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效應之問! - 社會議題

Caitlin avatar
By Caitlin
at 2005-08-09T00:00

Table of Contents

不知道是否有將溫室效應去的方法?
如果無法完全去除,納多多少少可以除一點點的方法?
是否有呢?
請各位po上自己的想法,大家再來討論^^
Update:
TO Frank:
能說明一下原因嗎?

All Comments

Delia avatar
By Delia
at 2005-08-09T11:15
何謂溫室效應 何謂溫室效應/溫室效應氣體/台灣地區二氧化碳排放現況/溫室效應所造成的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溫室效應的防制策略
圖片參考:http://gaia.org.tw/air/care/air2-12.gif
全球雨量減少的趨勢(於l900~l990年南緯55°至北緯85°)溫室效應的防制策略 何謂溫室效應/溫室效應氣體/台灣地區二氧化碳排放現況/溫室效應所造成的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溫室效應的防制策略   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分子,不僅是污染物製造(排放)者,亦是溫室效應氣體產生的貢獻者(人之呼吸作用)。每一地區每一國家皆產生不同程度之溫室效應氣體,主要取決於能源使用狀況。我國為配合全球削減溫室效應氣體的行動,可採行的策略及措施如下: 調整能源及電源結構 調整產業結構 積極發展大眾運輸系統,以達節約能源及減輕空氣污染。 擴大綠化,優先植(造)林,以增加吸收CO2。 配合蒙特婁議定書之規定,按管制期程,削減CFCs及其衍生物,並減少其他溫室效應氣體,如:CH4等之排放。 加強有關全球溫升效應之研究 ,及溫室效應氣體排放削減技術之開發。 儘速修正台灣地區能源發展方案,穩定電源的成長,並將燃油、燃煤電廠轉為擴大使用天然氣,以改善區域空氣品質,並減少二氧化碳之排放。 加強開發替代能源,例如地熱、水力、風能、核能、太陽能、天然氣之取得及使用。 積極引用複循環機組發電,以提升發電效率。 加強電力負載管理,減少尖峰用電需求。 加強推動全國節約能源計畫。 鼓勵業者發展低耗能、低污染之產業,加強改善或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之產業,加強產業升級。 調整能源價格,以價差推動產業加強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引進相關技術,優先進行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二氧化碳排放削減。 增強法規及經濟誘因,鼓勵產業界發展省能源、高效率設備及器具,以提升能源使用效率,並減少廢熱之排放。 參考資料http://gaia.org.tw/air/care/air2-1.htm
Robert avatar
By Robert
at 2005-08-09T11:15
溫室效應是不可以完全去除的,要不然黑夜地區的溫度會降的很低。
Agatha avatar
By Agatha
at 2005-08-11T12:54
一、前言
  在當前全球後冷戰時期,東西雙方意識型態與政治隔閡之藩籬正漸次破除,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育已成為「地球村」的各成員共同關注的焦點。國際化與自由化的經濟體制
儼然成為未來各國發展模式的主流,沛然莫之能禦。而全球環保主義(global environmentalism)
的潮流更將左右未來經濟走向,其中尤以全球溫室效應所引發的相關問題最為重要。
  1992年6月計有153個國家的代表在巴西里約共同簽署「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針對全球溫室效應問題進行有關的管制與規範,以避免大氣系統繼續遭受破壞,危及生態環境。
