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的生存條件 - 社會議題
By Caroline
at 2009-06-06T00:00
at 2009-06-06T00:00
Table of Contents
可以告訴我珊瑚.鯨魚.海茄苳.招潮蟹.獵豹.駱馬.蠍子.響尾蛇.樹獺.食人花.海象.北極燕鷗的生存環境(簡介喔)
已更新項目:
我會選我打的動物 都有到給最佳喔!!
已更新項目:
我會選我打的動物 都有到給最佳喔!!
Tags:
社會議題
All Comments
By Andy
at 2009-06-08T13:49
at 2009-06-08T13:49
其實溫度是間接影響了珊瑚蟲的活動.
溫度上升主要是會波及在珊瑚體內的共生藻.
當共生藻大量離開或死亡後,珊瑚就露出了碳酸鈣骨骼.
才開始白化.
在台灣,由於核能廠排放的廢水溫度相當高,所以許多珊瑚開始白化.澳洲大堡礁也面臨溫度上升之同一困境...
但我相信不只是溫度的原因,有些科學家說二氧化碳增多,
使海水呈酸,但珊瑚的作用就是將二氧化碳轉成碳酸鈣骨骼,
所以此說我不採取.
珊瑚需要乾淨的環境才能生存,近年來原油外洩,海水污染嚴重,
說不定也是原因之一...
而且珊瑚種類不一,在某些海域,可能較適合某珊瑚的生存條件,
所以不能以一概全,將溫度說成是有利或無益的.
端看各種類的基因及適應能力.
現在科學家也眾說紛紜,至今尚無標準答案,
但溫度是普遍採取的說法.
2009-06-06 22:31:29 補充:
鯨魚
2009-06-06 22:33:13 補充:
1.在海洋深海中生存的鯨魚
鯨包含了大約八十種大型的生活在海洋中的有胎盤哺乳動物。鯨屬於鯨目,鯨目還包括有海豚和小鯨。「鯨」本身定義比較模糊,可以包含所有鯨類,一些大型的或屬於特定科的鯨類。但殺人鯨和巨頭鯨就屬於海豚(Delphinidae)。鯨目可分為兩個子目:Mysticeti - 鬚鯨 - 和 Odontoceti - 齒鯨。
2009-06-06 22:33:17 補充:
如同所有的鯨目成員,鯨也是從陸生哺乳動物經過水生的適應過程而回到海洋的,此過程大約發生在距今3400萬到5500萬年的始新世。
鯨被認作為掠食者。它們的食物品種分佈從微生物到大型魚類非常廣泛。所有的哺乳動物,包括鯨都需要睡眠,但鯨為了呼吸而保持清醒只能使它們一個腦半球處於睡眠狀態。所以鯨從不沉睡卻能夠得到所需的睡眠。鯨大約一天「睡」8小時。
2009-06-06 22:33:28 補充:
海茄苳
2009-06-06 22:35:49 補充:
不知道= =
2009-06-06 22:36:34 補充:
招潮蟹最大的特徵是大小懸殊的一對螯,擺在前胸的大螯像是武士的盾牌。在英文裡頭,牠被稱之為"fiddler crab",因為兩隻螯也像是小提琴一樣。只有雄蟹擁有一隻大螯,雌蟹的兩隻螯都是很小的。招潮蟹會做出舞動大螯的動作,也因此而被稱之為招潮蟹。這個「招潮」的動作,目的是用大螯威嚇敵人,或是求偶。所以也被叫做"Beacon crab"或是"Calling crab"。
此外,招潮蟹特別引人注目的,還有一對火柴棒般突出的眼睛。
台灣常見的招潮蟹,有台灣招潮蟹、清白招潮蟹、弧邊招潮蟹等。
2009-06-06 22:40:53 補充:
獵豹
2009-06-06 22:41:30 補充:
