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門舞集的文化意義是什麼 - 社會議題
By Eden
at 2008-03-27T00:00
at 2008-03-27T00:00
Table of Contents
1. 雲門舞集期望釋放出來的文化意義是什麼?
以及在社會發展中期待建立的文化思想又是什麼?
雲門的公共關係傳播方式為何?
以及在社會發展中期待建立的文化思想又是什麼?
雲門的公共關係傳播方式為何?
Tags:
社會議題
All Comments
By Elizabeth
at 2008-03-28T09:26
at 2008-03-28T09:26
林懷民 跳舞能改變社會嗎?如果雲門的舞曾經感動過三代的觀眾,去思考自己的來歷,改變自己看待困境的方式,那麼舞蹈不只是舞蹈,它可以改變人,改變社會,從二十六歲邁入六十歲,林懷民跳舞的方式,不只改變了舞蹈的社會地位,也改變了台灣現代舞在國際上的地位;雲門用舞蹈做了三十三年的社會運動,提示了年輕人歷史的重要,找自己的來歷,找自己的生命座標,做自己,然後創造歷史。是以此創刊前號的特別企畫專題為「一萬個雲揚的日子:雲門三十年」,用將近整本刊物一半的篇幅,來呈現三十年來「雲門」以及創辦人林懷民在舞蹈、美學、文學等各方面的成就。
如果所謂的「文化存在」(cultural existence),如同一些後結構主義者所認定,是由一連串文本,經過不斷的聚合而產生。 從1973年9月29號,林懷民在台中中興堂率領十二名舞者,進行首次公演開始,「雲門舞集」,這個標舉「中國人作曲,中國人編舞,中國人跳給中國人看」的台灣第一個職業舞團,同時也是華語世界第一個「當代」舞團,就從各種「不相信」、「不可能」、「無法想像」的疑問中,開始在國內、外舞台上,攫取眾人注目的焦點,展現了新的文化視域與可能。與此同時,也開啟了一部「雲門舞集」與當代台灣社會共構的文化史。本文正是以「雲門舞集」,及其所創生的1970年代台灣社會為觀察對象,探討:
一、台灣第一個職業舞團「雲門舞集」,這個具有指標意義之當代台灣特定文化生產(cultural production)的社會過程(social process);
二、此一過程與1970年代台灣社會重要政治命題間的關連性(relatedness)。 在這個以時間為軸線,以文本、論述為分析主體的社會過程考察中,「雲門舞集」不是被當成一個「成功舞團」的個案研究(case study),而是被視為一個鑲嵌於社會網絡中的文化生產者(cultural producer),同時也是一個具有能動性的社會行動者(social agent)。
它的出現與持續,不僅與創辦人林懷民在藝術、文化場域的主觀決策、行動與社會網絡有一定的相關。更重要的,還受到其他相同或不同場域行動者之社會實作與社會關係的介入與影響。 馬克思主義文化研究學者Raymond Williams(1995年)強調文化社會學的研究,不僅針對那些創造出定型的「文化」或「意識型態」的社會實作與社會關係,更包括那些文化生產過程中,諸如:緊張、衝突、解決方案、膠著無解等等真實的動能(dynamics)。本文的結論則呼應Williams的主張,認為:1970年代的台灣社會,對外面臨國際地位喪失的困境,內部則開始經歷國民黨政權正當化過程與政治轉型等衝突與改變。
「雲門舞集」的創生,正是舞蹈場域透過「現代舞」這個新興藝術形式,來詮釋、回應這些引發緊張、衝突、等待解決的政治動能與社會關係,以及其所形構之特殊政治結構。也就是說,在實際的歷史過程中,1970年代台灣社會所經驗的威權統治與政治變遷,不僅僅與「雲門舞集」的創生有偶連性(contingency),同時也滲透進其舞團發展與舞蹈創作的過程中,兩者彼此牽引,展現了政治命題與文化展演的相互拉扯、共構!
2008-03-29 15:27:22 補充:
〔文獻回顧〕:
根據趙綺芳、陳雅萍的研究回顧,在台灣,「舞蹈場域一向著重的是表演與教學的實務,並未能形成一個論述空間。」(2001:8)即便過去曾經有部分學者從事過一些零星的舞蹈研究,但其主要的目的,都是為了進一步的舞蹈創作與表演之用。這些早期的舞蹈研究,在研究對象上,以原住民這類相對於台灣漢人的異文化舞蹈為主,其主要的研究貢獻,也集中於紀錄和描述的層次。是以,在1990年代之前,台灣的舞蹈研究領域,尚缺乏具理論意涵的學術性論述!