該公約的最終目標係將溫室氣體的濃度穩定在一個不會危及大氣系統的水平。
該公約宣示於公元2000年時將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量抑制在1990年水準,
且至2005年時再削減1990年排放量之20%。部份已開發國家及公約中所明定的各成員國
並承諾在公元2000年之前回歸1990年以前的排放水準。
  在此一國際環保風潮下,做為一個以貿易出口為導向的開放經濟體系,
台灣必須正視全球性溫室效應問題。尤其台灣刻正邁向已開發國家之林,亟欲參與全球性組織,
努力獲取國際間之認同。值此關鍵時刻,如何就此一國際上之公共事務,扮演積極參與者的角色,
實有賴國人凝聚共識,發揮智慧,妥善規劃,俾利台灣未來長期永續之發展,爰為本文之研究動機與目的。
二、問題背景分析
  地球大氣層中,氮氣佔最主要成分,約78%;其次為氧氣,佔21%;剩餘1%則為其他氣體,
其中有二十餘種屬於所謂的「溫室氣體」,可讓短波輻射光源通過,吸收長波輻射、
保存地球表面溫度,此種溫室氣體主要包括CO2、CH4、CFC11、CFC12、N2O及O3等,
其中以CO2為「溫室效應」的主要成因,其貢獻度高達66%。所謂溫室效應,
係指大氣層中增加了過量的溫室氣體,使地球表面如覆蓋在一層玻璃罩(溫室)之下,
使全球氣溫逐漸升高之現象。換言之,地球表面溫度,係由地球體吸收陽光短波輻射
及地球本身向宇宙釋放長波輻射的交互影響所決定,在正常情況下地球表面溫度約為15℃。
然而在工業革命之後,人類經濟活動耗用大量化石燃料。導致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大幅提高,
此期間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成長速度是史前期的30至100倍,二氧化碳濃度則為第二冰河期的1.25倍,
為上一次冰河期的1.75倍。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跨國組織(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的研究指出,在過去一百年間,地球平均溫度已上升0.45℃,且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形下,
公元2030年時地球平均溫度將再上升1℃,至2100年時則又上升3℃,此一結果將使兩極冰山解凍,
海平面上升,致陸地面積縮小,危及人類生存空間與生態平衡。
  在各種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問題是最嚴重且目前科技水準最無法有效解決的一種,
其生成過量的主要原因係來自於化石能源的燃燒與利用。而目前全球能源的供給結構中
有五分之四為化石能源。因此,一般認為應以化石能源為防止溫室效應問題惡化的管制現象。
而在各經濟部門中,工業與能源產業使用化石能源,以及排放二氧化碳的數量最多。
三、CO2排放適應及抑制措施
  對於溫室效應所產生的危害,基本上有兩種防治方法。
一種是對於已造成或將預期造成之災害採取各種因應策略;另外一種則是設法減少或預防CO2的產生。
前者我們可以說是一種適應行為(adaptation),後者則是減量措施(mitigation)。
二者唯有互相配合,齊頭並進,才能有效防治及抑致溫室效應之危害。
以下即分別針對兩方面進一步說明:
(一)CO2排放適應措施
對於適應措施而言,由於溫室效應將會造成不同部門和領域間的衝擊,
因此我們有必要依各部門之不同特性做一完善的規劃。
表一是依各部門別其危害方式和程度之不同,分別提出具體之適應策略,其中包含了水資源部門、
農業部門、林業部門、畜牧業部門、漁業部門及海岸部門。部門間或因特性之不同,
或因危害程度不同,因此有不同的處理和因應方式。但各部門對於相關資訊的收集、
處理及研判等需要則是共通的,也是目前最付諸闕如的。因此當務之急應是建立各部門資訊觀察站,
收集相關資料,以利各部門作恰當的研判、預警和適應。
(二)CO2排放抑制策略
CO2減量措施是目前國際間最廣泛討論的全球溫室效應議題之一。
「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正是由因運而生。表二將減量措施依制度面、