獵豹(學名:Acinonyx jubatus),又稱印度豹,是貓科動物的一種,也是獵豹屬下唯一的物種,現在主要分佈在非洲與西亞。同其它貓科動物不同,獵豹依靠速度來捕獵,而非偷襲或群體攻擊。獵豹是陸上奔跑最快的動物,全速奔馳的獵豹,時速可以超過110公里,相當於百米世界冠軍的三倍快。
獵豹不僅是陸地上速度最快的動物,也是貓科動物成員中歷史最久,最獨特和特異化的品種。與其它貓科動物不同,獵豹體型纖瘦,腿細而長,被稱為貓科中的灰狗。它的侵略性不強,生存依賴速度,而非打鬥。牠的爪較小、牙齒短,付出代價是爲了速度,它無法爲保護自己獵得的食物,或小獵豹,而與體型較大的獵食動物爭鬪。
2009-06-06 22:41:34 補充:
經過幾百萬年的演化,獵豹是名符其實的速度機器,它可以在3步之內,從靜止加速到時速65公里,幾秒鐘就會達到全速110公里。獵豹奔跑時每次只有一個腳掌著地,由於它的身體能高度地伸展和收縮,所以在20到25英尺的步幅距離中,僅有兩個著地點。接近全速時,獵豹每秒鐘大約跑3步,這時它的呼吸頻率從平時約每分鐘65次竄升到150次。在它精疲力竭前,獵豹奔跑的距離大約僅為400到600碼,這是它最容易遭受其它獵食動物襲擊的時刻,有時這種襲擊不僅是爲了搶奪食物,也攻擊獵豹本身。
2009-06-06 22:41:52 補充:
在遠古時期獵豹的棲息地已延伸到非洲與亞洲,在冰河時期時更到達了歐洲與北美洲,今日則大多在非洲撒哈拉大沙漠以南,少部份的獵豹在亞洲,但也已在絕種邊緣(參見亞種)。
獵豹的演化史可以追溯到約四百萬年前,已發現最古老的化石在現今美國德州、內華達、和懷俄明州境內。它曾經遍佈亞洲、非洲、北美洲、和歐洲,直到約10,000年前的上個冰河期。劇烈的氣候變化導致大量的哺乳動物滅絕,北美、歐洲以及大部分亞洲和非洲的獵豹就此消失。
它們喜歡較高的地方,如行至小山丘頂或樹上可以觀看獵物。它們不適合生活于樹木或灌木叢較多的地方,否則它們無法使用獨特的奔馳獵捕。
2009-06-06 22:41:55 補充:
獵豹常被認爲是生活在開闊環境和草地的動物,這種印象可能來自在草短的環境中很容易發現獵豹。然而獵豹的棲息地差異很大,特別是植物生長茂盛的地區,甚至崎嶇的山地。
由於獵豹依賴視力和捕獵維生,它們是晝行性的動物,也就是說,它們在白天的活動多於夜晚。在溫暖的地區,它們大多在氣溫比較涼爽的清晨和黃昏活動 。
2009-06-06 22:42:24 補充:
現存的獵豹共有7個亞種,其中5個在非洲,2個在亞洲。沒有任一亞種特別活躍,現今都處在易危狀態(或已絕滅)。
然而,以下的亞種特別受到威脅:
A. J. hecki:撒哈拉大沙漠以北的非洲,大多已絕滅,僅少部份存於利比亞。
A. J. venaticus:從前一度發現於印度、阿富汗與巴基斯坦,但現今已絕滅。
2009-06-06 22:42:34 補充:
A. J. raddei:昔日曾延伸至中亞地區,現今在伊朗北部還有50隻獵豹,雖在伊朗政府的保護下,該亞種未來仍可能絕滅。
其他4亞種分佈:
A. J. jubatus,南非。
A. J. raineyi,肯亞。
A. J. ngorongorensis,中非與東非。
A. J. soemmeringii,西非與中非。
已絕種的亞種:
2009-06-06 22:42:37 補充:
巨獵豹(A. pardinensis)(上新世時期),棲息于現今的歐洲、印度與中國,比現代獵豹的體形來的龐大。
A. intermedius(更新世中期)棲息于上列相同地區。
