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說到綠色經濟 - 生態環境討論
By Charlie
at 2007-12-16T02:41
at 2007-12-16T02:41
Table of Contents
※ [本文轉錄自 politics 看板]
作者: oodh (oodh) 看板: politics
標題: [討論] 說到綠色經濟
時間: Sun Dec 16 01:50:15 2007
看了b大的文章 我覺得b大並沒有很具體的 追求發展綠色經濟 的主張
只是「很想要」 「覺得很該做」
1. 環保不該只想叫政府做
我們都知道政府很怕人民罵 所以要政府做事相對容易
不是政府會聽你的 所以容易
而是你譴責政府的時候 政府不太會回嘴 (在野大黨除外)
尤其你又拿正義問題來要求政府時 大不了被敷衍而已
然而 政府可以說是整個社會裡最不賺錢的組織 你要政府做事
這麼說吧 假如說 要提升 100點的環保 需要投入 100億 那政府就真的得拿出100億
然而,如果是企業 因為會獲利 他可以投入20億 賺了十幾億、補助幾億
再拿這些錢再投資(綠色產業)下去 幾次下來 他只用 1/5 的錢 就辦到同樣的效果
雖然說 總是有些公共建設 是政府該做而民間難以插手的 (也不是一定不行)
但,其實民間投入總是比政府投入還有效
2. 所謂「綠色經濟」 即 綠色嵌入經濟 靠環保賺錢、又環保又賺錢
這不是辦不到 大家都知道德國因為優先於他國的環保意識
就像日本優於他國的精密一樣 因而得到了優勢 得以制該環保領域的規章、專利
但 這不是「促進」、「鼓勵」就能辦到的
我之前的政見以「全民拼」為名 就是因為這種轉型工作 其實是需要整個社會
在資本、人力上的大量投入 和 思維共識的形成的
如我評 謝 經濟政策時所說
要一個中小企業買更環保的設備 難如登天 除非是他的上、下流都跟進了
就像「just in time system」在日本推行時一樣 你的顧主要你配合
你配合了就有單 不配合就可能沒單 這樣才有可能投資下去
前陣子(現在也還是)正熱的 六sigma 和 iso認證 也是如此
要讓台灣產業綠化、讓台灣綠色工業有市場 必需全民一起推動
必需整個產業鏈、所有的產業鏈 都在動 才能讓本來沒綠化的台灣轉向綠化
否則 喊到口渴、讓綠黨上個二十席 還是一個樣
3. 不只是讓政府知道「有利經濟、值得推廣」還要實際設計出賺頭
必需從大廠下手、必需讓跟進的人有賺頭
政府可以出錢 讓綠化的大企業打國際廣告、強調台灣製品的環保和精密
就像現在許多影印店會貼「本店使用 造紙林 生產之紙類(沒有多砍原始林)」那樣
不能只是想要「慢慢把環保規定 "再訂嚴一點"」這麼緩不濟急的作法
不能只是「多補助一點」這種沒有方向的作法
4. 環保團體 在推動 綠色經濟時 不能閉著眼睛喊
事實上 世界上已經有德國北歐等龍頭國家 占著專利規格、製程 的優勢
台灣要讓「綠色」真的有「經濟價值」 還需要投入多少、追多遠
要真的算出來
你們越不敢明確算 其實聽到口號的人民和政治人物 越不敢信
5. 綠色經濟 必需和 環保正義 一定程度脫勾
一邊唸著「環保能賺錢」 其實心裡還是只有「該環保」的念頭
是沒辦法產生夠全面、夠誘人、夠安全的經濟策略的
不能用「拉越多人越好」這種 信仰式、正義式的推廣法
要把它當成一個「產業」、「經發政策」
否則不但號召力有限 也有可能會讓跟進的人賠本
就像「立委減半」一樣 最後讓跟進的整個國會陷入後悔
以上,我覺得 b大等環保支持團體 或 綠黨支持者(成員)
在提倡「綠色經濟」時 要注意這幾點
1.民間比政府重要 不要依賴公共建設綠化
2.不要"提倡" "鼓勵"而已 要設計讓整個產業鏈動起來 才能讓中小企業加入
3.政府要負責的 是「行銷國際」的部份 才能讓大廠有賺頭
4.要認清「發展綠色產業 距離獲利、成為領導者 還需要努力多少」
(要投入多少 要多大規模 要多久 要怎麼辦到 需要多大國際市場)
5.要學會放下傳統「佈道式」的推廣法 以利 而非 以道 訴求支持
否則 林義雄的核四、立委減半 殷鑑不遠
--
自幼家貧 既無嗜好 不學無術 亦無專長 唯打翻茶杯 或飲料罐 或新鮮屋
不乏瓶水 亦有碗麵 鋁鐵生熟不銹鋼 大小利樂錫箔包
有色無色玻璃 軟殼硬殼塑膠 凡立不曾未倒 寸地無一免溼
初時心喜 觸翻熱湯而後敗興 久之或憂 撞倒汽水反得釋然
本為一時之誤 積久成習 偶一為之 還傲世中無雙
故以為好 便作所長 因姓黃,自號「掐倒黃」
--
作者: oodh (oodh) 看板: politics
標題: [討論] 說到綠色經濟
時間: Sun Dec 16 01:50:15 2007
看了b大的文章 我覺得b大並沒有很具體的 追求發展綠色經濟 的主張
只是「很想要」 「覺得很該做」
1. 環保不該只想叫政府做
我們都知道政府很怕人民罵 所以要政府做事相對容易
不是政府會聽你的 所以容易
而是你譴責政府的時候 政府不太會回嘴 (在野大黨除外)
尤其你又拿正義問題來要求政府時 大不了被敷衍而已
然而 政府可以說是整個社會裡最不賺錢的組織 你要政府做事