預防CO2的發生、以及CO2之去除工作三方面做一具體之建議及其因應策略。
首先,制度面的策略特別強調政府應在教育宣導上多做努力,以喚醒國人的環保意識。
對於國際合作的事務也應積極參與以善盡地球公民之責,並可從相關會議中獲取重要資訊。
當然產業發展政策以及管制工具在抑制CO2排放上有其正面而且積極的作用;
但前者需要妥善的規劃,後者則可能因為徵稅而遭受到阻力,因此需要審慎評估。
其次,在預防產生CO2方面,特別強調節約能源及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重要,
這也是世界各國目前所強調的重點,我國相對於已開發國家,能源使用效率偏低,
因此相對上改善空間亦大。在表二列舉的許多方案之中,有許多項目也是當前或不久的未來即可實施的。
例如資源之回收與利用,可經由政府及全民共同努力而達成。對於獎勵優惠措施,
政府有關單位亦可儘速制定明確辦法,並付諸實施。關於能源轉換和提高發電效率,
則有賴於科技進步和足夠的經濟誘因方可達成。最後在CO2去除工作方面,
許多國家已有相當研究成果,例如日本在利用海洋生物加以固定CO2的經驗,
就值得我們借鏡。此外,透過燃燒廢氣以去除CO2的作法,亦值得政府資助學術單位研發相關技術,
待技術成熟後,再轉移至民間。另外亦可利用CO2製造甲醇、化學原料、及蛋白質等,
都是許多民間業者目前深感興趣的項目,值得政府相關單位考慮予以輔助研究與發展。
產業界一向是CO2氣體的最大製造者,因此一旦依「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規定,
對CO2排放加以限制,則首當其衝。影響最深的當是國內各產業。因此如何未雨綢繆,
事先做好因應對策和預防措施,應是國內產業界當務之急。表三歸納出國內五種產業,
包括電力產業、石化工業、製漿造紙業、鋼鐵業和塑橡膠業可以採行的改善方向和具體措施。
從表中可以看出,節約能源和提升能源使用率是各產業今後所必須面對的課題,
也是改善的重點,其中一些方案是現在可立即採行的。例如節能獎勵措施的訂定、
加強能源管理、以及修訂能源效率標準法規等。其次,
對於製程的改善和新節能方法的引進是企業界必須慎重考慮的方向。
例如,電力產業採用汽電共生的發電方式,其熱效率可達85%,遠高於傳統火力發電系統的35%。
又如,製漿造紙業可經由生物技術之研發,包括纖維素脢(cellulase)及本質素脢(ligninase)之應用、
製漿技術與高收率漿的應用,或是漂白半化學熱磨木漿(BCTMP)技術,
以及再生漿使用率之提升都可節省能源消耗,以增進能源使用效率。此外,
加強對於CO2的去除和回收是各產業將來不可避免的工作。對於CO2的去除工作,
我們可以利用海洋生物,如大型海藻、植物,或是陸上生物,如森林、綠藻,加以固定。
最後,一些產業,如石化工業和塑橡膠業,加強對於CO2的再利用研發,將可再創另一商機,
如塑橡膠業正嘗試利用CO2製造H2、CO、CH3OH以替代原有生產方式。
四、能源部門是重要關鍵
  過去數百年來,牛頓的力學與機械論(mechanism)為現代人帶來空前的科技進步與物質文明,
其中「圓輪」(whell)乃是利用化石能源最關鍵性的能量轉換工具,也是當前各種科技的核心組件,
是化石能源得以被大量應用的根本原因。因為這種利用化石能源的科技通常會產生各種氣態、
液態與固態的污染物,所以此類科技與能源屬「灰色科技」與「灰色能源」。
  原則上,能源的種類很多,其中有些會對全球氣候變遷造成負面影響,有些則不會有此影響。
前者如上述的灰色能源,後者則指具有再生能源性質的太陽能、風能、地熱等,
則可稱之為「綠色能源」。此種綠色能源通常不會產生或者僅生成微量二氧化碳,
是未來解決溫室效應問題的根本辦法。惟綠色能源相對於化石能源而言,其能量密度顯著偏低,
目前的科技水準尚無法充分達到經濟可用性。換言之,若要紓解全球氣候變遷問題,
科技上的突破是必要的。如半導體、電子及通訊為主的各種「固態科技」,
其所消耗的能源數量相對於傳統的灰色科技而言十分低微,
可以直接利用太陽能(如太陽光電池)來驅動。此顯示這類科技進步後,能源使用的數量可大幅降低。
  根據幾位著名經濟學者(如William Nordhaus, Alan Manne, William Cline)的分析,