Miracinonyx inexpectatus,Miracinonyx studeri,與Miracinonyx trumani(更新世時期前後),棲息于北美洲。
2009-06-06 22:43:11 補充:
駱馬
2009-06-06 22:43:39 補充:
學名 英語名 中文名 成年高度(米) 成年體重(千克) 保育等級 圖片
Lama glama Llama 大羊駝、拉馬、美洲駝、羊駝、駝羊、家羊駝、駱馬、無峰駝、美洲駝駱、駱駝 1.6-1.8 120-200 馴養
Lama guanicoe Guanaco 原駝、南美野生羊駝、駱馬、栗色羊駝、南美駱馬、美洲駝 1.07-1.22 90左右 低危
Vicugna pacos Alpaca 羊駝、駝羊、阿爾巴卡、美洲駝 1.1-1.4 60-100 馴養
Vicugna vicugna Vicuña 駱馬、小羊駝、野生駱馬、美洲駝 0.75-0.85 35-65 無危
2009-06-06 22:43:56 補充:
今天駱駝科分三個屬和六個種:
駱駝屬(Camelus)
雙峰駝(C. bactrianus)
單峰駝(C. dromedarius)
羊駝屬(Lama)
原駝(Lama guanicoe)
大羊駝(Lama glama)
小羊駝屬(Vicugna,又譯駱馬屬)
小羊駝(Vicugna vicugna)
羊駝(Vicugna pacos)(從前為Lama pacos,屬於羊駝屬)
其中羊駝屬和小羊駝屬的四種動物原產美洲,在中文中每一種都可能被稱作「美洲駝」。
2009-06-06 22:44:10 補充:
美洲駝,也稱為無峰駝或羊駝、駱馬,是一個不準確的概念,泛指原產美洲大陸,尤其是南美洲的幾種駱駝科動物。它們之間大多可以雜交。它們的中文譯名比較混亂
2009-06-06 22:44:21 補充:
蠍子
2009-06-06 22:44:41 補充:
蠍子(學名Scorpion)是一種有8隻腳的節肢動物,屬於蛛形綱。
2009-06-06 22:44:56 補充:
廣泛的分佈於世界各地,種類超過1000種。主要分佈於熱帶和溫帶,但是寒帶也有分佈。
2009-06-06 22:45:13 補充:
蠍的身體一般可分為3部分,即頭胸部、前腹部和後腹部。頭胸部和前腹部合在一起,稱為軀幹部,呈扁平長橢圓形;後腹部分節,呈尾狀,又稱為尾部。整個身體極似琵琶狀,全身全表面為高度幾丁質化的硬皮。也有的把蠍體直接分為軀幹部和尾部2部分。 成蠍體長約50至60毫米,身體分節明顯,由頭胸部、前腹部和後腹部組成。蠍子體黃褐色,腹面及附肢顏色較淡
2009-06-06 22:45:17 補充:
後腹部第五節的顏色較深。蠍子雌雄異體,外形略有差異。頭胸部,由六節組成,是梯形,背面復有頭晌甲,其上密布顆粒狀突起,背部中央有一對中眼,前端兩側各有3個側眼,有附肢6隻,第一對為有助食作用的整肢,第二對為長而粗的形似蟹螯的角須,司捕食、觸覺及防禦功能,其餘四對為步足。口位於腹面前腔的底部。
2009-06-06 22:45:28 補充:
生長概況
一般情況蠍子在野外生活,從仔蠍到成蠍約需1000天(4年時間);而在南方或溫室飼養可大大縮短生長週期。
2009-06-06 22:45:36 補充:
野外生長
蠍子在野外生長一年中可分為生長期、填充期、休眠期和復甦期。
生長期:從清明到白露(約150~160天),這是蠍子全年中營養生長和繁殖生長最佳時期。
填充期:從秋分到霜降(大約40~50天),蠍子積極貯備營養,做好入蟄前的準備。
