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的〝社會情境操控〞是什麼? - 社會議題
By Yuri
at 2005-03-03T00:00
at 2005-03-03T00:00
Table of Contents
輔導的〝社會情境操控〞是什麼?
Tags:
社會議題
All Comments
By Skylar DavisLinda
at 2005-03-04T07:33
at 2005-03-04T07:33
CMC研究逐漸改變我們對空間的看法。舉例而言,電子聚會(如Usenet newsgroups, BBSs, MUDs, chat rooms等)即是由一群具有共通興趣但身處異地的人透過電腦來進行互動。也就是說,共通興趣逐漸取代共同地理位置,成為社群的必要條件。Galston(1999)也認為在探討網路社群時,應著重社群的結構,而非地理位置。
電子聚會如何逐漸形成網路社群呢?Rheingold(1993: 5)認為網路社群是「由網際網路所衍生的社會聚合,其中有足夠的人際情感,從而建立人際關係的網絡」。Rheingold對網路社群的定義雖然經常被CMC研究所引用,Jones(1997)卻批評這個定義是科技決定論的產物。
Jones(1997)認為,一般人把線上團體和網路社群混為一談。單是資訊的交換並不等於社群;如果不將CMC訊息和網路社群分開來看,就無法判定何時一連串的訊息代表了網路社群的存在。Jones(1997)把網路社群活動的空間叫作「網路居留地」(virtual settlement),以便和網路社群本身有所區隔。網路居留地至少應包括以下幾個條件(Jones, 1997):
一、起碼的互動;
二、兩個以上的傳播者;
三、大部分的互動在公共的網路空間進行,及
四、起碼的固定成員。
顯見,空間的概念改變了。另一位Jones(1998)認為,空間的內涵既包括物質屬性的地理空間,也是認知與再現的心理空間;CMC既是工具也是空間,用來建構社會關係。Jones並未定義網路社群,但他提到網路空間是具有共識的幻覺,人們透過資訊的交換使社群連結在一起。這種資訊交換的重要性在於它是一種儀式性的動作,而非資訊實際的傳輸。Weise(1996)則以個人經驗說明人們如何在網路上尋找歸屬感。
但是也有一些學者質疑網路社群是否能夠符合「社群」這個名詞所代表的意義,以及它們對真實生活的影響。比如,Jones(1998)引用Beniger(1987)對假社群(pseudo-community)的描述指出,CMC當中確實有不誠懇及無法確認的面向,使人誤將模擬的個人化傳播當作人際互動。
Weinreich(1997)更直指網路社群是個「錯誤」的概念。他把社群看作同質網絡的集合體,這些網絡有共通的地理範圍,共通的歷史,共通的價值體系,且通常信仰相同的宗教。以這樣嚴苛又完全排斥科技的角度去審視網路社群,也難怪Weinreich否定網路社群的存在。
此外,躂伐網路社群負面現象的研究者也不在少數。固然有學者(Sproull & Fanaj, 1997)宣稱網路社群提供比較民主的場域,使人們得以針對議題作有系統且集中的討論,但Lockard(1997)認為網路社群只是將社群的概念化約為傳播而已。Healy(1997)則批評網路社群是由一批同質性極高的人所組成。由於人們可以輕易的離開任何一個網路社群,自然沒有必要去處理異質性的問題。而由於網際網路不夠普及,一半以上的使用者集中於北美,Stratton(1997)更直指網路社群不過是對同質性極高的小鎮的懷舊。如此一來,網路社群不但不能透過討論,對現實社會的問題作更多的思考,反而成為逃避現實問題的場所。有關網路社群成員同質性高的問題,國內的研究提供一些佐證;根據蕃薯藤(2001)的網路調查結果,在三萬四千個受訪者中,20到34歲者佔73%,住在都會區的人超過60%,擁有大學以上學位者則超過半數。
即使各家對網路社群的定義有別,甚至懷疑網路社群是否存在,多數的討論仍集中在共通興趣和人際互動。Dyson(1998: 49-50)更明確地指出,任何社群都具有一些共通的本質:
一、 每個參與者都必須很清楚自己能夠提供什麼,自己想得到什麼。雖然每個人的想法不盡相同,但必須能共存。
二、 應該有方法可以決定誰是社群成員,而誰不是。
三、 每個社群成員應該覺得自己投入很多心血,所以捨不得離開。在向心力強的社群內,最有效的懲罰是停權或是驅逐出境。
四、 社群的規則必須明確,也需明訂罰則。
因此,Dyson強調的是共通的興趣及成員的投入,而兩者是依靠訊息的交換來達成參與及互動。
Hagel & Armstrong(1997)由使用者需求的角度將網路社群分為交易型、興趣型、幻想型與關係型等四類,便於說明網路社群的屬性。能夠滿足愈多需求的社群,成功的可能性也愈高。大致而言,無論想滿足哪些需求,都是靠某種程度的人際互動來達成。
無論其他學者如何爭論網路社群的定義,Baym(1998)則比較關切網路世界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使人們將他們的經驗稱為社群。她提出社群建構的四個面向:表達形式、身分、人際關係與行為規範。這些面向提供我們瞭解網路社群的基礎,經由這些面向,我們可以觀察CMC過程中社會意義是如何形成的。
Related Posts
淋酸雨會禿頭嗎?
By Steve
at 2005-03-02T00:00
at 2005-03-02T00:00
什麼是金磚四國?
By Rebecca
at 2005-03-02T00:00
at 2005-03-02T00:00
海膽的分布地區
By Leila
at 2005-03-02T00:00
at 2005-03-02T00:00
腐質土在哪些地方可以找的到?
By Olivia
at 2005-03-02T00:00
at 2005-03-02T00:00
廢除死刑廢除死刑廢除死刑
By Charlie
at 2005-03-02T00:00
at 2005-03-02T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