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棄之境--塑膠袋的生與死(下) - 生態環境討論
By Donna
at 2007-04-12T15:57
at 2007-04-12T15:57
Table of Contents
***********************************
譯自2007年3月31日英國衛報(The Guardian)
(原文請見http://environment.guardian.co.uk/waste/story/0,,2045794,00.html)
Waste land
廢棄之境(下)
***********************************
更常發生的狀況是,市政府口中信誓旦旦的回收政策,其實就是把垃圾送到中
國去。從貿易的角度來看這的確很怪異,不過從歷史上看,英國商人一直發現
要把裝滿商品的貨船從中國開回來很容易,但反方向運回去的船卻總是空空如
也。這個貿易逆差的問題,是十九世紀的英國槍砲船將鴉片強行輸入中國的理
由。而今天,解決方法從毒品換成了垃圾。
中國每年出口將近126億英鎊的等值貨物商品到英國,英國則每年送回一千九
百萬噸的垃圾給中國,只因為這比把垃圾送進英國的掩埋場更省錢。由於開回
中國的船幾乎都是空的,貨物稅非常低,把滿滿一桶廢物從倫敦運到深圳,比
用卡車載到隔壁的曼徹斯特還便宜。
雖然歐盟法律禁止將廢棄物傾倒到其他國家,但出口回收物資卻是被允許的。
這為遍布窮苦勞工階級的廣東省帶來商機。在貴嶼和清遠的電子廢棄物中心,
許多家庭的生計是拆解與融化廢棄電腦、印表機或手機中的有毒塑膠和金屬;
在他們的下游則有順德與鶴山等地回收塑膠袋與塑膠瓶的業者。
這陣子最「臭」名遠播的地方是廣州市旁邊的小鎮南海,一個曾經街道上廢物
堆積如山、溪流裡垃圾與污染物淤塞橫流的地方。但在上個月英國媒體發表一
連串令人尷尬的報導之後,當地政府只好把整區封閉,並下令禁止輸入外國垃
圾。到今天,南海的街道一掃而淨,小回收場也關門大吉。對許多當地人來說
,這個對環境突如其來的關心卻給他們帶來經濟上的危機。「我們上個月被命
令要關門,因為有些外國垃圾裡有毒。」原本以處理瓶子袋子為生的丁春明(
音譯)這樣說。「這是要命的打擊,因為我們去年才開張的。我們一毛補償也
拿不到,只能等著盼望政府讓我們重新營運。」
但是業者也學會了規避法律和規定。許多南海跑出來的人把他們的廢物堆移到
新的地方另起爐灶。在距離兩小時車程的石頸村,我們找到一個興建中的新回
收中心。雖然水泥地板都還沒乾,廠房也僅部份完工,買賣與分類垃圾的卻已
全速展開。分工相當精細,有些專區只處理旅館門墊、旋轉椅的腳架、黑色水
桶、或洗髮精瓶蓋。
有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梁小姐說,她很擔心如果再來一次重大新聞報導,她可能
又要被迫搬遷。「我們才剛從南海過來。我們從來沒有處理過外國廢棄物,現
在沒有做,以後也不會做。」
但是對其他以外國廢棄物為業的人來說,其中利益實在難以立刻放棄。有個報
廢物資經銷商跑來問我們有沒有垃圾要賣,他原本想找PVC塑膠,但他幫我們
跟深圳一個工廠搭上線,對方宣稱雖然有禁令,還是有辦法弄到塑膠袋。「只
要在過海關的時候,把塑膠垃圾包裝得好看一點就可以了。」業主表示,「你
要把東西運到香港,後續的我們會處理。如果袋子已經照顏色分類好了,我可
以開給你一噸一百美金(三千台幣)的價錢。」