休眠期:從立冬到雨水(約120~130天),蠍子的生長發育完全停頓,處於休眠蜷伏、完全不吃不喝的狀態。
復甦期:從驚蟄到清明(大約30~50天),處於休眠狀態的蠍子逐漸開始蘇醒出蟄活動。
2009-06-06 22:45:45 補充:
溫室飼養
在溫室(或南方)飼養蠍子,則可大大縮短生長週期。在食物豐富,條件適宜的情況下,一般經8~10個月,仔蠍便可長為成蠍;母蠍在一年之中可以繁殖2次,從而基本上改變了蠍子的生長時間和繁殖週期。
2009-06-06 22:45:55 補充:
生命週期
蠍子的一般壽命大約8年左右,而繁殖產仔期約有5年左右。按生長發育階段為分為1-7齡蠍、孕產蠍。其中1-7齡蠍的年齡不是按年度計算,而是按脫衣次數計算。在溫室條件下仔蠍的4天左右可長到1~2齡;50天左右可長到2~3齡, 105天左右可長到3~4齡;160天左右可長到4~5齡;215天左右可長到5~6齡大約; 280天左右可長到6~7齡。
2009-06-06 22:46:55 補充:
生理習性
蠍子屬於晝伏夜出的動物,喜潮怕濕,喜暗懼怕強光刺激。喜群居,好靜不好動,並且有識窩和認群的習性,蠍子大多數在固定的窩穴內結伴定居。一般在大群蠍窩內大都有雌有雄,有大有小,和睦相處,很少發生相互殘殺現象。但若不是同窩蠍子,相遇後往往會相互殘殺。
蠍子有冬眠習性,一般在4月中下旬,即驚蟄以後出蟄,11月上旬便開始慢慢入蟄冬眠,全年活動時間有6個月左右。在一天當中,蠍子多在日落後晚8時至11時出來活動,到翌日凌晨2~3點鐘便回窩棲息。這種活動規律一般是在溫暖無風、地面乾燥的夜晚,而在有風天氣則很少出來活動。
2009-06-06 22:47:35 補充:
蠍子雖是變溫動物,但它們還是比較耐寒和耐熱。外界環境的溫度在40℃至零下5℃,蠍子均能夠生存。蠍子的生長發育和繁殖,與溫度有密切的關係。氣溫下降至10℃以下,蠍子就不太活動了,氣溫低於20℃,蠍子的活動也較少,它們生長發育最適宜的溫度為25~39℃之間。氣溫在35~39℃,蠍子最為活躍,生長發育加快,產仔、交配也大都在此溫度範圍內進行。溫度超過41℃,蠍體內的水分被蒸發,若此時既不及時降溫,又不及時補充水分,則蠍子極易出現脫水而死亡。溫度超過43℃時,蠍子很快死亡。蠍子活動、生長發育和繁殖與溫度密切相關,最佳溫度35~38℃之間。因此,在人工養殖蠍子時,必須注意掌握。
2009-06-06 22:47:45 補充:
蠍子喜暗怕光,尤其害怕強光的刺激,但它們也需要一定的光照度,以便吸收太陽的熱量,提高消化能力,加快生長發育的速度,以及有利於胚胎在孕蠍體內孵化的進程。據報導和觀察,蠍子對弱光有正趨勢,對強光有負趨勢,但它們最喜歡在較弱的綠色光下活動。
蠍子對各種強烈的氣味,如油漆、汽油、煤油、瀝青以及各種化學品、農藥、化肥、生石灰等有強烈的迴避性,可見它們的嗅覺十分靈敏,這些物質的刺激對蠍子是十分不利的,甚至會致死。蠍子對各種強烈的震動和聲音也十分敏感,有時甚至會把它們嚇跑,終止吃食、交尾繁殖、產仔等。
2009-06-06 22:47:59 補充:
蠍子的生長、繁殖與外界環境的濕度也有密切的關係。在自然界野生的蠍子,如要久旱無雨,就會鑽到地下約1米深的濕潤處躲藏、隱蔽起來;當陰雨天氣,地上有積水,它們會爬往高處躲避。因此,在養殖蠍子時要十分注意飼料的水分以及飼養場地和窩穴的濕度。一般來說,蠍子的活動場所要偏濕些,而它們棲息的窩穴則要求稍乾燥些,這樣有利於蠍子的生長發育和繁殖。如果窩穴過濕,則易受到微生物的侵害,蠍子的蛻皮也十分困難;如果蠍子的活動場所過於乾燥,而且投喂的飼料中水分又不足時,也會影響到蠍子的正常生長發育,甚至還會誘發相互殘殺。
