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糖尿病..??((~10點~)) - 社會議題
By Odelette
at 2005-05-08T00:00
at 2005-05-08T00:00
Table of Contents
哪位大大可以跟我詳細解釋什麼是糖尿病..??為什麼糖尿病會隔代遺傳呢..??
Tags:
社會議題
All Comments
By Poppy
at 2005-05-11T02:46
at 2005-05-11T02:46
糖尿病都是因為社會的富裕,人口老化,生活型態改變引起的,因為一般人平日吃的好,缺乏運動,導致肥胖、生理機能日漸退化;而科技發展迅速,電腦日益普及,網際網路的發達,使得人們大大改變生活形態,如上網時數增加,身體運動量日益減少;密閉的空間取代了健康的社交生活等。
預防重於治療,預防首要需先知道造成糖尿病的因素,現在已知糖尿病的危險因子包括:缺乏運動導致的肥胖、人口老化、環境的因素如生活壓力,病毒感染及體質遺傳的影響等
糖尿病的控制有賴於飲食、運動、和胰島素或口服降血糖藥三者間的互相配合。若能將空腹血糖控制在80-120 mg/dl,飯後二小時血糖控制在80-160 mg/dl,則較理想。
<<運動時應該注意事情>>
運動前後一定要做暖身運動,運動強度要視自己的體能狀況慢慢地增加。
隨身攜帶方糖、糖果、餅乾或飲料,萬一血糖過低時,可食用。
隨身攜帶糖尿病識別證件,避免單獨一個人運動。
運動時需穿適當的鞋襪及衣物,絕對不要光著腳丫子運動。
血糖控制不良(飯前血糖值超過250 mg/dl或常有低血糖發作)或生病時不宜運動。
使用胰島素或口服降血糖藥物後,避免空腹運動。
天候變化劇烈時(高溫、極冷、霧天、雨天),不要從事室外運動。
有視力模糊、玻璃體出血、神經系統知覺損害或曾有高血壓、中風、心臟病、肝、腎功能不好者,不適合做劇烈運動,最好先接受醫師評估後再決定運動的種類與強度。
<<飲食時應該注意事情>>
1.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
2.養成定時定量的習慣,有助於維持合理體重和血糖值
3.儘可能攝取富含高纖維的食物,以減緩醣類的吸收
4.少吃精製糖類或加糖的食物
5.慎選食物烹調方式
6.儘量避免喝酒應酬
許多食品本身具有降低血糖,穩定血糖的作用,如番石榴、人參、豆品飲料、糙米、葡萄酒、胡蘿蔔、蘑菇、羅漢果、洋薑等食品即具有這種作用,稱得上治療糖尿病的保健食品。
在日本和我國臺灣多用其汁或醬治療糖尿病。用番石榴和精製木糖醇加工成的食品,對糖尿病有明顯輔助治療作用。用番石榴與其他適合糖尿病患者食用的食品配合,可組成各種糖尿病食療膳食。人參具有生津止渴的功效。經實驗證明,人參有控制脂肪分解的作用。它的作用與胰島素相似。糖尿病是因為胰腺功能不足,胰島素分泌減少而使血糖升高,但是單靠注射胰島素降低血糖並不能治癒糖尿病。
豆品飲料給糖尿病患者帶來福音。最近,國外研究指出,糖尿病人每日飲用在豆製成的飲料可減少人工胰島素的使用劑量,有1/3患者可以不再接受治療。常吃糙米、蔬菜能使糖尿病人康復。簡單地說,糖尿病是因為過多地攝取高熱量的糖和脂肪所引起的一種疾病。因此,身體肥胖的人容易患糖尿病。如果患者經常食用糙米和蔬菜,其中所含的豐富纖維素對穩定血糖、控制血糖升高有一定作用。如能堅持這種療法一年以上,就能使血糖恢復正常,身體康復。
柚子,其新鮮果汁,有降低血糖作用。胡蘿蔔,其中有一種物質,具有明顯的降血糖作用。常吃胡蘿蔔,可預防糖尿病。羅漢果含有一種甜味物質,其甜度比食糖大約高300倍。這種物質,對不宜吃食的糖尿病患者,是理想的食物和甜味劑。
為什麼糖尿病會隔代遺傳呢..??