在遠離媒體關注與環保官員檢查的地方,有很多工廠依然無視禁令,繼續回收
英國塑膠袋與其他垃圾。再繼續開一個小時的車程,我們來到順德,馬路邊成
綑的歐洲垃圾,很多是英國來的--特易購牛奶瓶、Walkers餅乾包裝、Snickers
包裝紙、Bisto高湯塊與Persil洗衣粉的空盒--但綑在一起的還有荷蘭的糖果
紙跟義大利的尿布。
不遠處就是梅縣,有條穿過社區的街上林立著回收公司,每家門口都立著黑板
寫明他們處理的塑膠種類、顏色與數量。有些不過一個鐵皮屋大,外地來的民
工用手從成千上百的塑膠小顆粒中挑出褪色的渣滓碎片。
梅偉保(音譯)用九千人民幣(約三萬九千台幣)買下一噸已半處理過的塑膠
袋,費盡力氣將裡面清理乾淨之後,再用一萬零五百元賣出--「我們也賺不了
什麼錢。」這些回收塑膠的品質不夠好,不能拿來做英國訂購的袋子,所以大
部份被送去做紅白藍塑膠布,然後變成工地蓋布或民工袋。
很多當地人相信環境污染正在殘害他們的健康。當地一位醫師說村民得到呼吸
道疾病的比例異常地高。「也許是因為污染,也可能是因為大家都在抽煙。」
他說:「這是個敏感的話題。我們當然也想要個優美的環境,但這兒的人要先
想法過日子。」
其他人也說他們各有取捨。一個外地來的勞工說:「我才不管環境,我只想賺
錢。如果肚子都填不飽,還管什麼健康?」
每個人都對水溝裡塞滿垃圾的醜陋景象大加撻伐,但似乎沒有人願意負責將髒
亂清理乾淨。事實上當地許多商人與官員一心只想逃避稽查。「政府是因為媒
體關切才禁止廢棄物進口。南海的回收業被勒令停工,我們這兒不想步他們的
後塵,因為這會影響地方政府的收入」當地一位工廠經理這樣說,他的廠房裡
用大桶子裝滿英國的垃圾。
***********************************
英國本身的立場也很模稜兩可:禁止往國外傾倒廢物,但又允許把垃圾送到別
的國家回收。當我們告知一位廣州英國領事館官員在梅縣的惡劣情況,他表示
各家公司應對此採取行動。「製造商有責任確保廢棄物在每個環節都得到恰當
的處置。」
許多國家的政府已特別針對塑膠袋採取行動,有些設定的目標比英國零售商自
願在2008年減少25%塑膠袋用量更加積極。例如愛爾蘭早在2002年開始課徵每
個袋子15便士(台幣十元)的「塑膠稅」,因而減少了90%的使用量。澳洲已
經開始「對塑膠袋說不」的運動。在台灣和香港,政府要求超市至少一週內要
有兩天必須對塑膠袋收費。義大利正在推廣使用可生物分解的袋子。在法國,
可重複使用的環保袋(比較重、容易回收、又不易被風吹走)已經佔了7.7億
塑膠袋市場的一半。
但一如所料,就算是環保型的塑膠袋一樣還是深圳製造的。主要製造商是瑞爾
集團(Richall Group),該企業絕對是全球成長最快速的公司之一。從2003
年以僅僅一千英鎊(六萬五台幣)的資本額成立,到去年營收紀錄已達三百萬
英鎊(一億九千五百萬台幣),而今年,拜Sainsbury's、聯合利華(
Unilever,包括立頓、康寶、白蘭、多芬、麗仕等品牌)、迪士尼、百威啤酒
與雀巢的訂單所賜,收入估計會翻上三倍,這些公司都看好可重複使用的環保
袋。瑞爾的董事長路天云說,人的心態正在改變,而更重要的是,材料也在變
。「我們永遠也不可能完全放棄使用塑膠袋,因為在某些用途,像是食品包裝
,是找不到替代品的。但是在購物袋這部份,我相信那些不耐用的袋子可以完
全被取代。」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對此持正面看法。英國購物袋協會通訊部主任Peter