2009-06-06 22:48:16 補充:
蠍子屬於肉食性動物,以各種節肢動物為食,如各種昆蟲、陸生軟體動物等,尤其喜食柔軟、多汁含蛋白質豐富的小動物。喜食各種蜘蛛、小型的蜈蚣、蝗蟲的若蟲、蟋蟀、地鱉蟲、蛞蝓、黃粉蟲、米蛾和玉米螟的幼蟲等;在人工養殖條件下,黃粉蟲是較理想的蠍子餌料。新鮮的肉類,如豬肉、牛肉、魚肉、蛙肉等蠍子也愛吃,但不吃熟食。在食物缺乏、缺水、乾燥或居住密度過大的情況下,蠍子之間會出現相互殘殺現象。
2009-06-06 22:49:00 補充:
蠍子為雌雄異體動物,性成熟的母蠍,一年有兩次發情期。一次是在5~6月份,這叫"產前發情";一次是在母蠍產仔蠍後,仔蠍脫離母背不久,約在8月份後發情,這叫"產後發情"。母蠍發情後,特別是初產母蠍第一次發情後,必須立即捉放公蠍進行交配。在一窩蠍中,雌雄個體的比例一般為3:1,即"3雌1雄"。
2009-06-06 22:49:25 補充:
分類
以下分類是根據 Soleglad & Fet 在2003年的分類
Pseudochactoidea
擬濕地蠍科 Pseudochactidae
Buthoidea
鉗蠍科 Buthidae
Microcharmidae
Chaeriloidea
2009-06-06 22:49:29 補充:
豕蠍科 Chaerilidae
Chactoidea
濕地蠍科 Chactidae
Euscorpiidae
Superstitioniidae
獄神蠍科 Vaejovidae
Iuroidea
巨蠍科 Iuridae
Caraboctonidae
Scorpionoidea
腺尾蠍科 Bothriuridae
蠍科 Scorpionidae
Hemiscorpiidae
2009-06-06 22:49:38 補充:
文化
希臘神話中,獵戶Orion被毒蠍螫死。(獵戶座和天蠍座的由來)
中國料理中,有一道炸蠍子。
2009-06-06 22:49:49 補充:
參見
天蠍座
2009-06-06 23:05:28 補充:
響尾蛇
現存已知約有50種響尾蛇及多個亞種。故名思義牠們的尾巴末端上有響板,當牠們受到威脅時會發出警號。響尾蛇屬的學名是桃自希臘文「κρόταλον」,意謂響板。另一的侏儒響尾蛇屬學名是來自拉丁化希臘文「發出響聲的尾巴」,與古埃及樂器叉鈴有共同的字根。
2009-06-06 23:05:37 補充:
響板
響尾蛇的末端鱗片呈一連串的空窩珠子,形成了響板。每當響尾蛇脫皮一次,這組響板就會增多一節。一年內牠們會因應食物的供應及生長率脫幾次皮,故有指從珠子的數量可以估計響尾蛇的年齡。初生的響尾蛇的響板未能運作,直至牠們第一次脫皮後增加多一節珠子,兩節珠子互敲才能產生聲音。成年的響尾蛇有時會被破壞而失去牠們的響板,但在脫皮後會出現更多。當響板吸收了足夠的水份後,它就不能製造聲音。
2009-06-06 23:05:53 補充:
生殖
大部份響尾蛇都在春天交配。牠們都會生出幼蛇而非產卵。出生後的幼蛇已經能自立,故此母親不會留在幼蛇身邊
2009-06-06 23:06:04 補充:
獵物與獵食者
響尾蛇吃齧齒目及其他細小的動物(如兔),牠們會以毒素快速壓制獵物,而非緊壓。這些毒素可以令獵物立即痲痺或死亡。響尾蛇會跟蹤未被毒素壓制及嘗試逃走的獵物。牠們的攻擊距離可以達身體長度的三分之二。
