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有關馮友蘭的相關問題(20點) - 社會議題
By Victoria
at 2007-07-28T00:00
at 2007-07-28T00:00
Table of Contents
1.馮友蘭身處的學術環境
a.針對當時的代表學者有誰
b.馮友蘭日後的學術成就,敍述其突破舊學處
2.馮友蘭企圖解決的學術議題及其主要工作
3.馮友蘭之著作在學術史上的意義
a.其著作建立何種典範
b.此種典範對今日學界的影響
因為要交報告用的
所以越詳盡越好
麻煩各位高手了
a.針對當時的代表學者有誰
b.馮友蘭日後的學術成就,敍述其突破舊學處
2.馮友蘭企圖解決的學術議題及其主要工作
3.馮友蘭之著作在學術史上的意義
a.其著作建立何種典範
b.此種典範對今日學界的影響
因為要交報告用的
所以越詳盡越好
麻煩各位高手了
Tags:
社會議題
All Comments
By Carol
at 2007-07-28T09:44
at 2007-07-28T09:44
0.http://baike.baidu.com/view/2038.html
http://baike.baidu.com/pic/1/1146279230917571.jpg
圖片參考:http://baike.baidu.com/pic/1/1146279230917571.jpg
....1生平簡介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河南南陽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國公學大學預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1919年赴美留學,1924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歷任中州大學、廣東大學、燕京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哲學系主任。抗戰期間,任西南聯大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華大學校務會議主席。曾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印度德里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1952年後一直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授。......
....5馮友蘭的《三松堂自序》馮友蘭於1981年,以86歲高齡口述完成的《三松堂自序》,1984年由三聯書店出版後,引起較大反響。由於絕版多年,書肆間很難訪覓其蹤,所以此次重印,無異新作,理所當然地備受人們關注。這本老境之作在馮友蘭的著述系列中有著特殊的意義:其一,對自己一生經歷和他所生活的時代都有生動的記述,即作者自言的“憶往思,述舊聞,懷古人,望來者”,使我們全面了解其人其事;其二,作為卓然自成一家的哲學家,這裡描述了自己的學術道路,剖析了學術思想變遷,按照“知人論世”的古訓,讀其書者不可不先讀這本《自序》,亦即作者所言:“非一書之序,乃餘以前著作之總序也。世之知人論世、知我罪我者,以觀覽焉。”其三,《自序》可看作一部“懺悔錄”,對自己在過去三十年間接受批判、自我批判、改造思想的過程中,放棄獨立思考,人格上失去自我的可悲際遇加以真誠的解剖。作者的人生道路與痛定思痛之際的反思,在一代知識分子中頗具典型性,因而具有普泛的代表意義。... ..二書的價值當然不僅在透露出來的這些文革歷程,雖然這或許是我們讀後深思而感慨最多的部分。其實,這兩部回憶錄中講述的家世、交遊,從幼承庭訓、求學異域到執教名府的身世經歷,以及關涉的眾多人事掌故,擴而及於身家之外的時代背景與社會風貌,多有足廣見聞者。所以,他們的“八十自述”,雖然是“微小敘事”,但實在有助於我們把握近百年來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這一“宏大敘事”。就此而言,二人的典型意義自是不言而喻。 ps:: http://tw.search.yahoo.com/language/translate?doit...
1.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A6%A...