Woodall認為:「放下激情用科學的角度來分析才是最重要的。我們的掩埋場
並非滿是塑膠袋,這只個迷思。如果將真正的科學列入考量,對環境最好的選
擇就是塑膠。分析顯示如果將一個傳統的塑膠袋使用四次以上然後回收,比用
『終生袋』更佳。」
另一方面,環保推動者則相信唯一的解決方式,是讓富裕的國家在境內處理自
己的垃圾。「唯有如此才能讓居民感受到垃圾的影響。」綠色和平北京辦公室
的Kevin May說:「如果你隨手就能把廢棄物丟到別的國家,就不會有動力在
自家推動垃圾減量計畫。以發展中國家必須依賴富裕國家提供回收資源為理由
並不充分。環境付出的成本過於巨大,只要看看中國髒臭的河水與污染的空氣
就能知道。如果我們能停止廢棄物貿易,我相信會為整個世界帶來更永續的發
展。」
仔細想來,我們對塑膠袋的無法自拔不過是近代才有的現象,這也正是整個塑
膠袋問題最難以理解之處。聚乙烯是30年代後發明出來的,塑膠袋則到70年代
後才開始在超市普及,而一直到今日,我們才發現生活裡實在少不了塑膠袋。
[完]
--
譯自2007年3月31日英國衛報(The Guardian)
(原文請見http://environment.guardian.co.uk/waste/story/0,,2045794,00.html)
Waste land
廢棄之境(下)
***********************************
更常發生的狀況是,市政府口中信誓旦旦的回收政策,其實就是把垃圾送到中
國去。從貿易的角度來看這的確很怪異,不過從歷史上看,英國商人一直發現
要把裝滿商品的貨船從中國開回來很容易,但反方向運回去的船卻總是空空如
也。這個貿易逆差的問題,是十九世紀的英國槍砲船將鴉片強行輸入中國的理
由。而今天,解決方法從毒品換成了垃圾。
中國每年出口將近126億英鎊的等值貨物商品到英國,英國則每年送回一千九
百萬噸的垃圾給中國,只因為這比把垃圾送進英國的掩埋場更省錢。由於開回
中國的船幾乎都是空的,貨物稅非常低,把滿滿一桶廢物從倫敦運到深圳,比
用卡車載到隔壁的曼徹斯特還便宜。
雖然歐盟法律禁止將廢棄物傾倒到其他國家,但出口回收物資卻是被允許的。
這為遍布窮苦勞工階級的廣東省帶來商機。在貴嶼和清遠的電子廢棄物中心,
許多家庭的生計是拆解與融化廢棄電腦、印表機或手機中的有毒塑膠和金屬;
在他們的下游則有順德與鶴山等地回收塑膠袋與塑膠瓶的業者。
這陣子最「臭」名遠播的地方是廣州市旁邊的小鎮南海,一個曾經街道上廢物
堆積如山、溪流裡垃圾與污染物淤塞橫流的地方。但在上個月英國媒體發表一
連串令人尷尬的報導之後,當地政府只好把整區封閉,並下令禁止輸入外國垃
圾。到今天,南海的街道一掃而淨,小回收場也關門大吉。對許多當地人來說
,這個對環境突如其來的關心卻給他們帶來經濟上的危機。「我們上個月被命
令要關門,因為有些外國垃圾裡有毒。」原本以處理瓶子袋子為生的丁春明(
音譯)這樣說。「這是要命的打擊,因為我們去年才開張的。我們一毛補償也
拿不到,只能等著盼望政府讓我們重新營運。」
但是業者也學會了規避法律和規定。許多南海跑出來的人把他們的廢物堆移到
新的地方另起爐灶。在距離兩小時車程的石頸村,我們找到一個興建中的新回
收中心。雖然水泥地板都還沒乾,廠房也僅部份完工,買賣與分類垃圾的卻已
全速展開。分工相當精細,有些專區只處理旅館門墊、旋轉椅的腳架、黑色水
桶、或洗髮精瓶蓋。
有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梁小姐說,她很擔心如果再來一次重大新聞報導,她可能