以目前人類的科技水準,要大規模的抑制溫室氣體排放所需的成本是不符經濟效益的。
換言之,短期間人類仍然必須仰賴化石能源作為經濟體系的主要動力。就現階段而言,
如何提升能源使用的效率是一個重要關鍵。同時,電力部門的規畫也是一個各國注視的焦點。
  電力生產具有「多種投入,單一產出」的特性,此與其他一般製造業不同。
亦即電力生產可藉由各種不同形式發電技術,來生產出同質性的電力產品質,例如燃煤發電、
燃油發電、核能發電、水力發電。換言之,發電技術具有明顯的替代性與選擇性。
在各種發電技術中,有些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如燃煤發電;有些則不會排放或排放低量的二氧化碳,
如水力或再生能源,故電力產業與溫室效應的互動關係,較諸其他產業更具有彈性的調整空間。
  此外,電力能源相對於其他化石能源而言,有其相對的優越性。以電力傳輸為例,
電力的輸配電網路可廣被各地,無遠弗屆,且其傳遞速度極為快速,瞬間可達。就使用者而言,
電力無疑是一種最清潔且操作最為方便的動力來源,遠非石油及煤炭所企及。
同時,由於電力的運用具有高度精密的可控制性,遂成為現代高科技產業及自動化技術
所賴以發揮功能的關鍵性能源。因此,在全球溫室效應的壓力下,
若發電技術可採用無碳或低碳能源轉換成電力,且具有市場上的比較利益,
則電力將可大規模取代石油與煤炭在其他產業方面的應用,而成為能源供給結構中最重要的一種能源。
例如目前已廣為使用的電弧爐煉鋼、捷運系統、鐵路電氣化、以及家庭電力烹飪系統等。
未來交通運輸方面,甚至有可能使電動車大規模商業化。工業生產製程方面,
亦可使傳統加熱系統電氣化等。在此一情況下,將可藉電力能源的推廣進一步紓解其他製造業部門、
交通運輸部門與家計部門的二氧化碳排放問題。
換言之,如果電力部門能有效發展出相對優勢的無碳或低碳發電科技,
則來自石化能源的溫室效應將可獲得一普遍性的解決。
  綜上所述,電力能源產業可視為解決溫室效應問題的關鍵部門。如果能突破發電科技,
妥為應用,則不僅可解決電力部門所造成的溫室效應問題,
同時也將是解決其他產業溫室效應問題的一個契機。
五、台灣現況分析
  在台灣方面,根據經濟部能源委員會的資料顯示,1990年台灣地區能源供給結構中,
含碳高的能源如煤炭與石油的總耗用量高達78%,無碳能源如核能與再生能源(包括水力與新能源)
則僅占14%及4%。展望公元2000年,煤炭與石油的消耗量仍將占總能源供給的74%、
核能與再生能源則分別佔占12%與3%。其中含碳量最高的煤炭所占比例不降反增;
自1990年的23.6%提升至2000年的29.2%。此意味著台灣地區在未來能源整體供給規劃上,
勢將無法有效抑低二氧化碳的排放數量。在此情況下,如何調整能源類別的結構,
逐漸降低高碳能源的比重,提升天然氣及無碳能源的比重,實為不可忽視的問題。
  此外,根據台電公司長期電源開發方案(8301主案),展望公元2000年,
電力系統裝置容量將擴充為2,879萬瓩,致使火力(化石能源)電廠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
將至少成長一倍以上。因此,如按照「氣候變化公約」的管制標準,
台灣一旦成為該項公約的簽約國,或被迫承諾必須按該公約減少二氧化碳之排放量時,
電源開發與電力供應勢必受到極大的衝擊,其影響所及將包括發電燃料取得困難、
發電成本增加,甚至無法充裕供電等問題。因此,政府有關單位實有必要就此進一步檢討,
俾未雨綢繆,做一妥善規劃。
六、台灣的因應對策略
  追根究底,溫室效應問題之所以存在,主要是由於人類經濟活動需要使用能源所致。
而目前所使用的能源中,又以含碳量甚高的化石能源占最大的比例。因此,若要有效紓緩溫室效應,
有賴兩個途徑:一為人類經濟活動少用或不用能源;一是採用低碳或無碳能源取代高碳能源。
就前者而言,節約能源或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主要方法。就此策略而言,以下兩方面宜予加強:
1.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並減少能源浪費,亦即應節約能源。而節約能源有雙重意義:
消極的節約能源係指減少能源使用數量,但是此種節流方式可能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例如少用電燈可能使光線不足,進而造成近視患者的增加。
反之,積極的節流則是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及生產力,以促成更合理的能源配置。
準此而言,節約能源計畫應致力於提高能源生產力,亦即以較少的能源投入,
達成同樣的經濟產出數量,此有賴科技水準的提升與能源使用效率的管理。另一方面,
為了達成節約能源的效果,宜將外部成本充分反映於能源價格上,以符合使用者付費的原則,
以減少能源不必要的浪費。
2.調整產業結構。能源需求多為引申性需求(derived demand),故產業用能的結構中,
如果耗能產業的比重能夠適度調低,將可抑低能源需求的數量,達成節約能源的效果。
因此,如何策略地擴充低能源密集度的產業比例,抑制耗能產業的成長,
即成為因應「氣候變化公約」的另一因應對策。不過,此一對策並非能源產業本身所能掌握,
而必須由其他的相關政策來達成。
  另就採用低碳或無碳能源而言,其關鍵則在於是否能夠有效發展出使用無碳或低碳能源的科技,
來取代耗用化石能源(燃料)的傳統科技。亦即利用天賦的自然能
(如重力作用、生物作用、地熱或太陽能等),來取代傳統的化石能源。
例如上述「固態科技」的突破與應用,可以大量提升能源的生產力。
  就技術進步的觀點而言,其可行的策略除宜使既有的能源科技更臻效率外,
更重要的是要引進高效率的新技術,此可分別就各種發電技術來加以探討如下:
(一)火力發電
另就化石燃料(火力)發電而言,現階段則應優先考慮採用汽電共生系統。所謂汽電共生,
係指以同樣的一套設備來同時產生有效蒸汽和電力的一種能源利用方式。
此種發電方式熱效應可達85%,遠高於傳統火力發電系統的35%,故宜列為策略性發電的重要項目。
問題是:目前儘管國內推廣汽電共生已有相當成效,約占台灣10%的總發電量,
惟政府核定的「汽電共生推廣辦法」乃屬行政命令,尚無正式法源依據。
因此未來政府修訂「電業法」時,應規範一般電業應以合理的價格
(通常稱「迴避成本」avoided cost」)優先收購汽電共生之餘電,
同時允許汽電共生在同一棟大樓或同一個工業區內售電,形成社區整合型之能源供應體系
(community integrated energy supply system)。這是電力政策應重視的問題之一。
以日本為例,依照日本電源開發株式會社之研究,日本推廣汽電共生的潛力能充分發揮,
約可減少3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此一相對的外部效益,實不可忽視。
除汽電共生外,應優先考慮天然氣發電。因為天然氣是一種較乾淨能源,
含碳量低於煤炭與石油。尤其是整合性複循環發電機組
(Integrated Coal Gasified Combine Cycle; IGCC),其熱效率高,可使火力電廠熱效率
由原先的33%提升至52%,故在等同產出(發電量)之水平下,可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總量,
進而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數量,此為目前國際上積極研發,甚受重視的發電量科技之一。
此外,國際原油在未來可望維持一平穩的價格,且其二氧化碳排放量低於煤炭,
故若由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的觀點言之,今後十年內,燃油發電的優先順序宜在燃煤發電之前,
何況燃油的輸送問題較燃煤為少。不過,為了避免燃油比重太高,
可能遭受國際油價大幅波動的影響(雖然此機率已較1970年代時大幅降低),
未來新建的火力電廠應盡量採用複式燃料系統(multi-fuel system),亦即可隨時轉換為燃油、
燃煤或燃氣,或油煤混燒的發電機組,以增加肆應能源情勢變化的彈性。
(二)核能發電
核能發電並無二氧化碳排放問題,故單就抑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此一觀點而言,