馮友蘭(1895年12月4日—1990年11月26日),字芝生,河南南陽唐河人,中國哲學家、哲學史家。
目錄
1 生平
2 作品
3 名言
4 座右銘
5 著作列表
By Eartha
at 2007-08-01T07:07
at 2007-08-01T07:07
翟 志 成
提 要
在中共立國前夕,擺在馮友蘭等「大知識分子」面前,本來有留在大陸、赴臺或去國這三條道路可走,而馮友蘭和絕大多數大知識分子選擇了留在大陸。從歷史家的「後見之明」來看,他們的抉擇,不僅使他們在中共治下身心飽受摧殘,而且也造成了中國學術文化史上的巨大斷層,無疑是「一著之差,全盤皆輸」,稱之為「集體失誤」並不為過。但若回到當時的歷史環境,留大陸接受中共的統治,又是被絕大多數大知識分子普遍認為對自己、對民族、對國家前途都最為有利的選擇,而馮友蘭作此抉擇時,更充分運用其理性和常識,對各種有利和不利的因素都作了慎重周詳的評估。本文的第二部分〈「去」或「留」的抉擇〉,指出從當時軍事、政治、經濟等多重因素,都顯示了國府在中國大陸的失敗已成定局,而馮友蘭和其他的大知識分子,亦早已對國府徹底絕望;為了不願當白華、不願為國府殉葬,留在大陸對他們是最好的選擇。文章中還特別從馮友蘭本人對清華大學、對中國文化的責任感,以及他對自己和自己哲學系統的未來前途的「自我感覺良好」,較深入地剖析了他選擇留平的心理因素和時代背景。
本文的第三部分〈「集體失誤」〉,首先,指出了造成馮友蘭等大知識分子「集體失誤」的二個主要原因︰其一是低估了國府的生存能力,其二是高估了中共的理性。正是這兩個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的變項在後來的發展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使得馮友蘭和絕大部分大知識分子一起掉進了中共改造思想的網羅。其次,論文還指出思想改造的實質,正是要把知識分子改造成中共的「馴服工具」。再次,論文還著重分析了中共藉以改造知識分子的兩種手法︰其一是通過控制全部生活資料和毫不留情地使用恐怖和暴力,從外部施以高壓;其二是通過壟斷道德資源和獨佔真理,從內心加以誘逼。這種無比強大的自力和他力的內外交煎,是任何凡人的血肉之軀無法抗拒的。在中共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思想改造運動的長期煎熬之下,中國知識分子從精神到肉體都不免飽受摧殘。最後,論文還指出了馮友蘭在思想改造運動中吃苦最多的根本原因,乃緣於被毛澤東挑選為全國性的「反面教員」,如此一來便使他在歷次運動中成了大批判的眾矢之的。他必須公開地自我誣蔑和自我否定自己的一切,這不僅使他身心受盡折磨,而由其一手創造的新理學系統,也因之灰飛煙滅。本文第四部分〈餘論〉,則著重評述馮友蘭在文革結束後恢復舊業和恢復自我的成績及其限制。
http://www.litphil.sinica.edu.tw/publish/Bulletin/...
《畢竟是書生》是周一良的自傳,也是自傳中“文革”一章的題目。一代名學者,在“文革”波濤下,與馮友蘭、魏建功、林庚被奚落為“四大不要臉”。而作者歸結:畢竟是書生。看似卸責,其實感喟。看他大時代下一生,這句話可說是當時不少知識分子的寫照。
馮友蘭(1895年12月4日—1990年11月26日),字芝生,河南南陽唐河人,中國哲學家、哲學史家。
生平
1918年畢業於國立北京大學哲學系。
1919年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1923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回國後,歷任中州大學、廣東大學、燕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1928年-1952年任國立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1929年-1952年任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
1930年-1946年任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哲學系教授兼文學院院長。
1946年應賓夕法尼亞大學邀請,赴美國講學。
1952年起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並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第二、三、四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第五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常務委員,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73年,在批林批孔運動中,參加梁效大批判組,為寫作班子的顧問,批判孔子和尊孔思想。
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以十年時間編寫了《中國哲學史新編》。
1990年逝世,享年95歲。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6%A...
資料請再整理過囉
圖片參考:http://tw.yimg.com/i/tw/blog/rte/smiley_6.gif
Related Posts
女人心海底\針
By Necoo
at 2007-07-28T00:00
at 2007-07-28T00:00
請問作家楊逵作品主張跟特色?
By Tracy
at 2007-07-28T00:00
at 2007-07-28T00:00
優先承買權書面通知的案例一則
By Mary
at 2007-07-28T00:00
at 2007-07-28T00:00
我的金娃娃位啥看起來顏色白白的
By Necoo
at 2007-07-28T00:00
at 2007-07-28T00:00
試著將下列環境問題可能會對地球造成的負面影響寫下來
By Michael
at 2007-07-28T00:00
at 2007-07-28T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