又要被迫搬遷。「我們才剛從南海過來。我們從來沒有處理過外國廢棄物,現
在沒有做,以後也不會做。」
但是對其他以外國廢棄物為業的人來說,其中利益實在難以立刻放棄。有個報
廢物資經銷商跑來問我們有沒有垃圾要賣,他原本想找PVC塑膠,但他幫我們
跟深圳一個工廠搭上線,對方宣稱雖然有禁令,還是有辦法弄到塑膠袋。「只
要在過海關的時候,把塑膠垃圾包裝得好看一點就可以了。」業主表示,「你
要把東西運到香港,後續的我們會處理。如果袋子已經照顏色分類好了,我可
以開給你一噸一百美金(三千台幣)的價錢。」
在遠離媒體關注與環保官員檢查的地方,有很多工廠依然無視禁令,繼續回收
英國塑膠袋與其他垃圾。再繼續開一個小時的車程,我們來到順德,馬路邊成
綑的歐洲垃圾,很多是英國來的--特易購牛奶瓶、Walkers餅乾包裝、Snickers
包裝紙、Bisto高湯塊與Persil洗衣粉的空盒--但綑在一起的還有荷蘭的糖果
紙跟義大利的尿布。
不遠處就是梅縣,有條穿過社區的街上林立著回收公司,每家門口都立著黑板
寫明他們處理的塑膠種類、顏色與數量。有些不過一個鐵皮屋大,外地來的民
工用手從成千上百的塑膠小顆粒中挑出褪色的渣滓碎片。
梅偉保(音譯)用九千人民幣(約三萬九千台幣)買下一噸已半處理過的塑膠
袋,費盡力氣將裡面清理乾淨之後,再用一萬零五百元賣出--「我們也賺不了
什麼錢。」這些回收塑膠的品質不夠好,不能拿來做英國訂購的袋子,所以大
部份被送去做紅白藍塑膠布,然後變成工地蓋布或民工袋。
很多當地人相信環境污染正在殘害他們的健康。當地一位醫師說村民得到呼吸
道疾病的比例異常地高。「也許是因為污染,也可能是因為大家都在抽煙。」
他說:「這是個敏感的話題。我們當然也想要個優美的環境,但這兒的人要先
想法過日子。」
其他人也說他們各有取捨。一個外地來的勞工說:「我才不管環境,我只想賺
錢。如果肚子都填不飽,還管什麼健康?」
每個人都對水溝裡塞滿垃圾的醜陋景象大加撻伐,但似乎沒有人願意負責將髒
亂清理乾淨。事實上當地許多商人與官員一心只想逃避稽查。「政府是因為媒
體關切才禁止廢棄物進口。南海的回收業被勒令停工,我們這兒不想步他們的
後塵,因為這會影響地方政府的收入」當地一位工廠經理這樣說,他的廠房裡
用大桶子裝滿英國的垃圾。
***********************************
英國本身的立場也很模稜兩可:禁止往國外傾倒廢物,但又允許把垃圾送到別
的國家回收。當我們告知一位廣州英國領事館官員在梅縣的惡劣情況,他表示
各家公司應對此採取行動。「製造商有責任確保廢棄物在每個環節都得到恰當
的處置。」
許多國家的政府已特別針對塑膠袋採取行動,有些設定的目標比英國零售商自
願在2008年減少25%塑膠袋用量更加積極。例如愛爾蘭早在2002年開始課徵每
個袋子15便士(台幣十元)的「塑膠稅」,因而減少了90%的使用量。澳洲已
經開始「對塑膠袋說不」的運動。在台灣和香港,政府要求超市至少一週內要
有兩天必須對塑膠袋收費。義大利正在推廣使用可生物分解的袋子。在法國,
可重複使用的環保袋(比較重、容易回收、又不易被風吹走)已經佔了7.7億
塑膠袋市場的一半。
但一如所料,就算是環保型的塑膠袋一樣還是深圳製造的。主要製造商是瑞爾
集團(Richall Group),該企業絕對是全球成長最快速的公司之一。從2003
年以僅僅一千英鎊(六萬五台幣)的資本額成立,到去年營收紀錄已達三百萬
英鎊(一億九千五百萬台幣),而今年,拜Sainsbury's、聯合利華(