王蛇、走鵑、豬及鷹都會吃響尾蛇。響尾蛇在美國西南部是一種獨特風味的食物,味道有點像雞或青蛙,口感則像鱷魚
2009-06-06 23:06:22 補充:
古生物學
已確認為響尾蛇的最早化石是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希奇科克縣發現,但確實年代則未能知悉。化石遺骸一般都包含有肋骨,這卻使確認的工作產生問題,因為差不多所有現今響尾蛇物種都有相同的脊骨特徵。一個已滅絕的物種稱為Croeus,其化石是在美國佛羅里達州西特拉斯縣發現,雖然與現今的東部菱背響尾蛇有很多共同的特徵,但體型卻大很多,長度超過12呎。一般來說,響尾蛇的化石紀錄都很有限,而確實的演化路線亦不太清楚
2009-06-06 23:06:32 補充:
不同種的響尾蛇在體型、領地、斑汶及性情上有很大的差異。若響尾蛇不是被逼入窘境或是即時受到威脅,牠們一般(不過亦未必一定)會嘗試逃走。往往響尾蛇都是在被驚嚇或憤怒下咬人,牠們的攻擊距離約為其身長的三分之二及肉眼很難捕捉。牠們攻擊時亦不需要把身體拉後。
最佳避免接觸響尾蛇的方法是保持觀察及避免可能的攻擊。遠足人士在有響尾蛇出沒的地區時應穿著長皮靴及皮褲,經常留意(特別是在石間)自己的步伐。響尾蛇有時會在小徑中央曬太陽,當遇見時須與牠保持一定的距離讓牠逃走。寵物亦應綁好避免不必要的驚嚇。
2009-06-06 23:07:57 補充:
樹懶屬(學名:Bradypus,常被誤寫與誤讀為「樹獺」),生物分類學上屬於樹懶亞目下的樹懶科,也是樹懶科當中的唯一一屬,更常見的俗稱為三趾樹懶。與同為樹懶亞目下的另一屬二趾樹懶屬是近親,分佈地區也相近。樹懶的移動速度極慢,最高記錄僅為0.15 mph [1]。此屬僅有四種,全分佈在美洲地區。
2009-06-06 23:08:11 補充:
食人花
2009-06-06 23:09:18 補充:
食人樹指不同傳說中的食肉植物,其體型龐大得能夠殺死甚至吞噬一個人類或其它大型動物。目前為此,沒有此類植物的具體存在證據,縱使有著各種不能肯定的有關報告記載[1]。
1920年9月26日卡爾·李奇博士(Dr. Carl Liche)在《美國周報》(American Weekly)上報告說,他於1878年在馬達加斯加看見一棵巨大的開花植物將一名Mkodos部落的年輕女子消化掉。1925年布蘭特(W.C. Bryant)宣稱在菲律賓棉蘭老島發現食人樹。
2009-06-06 23:09:21 補充:
1971年南美洲科學家組織一支探險隊,前往馬達加斯加島考察。他們在傳聞有吃人樹的地區進行廣泛的搜索,但並沒有發現食人樹。1979年,英國人艾得里安·斯萊克在《食肉植物》一書表示,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尚未發現有關吃人植物的正式記載和報導。目前,已知的最大肉食植物是王侯豬籠草(Nepenthes rajah),會捕食小型哺乳動物
2009-06-06 23:09:57 補充:
海象
2009-06-06 23:10:13 補充:
海象(Odobenus rosmarus)因犬齒髮達似象牙而得名。海象有稀疏的堅硬的體毛,眼小,視力欠佳。海象體型巨大,雄性體重超過一噸,可像海獅一樣可以用鰭狀肢在陸地行走。海象是最出色的潛水能手。海象一般能潛入90米深的海裏,在水中逗留大約20分鐘。海象的皮下脂肪極厚,可抵禦的寒冷的極地環境。海象在陸地上與海水中皮膚的顏色不一樣(在陸上皮膚呈棕紅色,而在水中則呈白色 〕,因為在水中,血管冷縮,將血從皮下脂肪層擠出,以減少熱能的流失。