在不考慮核安、環保、核廢料與核子擴散等問題的情況下,毫無疑問的,
核能發電具有相當的優勢地位。惟目前台灣尚未建立本土化的核能工業,
且由於台灣地狹人稠、核廢料最終貯存地點缺乏適當場址,處處引起各地居民的反對。
若以核能發電作為溫室效應的因應對策,則不免發生溫室效應的國際性問題,
轉為核能發電的台灣區域性問題。亦即此一因應對策雖可避免國際上溫室效應可能造成的衝擊,
然而卻將面對另一個必須由台灣自行解決的區域性核廢料處理問題。
故核能發電是否具有相對的發展優勢,尚需視實際之情形而定。
(三)再生能源發電
再生能源指非耗竭性能原如太陽能、水力、風能、生質能、海洋能與地熱能等。
其利用原則係「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能源密度低,在設計上多採小型發電機組,
以軟性線路(soft path)取勝。雖然就現階段而言,此一發電方式尚欠缺普遍性的經濟可行條件,
特別是就現有的化石能源市場而言,其相關科技的各種既有設備投資之沈沒成本(sunk cost)甚高,
除非再生能源的每單位總發電本(包括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低於化石能源的每單位發電變動成本
(固定成本屬沈沒成本不予列計),否則再生能源實不易取代化石能源的既有市場,
此即目前再生能源發展受到限制的主因。但由於再生能源所排放二氧化碳十分微少,
主要在製造其相關硬體設備的過程中,仍可能耗費相當的化石能源作為其生產要素,
惟其數量相對十分有限,且未來若再生能源取得相對市場利基,廣為應用之後,
此種硬體設備製過造成所需動力即可取之於再生能源而解決排放二氧化碳之問題,
故無溫室效應之虞。預期未來電力科技日趨成熟,及電力市場用戶介面科技(customer interface technology)如智慧型電錶發展日益普遍後,將可大幅降低發電成本而具相對比較利益,故不宜予以忽視。台灣在過去兩次石油危機期間以迄1980年代,曾投入相當人力與物力積極推動再生能源之研究與發展,
可惜其成效十分有限。事實上,政府政策宜積極採取相關措施,使再生能源相對於化石能源的
「外部效益」得以獲得合理的補償,例如給予一般性的租稅減免、加速折舊、或低利貸款之外,
可在電力相關法規中約束電業向再生能源發電收購餘電時,其收購電價應較一般汽電共生
更加優惠某一合理之比例,其理由為:儘管汽電共生之熱效率高於傳統發電方式,
所以電業應優先以優惠價格向汽電共生業者收購餘電,惟汽電共生相較於再生能源仍有相對的污染性,
畢竟前者所使用的燃料仍為化石能源,故仍有二氧化碳排放之問題,
同時汽電共生所使用之燃料多半依賴進口,不是自產能源,故再生能源有相對之環保優勢或自產特性,
值得給予優先使用之順位。以澳洲為例,西澳洲政府規定西澳電力公司以10%更優惠於電業迴避成本
的價格(亦即更優惠於向汽電共生業者購電的價格)向再生能源業者購電,
此種政策值得欠缺自產能源的台灣仿效。
  此外,輸配電部門超導體(superconductor)科技如果能夠發展成熟,
除可降低電力傳輸損耗之外,將可使電力的大量儲存成為可行,進而影響燃料使用方式,
可使無碳或低碳能源的發電容量充分利用,進而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同時,配電自動化的科技如能普遍應用,將能更進一步使電力市場的價格得以反應市場的真實狀況,
也就是即時電價(real-time pricing)的實現。在不受扭曲的即時電價結構下,
各項抑低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政策方得以發揮其預期的功能。例如再生能源、
汽電共生與電力公司間之回購電價及碳稅課徵的計算基礎,
皆需在此一精確無誤的供電成本與電價水準下方可充分發揮作用。否則,
若電價結構偏離市場真實狀況,則政策執行的效果將大打折扣。
綜言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減低,必須各方面多管齊下,方能奏效。
七、政府政策的經濟工具
  除了藉由上述各種提昇科技水準,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之外,