Unilever,包括立頓、康寶、白蘭、多芬、麗仕等品牌)、迪士尼、百威啤酒
與雀巢的訂單所賜,收入估計會翻上三倍,這些公司都看好可重複使用的環保
袋。瑞爾的董事長路天云說,人的心態正在改變,而更重要的是,材料也在變
。「我們永遠也不可能完全放棄使用塑膠袋,因為在某些用途,像是食品包裝
,是找不到替代品的。但是在購物袋這部份,我相信那些不耐用的袋子可以完
全被取代。」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對此持正面看法。英國購物袋協會通訊部主任Peter
Woodall認為:「放下激情用科學的角度來分析才是最重要的。我們的掩埋場
並非滿是塑膠袋,這只個迷思。如果將真正的科學列入考量,對環境最好的選
擇就是塑膠。分析顯示如果將一個傳統的塑膠袋使用四次以上然後回收,比用
『終生袋』更佳。」
另一方面,環保推動者則相信唯一的解決方式,是讓富裕的國家在境內處理自
己的垃圾。「唯有如此才能讓居民感受到垃圾的影響。」綠色和平北京辦公室
的Kevin May說:「如果你隨手就能把廢棄物丟到別的國家,就不會有動力在
自家推動垃圾減量計畫。以發展中國家必須依賴富裕國家提供回收資源為理由
並不充分。環境付出的成本過於巨大,只要看看中國髒臭的河水與污染的空氣
就能知道。如果我們能停止廢棄物貿易,我相信會為整個世界帶來更永續的發
展。」
仔細想來,我們對塑膠袋的無法自拔不過是近代才有的現象,這也正是整個塑
膠袋問題最難以理解之處。聚乙烯是30年代後發明出來的,塑膠袋則到70年代
後才開始在超市普及,而一直到今日,我們才發現生活裡實在少不了塑膠袋。
[完]
--
Tags:
生態環境
All Comments
By Isla
at 2007-04-17T07:57
at 2007-04-17T07:57
By Caitlin
at 2007-04-21T23:58
at 2007-04-21T23:58
By Emma
at 2007-04-26T15:58
at 2007-04-26T15:58
By Lauren
at 2007-05-01T07:59
at 2007-05-01T07:59
By Annie
at 2007-05-05T23:59
at 2007-05-05T23:59
By Frederic
at 2007-05-10T15:59
at 2007-05-10T15:59
By Michael
at 2007-05-15T08:00
at 2007-05-15T08:00
By Michael
at 2007-05-20T00:00
at 2007-05-20T00:00
By Delia
at 2007-05-24T16:01
at 2007-05-24T16:01
Related Posts
廢棄之境--塑膠袋的生與死(中)
By Jacky
at 2007-04-12T15:56
at 2007-04-12T15:56
廢棄之境--塑膠袋的生與死(上)
By Oscar
at 2007-04-12T15:54
at 2007-04-12T15:54
幫坪林找遊客 交部辦免費遊
By Jack
at 2007-04-11T23:13
at 2007-04-11T23:13
進停車場未即熄火 北市擬罰
By Lydia
at 2007-04-11T00:16
at 2007-04-11T00:16
30年來台灣暖化速率 全球的3倍
By Delia
at 2007-04-11T00:12
at 2007-04-11T00:12