2009-06-06 23:10:20 補充:
分佈
海象主要生活于北冰洋海域。由於海象可作短途旅行,所以在太平洋和大西洋都有其蹤影。
2009-06-06 23:10:28 補充:
習性
海象主要用獠牙在海底挖掘甲殼類。同時,用其敏感的嘴唇和觸鬚也隨之探測、辨別,碰到食物,便用齒將甲殼類的殼咬破,然後將其肉體吃掉。海象也吃魚類、軟體動物、植物甚至其它海獸(如獨角鯨和海豹)。
2009-06-06 23:10:41 補充:
天敵
海象在自然界的天敵很少,捕殺海象的記錄僅見於人類,北極熊和虎鯨
2009-06-06 23:11:08 補充:
北極燕鷗
2009-06-06 23:11:24 補充:
北極燕鷗(學名Sterna paradisaea)是屬於燕鷗科的一種海鳥。分佈於北極及附近地區,並於北極、歐洲、亞洲和北美洲靠近北極的地方進行繁殖。北極燕鷗是候鳥,每年經歷兩個夏季,從其北部的繁殖區南遷至南極洲附近的海洋,之後再北遷回繁殖區(約24,000英里),這是已知的動物中遷徙路線最長的。
2009-06-06 23:11:27 補充:
北極燕鷗體型中等,一般長33到39公分,翼展76到85公分。其羽毛主要呈灰色與白色,喙和兩腳呈紅色,前額呈白色,頭頂和頸背呈黑色,腮幫子呈白色。其灰色翅膀為305毫米,肩羽帶棕色。上面的冀背呈灰色,帶白色羽緣,頸部呈純白色,其帶灰色羽瓣的叉狀尾部亦然。其後面的耳覆羽呈黑色。
北極燕鷗只會照料和保護小部分的幼鳥。成體會長期養牠們的幼鳥,並幫助牠們飛往南方過冬。北極燕鷗壽命很長,大部分可活上20年。牠們主要吃魚和水生的無脊椎動物。此物種數量很多,約為一百萬個個體。
2009-06-06 23:11:39 補充:
分佈區域與遷徙
北極燕鷗的繁殖區遍及全球且非常接近極地;牠們暫時並未被發現有任何亞種。當北半球進入夏天時,牠們就在北美洲和歐亞大陸一帶較低溫的海岸地區出沒。當南半球進入夏天時,牠們就會飛往南極。[3] 北極燕鷗的分佈區域達10,000,000平方公里。[
2009-06-06 23:11:59 補充:
極燕鷗以其遷徙聞名;牠們每年從北極的繁殖區飛往南極,然後再飛返北極。這麼一個來回各19,000公里的遷徙旅程 令這種鳥每年能看見兩個夏天及全球所有動物每年所見過最多的白晝。[4]北極燕鷗平均一生飛行的路線等於地球往月球來回一次——約760,000公里。[5]一個可以證明北極燕鷗非凡飛行能力的例子,就是1982年的事。1982年夏天,
2009-06-06 23:12:02 補充:
人們把一隻羽翼未豐的小北極燕鷗繫放於英國諾森伯蘭郡(Northumberland)法爾恩群島(Farne Islands),在那一年的10月,牠在澳洲的墨爾本被發現,證明牠這隻羽翼未豐的小北極燕鷗在短短的三個月中已橫越海洋,飛行了超於22,000公里。[6]另一例子是在1928年7月23日把一隻小北極燕鷗繫放於加拿大拉布拉多,並在四個月以後在南非被發現。[7]
2009-06-06 23:12:11 補充:
北極燕鷗遷徙時通常都會離開海岸很遠,[8]因此,除了繁殖季節以外,牠們鮮少能在岸上被發現。
[編輯] 特徵與分類
2009-06-06 23:13:08 補充:
北極燕鷗是體型中等的鳥類,一般長33–36公分,其翼展為76–85公分,[8]重86–127克。其喙和其短而有蹼的腳一樣呈深紅色,像其他燕鷗般,北極燕鷗亦有高展翼比的翅膀(長而窄)和一個分叉的尾巴。
