及深度訪談研究,對象包含專業學者、民間保育相關機構、一般遊客及當地居民,並對調查結果進行統計分析,來評估此永續海岸生態旅遊範例之可行性及永續性。
初步研究成果
(一) 研究理念
海濱社區生態旅遊操作理念主要是將以「遊客滿意」導向的生態旅遊研究,轉換為以「當地社區」為操作對象,並在生態旅遊的運作下,確實地對生態、環境與當地經濟有所助益,提升整體旅遊與遊客的品質。
本研究所提倡之海濱社區生態旅遊,其間包含幾項重要意涵:一、對海岸生態與環境的重視;二、在生態基礎上,以當地社區來進行生態旅遊的操作,並同時顧及應有之經濟收益與分配;三、在旅遊過程中,達到最大的生態、社區與遊客之安全性與滿意度;四、配合其他相關資源,將此理念擴展,在生態旅遊的過程中,包含環境教育的融入、追求永續目標…等。
海濱社區永續生態旅遊的理念如圖三所示,是在海岸地區生態與環境的基礎上,以社區為主軸,融入所有相關者,包含:政府單位、學術單位、其他組織團體、遊客與一般大眾等,進行永續生態旅遊。在此理念下,基於對海岸地區生態環境的尊重,在發展海濱社區永續生態旅遊的同時,應訂定相關規範加以整合各方資源、限制不當使用資源或旅遊操作,以維持海濱社區生態旅遊之永續性,並應依該規範來評估利益分配之合理性。海濱社區之永續生態旅遊規範訂定,應以海濱社區居民意見為主,融入專家意見加以溝通、彙整,並匯集各方意見,如政府單位、其他民間組織團體等,共同訂定一個切合當地海岸生態環境、當地居民能接受並願意執行、確實規範旅遊活動、合理與有效之規範,並取得政治資源加以配合。
圖三 海濱社區永續生態旅遊之理念
(二) 海濱社區永續生態旅遊之規劃
在規劃過程中,由於本研究採用參與式的規劃,因此首先於民國91年7月17日與10月12日,在台中縣立港區藝術中心與台中區漁會高西分處漁民活動中心兩處,進行兩次工作坊之討論。
第一次工作坊主要以國小教師為重心,進行台中縣海岸整體資源規劃藍圖的探討。研討中以生態系統管理為基礎的溼地生態保育軸理念(謝蕙蓮、陳章波,2002)所規劃的藍圖,引發了對海岸地區資源保育與明智使用的討論。經過分組會議的激盪,提出幾項建議:(一)應以高美溼地為示範區,結合社區內仕紳、文史工作者與教師組織共同建立總體營造機制;(二)保留在地特色,永續利用資源,由當地人藉此永續經營管理;(三)考量季節變化,發展不同形式的海岸地區旅遊;(四) 配合基礎建設、當地解說培訓、交通串聯、教育資源等,發展當地為中心的生態旅遊機制。
第二次工作坊則在高美溼地旁的漁民活動中心進行,對象為當地里長、里民與當地民間社團,其中藉由三個海岸地區生態旅遊案例分享,讓當地居民了解生態旅遊的意涵與操作方式,以協助當地勾勒對高美溼地生態保育與轉型經營的願景。在此次工作坊中發現,當地居民多傾向於發展觀光活動,期待政府加以建設、改善當地環境,較無以生態管理為出發,長遠經營當地溼地資源的概念。
兩次的工作坊經驗顯示,應以當地社區為中心,以系統觀點來進行海濱社區永續生態旅遊的規劃,如圖五規劃系統概念圖所示,將旅遊、當地社區與環境視為同一系統,外來管理者(如政府部門)與技術、資訊提供者(如研究機構與學術單位等)則支援系統內部所需,並密切合作。系統中心主要為當地社區,而系統的基礎為當地海岸環境,並在其上發展生態旅遊。除了讓生態旅遊能永續經營外,同樣希望能藉由旅遊發展,達到生態環境的永續維護,環境教育的精神也能永續傳遞。
圖五 以系統觀點檢視永續生態旅遊之組成
(三) 海濱社區永續生態旅遊之管理組織架構
健全管理組織架構後,才能造就永續性的海濱社區生態旅遊。故依據前述所提之規劃理念,並試與當地建立共識,本研究嘗試以濕地保育軸之理念,提出對高美生態園區之管理組織架構,如圖六所示。以下分別說明之:
(一)中央機關,包含農委會、漁業署、環保署與海巡署等,甚至為未來可能成立之環境資源部;功能為提供經費與資源、政策支持、督導整體生態園區經營管理等。(二)地方政府,包含台中縣政府與清水鎮公所,可整合當地資源、管理政策擬定執行、提供經費與資源、環境監測與調查與建立當地環境背景資料。(三)地方農漁會,包含台中區漁會、清水鎮農會等,功能為協助當地傳統產業轉型、輔導社區發展生態旅遊並凝聚地方共識。(四)當地學校,包含台中海線社區公民大學與高美國小等當地學校。學校可提供教育資源與教育訓練、落實生態環境教育、協助環境監測調查、協助導覽系統建立。(五)當地旅遊相關業者,包含高美玫瑰園與高美植物園等,當地業者可提供旅遊資源的串聯、協助環境監測調查、建立套裝生態旅遊行程。(六)當地社區與民間組織,包含高美五里之社區發展協會、高美愛鄉協會、牛罵頭文化協進會、台中縣鄉土自然研究學會等,可協助社區進行社區營造、培訓當地居民解說能力、建立導覽系統、進行環境監測調查、並督導生態園區的經營管理。(七)相關組織團體,包含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中華民國濕地環境保護聯盟、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等,可協助當地進行社區營造、環境資源監測與調查、環境教育的宣導與推廣、協助社區推動生態旅遊、培訓居民成為種子教師、協助生態旅遊的規劃等。(八)研究單位,包含中央研究院、東海大學、靜宜大學…等,其功能為進行環境監測與調查、建立環境背景資料、提供研究資源等。
經由此管理組織架構或可提供整體生態園區的資源整合,包含成立生態園區之先前規劃、改善當地社區環境、促進社區多方參與、當地解說導覽系統的建立、建置環境監測與研究資料庫等,俾有助於海濱社區永續生態旅遊之整體營造目標--生態環境的保護、生態旅遊的發展、經濟利益的合理分配三者並重,並朝向永續發展之最終目標。
Related Posts
政府為甚麼不照顧老人?
By Xanthe
at 2005-02-04T00:00
at 2005-02-04T00:00
如何預防癌症??
By Joseph
at 2005-02-04T00:00
at 2005-02-04T00:00
灼傷,燙傷時要怎樣處理
By Linda
at 2005-02-04T00:00
at 2005-02-04T00:00
青春痘長再哪有什麼意思嗎?
By Ethan
at 2005-02-04T00:00
at 2005-02-04T00:00
人口增加是好的嗎??有沒有研究算過台灣理想的分配是多少人飽和
By Zenobia
at 2005-02-04T00:00
at 2005-02-04T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