糖尿病大別為第1型(前稱IDDM)與第2型(前稱NIDDM)。無論是第1或第2型糖尿病都可以說是遺傳與環境因素交互作用產生的。第1型的病理機制目前指向慢性自體免疫反應,而第2型則為胰島素抗性與胰島功能失調所致。基本上,第1、第2型的成因都與遺傳息息相關,只是第1型糖尿病與人類的白血球抗原(HLA)基因的關連十分具體,而絕大部份的第2型糖尿病,儘管與遺傳的相關性較第1型更為密切,但迄今仍無明確的候選基因(candidate gene)。至於環境因素方面,一些個案報告或流病調查指陳病毒感染(尤其是coxackie B 病毒)或食物成份(如牛奶或煙燻食品中的亞硝基胺nitrosamine等)可能與第1型糖尿病的發生有所干係,但兩者的實際角色依然不夠明朗。第2型糖尿病致病因素,一般觀察都指向偏高的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集中腹部的體脂肪分佈(central obesity)、體能活動不足(physical inactivity)、過度攝食、纖維素攝取不足、以及服用某些降血壓藥物等等。其中只有涉及肥胖的危險因素最受肯定,其餘因素經深入(交叉)分析後,其相關性就往往不那麼篤定。而臨床上,第2型糖尿病家族史、葡萄糖失耐(IGT)或妊娠性糖尿病(GDM)的病史,也無不強烈暗示將來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高於常人
有道是「預防勝於治療」,若能針對糖尿病的危險因素策定整個社會(population strategy)或高危險群(high-risk strategy)偵防對策,或有望達成初級預防(primary prevention),根本阻絕或延滯糖尿病發生的崇高目標。然而事實上,糖尿病遺傳因素迄今仍無著力之處,惟環境因素則似乎尚有些許努力餘地。
針對第1型病因,國外有人從事鼓勵餵食母奶,或避免早期接觸動物蛋白(以免誘發自體免疫反應)的臨床試驗,也有些學者召募第1型病患的同胞手足(具備類似遺傳標記與自體抗體),研究使用胰島素(口服、注射)或nicotinamide等的效應。任何有關第1型的預防性研究都應該統合進行且應符合嚴謹的臨床試驗規範。以目前國內環境而言,短期內大概無法完成類似的預防第1型糖尿病研究。至於全民進行第1型篩檢(除非設定研究範疇),根據美國衛生總署(NIH)1994年以及美國糖尿病學會1997年發表的專家建議皆認為不足取。(特別是「中廣」型肥胖)為最重要致病因素,因此體重控制便成了預防第2型糖尿病發生的最有效手段IGT演化成第2型糖尿病的機會。如今歐美都有大規模的臨床試驗,試圖比較改變生活習性、服用傳統口服降糖藥物(如sulfonylurea、metformin、acarbose)或嶄新的胰島素作用增強劑(insulin enhancer)如troglitazone等,對比控制組在預防IGT演發成第2型糖尿病的成效。其中在美國境內,號召4,000人參加的前瞻性糖尿病預防計劃(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 DPP),已自1996年開步,DPP 計劃在2001年時檢討非藥物(生活習慣)及藥物治療(metformin或troglitazone)的預防功效。儘管這些試驗的結果尚有待揭曉,國內也不可能立即學步跟進從事藥物預防,但國外側重健康生活態度的努力方向卻是值得我們取法的南針。
面對國內日益老化的人口,特別是體型肥碩、四體不勤,而又具備糖尿病家族史的高危險群,著手預防對策,理應是樁「事半功倍」的投資。而已發病的人,如果能夠透過共同照護網,力行「早期發現、妥善治療、定期追蹤、全面照護」的各項具體措施,必可達成二級與三級預防 ─ 降低糖尿病併發症發生率與殘障或死亡率的保健目標。
至於第2型成因中,由於肥胖
。此外改變不良生活習慣,重建健康生活態度,均衡、減量飲食,加強體能活動,也在中國大陸及其他地區被證明為可以減少
By Yedda
at 2005-05-08T19:22
at 2005-05-08T19:22
2005-08-07 22:58:44 補充:
www.healthyfoods.com.tw
By Dora
at 2005-05-09T15:13
at 2005-05-09T15:13
圖片參考:http://www.24drs.com/consumer/disease/diabetic/z-w...
一般而言,人體會將吃進去的澱粉類食物轉變成葡萄糖,充當身體的燃料,而胰島素是由胰臟所製造的一種荷爾蒙,它能讓葡萄糖進入細胞內,提供熱能。糖尿病指的是人體內的胰臟不能製造足夠的胰島素,導致葡萄糖無法充分進入細胞內,血糖濃度就會升高形成糖尿病。 糖尿病發生的原因根據目前研究所知,糖尿病的發生與遺傳體質有相當程度的關連,而肥胖、情緒壓力、懷孕、藥物、營養失調,也都會促使糖尿病的發生。但是糖尿病絕對不是種傳染病,它不會傳染給別人,也不會受別人的傳染。 誰易得糖尿病1.家族有得糖尿病的人 研究指出,糖尿病人的家屬罹患糖尿病的機會比一般人高出5倍以上。2.上了年紀的中、老年人 40歲以後,100人中約有10人會罹患糖尿病,因此步入中前後應特別留意。 3.體型肥胖的人 糖尿病的初發病例中約有60%是肥胖的人。糖尿病症狀有那些通常來說,糖尿病並沒有太多明顯易察的瘲狀,民眾往往是經由醫師檢查後才得知自己罹病。而在血糖逐漸升高後,糖尿病病人才會有尿多、口渴、飢餓、疲勞、視力模糊、體重減輕或傷口不易癒合等症狀的出現。資料來源:http://www.24drs.com/consumer/disease/diabetic/1-1...
Related Posts
立委席次減半.不知各位覺得如何?關心國家前途.看到的都要回答
By Edward Lewis
at 2005-05-07T00:00
at 2005-05-07T00:00
有時間審議法案嗎.我很懷疑.要如何運作?
幫幫忙~關於國民年金??
By Ivy
at 2005-05-07T00:00
at 2005-05-07T00:00
如何除掉果蠅跟蟑螂?
By George
at 2005-05-07T00:00
at 2005-05-07T00:00
TISS深層清除粉刺的卸妝油好用嗎??
By Kristin
at 2005-05-07T00:00
at 2005-05-07T00:00
請問水質濁度的報告該怎麼寫?
By Genevieve
at 2005-05-07T00:00
at 2005-05-07T00:00
內容!如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