其成體的羽毛呈灰色,唯頸背和頭頂呈黑色,臉頰呈白色。其翅膀呈淡灰色,在接近翅膀尖端的位置則淡至將近無色。牠們的尾巴呈白色,腹部則呈淡灰色。雌雄之外貌相似。冬天時的羽毛也相似,唯頭頂的顏色更淡,而其喙則更深色。
2009-06-06 23:13:17 補充:
幼體不同於成體的是幼鳥的喙和腳呈黑色,翅膀呈「鱗片狀」,其翼尖的羽毛相對地深色。[8]在幼鳥過第一個夏季時,牠們頭頂的顏色亦很淡。
2009-06-06 23:13:20 補充:
北極燕鷗與普通燕鷗和紅燕鷗很相似,但牠們的顏色和外型稍有分別。與普通燕鷗比較之下,北極燕鷗的尾巴更長,且其喙的顏色較單調,而跟紅燕鷗比較下,其體色稍深,翅膀亦較長。
北極燕鷗最接近的近親都是南極的物種,有南美燕鷗(South American Tern,Sterna hirundinacea)、克格倫燕鷗(Kerguelen Tern,S. virgata)及南極燕鷗(Antarctic Tern,S. vittata)。[10]在越冬地,北極燕鷗可被輕易區別;那六個月的換羽是最佳線索,在南方為夏季時,北極燕鷗會換上冬季的羽毛。且南方的物種在飛行時翼尖並不會較深色。
2009-06-06 23:13:57 補充:
生態與行為
北極燕鷗的食物會隨地區和時間而有所不同,但通常牠們都是肉食性的。牠們大多都是吃小魚或水生的甲殼亞門的。魚類在牠們的食物中佔著極重要的地位。牠們吃的魚有鯡魚、鱈魚、玉筋魚和胡瓜魚[4],而水生甲殼亞門則有片腳類、螃蟹和磷蝦。有時牠們亦會吃軟體動物、水生的蟲或漿果,而在牠們北方繁殖區,牠們亦會吃昆蟲。
2009-06-06 23:14:13 補充:
北極燕鷗有時會直插進水中,以捕捉很接近水面的獵物。在繁殖區,牠們亦會在空中追逐昆蟲。北極燕鷗也會偶爾猛然襲擊其他鳥類,令牠們受驚而放開了獵物,然後搶奪牠們的獵物。[15]牠們襲擊的對象包括同種的鳥類、其他燕鷗(如普通燕鷗)和一些其他海鳥及鸊鷉科物種。
在築巢時,北極燕鷗很容易被貓或其他動物襲擊。除了其他動物會破壞牠們的巢外,體型更大的銀鷗更會偷牠們的蛋和小燕鷗。在餵食時,賊鷗、海鷗和其他燕鷗常會侵擾牠們並偷牠們的食物。牠們常會與其他燕鷗如普通燕鷗和紅燕鷗等群集在一起。
Related Posts
鄰居排放油煙怎麼辦?
By Agatha
at 2009-06-05T00:00
at 2009-06-05T00:00
k8排氣管作用為何
By Gary
at 2009-06-05T00:00
at 2009-06-05T00:00
分開改又會怎樣
Update:
觸媒是做啥的
Update 2:
我是自排的那要怎麼換?
觸媒有沒有改要拆下來看嗎?
那沒改要� ...
請問在清晨和深夜喝水對身體不好嗎??
By Olivia
at 2009-06-05T00:00
at 2009-06-05T00:00
三餐甚麼時候吃才是最好的?
By Elma
at 2009-06-05T00:00
at 2009-06-05T00:00
化學問題~20點(問題有點多..
By John
at 2009-06-05T00:00
at 2009-06-05T00:00
2.試從理化的觀點,比較核能發電 水力發電 與火力發電的優缺點
3.何謂生質能源?試說明台灣是否適宜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