經濟管制政策的配合亦為重要的手段之一。由於「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要求國際間相互合作,
共同抑制溫室氣體的排放,世界各國多已及早研擬其能源因應策略,其中有關碳稅的部份,
國際間有積極採取行動者,如丹麥國會於1991年12月批准碳稅課徵方案;
芬蘭於1991年元月開徵碳稅,其稅率由汽油的6%,天然氣價格的2%,煤價格的8%;
荷蘭自1990年2月開徵燃料稅,其中一半為能源稅,一半為碳稅;挪威分別於1991年1月、
7月對汽油及煤開徵碳稅(工業用原料煤則可豁免);瑞典自1991年元月起對發電用
以外的所有化石能源徵收碳稅。
  另外,尚有一些國家正考慮課徵碳稅,如加拿大、德國及瑞士。
法國雖表明贊成工業化國家必須徵收碳稅,但主張在碳稅實施前必須先廢除各國對化石能源的補貼。
此外,美國則表明對碳稅之課徵不予考慮,但柯林頓政府原訂於1994年7月開始實施以煤炭、
石油、天然氣、核能、水力等各種能源為課稅對象,並以英國熱值單位(British Thermal Unit; BTU)
為稅基的BTU稅,惟因未獲國會通過而胎死腹中。其他國家如冰島、
比利時等則考慮課徵類似之污染稅或環境稅,以作為二氧化碳減量的策略之一。
台灣亦自1995年7月1日開始,課徵空氣污染稅。目前空污費的課徵標準是依據每公升各類油品
課徵一定數額的費用,其中,民眾加油時,無鉛汽油及柴油每公升課徵0.2元,
高級汽油課徵0.4元的空污費。產業界在購買燃料油課徵每公秉150元,燃煤每公噸170元。
共計民眾課徵的費用為29.8億,產業界則課徵39.7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1995年3月28日在德國召開的全球溫室效應會議,
顯示目前先進國家在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的進程上均有落後的現象,因此,
未來國際上對抑低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是否會加以調整,有待進一步觀察。
綜上所述,台灣目前一方面應積極參與世界上此一領域的國際組織,一方面應當審慎觀察
此一事態之發展趨向,進一步搜集資料,根據正確資訊,作出合理判斷。
同時,積極提升科技水準,特別是與「綠色能源」、「固態科技」
有關之再生能源與機械電子(mechatronics)的技術,俾創造成功解決此一問題的契機。
八、結論
  本文探討國際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對台灣可能的影響及政府應有的方向。
文中除了分析全球溫室效應問題及台灣的處境外,並對電力產業的關鍵性角色及其因應之道提出說明。
基本上,電力產業並不會因溫室效應的威脅而長期受到抑制,而僅會改變其發電所採用的技術。
若低(無)碳的發電技術能發展成熟,且具有市場上比較利益,
則電力可有效替代化石能源而成為其他部門的動力來源,進而紓緩其他部門的溫室效應問題。
換言之,溫室效應不但不會減少電力消費佔總能源消費的比例;相反的,其比例反而會因此而增加。
就現階段而言,由於化石能源使用是造成二氧化碳增加的主要原因,
故台灣若要抑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實需妥善修訂能源法規,使具有高效率的汽電共生、
燃氣發電及再生能源得以獲得應有的合理發展空間。此外,在需求管理方面,
則宜由提高電能使用效率,並減少電力浪費,以及調整產業的結構來著手。
另就經濟管制方法而言,課徵「碳稅」亦為可行之道,惟在世界各國尚未普遍施行之前,
我國是否應提前實施,仍有待進一步斟酌。
台灣由於缺乏自產化石能源,煤炭與石油幾乎全賴進口,就化石能源的供應穩定來說,
雖然對台灣不利;但是,若就全球溫室效應言之,反而成為我們相對有利的條件。
因為對化石能源豐富的國家而言,當國際上採取抑制化石能源使用的措施時,
他們可能因限制化石燃料的使用與開採而引起失業問題,以及因為油煤出口受限導致外匯損失等。
在這方面,台灣沒有先天上的包袱,如果國際間無碳或低碳電力科技發展成熟,
台灣將其加以引進,較無化石燃料利益團體之負面壓力。惟如何建立台灣這種新科技的水準,