這麼說吧 假如說 要提升 100點的環保 需要投入 100億 那政府就真的得拿出100億
然而,如果是企業 因為會獲利 他可以投入20億 賺了十幾億、補助幾億
再拿這些錢再投資(綠色產業)下去 幾次下來 他只用 1/5 的錢 就辦到同樣的效果
雖然說 總是有些公共建設 是政府該做而民間難以插手的 (也不是一定不行)
但,其實民間投入總是比政府投入還有效
2. 所謂「綠色經濟」 即 綠色嵌入經濟 靠環保賺錢、又環保又賺錢
這不是辦不到 大家都知道德國因為優先於他國的環保意識
就像日本優於他國的精密一樣 因而得到了優勢 得以制該環保領域的規章、專利
但 這不是「促進」、「鼓勵」就能辦到的
我之前的政見以「全民拼」為名 就是因為這種轉型工作 其實是需要整個社會
在資本、人力上的大量投入 和 思維共識的形成的
如我評 謝 經濟政策時所說
要一個中小企業買更環保的設備 難如登天 除非是他的上、下流都跟進了
就像「just in time system」在日本推行時一樣 你的顧主要你配合
你配合了就有單 不配合就可能沒單 這樣才有可能投資下去
前陣子(現在也還是)正熱的 六sigma 和 iso認證 也是如此
要讓台灣產業綠化、讓台灣綠色工業有市場 必需全民一起推動
必需整個產業鏈、所有的產業鏈 都在動 才能讓本來沒綠化的台灣轉向綠化
否則 喊到口渴、讓綠黨上個二十席 還是一個樣
3. 不只是讓政府知道「有利經濟、值得推廣」還要實際設計出賺頭
必需從大廠下手、必需讓跟進的人有賺頭
政府可以出錢 讓綠化的大企業打國際廣告、強調台灣製品的環保和精密
就像現在許多影印店會貼「本店使用 造紙林 生產之紙類(沒有多砍原始林)」那樣
不能只是想要「慢慢把環保規定 "再訂嚴一點"」這麼緩不濟急的作法
不能只是「多補助一點」這種沒有方向的作法
4. 環保團體 在推動 綠色經濟時 不能閉著眼睛喊
事實上 世界上已經有德國北歐等龍頭國家 占著專利規格、製程 的優勢
台灣要讓「綠色」真的有「經濟價值」 還需要投入多少、追多遠
要真的算出來
你們越不敢明確算 其實聽到口號的人民和政治人物 越不敢信
5. 綠色經濟 必需和 環保正義 一定程度脫勾
一邊唸著「環保能賺錢」 其實心裡還是只有「該環保」的念頭
是沒辦法產生夠全面、夠誘人、夠安全的經濟策略的
不能用「拉越多人越好」這種 信仰式、正義式的推廣法
要把它當成一個「產業」、「經發政策」
否則不但號召力有限 也有可能會讓跟進的人賠本
就像「立委減半」一樣 最後讓跟進的整個國會陷入後悔
以上,我覺得 b大等環保支持團體 或 綠黨支持者(成員)
在提倡「綠色經濟」時 要注意這幾點
1.民間比政府重要 不要依賴公共建設綠化
2.不要"提倡" "鼓勵"而已 要設計讓整個產業鏈動起來 才能讓中小企業加入
3.政府要負責的 是「行銷國際」的部份 才能讓大廠有賺頭
4.要認清「發展綠色產業 距離獲利、成為領導者 還需要努力多少」
(要投入多少 要多大規模 要多久 要怎麼辦到 需要多大國際市場)
5.要學會放下傳統「佈道式」的推廣法 以利 而非 以道 訴求支持
否則 林義雄的核四、立委減半 殷鑑不遠
--
自幼家貧 既無嗜好 不學無術 亦無專長 唯打翻茶杯 或飲料罐 或新鮮屋
不乏瓶水 亦有碗麵 鋁鐵生熟不銹鋼 大小利樂錫箔包
有色無色玻璃 軟殼硬殼塑膠 凡立不曾未倒 寸地無一免溼
初時心喜 觸翻熱湯而後敗興 久之或憂 撞倒汽水反得釋然
本為一時之誤 積久成習 偶一為之 還傲世中無雙
故以為好 便作所長 因姓黃,自號「掐倒黃」
--
Tags:
生態環境
All Comments
By Catherine
at 2007-12-20T22:09
at 2007-12-20T22:09
By Callum
at 2007-12-25T17:36
at 2007-12-25T17:36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07-12-30T13:04
at 2007-12-30T13:04
By Todd Johnson
at 2008-01-04T08:31
at 2008-01-04T08:31
By Elizabeth
at 2008-01-09T03:59
at 2008-01-09T03:59
Related Posts
小花成長日記
By Elma
at 2007-12-14T20:30
at 2007-12-14T20:30
小花成長日記
By Hedy
at 2007-12-14T20:01
at 2007-12-14T20:01
囧...民進黨的廣告費到底是哪裡來的
By Olivia
at 2007-12-14T18:28
at 2007-12-14T18:28
瑞士蘇黎世動物園"轉送"北極熊事件調查報告
By Rachel
at 2007-12-14T18:20
at 2007-12-14T18:20
亞熱帶的台灣不是牠的家,不要「強熊所難」
By Hedy
at 2007-12-14T18:12
at 2007-12-14T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