2008-03-29 15:27:50 補充:
一直要到1990年代以後,幾位以舞蹈人類學或人類學為基礎訓練的學者,才開始累積關於舞蹈的系統性研究。(趙綺芳、陳雅萍 2001:9) 至於台灣學界以「雲門舞集」這個舞團與其舞作為主體的研究,除了舞蹈研究領域、表演藝術領域個別學者在國外完成之未出版的學位論文之外,最重要的參考文獻,應該是《舞蹈研究與台灣—新世代的展望研討會論文集》(2001)、《林懷民舞蹈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這兩本論文集收納了目前台灣舞蹈理論界,對舞蹈和「雲門舞集」相關的主要研究成果!
2008-03-29 15:28:24 補充:
所收錄的論文,大致可以歸納為幾種類型:
一、台灣舞蹈研究的一般性介紹,如趙綺芳、陳雅萍(2001)。
二、舞蹈人類學的理論議題與實際研究,如趙綺芳(2001)、李宏夫(2001)。
三、舞蹈的人文學分析,如黃尹瑩(2001、2005)、陳雅萍〈2001〉、江碧映(2005)。
四、舞蹈的社會文化分析,如趙玉玲(2001、2005)、Lee Christofis(2005)。
2008-03-29 15:30:00 補充:
這個分類,除了勾勒出當前台灣舞蹈研究的幾個研究取向之外,也透露了進一步研究「雲門舞集」的立基點與可能性。 以社會文化層次的分析來說,這是目前「雲門舞集」相關的研究中,較為聚焦且成果較多的一個部分。在《薪傳》重新放置於其所生產的時空中,企圖找出鄉土文化運動對於《薪傳》誕生的關連與影響。透歷史事件的鋪陳與舞蹈元素的分析,這個將雲門舞作放入台灣社會文化脈絡來考察的研究方式,凸顯了舞蹈生成的社會文化因素。也回應了Helen Thomas在理論化舞蹈研究的過程中,認為舞蹈研究,必須與社會文化史、舞蹈文化史、藝術文化史等跨領域研究相互參照的要求!
2008-03-29 15:30:25 補充:
前述陳雅萍的論文,雖然將文化史的鋪陳與文化政治的分析,帶入了雲門舞集的研究。不過,對於這些歷史材料的使用,仍然是較為描述式與線性式的陳述,對於藝術場域的結構性分析,以及該場域中各行動者所佔據的社會位置、行動慣習,以及行動者之間因為各種關係與互動所形成的社會網絡,缺乏較為深入、細緻的耙梳。因此,在行動者與社會兩個分析對象之間,恐怕缺乏一個關鍵而有效的連結概念。 在〈舞蹈、文化與國家主義—「雲門舞集」在台灣社會之社會文化重要性〉(趙玉玲 2001)一文中,作者提出:「「雲門舞集」在台灣社會文化的重要性是顯現在其舞蹈創作上。
2008-03-29 15:31:16 補充:
「雲門舞集」反映出台灣社會多元文化的混合本質,以及台灣社會在中國國家主義與台灣國家主義之間的掙扎。」根據透過舞蹈社會學、劇場舞蹈符號學理論、舞蹈結構分析法等跨領域學科所發展出來的研究方法,作者強調:
「雲門舞集」的重要性有兩點:
一、是發展出一種台灣現代舞蹈風格,經由舞蹈的轉變,反映出台灣文化;
第二、展現出舞蹈與台灣社會文化環境密切的關連和互動關係。社會政治話題和事件是雲門舞蹈創作以及欣賞的重要因素。
2008-03-29 15:32:00 補充:
強調「雲門舞集」及其舞作之社會文化面的論文,一方面透過對外在歷史、政治、社會的描述,來鋪陳「雲門舞集」成立的社會脈絡與創作環境,另一方面也透過對於雲門舞作「薪傳」之舞蹈元素與台灣社會獨特之「文化參考因素」(包括:祖先崇拜與血緣繼承、台灣鄉土特色、開拓者團結奮鬥的精神)的交互指認,來證呈雲門舞作與台灣歷史、社會之間的關連。是以,從「舞蹈和更廣泛的社會、文化型構有關,也和其他藝術以及舞蹈本身的傳統有關」(Thomas 1995:24)這個觀點來切入,本文可以說是呈現了關於「雲門舞集」舞蹈研究的社會文化面。
2008-03-29 15:32:41 補充:
參照前述論文作者趙玉玲在《林懷民舞蹈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發表的另外一篇文章:〈體現認同:《雲門舞集》舞碼(1973—1997)在台灣社會之社會文化意義〉,則發現,在同樣強調「雲門舞集」舞作之社會文化意涵的問題意識引導下,作者更仔細而全面地分析「雲門舞集」的舞作,並且將之歸類為六類「民族文化元素」,分別是:「中國文化元素」、「台灣文化元素」、「西方文化元素」、「亞洲文化元素」、「其他主題」、「未知」。同時,她也以這六類元素的分類為基礎,解讀出這些舞碼與「台灣認同之發展」以及「台灣國家主義」之間的關連。
2008-03-29 15:33:17 補充:
並因此強調:「在台灣這個後殖民移民文化社群中,舞蹈創作、演出與詮釋受到政治、經濟、文化權力架構之影響尤其強烈。舞蹈非語言的表現方式,除了有利於藝術家表達不同意識型態間複雜微妙的競爭,也激發不同意識型態支持者企圖利用舞作詮釋支持其價值觀。」不過,趙玉玲這兩篇強調「舞蹈之社會文化面」的論文,除了展現研究舞蹈時,必須注意「政治、經濟、文化權力架構」的分析層次之外,並沒有在如何概念化政治、經濟、文化等權力架構上,予以仔細說明。也較為缺乏對於這三個不同場域之型構過程與交互滲透現象的深入描述與探討。
2008-03-29 15:33:40 補充:
反之,除了舞碼的元素分析之外及,她所借重的論證資料,是林懷民本人與其他舞蹈評論者的論述,以及其他學者關於民族主義、國家認同、台灣意識的研究分析,而非相關的台灣社會史、台灣文化史。這使得研究者初始的研究企圖:找出「雲門舞集」舞蹈與社會文化的鉤合之處,並未非常具體地呈現!