實有賴政府有關當局及早規劃。如果我們能夠搶得先機,研發出具比較利益的發電科技,
未來甚至可以搶得先機,出口他國,獲取外匯,此未嘗不是利基之所在。
九、政策建議
  身為國際社會的一員,順應世界環保潮流,配合「氣候變化綱要公約」進行CO2排放減量,
是台灣無可推諉的責任,亦是我們身為地球公民所應盡的義務。
但是要有效且迅速的達成CO2排放減量目標,則非有前瞻性的規劃和實際的配合行動不可。
綜合上面所述,我們提出以下幾點政策建議,作為我國因應「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參考。
第一,政府應加強全民的環保教育。只有當環保意識真正深植人心時,
國人才能自發性的做好節約能源工作,政府的相關法規也才能順利推動、實施,
企業界亦會警覺到環保的重要,自動做好CO2回收、去除工作。當然,要落實環保教育,
除了意識上的覺醒外,環保教育的推廣是刻不容緩的。政府在環保教育推廣上必須積極且多面向,
例如:電子媒體的運用、基礎教材中加入環保觀念等,都是現階段可立即實施的。
第二,政府必須做好環保資訊的蒐集和相關問題的研究。對於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而言,
一旦遭遇貿易制裁的損失和衝擊是相當大的,也是我們必須極力避免的。
唯有對環保資訊能夠充分掌握,以及做好有關溫室效應適應策略的研究,
政府才能事先做好研判工作與因應對策。積極參與國際環保組織以及參與國際環保會議
是取得環保資訊相當重要的途徑,也是政府必須努力的方向。另外,
對於各項有關溫室效應的學術研究,政府必須持續給予必要的資助,
因為唯有事先做好評估和方案模擬,政府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適宜的措施。
第三,政府必須加速相關法規及制度的建立。政府除了在環保法規的建立,
例如開徵空污費與修訂能源政策外,亦可透過市場機能和價格誘因制度來改善我國CO2排放現況。
例如:能源價格的合理化、課徵碳稅及能源稅等作法,都是值得考慮的方向。
另外,加速折舊、低利貸款、以及股票股利緩徵等財稅措施亦是政府可採行的作法。
第四,產業界必須加強節約能源與提昇能源使用效率。為了達成這兩項目標,
可經由提昇既有技術的使用效率以及引進具高效率的新技術來達成。
對於前者,各產業可經由製程的改善來提昇既有技術達到節約能源的目的。
例如:製漿造紙業可經由牛皮紙漿生產時黑液回收效率的提高以及利用的擴大,
達到節約能源的目的。至於後者,產業界亦可積極引進或研發新科技。
例如:電力產業應優先考慮採用汽電共生的發電方法,此種發電方式熱效率可達85%,
遠高於傳統火力發電系統的35%。另外,再生能源發電方式或是燃氣發電方式亦可考慮採用。
由於我國能源使用效率相較於已開發國家明顯偏低,因此如能有效提昇現有或是引進具高效率的新技術,
對於我國抑制CO2排放的成效將有明顯的助益,進而促成台灣產業真正的永續發展。

教育改革之初,立意為何?

Hardy avatar
By Hardy
at 2005-08-08T00:00
教育改革之初,立意為何?

為什麼日本人這麼盛行集體自殺

Blanche avatar
By Blanche
at 2005-08-08T00:00
http://tw.news.yahoo.com/050808/39/25gke.html%E7%8...

請問:該如何改善''少年白''這個煩惱?

Charlotte avatar
By Charlotte
at 2005-08-08T00:00
我有一位朋友他正處於青春洋溢的年齡才快20歲而已可是他就有白頭髮了而且是長在頭髮最明顯的地方讓他很困擾� ...

官員穿高屏衫和台灣衫的用意何在?

Enid avatar
By Enid
at 2005-08-08T00:00
官員穿高屏衫和台灣衫的用意何在?

研究族群問題省籍情結的人請進!

Tracy avatar
By Tracy
at 2005-08-08T00:00
以色列的天敵是包圍以色列的阿拉伯回教徒
可是以色列人口中有近1/6是阿拉伯人 絕大多數都是回教徒
請問 猶太裔以色列人如何看待這些國民 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