除了前面討論關於「雲門舞集」之發展與持續的社會文化分析之外,另一個研究「雲門舞集」的焦點,則是它與國族主義(nationalism)之間的關連。
2008-03-29 15:34:02 補充:
華裔學者關珊珊(Sansan Kwan)在其論文〈與台北共振:雲門舞集和國族脈動〉中,將「雲門舞集」定位為台灣在地的主要藝術機構、台灣國族文化的象徵,以及全球性的文化大使,進而提問:「國族主義在台灣是如何被編成舞作的?」,而透過對於舞碼《薪傳》演出二十多年來,在段落與動作上的改寫,以及對政治性意涵權宜性詮釋的考察,其解答則強調,透過舞碼創作與表演,「雲門舞集」所進行的,正是「反思並回應台灣正在調適中的文化國族主義之意義—以及和『中國性』之間不曾中斷的衝突」。
2008-03-29 15:34:23 補充:
比較特別的是,除了《薪傳》之外,另一個被關珊珊標示為國族主義作品的雲門舞碼,是《水月》(1998)。她認為脫離了敘事性的編舞與具象且裝飾性的服飾與舞台佈景,《水月》在以太極導引為基調,開發出來的素樸動作中,直接展演了台灣文化身份的再現,也揭示了文化主體性的追尋過程。作者雖然避免宣稱林懷民透過創作發現了台灣真正的本質,但是透過反身性思考作者本人行走於台北街道時所感受到的身體知覺與運動方式,並輔以《水月》的動作分析為論證,她認為「林懷民尖銳地覺查到個人身體與集體脈動之間的舞蹈投射。
2008-03-29 15:35:04 補充:
林所想像的動感不限於台北一地,而是觸及於全台灣。」這樣的結論,將《水月》視為一個國族主體性的身體呈現,在舞者身體之中容涵了多元文化的形塑過程,並在律動之間辯證了個人身體與集體身體的對應想像。 從以上的文獻討論,我們可以做出以下的小結:
一、作為華人世界最受注目的現代舞團體,「雲門舞集」不只吸引了觀眾的目光,也吸引了研究者的目光。在舞蹈研究與舞蹈理論的領域,以「雲門」為主題的研究,在質量上都有相當程度的累積。
2008-03-29 15:35:21 補充:
二、目前的研究顯示,研究者所關懷的,不僅在於分析其所專長之舞蹈文本的藝術、美學層次意義,更試圖挖掘它的社會文化意涵。特別是在台灣特殊的歷史發展脈絡下,「雲門」的舞碼與舞團早期的實作(practice),更被視為與「國族認同」、「自我認同」等議題緊緊相扣。
2008-03-29 15:35:37 補充:
三、在「雲門舞集」日漸成為當代台灣極為重要的文化現象與表徵,並具有舉足輕重的文化力量之時,相較於舞蹈界、舞蹈理論界對「雲門舞集」之舞蹈與運作,持續進行的理論化企圖,台灣社會科學界從歷史的、社會的角度出發,對於「雲門現象」的理解,是缺席的。 因此,這篇企圖從文化社會學的角度,探究1970年代「雲門舞集」創生過程中,政治場域與文化場域的相互共振或彼此拉扯,正是企圖對這樣的缺席,作出及時的參與加入!
Related Posts
拍攝到汽機車上的人亂丟垃圾要去哪檢舉呢?
By Lydia
at 2008-03-26T00:00
at 2008-03-26T00:00
請問中山女中附近哪裡有良心的機車行
By Kyle
at 2008-03-26T00:00
at 2008-03-26T00:00
樹林國中電話
By Rosalind
at 2008-03-26T00:00
at 2008-03-26T00:00
一堆”布”整批好的不知怎麼處理
By Ina
at 2008-03-26T00:00
at 2008-03-26T00:00
營建工程專題
By Tristan Cohan
at 2008-03-26T00:00
at 2008-03-26T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